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11.008
在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下,教育領域正經(jīng)歷著深刻的變革。這一政策旨在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改革與創(chuàng)新顯得尤為重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不僅關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更涉及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然而,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面臨著繁重的閱讀任務和應試壓力,難以真正享受閱讀的樂趣,更難以在閱讀中實現(xiàn)自我成長。因此,探索一種既能減輕學生負擔,又能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雙減”背景下,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對初中語文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策略進行研究,旨在通過整合單元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精簡閱讀內容等手段,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提升。本研究不僅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更有助于推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代化進程。
一、確定單元整體閱讀主題,制定閱讀教學目標
1.明確單元整體閱讀主題
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與機遇。明確并精心選擇每個單元的閱讀主題,成為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和提升閱讀教學質量的關鍵策略。“雙減”政策強調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因此,在閱讀主題的選擇上,教師應更加注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閱讀主題應具有連貫性和層次性,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又要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例如,教師在開展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時,將閱讀主題確定為“自然與人生”,選擇該主題既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能夠引發(fā)他們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通過選取如《春》《濟南的冬天》等經(jīng)典篇目,教師不僅能夠引導學生感受自然之美,還能啟發(fā)他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自然如何影響人生。該主題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既能夠減輕學生閱讀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課業(yè)負擔,又能夠提升他們的閱讀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
2.制定具體的閱讀教學目標
當教師確定單元整體閱讀主題后,便需要圍繞單元整體閱讀主題制定教學目標。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該遵循可實現(xiàn)、可衡量、具體性等原則,以便學生在參與單元整體閱讀時,能夠明確學習目標和方向。同時也能夠在閱讀學習過程中了解自身對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有一個完成學習目標的評估標準。此外,在確定閱讀教學目標時,應該結合“雙減”的要求,不要將完成目標的時間設定過長,以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要保證設定的目標既能夠滿足閱讀教學的要求,又能夠確保學生在適當時間內完成。
例如,教師確定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閱讀教學主題“自然與人生”后,可以將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目標分為三個類別,分別為知識類目標、技能類目標和情感類目標,具體目標及內容見表1所示。通過設定這些目標,可以促使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單元整體閱讀取得最大、最全面的收獲。
二、圍繞單元整體閱讀主題,歸納高效的閱讀方法
1.精度與略讀相結合
精讀與略讀是閱讀過程中兩種相輔相成的策略。精讀要求讀者深入文本,細致分析語言的精妙之處,理解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和思想內涵;而略讀則側重于快速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結構,幫助讀者高效篩選信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文本的重要性和難度靈活運用這兩種策略,可以顯著提升閱讀效率和理解深度。從而滿足“雙減”政策提出的要求,真正實現(xiàn)“減負增效”。
例如,學生閱讀《春》這篇課文時,可以對春天盎然生機的相關段落和文字進行精讀。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些文字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擬人,傳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與向往。學生在精讀時應深人體會語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而對于文中較為平實的敘述部分,如春耕的場景,學生則可以采用略讀策略,以保持閱讀的連貫性和流暢性。通過精讀與略讀的結合,學生既能深入文本,又能高效把握文章主旨,從而提升閱讀效率和理解深度,減輕學生的閱讀學習負擔。
2.批注與討論并行
批注與討論并行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這種方法要求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邊讀邊做批注,記錄個人思考、感悟及疑問,這有助于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批注可以是關鍵詞、短語,也可以是簡短的心得體會,形式靈活多樣。批注后可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分享各自的批注內容,這不僅促進了信息的交流與碰撞,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小組互動中,學生能夠從不同視角審視文本,拓寬思維視野,同時提升口頭表達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因此,批注與討論并行策略是提升閱讀理解和促進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濟南的冬天》與《春》的閱讀教學中,采用批注與討論并行策略。學生邊讀邊批注,如在《濟南的冬天》中標記“寶地”一詞,思考其深層含義;于《春》中圈畫“欣欣然張開了眼”,感悟生命的勃勃生機。批注后,小組內分享見解,學生們就“寶地”的多元解讀展開討論,同時探討《春》中的文字如何觸動心靈。此過程促進了思維的碰撞與融合,拓寬了理解文本的視角,不僅提升了閱讀理解能力,還增強了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實現(xiàn)了深度學習的目標。同時,通過小組討論,不僅能夠實現(xiàn)意見交換,增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而且還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升閱讀學習的效率,真正實現(xiàn)“減負增效”的教學效果。
三、整合單元整體閱讀文本,精簡閱讀內容
1.精選教材閱讀文本
在單元整體閱讀設計中,精選文本是構建閱讀框架的重要前提。教師應依據(jù)單元主題,從教材中篩選出既能體現(xiàn)主題精髓,又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文本。同時,考慮“雙減”提出的要求,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確保文本難度適中,既具挑戰(zhàn)性又不至于讓學生感到挫敗。此外,為了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教師還可以適當引入課外優(yōu)質資源,如詩歌、短篇小說、科普文章等,以多元化的視角深化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
例如,教師在“自然與人生”主題單元整體閱讀教學中,可以從教材中挑選《濟南的冬天》和《春》等經(jīng)典散文,這些文本不僅描繪了自然景色,還抒發(fā)了作者對自然的深厚情感,易于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為了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教師還可以引人關于四季變化的科普文章,以及描寫山川湖海的優(yōu)美詩歌。這些課外資源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還激發(fā)了他們對自然的熱愛和探索欲。通過這樣的精選文本策略,教師為學生構建了一個既豐富又連貫的閱讀框架,為后續(xù)的深度閱讀和理解打下了堅實基礎。但課外資源的引入要堅持適度原則,不可過多引人課外閱讀資源,造成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
2.優(yōu)化閱讀內容的編排
優(yōu)化文本編排是單元整體閱讀設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確定核心文本后,教師應根據(jù)文本的難度和關聯(lián)性進行合理編排,以創(chuàng)建一個循序漸進的閱讀之旅。首先,根據(jù)文本難度梯度進行排序,從簡單到復雜,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其次,設置過渡性文本,幫助學生順利銜接不同難度的文本,形成閱讀梯度。最后,根據(jù)文本關聯(lián)性進行編排,將主題相近、風格相似的文本放在一起閱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單元主題,形成系統(tǒng)的閱讀體驗。
例如,在“自然與人生”單元閱讀整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安排一些描寫自然景色的簡單散文,讓學生初步感受自然之美。隨后,逐步引入需要深入分析、理解作者情感的復雜文本,如《濟南的冬天》和《春》等。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銜接不同難度的文本,教師可以在兩篇難度差異較大的文本之間插入一篇關于自然與人生哲理的短文,如一篇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散文。這樣的過渡性文本既能夠加深學生對自然之美的理解,又能為閱讀更具挑戰(zhàn)性的文本做好準備。同時,教師還可以將描寫四季變化的文本放在一起閱讀,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自然之美,加深對四季變換的理解和感悟。采取該優(yōu)化編排策略,可以使學生循序漸進地開展閱讀學習,減輕學生閱讀學習的壓力,并提升閱讀學習效率。
四、總結單元整體閱讀教學成果,開展閱讀教學評價
1.采取多元化方式展示學生學習成果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單元整體閱讀教學中的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應當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通過撰寫讀后感、制作閱讀海報、進行口頭匯報等多樣化的展示方式,不僅能夠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表達能力。這些活動設計應遵循“減負增效”的原則,確保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
例如,在“自然與人生”主題單元整體閱讀教學中,在完成核心課文《濟南的春天》和《春》兩篇閱讀教學后,教師可結合“雙減”政策,設計閱讀成果展示活動。學生們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了不同的展示方式。如,有的學生選擇撰寫讀后感,在撰寫過程中,不僅深入剖析了兩篇文章中作者對春天的描繪,還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表達了對春天的熱愛和向往。有的學生則選擇制作精美的閱讀海報,他們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xiàn)了濟南春天與江南春天的異同,以及兩篇文章中獨特的語言風格,海報設計簡潔大方,既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又充分展示了學生的閱讀成果。還有的學生進行了口頭匯報,他們條理清晰地介紹了自己對兩篇文章主題的理解,以及從中汲取的人生感悟。該活動不僅讓學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閱讀成果,還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減輕了閱讀教學帶來的學習壓力。
2.開展單元整體閱讀教學評價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單元整體閱讀教學中的多元評價應當更加注重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同時減輕學生的評價壓力。通過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能夠對學生的閱讀表現(xiàn)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這些評價方式應遵循“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原則,確保評價過程既能夠反映學生的閱讀水平,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同時,評價內容應包括閱讀速度、理解深度、批判性思維等方面,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完成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閱讀學習后,可以結合“雙減”政策提出的要求,組織開展多元評價活動。首先,學生們進行了自我評價,他們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體驗和理解程度,對自己的閱讀表現(xiàn)進行了客觀的評價,并指出了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隨后,同伴之間進行了相互評價,他們通過小組討論和交流,對彼此的閱讀成果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評價,既肯定了對方的優(yōu)點,也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最后,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表現(xiàn)進行了總結性評價,結合學生的閱讀成果和同伴評價的結果,對學生的閱讀水平進行了全面的評估,并給出了針對性的反饋和建議。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關注閱讀速度、理解深度、批判性思維等方面的發(fā)展,鼓勵他們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和素養(yǎng)。該評價活動不僅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自己的閱讀水平,還為他們提供了明確的改進方向,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通過多元評價的方式,教師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學生的閱讀需求和問題,為今后的閱讀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策略的實施,有助于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提高閱讀教學效率。通過明確閱讀主題、歸納高效方法、整合閱讀文本、總結教學成果及開展教學評價等策略,教師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并達到“雙減”政策提出的教學要求。今后伴隨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將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為培養(yǎng)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欣澤《初中語文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的策略分析》,《漢字文化》2024年第3期。
[2]劉勐媛《雙減視域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格言(校園版)》2022年第18期。
[3]閆立琴《“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教學策略探究》,《小作家選刊》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