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是黨中央關心、人民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當前,人工智能逐漸融入中小學教育,顯著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如何發(fā)揮人工智能的優(yōu)勢,規(guī)避其可能帶來的風險,已成為教育領域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
“技術邏輯”與“政策導向”的同頻共振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心和重視學生身心健康,強調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學生成長的環(huán)境不斷變化,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國家與社會關注的焦點。北京市教委立足學生成長規(guī)律,從“課間一刻鐘”到“體育八條”“美育浸潤行動”,再到“身心健康二十條”,系統推進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環(huán)境建設,聚焦同伴、師生和親子關系優(yōu)化,通過人工智能賦能構建了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新應用場景。這一系列舉措既體現了政策導向,又契合了人工智能技術創(chuàng)新應用的方向,為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實踐樣本。
“價值定位”與“路徑創(chuàng)新”的雙重構建
首先,智能化是心理健康服務的最新發(fā)展趨勢。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境,如專業(yè)師資短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難以滿足個體差異化需求等。人工智能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智能分析能力和個性化服務能力,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變革與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方向。將人工智能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望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精準化、智能化和個性化,為更多中小學生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
其次,人工智能賦能為心理健康教育提質增效提供全新路徑。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智能問答等手段,在早期風險預測、心理問題自動篩查、個性化干預等方面展現出了更強的優(yōu)勢。從自然語言處理到情緒識別,從內容生成到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形成“感知-反饋-調節(jié)”的完整輔助閉環(huán)。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有效突破時空限制,構建動態(tài)化個體心理畫像,為實現心理風險識別、精準預警和主動干預創(chuàng)造了條件。
最后,構建更智能化、更便捷的心理服務支持網絡。當前,學校、家庭與社區(qū)等場景下學生心理健康數據共享率低,傳統的心理健康評估難以有效捕捉心理問題,容易錯失對學生心理問題干預的關鍵窗口期。搭建區(qū)域、學校層面的智能網絡平臺,能夠聚合豐富的心理健康資源,實現數據的共享互通,有效識別和預測青少年心理風險,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干預。同時,人工智能扮演三重角色:心理教師的智能助手、學生的情感伙伴以及家?;拥臉蛄?,心理教師借助人工智能探索守護學生心理健康的新方式,進而不斷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實效。
“科技向善”與“育人初心”的雙向奔赴
當前,人工智能賦能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處于探索和初步應用階段。人工智能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本質是一場關于教育與技術關系的再思考。當技術能夠識別孩子眼中轉瞬即逝的情緒變化,當算法可以預判青春期微妙的心理活動時,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有信心接近“健康第一”的教育理想。同時,我們也需要更加謹慎地把握技術與人文的平衡,實現“科技向善”與“育人初心”的雙向奔赴。在這個智能時代,守護心靈健康的密碼,或許就藏在技術理性與教育溫情的平衡之中。
作者單位:北京市教育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