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要想讓學生學好美術,教師不僅要將美術知識傳授給他們,還要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道德品質,實現(xiàn)立德和育人的有效結合。這要求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在美術教學中融入德育,促使小學生愛上美術,在快樂的美術學習中牢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積極的觀念意識,同時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讓德育和美育齊頭并進,才是小學美術教學的發(fā)展方向。
觀察的同時充分感受中華文化的美,加深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在學生充分了解花瓶文化之后,教師就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設計花瓶,并通過繪畫剪切的方式將其制作出來,體驗古代勞動人民的奇思妙想。除了花瓶藝術,美術教師還可以拓展講解其他傳統(tǒng)文化,如雕刻藝術、臉譜、版畫以及皮影戲等既有趣又有深度的藝術形式,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悠久且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感受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
一、融入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小學生好奇心比較強,對新事物有比較強烈的探索欲望。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中華文化元素,能讓枯燥的美術理論知識教學變得新穎且豐富多彩,從而激發(fā)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教師將美術教學與中華文化結合還能讓小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堅定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這對于學生個人品德的提高以及成長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也符合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1]
例如,在教學桂美版美術二年級上冊“古色古香的花瓶”時,首先,教師要讓學生觀察教材上所展示的花瓶的瓶口、瓶身等,仔細地欣賞花瓶的形狀與花瓶上的花紋;其次,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花瓶上的花紋讓他們聯(lián)想到了什么,比一比誰看到的更多,誰看得更仔細;最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并結合花瓶制作的時間與背景為學生講述花瓶的來歷與價值。與照本宣科式的教學相比,這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中,在仔細
教師還可以將現(xiàn)代科技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讓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以此讓學生直觀清晰地體驗豐富的文化氛圍。如在人教版美術三年級下冊“快樂的節(jié)日”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入感受節(jié)日氛圍,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關于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視頻,如科普節(jié)目、各地過節(jié)的紀錄片,并播放相關歌曲。以春節(jié)為例,在播放關于春節(jié)的視頻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春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獨特的風俗習慣呢?”學生基于生活經驗可回答放鞭炮、貼春聯(lián)等。對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講一講相關風俗的由來,之后借助一些有趣的科普視頻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相關知識。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各個地方不同的風俗習慣,讓學生看到、聽到、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氛圍,產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信念,增強保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堅定文化自信。
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對自己國家的認同感,是每個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與情懷,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對此,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將中華文化融入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讓學生在學習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產生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二、依托實踐活動,提升審美能力
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必須給予他們正確的指引。在平時的美術課堂中,單純的理論知識教學并不能讓思維能力和想象力較弱的小學生真切地感受美與丑、善與惡。為了將抽象化為具體,有效滲透德育,小學美術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美,以此鍛煉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德育目標[2]
例如,在冀美版美術四年級上冊“我和動物交朋友”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描述各種小動物的形象特征并將它們畫出來。但是教師光憑口頭描述是難以準確描述出各種動物的模樣的,教材中的靜態(tài)圖片也缺少立體感。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想畫的動物的形象,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動物園參觀活動,讓學生近距離觀察動物的長相,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性。若學生打算畫長頸鹿,教師可以讓學生拿樹葉給長頸鹿喂食,近距離地觀察長頸鹿的面部細節(jié)并進行繪畫。通過了解相關動物的習性,觀察其動作,學生畫出來的動物會更加生動形象,形態(tài)各異。在學生完成繪畫之后,教師還要展開評價,評出優(yōu)秀作品,并給予學生嘉獎。為了進一步鍛煉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對自己觀察到的動物形象進行加工,設計并畫出動物的卡通形象。
類似的,在桂美版美術三年級上冊“走近昆蟲世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入自然博物館,讓學生觀察昆蟲標本,以此使他們對昆蟲的類型、習性以及身上的花紋等有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師可以組織現(xiàn)場寫生活動,或帶學生回到教室進行繪畫還原。在教學湘美版美術四年級下冊的“風箏”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去了解濰坊國際風箏節(jié),再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制作風箏,并且?guī)麄內ゲ賵錾戏棚L箏,讓學生在玩樂中觀察風箏起飛的形態(tài)。這樣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實踐活動往往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實踐課堂中,教師還可以趁機傳播一些正確的道德觀念,比如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有益的昆蟲等,在實現(xiàn)審美教育的同時滲透德育,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在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并不是最終目的,通過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價值判斷力才是最終目的。一切美都源于日常生活,美術與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用身體去體驗,用心去感受,進而提升美感知覺,提升價值判斷力,這有助于實現(xiàn)美育和德育的雙線并行發(fā)展。
三、借助競賽活動,培養(yǎng)進取意識
德育的過程是一個需要長時間堅持、多方面開展的過程。除了在課堂中滲透德育,教師還可以采取更多獨特別致的方式,如利用競賽活動滲透德育。競賽活動不僅能以一種良性競爭的氛圍激發(fā)學生進取的動力,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可謂一舉多得。
例如,在教授人美版(主編:常銳倫、歐京海)四年級下冊“巧用對稱形”一課時,為了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組織一場對稱圖案作品大賽,作品的形式不限,可以是折紙,也可以是剪紙等。教師可讓學生選擇自己能夠操作的對稱圖案來參加比賽。動手能力不強的學生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卡通動物形象,如卡通的小貓小狗等,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則可以選擇剪窗花、蝴蝶、蜻蜓之類相對復雜的圖案。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在家長的輔助下提前進行練習和準備,再參加現(xiàn)場比賽。在比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安全問題,及時給予學生技術上的支持與指導。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可設置最佳作品獎、優(yōu)秀參與獎等不同級別和類型的獎項,對每一個用心制作作品的學生進行評價與獎勵,并給予表現(xiàn)欠佳的學生鼓勵。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分析自己作品中不足的地方,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出更為優(yōu)秀的作品。這種班級內評比的方式,可使每個學生都能展現(xiàn)自己的作品,避免一些學生因為羞怯而不敢展示自己作品的問題。對于在班級比賽中獲勝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參與更高級別的動手創(chuàng)造類比賽,激發(fā)他們的天賦和潛力。在比賽的最后,教師還要教育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道理,鼓勵他們永遠保持向上的態(tài)度與一顆進取的心。組織競賽不僅可以營造良性競爭的氛圍,還可以讓學生在比賽中體驗輸贏,對小學生的品德進行洗滌與升華。
在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小學生需要積極思考,把充沛的熱情與精力投入其中,在勝與敗的循環(huán)中成長,如此一來,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幾張獎狀或幾個獎品,還會形成踴躍參與各項活動的意識,遇到任何困難都保持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以飽滿的精力去面對挫折,做到不懼困難,不懈進取。
四、巧妙變廢為寶,樹立勤儉觀念
在美術手工課中,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用卡紙等現(xiàn)有的材料開展教學,學生跟著教師的步驟制作簡單的疊紙作品或賀卡,但是,這樣的教學活動難以讓學生掌握豐富的手工技術,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作用有限。教師可以把廢物利用的理念融入手工課中,讓學生變廢為寶,這樣不僅能鍛煉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動手能力,還能讓他們在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環(huán)保意識,明白勤儉節(jié)約的重要性,提升道德素質。
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家中的廢舊衣物、廢棄紙盒等帶到教室里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利用,帶領學生動手拼接縫補衣物,開展時裝秀活動。首先,教師可在學生中選出思維靈活、創(chuàng)新能力比較強、善于設計的人員進行衣物設計,被選中的“設計師”要合作畫出圖紙,并考慮版型與材料,確保設計圖紙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教師要選擇一批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對舊衣物進行裁剪,按照設計圖紙做出衣物。最后,教師要選擇學生來試穿改造后的衣物,組織時裝秀,其余學生則作為評委對這些作品進行打分。在時裝展示完后,教師還可以對現(xiàn)場進行一些布置,將時裝秀變成展銷會。學生要介紹自己的設計理念、制作過程、試穿感受,吸引“顧客”來購買。在展銷會上,學生之間可進行虛擬交易,利用教師事先準備好的道具紙幣購買展銷的時裝。之后,教師可以選出銷售量最多的服裝并對參與制作的學生進行嘉獎。這些任務需要學生共同完成,活動難度較低,能激發(fā)學生的實踐積極性,進而提高美術教學的效果。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其他廢材制作一些實用的小物件,如讓學生把廢棄的紙杯、泡面桶、飲料瓶、紙箱子等材料帶到教室,通過多媒體教學與現(xiàn)場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告訴學生怎樣變廢為寶。學生可以裁剪紙杯,通過拼接繪畫做成獨一無二的頭飾;可以將塑料瓶剪切成兩部分,下部分裝飾后作為筆筒的主體,上部分作為筆筒蓋子,做出獨一無二、具有個性的筆筒。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制作創(chuàng)意小作品,如用杯子當腦袋、用泡面桶做軀干、用紙板來充當手腳,做出一個有模有樣的機器人。
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引導學生利用廢舊物品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將其變成有利用價值的物品,可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制作的過程中明白日常生活用品可以反復利用,應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東西,培養(yǎng)勤儉節(jié)約的意識。改造廢舊物品的過程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促進小學美術教育和德育的進一步融合。
結語
總而言之,美育與德育的融合不僅僅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基本要求,更是育人的基本準則。要想全方位滲透德育,小學美術教師就要在美術學科的不同課型中融入德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上的陶冶,受到道德上的影響,獲得心靈上的啟迪。小學美術教師可通過中華文化的滲透,實踐活動的開展,競賽活動的組織與手工課的開展,找準美術教育和德育之間的連接點,搭建橋梁,讓小學生在獲得美育的同時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進行思想的洗禮、行為的規(guī)范,茁壯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吳明毅.關于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知識的具體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1(12):172-173.
[2]朱慧.傳統(tǒng)文化德育轉化的學科實施路徑:以小學美術中“老鼠嫁女”剪紙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2022(7):18-22.
作者簡介:繆瑾(1997—),女,江蘇省如皋市吳窯鎮(zhèn)江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