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詩,是一種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現(xiàn)代抒情文學體裁。相較于童話、寓言、小說等文體,散文詩因其外在形式的松散性、行文結構的跳躍性、語言表達的詩意性等特點,具有一定的閱讀難度。對此,筆者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散文詩《花的學?!窌r,以“一張名片\"為抓手,通過“制作名片”“具化名片\"和“介紹名片\"三個活動,降低該文體的學習難度,引導學生把握散文詩的主要內(nèi)容,體悟散文詩的情感內(nèi)涵,習得散文詩的語言表達,真正走進散文詩學習的大門。
一、制作名片,把握散文詩的主要內(nèi)容
不同于情節(jié)性強的敘事性作品(如童話、寓言等),散文詩“以情緒和心靈波動為書寫對象”。它的語言靈動,文思飄逸,對中低段學生而言,感知其主要內(nèi)容有一定困難。因此,需要設計適宜的支架,幫助學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教師在教學《花的學?!窌r,可創(chuàng)設“參觀‘花的學校'\"的情境:“同學們,本單元我們要體驗各種不同的學校生活。昨天,我們參觀了邊疆小學。今天,要去一所非常特別的學校一一花的學校!看你們都睜大了眼睛,有什么想問的嗎?”新鮮的課題瞬間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花怎么會有學校呢?”“花的學校在哪里?”“花兒們在學校里怎么上學?”…結合學生的種種疑問,教師順勢出示第一個學習活動一一為“花的學校\"制作一張名片,讓人們通過名片大致了解這所學校。
待名片補充完整后,學生可根據(jù)名片信息感知本文主要內(nèi)容:課文描寫了一群活潑可愛的花孩子,他們在“地下的學?!鄙蠈W。平時關起門來做功課,雨一來就放假了。花孩子們興奮地沖出地面,在雨中跳舞、狂歡。東風、樹枝、雷云等都是他們的親朋好友。他們的家在天上,一放假,他們就會急著回家找親愛的媽媽。該名片成為本首散文詩的“骨架”,無論作者的文思如何跳躍,學生只要順著這張名片找到關鍵信息,就能清晰、快速、準確地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由此可見,開發(fā)適切的理解支架,幫助學生把握課文飄逸的文思,是開啟散文詩學習的第一把鑰匙。
二、具化名片,體悟散文詩的情感內(nèi)涵
散文詩“有詩一般的語言和想象空間”。這也體現(xiàn)在《花的學?!分?,它想象豐富而奇特,充滿兒童情趣。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展開多維度想象,進入散文詩營造的意境中,這樣才能更好地體悟作品的內(nèi)涵與魅力。為此,在完成第一個“制作名片\"的學習活動后,可開展第二個學習活動一“具化名片”。該活動通過“轉變角色展開想象\"“突破空間展開想象”這兩條路徑,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緒自由暢想,把名片上一條條簡要信息變成一幅幅具體生動的畫面,從而深化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使其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
(一)轉變角色,以“花\"的視角觀照世界
花孩子是本篇課文的主人公,也是作者情思和才華融合后創(chuàng)造的形象。引導學生轉變角色,把自已想象成花孩子,會讓學生更容易感悟這個形象,也更容易感悟“花的世界”。
基于名片中最后一欄“學生的親朋好友”中的信息,學生可以在文中發(fā)現(xiàn)“東風”\"樹枝\"“雷云”等擬人化形象。教師請學生聚焦作品中對這些形象的描寫,再以花孩子的視角想象這些形象和自己的關系。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散文詩語言的內(nèi)涵,又能增添學習的趣味。教學片段如下。
1.聚焦描寫花孩子親朋好友的語句。
① 當雷云在天上轟響,六月的陣雨落下的時候,濕潤的東風走過荒野,在竹林中吹著風笛。
② 樹枝在林中互相碰觸著,綠葉在狂風里簌簌地響,雷云拍著大手。
2.以花孩子的視角,想象說話,理解語句。
東風(樹枝、雷云)是我的 (誰),他(干什么),是想要 O
生:東風是我的哥哥,他走過荒野,吹著風笛,是想要告訴我快要放假了。
生:樹枝是我的弟弟,他們在林中互相碰觸著,是想要玩游戲。
生:雷云是我的伯伯,他拍著大手,是想要接我回家。
3.想象放假的心情,入情朗讀。
師:花兒們,東風哥哥告訴了你們放假的好消 息,你們的心情怎么樣?雷云伯伯拍著大手要來接 你們回家啦!你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學生描述心情)
師:讓我們把這份快樂、激動送進句子中,把它們讀出來吧!
正如特級教師盛新鳳所說,要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零距離的對話,就要設法讓學生轉換角色,切己體察。學生代人花孩子的視角之后,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都發(fā)生了變化。在以花孩子的視角觀照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體悟雨到來時的喜悅,更容易體悟花朵對綻放的渴望,也更容易與作者的情感發(fā)生共鳴,進而獲得審美享受。
(二)突破空間,以“花”的身份上天入地
詩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概括性,散文詩也繼承了這一特點?!痘ǖ膶W校》中,花孩子“地下上學”“地面狂歡”,最后“回天上的家”,“地下\"“地面\"“天上”三大空間濃縮在一個文本中。對此,在品悟作品時,需要引導學生突破空間、放飛想象,這樣才能感受到散文詩文思的靈敏和跳躍。
“花的學?!泵械摹靶@生活\"“放假場景”“學生的家庭住址\"三欄信息,正對應地下、地面、天上三個空間。教師引導學生以花孩子的身份逐一進入不同空間,想象在不同空間、場景里的活動,把抽象的文字具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深人體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趣味。教學片段如下。
1.想象“地下上學\"的場景。
(1)聚焦描寫地下上學的語句。
他們關了門做功課。如果他們想在放學以前出來游戲,他們的老師是要罰他們的。
(2)代入角色,想象畫面,開展學習。
師:花兒們,你們在地下的學校里學什么呢?
生:我們要學習怎么吸收泥土里的營養(yǎng),快快長大。
生:我們要學習鍛煉身體,做廣播體操,讓身體變得更強壯。
生:我們要學習唱歌跳舞,以后長大了就可以在風中表演了。
師:看來,你們在學校里也很忙啊,要學不少東西呢!難怪要是提前溜出來玩游戲的話,是要被老師罰的。
(3)帶著理解朗讀。
該片段聚焦“地下上學”,讓學生想象花孩子在學校里的生活。交流發(fā)現(xiàn),學生會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結合花的特點,展開奇思妙想。這些對地下學校生活的暢想,既讓學生體驗了花的新奇世界,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生活的忙碌,從而為轉入地面空間狂歡做好情感方面的準備。
2.想象“地面狂歡\"的場景。
(1)聚焦描寫地面狂歡的語句。
師:你們聽,東風哥哥吹著風笛來了,樹枝弟弟在樹上玩游戲,雷云伯伯轟隆隆地拍著他的大手。你們知道要干嗎了嗎?
生:要放假啦!
引導學生關注句子。
①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從無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來,在綠草上跳舞,狂歡。
② 這時,花孩子們便穿了紫的、黃的、白的衣裳,沖了出來。
(2)想象畫面,具化狂歡。
師:短短兩句話里,有那么多動作!我們來圈一圈。
(學生圈出“跑、跳舞、狂歡、穿、沖”)
師:為什么會有這些動作?花兒們,你們當時心里在想什么呢?
(出示:我 ,是因為
生:我“沖”,是因為我要以最快的速度到地面,去找朋友們玩。
生:我“跳舞”,是因為我開心,終于不用在學校里學習各種功課了,我解放啦!
生:我“狂歡”,是因為放假了,我可以回家找媽媽、玩玩具、吃好吃的了!
師:放假真是一件令人開心和激動的事!獲得自由的你們,在綠草上是怎么跳舞、狂歡的?你們會怎么做、怎么說呢?當時環(huán)境又是怎樣的呢?誰能想象著把這個場景說一說?
生:我們會在東風哥哥的吹拂下輕輕搖擺,跳一支美麗的舞蹈?!稗Z隆隆,轟隆隆…\"雷云伯伯也為我們鼓掌。
生:我們會張開花瓣,把臉對著天空,讓小雨珠妹妹幫我們洗洗臉,讓我們的顏色更鮮艷。
生:可能還會有路過的小螞蟻。我會對他們說:“小螞蟻,快加入我們的草坪派對吧!”
(3)想象狂歡時的心情,快樂朗讀。
該片段聚焦“地面狂歡”,引導學生想象花孩子獲得自由后的興奮和快樂。雖然作品中對地面狂歡的描寫只有兩句話,但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卻極富有張力。通過圈畫、想象花孩子的這些動作,讓整個場景逐漸鮮活、飽滿,學生也仿佛成了花中的一朵,更真切、更深刻地感受著自由帶來的快樂。
3.想象“回天上的家”的場景。
(1)聚焦結尾(第7~9自然段),想象天上的家。
師:文中的“我”說,花兒們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你們贊同“我”的說法嗎?
生:贊同。我覺得花朵一直朝著天空,好像很想到天上去,可能他們的家是在天上吧!
生:我覺得星星住在夜空中,一閃一閃,非常美麗?;ǘ渚褪堑粼诘孛嫔系男切牵运麄兊募以谔焐?。
師:小朋友們的想象太美麗、太浪漫了,你們讀懂了文中的“我”,也讀懂了大詩人泰戈爾的心!
(2)體會孩子對母親的依戀。
師:家是世界上最溫暖、最令人依戀的地方,因為家里有最親愛的
生:媽媽!
師:從課文最后的三段話里,你讀出花兒對媽媽的依戀了嗎?
生:我從“急急忙忙”中看出花兒很想念媽媽,可能在學校里待太久了。
生:我從“揚起雙臂”中看出花兒們很愛媽媽,很想投入媽媽的懷抱。
師:是呀,花兒們放假了,他們多么想念媽媽,他們有許多新鮮事想和媽媽分享呢!
(3)想象花兒的急切和對媽媽的思念,齊讀結尾。
該片段聚焦“天上的家”,讓學生展開想象。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課文對花兒的家的描寫一“他們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是學生理解的難點。這句話巔覆了學生對花朵的常規(guī)認知。為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跳出現(xiàn)實、跳出科學范疇,進入文學的世界,用詩意的、審美的方式,抵達花兒那浪漫的“天上的家”。當教師給足時間和空間任學生自由想象后,各種美妙的理解亦如詩意的花,盛開在童心的原野上。學生觸動心靈的描繪,不一定是泰戈爾創(chuàng)作時所想的,但卻在一瞬間把所有人帶入了浪漫的文學意境之中。正如葉圣陶所說,不能光是分析作者原意,更重要的是引發(fā)學生去設身處地、想象情境,讓他們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因此,教師需注意,無論學生的想象是奇妙還是平淡,都要細心呵護他們的想象力。
課上,對“天上的家\"有了個性化的解讀后,對“我自然能夠猜得出他們是對誰揚起雙臂來,他們也有他們的媽媽,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媽媽一樣\"的理解也就更容易了。因為家在天上,家里有媽媽,所以花孩子會“急急忙忙\"地“揚起雙臂”。對于花孩子對媽媽的依戀,學生聯(lián)系自身就可感知,每個孩子與母親的感情都是那么質樸而強烈。
至此,從“地下\"到“地面\"再到“天上”,從花孩子到文中的“我”再到學生自己,在充分的想象中,學生深入理解了本首散文詩的內(nèi)涵,品嘗了散文詩獨特而豐富的滋味,同時也了解了想象是學習散文詩的好方法。上述教學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消除學習該文體時的畏難情緒,還能激發(fā)他們對該文體的學習興趣。
三、介紹名片,習得散文詩的語言表達
《花的學校》所處單元的單元閱讀要素是“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該首散文詩多處運用擬人化的表達方式,富有情趣和新意。在前面“具化名片\"的活動中,其實教師已經(jīng)無痕地引導學生聚焦并品悟了多處富有新鮮感的句子,如對“東風\"“樹枝\"“雷云\"的描寫,對花兒放假“狂歡\"的描寫,對花兒的家“在天上\"的描寫,等等。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推進第三個學習活動一一介紹名片,即依托名片介紹“花的學?!保帧耙迷腬"和“創(chuàng)意介紹”兩個層次。為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語言實踐活動,成為“花的學?!毙蜗蟠笫梗墒褂迷u價量表(如表1),以便更好地實現(xiàn)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創(chuàng)造語言的目的。
(一)引用原文,積累有新鮮感的語句
活動中,學生需要化身為形象大使,基于名片信息,向大家介紹“花的學?!?。依據(jù)名片中的“校園生活、放假場景、學生的家庭住址、學生的親朋好友\"等信息,學生再次關注原文中相關的內(nèi)容。
⑨ 校園生活:“他們關了門做功課。如果他們想在放學以前出來游戲,他們的老師是要罰他們的”。
① 放假場景:“一群一群的花從無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來,在綠草上跳舞,狂歡”“花孩子們便穿了紫的、黃的、白的衣裳,沖了出來”。
① 學生的家庭住址:“他們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 學生的親朋好友:“濕潤的東風走過荒野,在竹林中吹著風笛”“樹枝在林中互相碰觸著,綠葉在狂風里簌簌地響,雷云拍著大手”。
在之前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已多次理解、朗讀上述語句。此時只需稍加鞏固,它們即可被學生內(nèi)化。在介紹“花的學校\"的過程中,“積累有新鮮感的語句”自然水到渠成。
(二)創(chuàng)意介紹,嘗試有新鮮感的表達
泰戈爾的語言從兒童視角出發(fā),是適宜學生模仿的典范。通過借鑒模仿、嘗試表達,學生可以習得有新鮮感的表達方式,積累有關散文詩的語言經(jīng)驗。因此,繼引用原文介紹“花的學校\"之后,教師鼓勵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人自己的想象,試著有創(chuàng)意地介紹。
需要說明的是,此刻的創(chuàng)意介紹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以之前的想象為基礎的。在之前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轉變角色,以‘花'的視角觀照世界\"和“突破空間,以‘花'的身份上天入地”,通過想象交流,積累了有關擬人化的表達經(jīng)驗。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有的學生提取之前的想象素材,在模仿中對語言進行創(chuàng)新;有的學生在原有想象的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輸出更有新鮮感的語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必貪多、貪全,只要學生有一兩句有創(chuàng)意的語句,就應該對其加以肯定和褒獎。
綜上所述,本課用“一張名片”,順利為學生打開了散文詩學習的大門。如果把散文詩比作一只輕盈、自由的風箏,那這張名片就是風箏線。學生通過這根線,把握散文詩的內(nèi)容,并隨著它一起翱翔于想象的世界,觸動心弦,將思緒轉化為新鮮靈動的語言。散文詩教學的關鍵,歸根結底在于教師對這一文體特點的準確把握,在于以適切的方式實現(xiàn)文本與學生已有認知的準確聯(lián)結。讓學生嘗到散文詩與眾不同的味道,產(chǎn)生學習這一文體、親近這一文體的欲望,是小學階段尤其是中低段散文詩教學的重要旨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李標晶.散文詩文體特征論[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113-116.
[4]柳美彤.在真實與虛幻、形象與抽象之間:解讀泰戈爾散文詩《花的學校》[J].小學語文,2023(8):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