興平二年(195年),孫策二十出頭,沒有穩(wěn)定的地盤,正全力籌謀江東基業(yè)。其時,江東劉繇是孫策的勁敵之一。
某日,孫策領(lǐng)著十幾騎出去偵察敵情,恰遇劉繇部下一少年斥候。他雖然單槍匹馬,竟全然不懼,挺槍拍馬直沖孫策而來。孫策一槍刺中對方坐騎,奪其手戟;少年挑落孫策頭盔,牢牢抓在手上。激戰(zhàn)罷各自撤退時,孫策打聽到少年名叫太史慈,是劉繇同鄉(xiāng),投奔劉繇不久,未得重用。
之后雙方會戰(zhàn),劉繇戰(zhàn)敗,孫策威震江東。太史慈退守山林打游擊,被孫策生擒。孫策為太史慈松綁,班師時,又安排太史慈在前面開道。此番招撫,既見英雄相惜,亦顯孫策籠絡(luò)人才之謀略。
孫策打敗劉繇,進入其地盤曲阿,立即發(fā)安民告示,說劉繇舊部只要肯歸降,他便既往不咎,肯投效的,全家免賦稅差役,不愿意的也不強迫。一時間萬人歸附。隨即,孫策和太史慈之間的關(guān)系遇到考驗。劉繇留下的萬余人的部隊,欲歸附豫章太守華歆,華歆竟然拒絕了。為探虛實,孫策決定派太史慈走一趟。
孫策身邊的人紛紛勸阻,說太史慈有雄主之才,又與劉繇淵源頗深,怎肯安心效命,如此一去,便是放虎歸山。孫策則說:“子義(太史慈的字)若離開我,還能去投奔誰?”為太史慈餞行時,孫策問他何時能回來,太史慈說頂多兩個月。果然,太史慈按時歸來,還帶回關(guān)于華歆的詳細情報。
論用人之道,孫策不計前嫌,用人不疑,在江東怎能不得人心?而這個故事亦有超出謀略的部分。那就是涉及人心的部分。想得到一個英雄少年的忠誠,就要去除謀略中遮遮掩掩的部分,袒露真心。
孫策和太史慈都是生于亂世的年輕人,卻未為亂世所限。孫策之自信舉世無雙,太史慈不會辜負他;太史慈不被更大的利益誘惑,也不怕孫策起疑心。他們心寬膽大,既往皆不戀,當下亦不雜,未來還不怕。
年輕人不僅有朝氣,而且純粹。千算萬算,你只能算到謀略里的部分,算不出謀略外的真性情。
(無 憂摘自《特別關(guān)注》2025年7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