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論述為人工智能時代拓展高校學生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提供了價值基礎和實踐邏輯。
一、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的特征
人工智能改變了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正在塑造“教育者—教育對象—人工智能”的關系模式。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浪潮的席卷,當代高校學生的價值認知體系與行為模式正經歷著深刻變革,折射出鮮明的技術時代特征。
(一)信息獲取碎片化與價值觀念多元化
在人工智能迅猛發(fā)展的當下,信息生產與傳播效率實現指數級躍升,青年大學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信息洪流沖擊。值得注意的是,移動終端的碎片化閱讀特性與智能算法的精準推送機制相互疊加,正在悄然重塑青年群體的認知建構模式。所謂“信息繭房”效應,實質是算法驅動下的信息獲取路徑依賴——當個性化推薦系統(tǒng)持續(xù)強化用戶既有偏好時,個體信息接觸面將不可避免地趨向狹窄化,最終形成認知閉環(huán)。這種認知閉環(huán)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場域產生雙重影響:一方面導致青年學生對異質化觀點的接納度顯著降低,另一方面則加劇了群體內部的觀點極化趨勢,從而形成認知的封閉性和偏見性,為高校學生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帶來新的挑戰(zhàn)。
(二)主體意識強烈與表達方式個性化
在人工智能驅動的社會轉型期,個體價值實現路徑與自我表達方式發(fā)生深刻變革,當代高校學生的主體性覺醒趨勢日益凸顯。這種轉變既反映了青年群體獨立思考能力的躍升和社會參與意識的覺醒,也倒逼愛國主義教育體系創(chuàng)新價值引導范式。具體而言,新生代學子對公共事務的介入熱情持續(xù)高漲,在熱點議題中主動建構話語體系的意愿顯著增強,這種主體性表達既是公民意識成熟的重要表征,也為構建契合青年認知特點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提供了現實切入點。
(三)技術依賴性強與現實參與度不足
作為數字原住民,大學生對智能技術具有天然的認知親和性。其信息獲取模式與社交行為深度嵌入網絡空間,形成以虛擬社交為載體的數字化生存狀態(tài)。這種技術依賴性在拓展青年群體認知邊界的同時,也潛藏著現實參與度弱化的風險。具體表現為部分學生對社會現實的具身認知存在盲區(qū),其家國情懷更多停留于符號化表達層面,尚未完成從情感共鳴到實踐行動的價值轉化。
二、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拓展高校學生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機遇與挑戰(zhàn)
人工智能正以其算力優(yōu)勢和智能特征,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設注入新動能,重塑技術支撐體系。通過智能化手段,高校可以更精準地把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從而在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凝聚青年學生的愛國共識,筑牢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思想基礎。
(一)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新機遇
1.人工智能技術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多樣化傳播渠道
在技術賦能背景下,智能算法正重塑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播范式?;跀祿诰虻膫€性化推薦機制,使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得以更精準地覆蓋目標群體。通過構建用戶畫像模型,系統(tǒng)可綜合分析學生的專業(yè)背景、行為軌跡及社交圖譜,實現教育內容的智能匹配與定向推送。這種技術賦能的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在提升教育效能的同時,也增強了價值引導的滲透力。人工智能技術集群的深度應用,更催生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多元化呈現形態(tài)。依托自然語言處理、智能交互等前沿技術,教育內容已突破傳統(tǒng)文本載體,形成涵蓋虛擬仿真、沉浸體驗的多模態(tài)傳播體系。集成VR/AR技術構建歷史場景還原系統(tǒng),使學生得以在三維虛擬空間中參與歷史事件重現、開展紅色文化探源。這種具身認知模式創(chuàng)新,通過構建虛實融合的教育場景,顯著深化了青年學生對家國情懷的具象化認知。
2.人工智能技術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個性化教育手段
在技術賦能背景下,智能算法正重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個性化實施路徑。基于數據驅動的精準畫像技術,使教育者得以構建動態(tài)化、差異化的教育干預機制。通過整合多源異構數據,教育平臺可綜合研判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軌跡、認知需求圖譜及行為特征矩陣,進而生成定制化的教育干預方案。智能技術集群的深度應用,更催生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交互范式革新。依托自然語言理解與生成技術,教育場景已突破單向傳播模式,形成人機協(xié)同的智能交互生態(tài)。集成知識圖譜與情感計算模塊,支持學生通過多模態(tài)交互獲取定制化學習資源。這種技術賦能的教育創(chuàng)新,通過構建擬人化交互場景,不僅增強了知識獲取的便捷性,更在情境化實踐中培育了家國情懷的具身認知。當智能交互代理成為思政教育的“數字助手”,教育過程正從“知識傳遞”升維為“價值共鳴”的雙向建構。
3.人工智能技術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
在技術賦能背景下,智能算法正重塑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治理范式。基于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系統(tǒng),使教育決策者得以構建動態(tài)評估體系,實現教育效果的實時監(jiān)測與多維評估。通過整合學習行為軌跡、內容交互頻次等多模態(tài)數據,教育平臺可精準刻畫教育傳播的效能圖譜,為教育策略迭代提供量化依據。智能技術集群的深度應用,更催生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風險防控機制創(chuàng)新。依托自然語言處理與情感計算技術,教育場景已突破傳統(tǒng)的事后干預模式,形成前瞻性的思想引導體系。集成深度學習算法構建思想動態(tài)預警模型,可對學生社交媒體行為進行語義網絡分析,實現潛在思想偏差的早期識別與精準干預。這種技術賦能的治理創(chuàng)新,通過構建全流程風險防控閉環(huán),不僅提升了教育干預的時效性,更在價值引導中注入了風險防控的現代治理思維。當智能預警成為思政教育的“數字哨兵”,教育過程正從“被動應對”升維為“主動塑造”的治理能力現代化。
4.人工智能技術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跨學科融合的創(chuàng)新平臺
在技術賦能背景下,智能算法正重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诋a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機制,教育場景已突破學科壁壘,形成科技賦能與價值引領的雙向貫通模式。通過構建人工智能領域的創(chuàng)新實踐平臺,教育者得以將家國情懷培育融入技術攻關全流程。智能技術集群的深度應用,更催生了跨學科協(xié)同育人的新范式。依托知識融合技術中臺,教育者可匯聚多學科資源要素,構建復合型育人場景。多模態(tài)知識圖譜系統(tǒng),通過整合計算機科學、歷史學、傳播學等學科方法論,打造出沉浸式紅色文化教育空間。這種跨學科協(xié)同機制,不僅實現了教育場景的要素重組,更在知識融合中培育了青年學生的系統(tǒng)思維與價值自覺。當人工智能成為連接不同學科領域的“數字紐帶”,愛國主義教育正從“單科突進”升維為“全要素協(xié)同”的育人生態(tài)重構。
(二)人工智能時代拓展高校學生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面臨的挑戰(zhàn)
人工智能時代拓展高校學生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雖前景廣闊,卻面臨信息繭房、空間脫節(jié)、意識形態(tài)滲透等多重挑戰(zhàn),亟須在創(chuàng)新中堅守價值引領,在變革中筑牢思想根基。
1.信息過載與算法局限對價值判斷的干擾
當代大學生處在技術主導的信息爆炸時代,盡管信息獲取效率大幅提升,但過量信息反而加劇了認知負荷。這種環(huán)境不僅降低了青年群體篩選核心價值信息的能力,還易引發(fā)信息焦慮與決策疲勞,對價值判斷的準確性形成干擾,使青年思維容易陷入路徑依賴,形成自我鞏固的認知閉環(huán)。部分學生不僅接觸多元觀點的機會銳減,更可能因群體意見同質化走向極端化傾向。
2.虛實空間割裂對責任意識的消解
人工智能深度改變了青年的生存空間,塑造出一種對數字媒介高度依存的生存狀態(tài)。然而,對虛擬世界所構建的象征性空間過度投入,導致青年學生對實體社會及實踐活動的感知弱化。這種“數字存在”與“現實在場”的分離,使得部分人對于國家、社會的認知往往停留在概念化表達和網絡符號的層面,使得青年的家國情懷時常難以突破情感認同和言語表達的邊界,客觀上也滋長了某些“網絡世代”在現實公共議題中的被動觀望傾向與行動缺失。
3.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加劇高校學生思想多元化
智能技術驅動下,信息全球化傳播正深刻重塑高校意識形態(tài)場域。數字媒介構建的跨文化傳播網絡,使西方價值觀念得以突破地理邊界,通過社交媒體、在線教育平臺及跨國學術交流等渠道,形成對青年學生的認知滲透。這種技術賦能的文化輸入在拓寬國際視野的同時,也催生了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趨向。當青年學生沉浸于多元文化思潮時,其價值判斷體系可能陷入認知迷霧。典型表征如部分學生對“普世價值”敘事產生過度認同,在西方個人主義話語體系與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碰撞中,出現價值排序的混亂與認同焦慮。這種價值困惑實質上折射出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深層矛盾——當全球文化交流超越本土文化傳承時,容易導致價值根基的認知漂移。
四、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拓展高校學生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路徑探索
在人工智能時代,拓展高校學生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需要創(chuàng)新路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優(yōu)勢,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體系,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數字化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新內容供給,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1.開發(fā)沉浸式、互動式愛國主義教育產品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認識理解人工智能時,有意識地將自己原有的關于技術的認知投射于自我與人工智能的互動之中,并產生新的關于技術的理解。智能技術驅動下,愛國主義教育正經歷媒介形態(tài)的范式革新。基于擴展現實(XR)技術集群,教育場景已突破傳統(tǒng)時空邊界,形成虛實融合的沉浸式傳播生態(tài)。通過構建三維數字孿生系統(tǒng),教育者得以重塑歷史事件的具身認知路徑,運用VR技術1:1復原重大歷史事件場景,使學生得以在虛擬空間中親歷革命歷程,這種技術賦能的教育創(chuàng)新,通過構建多感官參與的認知場景,顯著增強了歷史場景的代入感與教育內容的感染力。當數字技術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認知橋梁”,愛國主義教育正從“單向灌輸”升維為“雙向建構”的認知對話。
2.運用大數據分析學生思想動態(tài),精準推送教育內容
針對性是精準思政的核心,也是適應技術發(fā)展而滿足教育對象個性化需求的體現。智能教育技術通過多源異構數據分析與深度學習框架的有機整合,為新時代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設提供精準化決策支持。其技術實現路徑包含三個維度:首先,構建統(tǒng)戰(zhàn)對象多模態(tài)數據采集系統(tǒng),融合社交媒體交互、學習行為日志及社群活動軌跡等多維度信息,運用知識圖譜技術解析不同群體的政治認知特征與價值取向;其次,開發(fā)智能共識培育模型,基于注意力機制算法識別統(tǒng)戰(zhàn)對象的核心關切與認知盲區(qū),自動生成分眾化引導策略;最后,建立動態(tài)反饋優(yōu)化機制,通過強化學習算法持續(xù)提升統(tǒng)戰(zhàn)話語傳播的適配度。這種技術賦能體系能夠實現三方面突破:一是增強政治引領的時效性,通過實時情感計算捕捉社會思潮演變趨勢;二是提升共識凝聚的精準度,利用協(xié)同過濾算法匹配最優(yōu)統(tǒng)戰(zhàn)資源投放方案;三是提升教育干預的科學性,借助因果推理模型評估不同統(tǒng)戰(zhàn)策略的實施效果,為鞏固發(fā)展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提供智能技術支撐。
(二)拓展平臺載體,強化互動性與開放性
1.建設智慧校園,打造愛國主義教育數字化平臺
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構建愛國主義教育數字化平臺,成為高校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的重要路徑。通過教育資源的數字化整合,可打造集課程資源、歷史檔案、紅色文化于一體的智能學習生態(tài),突破傳統(tǒng)教育的時空局限。依托該平臺,學生能夠突破物理空間限制,通過移動終端隨時獲取體系化教育內容,如開發(fā)“紅色記憶”智能學習系統(tǒng),集成VR歷史場景復現、三維文物數字化展示、在線互動問答等功能模塊,形成沉浸式與自主式相結合的學習體驗。這種技術賦能的教育創(chuàng)新不僅構建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泛在化學習場景,更通過算法推薦實現教育內容的個性化適配,滿足不同學習者的認知需求,使愛國主義教育從課堂講授延伸至數字生活空間,形成虛實融合的價值引領新場域。
2.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開展互動式、體驗式愛國主義教育
社交媒體平臺已成為高校學生日常社交與信息獲取的核心場域,教育者應主動構建基于數字媒介的愛國主義教育新模式。通過深度融入微信生態(tài)、微博熱搜、短視頻矩陣等青年聚集的數字化空間,可打造沉浸式價值傳播場域。典型實踐包括:依托算法推薦實現愛國主題短視頻、交互式圖文的精準推送,策劃線上主題研討與創(chuàng)意征集活動,構建雙向互動的價值認同場域。通過VR歷史場景短視頻、動態(tài)信息圖等多元形態(tài)內容,結合彈幕互動、話題共創(chuàng)等參與機制,顯著提升了青年群體的價值共鳴。更值得關注的是,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構建的智能問答系統(tǒng),可實時響應學生關于家國情懷、歷史認知的咨詢需求,這種技術賦能的認知中介不僅延伸了教育場景的時空維度,更在人機對話中實現了價值引導的個性化適配,使愛國主義教育從單向傳播升維為雙向共鳴的數字生態(tài)建構。
3.加強校內外合作,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
高校需創(chuàng)新區(qū)域協(xié)作教育模式,通過整合區(qū)域教育資源構建實踐育人體系,以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具體實施策略可概括為:聯合革命遺址、文化教育基地及社會組織構建戰(zhàn)略協(xié)作網絡,系統(tǒng)規(guī)劃主題性實踐路線、服務型志愿活動及情境式教育項目,形成“理論奠基—情境浸潤—實踐深化”的遞進式培育體系,運用虛擬仿真技術與實體展館的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在三維建模的歷史場域中完成知識建構,繼而通過基層治理實踐促進價值理念的具象化。這種區(qū)域聯動的教育范式實質上構建了多維度育人生態(tài)系統(tǒng)——數字化平臺集成可視化教學資源與智能評估模塊,實體教育基地打造交互式學習場域,依托信息化手段形成學習者畫像追蹤機制,由此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從概念認知到行動轉化的完整閉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