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七條確立了代位權的“直接清償規(guī)則”,使我國代位權訴訟出現了有別于傳統(tǒng)代位權訴訟的新問題,如債務人訴訟地位不清晰、訴訟權利不明確等。對此,本文將結合司法實踐,圍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gt;合同編通則部分的解釋》(以下簡稱《合同編通則解釋》)的規(guī)定,以代位權的訴訟結構、代位權訴訟中保護債務人利益的必要性為依據,闡釋其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適用方式。同時,對代位權訴訟的訴訟結構、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的訴訟地位與訴訟權利等問題作進一步明確。
一“直接清償規(guī)則”下代位權訴訟利益保護失衡
(一)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的利益保護缺位
傳統(tǒng)代位權制度被認定為債的保全制度,旨在保全債權人的財產。因此,一般認為代位權制度旨在保護債權人利益,而債務人利益不在代位權訴訟的利益衡量范疇。實際上,債務人作為代位權訴訟的參與者,其權利義務會受到代位權訴訟的極大影響。
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20)京民終94號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中,原告因被掛靠人怠于主張工程款債權,而對發(fā)包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發(fā)包人作為被告提出程序抗辯,指出其與被掛靠人之間存在仲裁條款,故案涉爭議事項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
一審法院認定代位權訴訟是債權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訴訟,債務人與其相對人的仲裁協(xié)議不能適用于債權人與次債務人之間,從而駁回了被告的程序抗辯。
然而,二審法院則采取了不同的觀點:債權人依據代位權向次債務人所行使的權利仍然是“債務人的債權”,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仲裁協(xié)議當然也適用于代位權訴訟。同時,代位權制度并不意味著立法機關為了賦予債權人代位權,可剝奪次債務人本來對債務人所享有的程序抗辯權。
從本案可以看出,不同法院對代位權制度的訴訟構造與利益結構理解有別。二審法院指出代位權訴訟不僅要保護債權人利益,也不能減損次債務人的程序利益。然而,二審法院忽略了代位權訴訟不僅涉及債權人和次債務人,還涉及債務人。因此,確定人民法院是否對代位權訴訟具有管轄權同樣會對債務人利益產生影響,《合同編通則解釋》對該問題的新規(guī)定即體現了對債務人利益的考量。
(二)代位權訴訟中保護債務人利益的必要性
《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七條確立了“直接清償規(guī)則”,即債權人可以直接請求相對人對自己清償,代位權的功能也由債務保全轉變?yōu)閭鶆罩苯訉崿F,成為債權人對相對人的獨立請求權,且是代位權訴訟的訴訟標的?!逗贤幫▌t解釋》第四十條規(guī)定代位權訴訟中對代位權是否成立的審查應屬于實體審查,并肯定代位權應作為代位權訴訟的訴訟標的。
然而,在確定代位權的訴訟標的后,債務人只能作為第三人參與訴訟。這就導致債務人的訴訟權利相對于當事人受到限制,形成利益保護空缺?!逗贤幫▌t解釋》規(guī)定的“債務人與其相對人之間簽訂的仲裁協(xié)議和管轄協(xié)議不能約束債權人”
雖然保護了債權人利益,避免債務人和其相對人以拖慢代位權行使效率的方式推諉、延緩或逃避債務,但也導致債務人及其相對人利益受到影響。一方面,次債務人的程序抗辯權無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這顯然會導致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無從維護自己的權利,很可能出現債權人與相對人串通,故意損害債務人利益的情況
因此,《合同編通則解釋》對債務人和次債務人提出程序抗辯的權利留了余地,這表明了司法解釋機關承認在代位權制度中,不僅要保護債權人利益,也要平衡債務人和其相對人利益
二、利益衡量論下代位權訴訟中的程序問題分析
(一)仲裁與管轄協(xié)議的效力問題
筆者在“威科先行\(zhòng)"數據庫中,以“代位權 + 仲裁協(xié)議/管轄協(xié)議\"為關鍵詞對2018年至《合同編通則解釋》出臺前的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案例進行檢索,分別得到裁判文書30例和13例。其中,認定債務人與其相對人訂立的仲裁協(xié)議、管轄協(xié)議對債權人沒有約束力的案件分別為20例和9例。如前所述,債務人及其相對人的管轄利益在此情況下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仲裁是最重視爭議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爭議解決方式,且保密性更強,程序更加快捷高效,有獨特的程序價值,債務人及其相對人就仲裁協(xié)議享有的程序利益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合同編通則解釋》第三十六條規(guī)定的主要目的就是平衡仲裁制度和代位權制度的價值實現。
但是,管轄利益與主管利益則不同。一方面,《合同編通則解釋》規(guī)定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對代位權訴訟進行管轄以便利訴訟,實際上已經保護了被告的部分管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代位權的產生源于債務人和相對人的過錯,可認為債務人和相對人已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部分管轄利益。
綜上所述,《合同編通則解釋》第三十五條第二款及第三十六條體現了代位權訴訟兼顧債權人、債務人和相對人利益保護的價值傾向。債務人和相對人存在過錯,故應犧牲其部分利益以充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但是,若債務人和相對人的利益將受到顯著影響則應采取必要措施予以保護。
(二)債務人的訴訟地位及權利保障的不足
《合同編通則解釋》第三十七條確定債務人的訴訟地位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但在該條規(guī)定之外,還需要明確債務人是否有可能通過其他方式參與代位權訴訟。
在“威科先行\(zhòng)"數據庫中以“代位權訴訟 + 第三人\"為關鍵詞對2018—2023年的裁判文書進行檢索,共篩選出符合要求的裁判文書28例。其中,有4例案件明確債務人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如,在(2021)豫0721民初272號案中,法院指出債務人提出的訴訟請求為要求相對人對自己履行債務。另有5例雖指出債務人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卻出于對債務人利益的考慮而對其訴訟權利予以特殊保護。
對于這一問題,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不存在獨立請求權。但這一觀點只能適用于“入庫模式”,在“直接清償規(guī)則\"下債權人可以直接獲得相對人的清償,債務人與債權人的“利益共同體\"關系被打破。債務人可能直接對相對人主張向自己履行債務;或者債權人與相對人之間惡意串通,損害債務人利益,使得債務人需要享有部分當事人權利以維護自身利益
同時,即使認定債務人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債務人也要實際承擔該判決結果。債務人和相對人之間的雙重債權債務關系雖然不是代位權訴訟的訴訟標的,但法院的裁判中一定會包含對這雙重關系的判定,從而對其產生拘束力。此時,若不賦予債務人上訴權等程序性權利,則無法避免其受到惡意侵害,還可能導致其故意阻礙訴訟進行。
三、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的利益保障
(一)仲裁與管轄協(xié)議對代位權訴訟的影響
根據前文分析,我們不應完全否定債務人與其相對人訂立的仲裁協(xié)議效力。因此,《合同編通則解釋》第三十六條就此提出了折中方案。
在折中方案中,債務人或相對人以仲裁協(xié)議為由進行抗辯并非就法院管轄權提出的管轄異議,而是一種事實抗辯。同時,立法者也并未忽視對債權人的保護。一方面,該事實抗辯提出的時間節(jié)點為“首次開庭前”,以避免債務人和相對人倒簽仲裁協(xié)議,惡意拖延訴訟進程。另一方面,這也可避免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提出抗辯,導致程序空轉。
但折中方案的問題在于,若債務人在首次開庭前已經提起仲裁,則不構成怠于行使權利,代位權的產生條件得不到滿足。筆者認為,代位權訴訟并不因此終止,因為仲裁結果仍需通過法院進行強制執(zhí)行。而在代位權制度中,債權人可以直接請求相對人對自己履行債務,程序鏈條較短。所以,應認定此時的仲裁裁決僅具有確認效力而不具有給付效力,賦予債權人依據仲裁的實體結果繼續(xù)行使代位權從而獲得直接清償的權利。
若將折中方案適用于管轄協(xié)議,基于管轄協(xié)議產生的相關法律文書若已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就存在“重復審理”的問題;且由于相對人的強制履行,債務人的責任財產已經足以清償對債權人的債務。此時,債務人請求相對人履行債務與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的過程相同,折中方案就不具備其必要性。
(二)債務人的訴訟地位確立及訴訟權利保障
第一,法律沒有明文禁止債務人作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與代位權訴訟。在“直接清償規(guī)則”下債務人完全有可能主張獨立的請求權,即請求相對人對自己清償。《合同編通則解釋》第三十五條第二款中指出,債務人或其相對人依據雙方訂立的管轄協(xié)議提出管轄異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文義解釋表明債務人有可能作為第三人提出管轄異議,即作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第二,為了避免雙重訴訟,一般認為債務人不能另行對相對人提起訴訟。此時,若債務人需要對其與相對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提出獨立主張,就應允許債務人作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與訴訟。
而當債務人作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與訴訟時,享有完全訴訟權利,包括提出管轄異議、主管異議等程序異議,以及提出上訴、申請再審等。
通常情況下,債務人是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與代位權訴訟。但是,為了避免矛盾判決和重復爭執(zhí),代位權訴訟的判決效力通過“爭點效”(指在前訴中被雙方當事人作為主要爭點予以爭執(zhí),而且法院也對該爭點進行了審理并作出判斷,當同一爭點作為主要的先決問題出現在其他后訴請求的審理中時,前訴法院對于該爭點作出的判斷產生的通用力—編者注)對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構成判決理由的債權債務關系產生拘束力。(2023)晉11民終1748號民事判決書即指出,第三人作為與原告具有權利義務關系的一方當事人,如限制其在代位權訴訟中提出法院主管異議以及提出反訴等訴訟權利,必將侵害其合法權益,亦與法律規(guī)定及“私法自治”的法律精神相違背。
《合同編通則解釋》第三十七條將法院可以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改為“應當”追加,即要求債務人必須參加代位權訴訟,通過事前程序保障債務人的訴訟參加權,這就體現了代位權制度中兼顧債務人利益保護的理念。因此,債務人作為受到判決不利影響的第三人,也應額外享有上訴權、申請再審權等當事人權利。
結語
代位權制度作為一種為保障債權人實現債權而設立的制度,從“入庫模式”逐漸轉向“直接清償規(guī)則”。與此同時,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也遇到了基于不同合同安排和案件事實產生的新問題。法院在審判案件過程中,不能簡單地保護債權人權利,而應當結合利益衡量論,協(xié)調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實體利益和程序利益,基于具體情況確定債務人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如此,方能在代位權訴訟中平衡各方權益,避免矛盾判決與利益失衡,讓代位權制度在保障債權的同時也能合理兼顧債務人的合法權益,最終實現司法公正。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法學院)責任編輯/甘俊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