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開車,公交車便成了我出行的“忠實伙伴”。這流動的小小車廂,如同微縮的社會舞臺,上演著形形色色的故事。
記得那天清晨,陽光灑在湖畔的樹林中,斑駁的光影為這個清晨增添了幾分寧靜與祥和。
我站在湖邊的公交站,微風拂面,帶著一絲湖水的清新。不久,5路公交車緩緩駛來,車門“吱呀”一聲打開,我邁步上了車。
此時正是九點,車廂里的人不算很多,座位上大多是老人。與七點多鐘擠滿中小學生和上班族的熱鬧景象不同,此刻的車廂顯得格外安靜。
車后部倒有幾個青年人,有的站著,有的坐著,低頭看著手機,偶爾抬頭望向窗外,眼神中帶著些許疲憊。
我正準備找一個空位置坐下,突然,一個青年人起身了。他邊起身邊提起雙肩包往肩上掛,臉上露出真誠的微笑:“您坐吧,大爺。”他輕聲說道,語氣中帶著一絲溫柔,仿佛在對待一名久違的親人。
我心中一暖,思緒不禁飄回了年輕時。那時的我,也曾無數(shù)次在公交車上為別人讓座,那種幫助他人的滿足感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
如今,歲月流轉,角色轉換,我從讓座者變成了被讓座的人。公交車上的座位仿佛成了無聲的見證者,見證了我們從青春到暮年的轉變。
我微微一笑,卻有些不忍。我在公交車上常遇到背著書包的小學生。他們稚嫩的臉上帶著疲憊,卻依然對我露出禮貌的笑容,叫我“爺爺”,然后起身給我讓座。
我總是婉拒他們的好意,因為我深知,那些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他們同樣需要休息。我外孫女讀小學三年級時,我稱過她的書包,竟然有四五公斤!小學生們早起晚睡,被沒完沒了的家庭作業(yè)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本該在公交車上好好歇息一會兒,再去迎接一天的學習。
同樣的,那些年輕人也讓我心疼。他們在職場上打拼,連夜晚睡覺都不那么安穩(wěn)踏實。他們比我更辛苦,比我們這些已經(jīng)退休的人更需要一個座位來緩解疲憊。
看著年輕人離去的背影,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們退休之人,有的是時間,坐公交車千萬不要跟年輕人爭搶座位。只要身體允許,我們就應該主動為他們讓座。
這不僅僅是一種謙讓,更是一種傳承,一種溫暖的傳遞。我們這一代人年輕時曾得到他人的幫助。如今,我們有能力有條件,也應該把這份善意傳遞下去。
公交車上的座位雖然有限,但人心的溫度是無限的。當我們主動起身,為那些背著書包的中小學生、為那些在職場上奔波的年輕人讓座時,我們傳遞的不僅僅是一個座位,更是一份關懷、一份理解。
我想,如果每一名身體條件允許的老年人,都能在公交車上主動為中小學生、年輕人讓座,那么這輛公交車就會變成充滿溫情的流動空間。背著書包的孩子們,也可以在短暫的旅程中放松一下身體,更好地應對接下來的學習;那些疲憊的年輕人就可以在座位上稍作休息,緩解一天的疲憊。而我們,也能在這個過程中感受自己的價值,感受一種跨越年齡的溫暖與和諧
責任編輯/木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