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評價素養(yǎng)概述
(一)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發(fā)展現狀
截至2023年,人工智能(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逐漸普及,顯著改變了教學和學習的方式。首先,AI實現了個性化學習,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內容和資源,幫助學生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進步。其次,智能輔導系統(tǒng)的出現,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實時反饋和支持,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此外,AI工具能夠快速評判學生的作業(yè)和考試,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
然而,隨著AI技術的廣泛應用,數據隱私、倫理和公平性問題也逐漸浮現。如何確保學生數據的安全,以及避免算法偏見,成為教育界亟待解決的挑戰(zhàn)??傮w來看,AI在教育領域的發(fā)展?jié)摿薮螅M管面臨一些挑戰(zhàn),但其對教學模式的變革和學習效果的提升具有深遠影響。
(二)大學英語教師評價素養(yǎng)的內涵
教師評價素養(yǎng)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法和工具,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過程和能力進行全面、客觀評估的能力。[核心包括:掌握多元評價方法,整合信息技術進行數據分析,實施精準的形成性評價;具備數據素養(yǎng)解讀學習行為,提供個性化反饋;以促學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遵循評價倫理,確保公平性和隱私保護。其目標是通過科學評價優(yōu)化教學決策,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評價素養(yǎng)的現狀與問題
(一)大學英語教師評價素養(yǎng)的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法收集數據。問卷調查的設計參考了京津冀地區(qū)高校英語教師評價素養(yǎng)研究框架。問卷包括四個維度:評價知識、評價技能、技術應用能力和評價倫理意識。問卷題目總數為32道,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評分。研究者通過線上平臺發(fā)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6份,有效回收率為88.4% 。教師職稱分布為教授 5.3% ,副教授 28.6% ,講師 42.8% ,助教 23.3% 。
訪談對象選取采用分層抽樣法,從問卷調查參與者中選取10名教師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對象包含不同職稱層次(正高、副高、中級、初級各占 25% )、不同年齡階段(30歲以下占 20% ,30-40歲占 40% ,40-50歲占 30% ,50歲以上占 10% )。訪談提綱包含10個核心問題,重點考察教師在人工智能輔助評價中的具體實踐情況和困難挑戰(zhàn)。
(二)大學英語教師評價素養(yǎng)的現狀呈現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發(fā)現,大學英語教師在評價目標設定方面存在差異。調查顯示, 85% 的教師主要依據教材單元內容確定評價目標,僅有 15% 的教師會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評價體系。 80% 的英語教師仍采用“期末考試 + 平時成績”的傳統(tǒng)評價框架,僅11%的教師嘗試建立包含數字素養(yǎng)和跨文化能力的多維評價指標。
評價方法運用呈現傳統(tǒng)與智能技術并存的格局。對本校的實地調研發(fā)現,教師使用智能評價系統(tǒng)的頻率存在差異。研究表明,教師對智能評價工具的使用多停留在基礎功能層面。我校英語教師群體中,能熟練操作智能評價系統(tǒng)的僅占 40% ,多數教師僅使用系統(tǒng)提供的自動評分功能,忽略其學情分析模塊。這種情況導致人工智能技術難以真正提升評價效果,反而加重教師的技術焦慮。
在評價結果分析方面,教師普遍存在重結論輕過程的現象。調查數據顯示, 90% 的教師重點關注最終成績分布,僅 24% 的教師會系統(tǒng)分析學習過程數據。這種情況反映出教師尚未形成數據驅動的評價思維,難以發(fā)揮人工智能的技術優(yōu)勢。
(三)人工智能應用于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教師在使用人工智能進行英語教學評價時面臨很多問題。調查顯示,我校英語教師中只有 40% 能熟練操作智能評價系統(tǒng),超過一半的教師需要技術人員的現場指導才能完成基本操作。
數據深度挖掘能力不足是另一個突出問題。多數教師僅關注系統(tǒng)標注的顯性指標(如詞匯正確率、語法錯誤數),而忽視隱性數據(如思維邏輯關聯度、跨文化交際能力指數)的分析。使用智能評閱系統(tǒng)時, 88% 的教師僅查看總評分,只有 12% 會調取具體的評價參數矩陣。
人工智能與傳統(tǒng)評價方法的結合存在斷層。在形成性評價中,智能系統(tǒng)側重過程數據的量化記錄(如學習時長、任務完成率),而教師更關注質性評價(如學習態(tài)度、合作能力),兩者的評價維度重合度不足。
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多重原因。技術培訓方面,英語教師中接受過系統(tǒng)AI培訓的比例僅為 10% ,持續(xù)性支持嚴重不足;評價理念方面,智能系統(tǒng)強調標準化量化評估,與我國英語教學長期注重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存在理念沖突。
三、人工智能賦能教學模式對大學英語教師評價素養(yǎng)的具體要求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的評價素養(yǎng)要求可以總結為以下六個核心方面:
(一)技術整合與應用能力培養(yǎng)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應具備三方面的技術整合與應用能力。首先,教師需熟練掌握AI工具,如智能評測系統(tǒng)和自適應學習平臺,將其有效融入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中;其次,需具備數據分析能力,能夠解讀AI生成的學習報告,識別學習行為模式和語言弱項,從而基于數據調整教學策略;最后,教師應具備技術倫理意識,了解AI工具的局限性,如文化偏見和語境理解不足,避免過度依賴技術,始終保持教師的主導判斷。
(二)多元化與個性化評價設計構建
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大學英語教師應采用動態(tài)評價方式,設計多模態(tài)任務,如虛擬情境中的語言應用和語音交互測試,注重過程性評價,如學習日志和互動頻次。同時,教師應利用AI提供即時、針對性的反饋,并結合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情感因素。此外,跨學科融合也應成為評價的一部分,將數字素養(yǎng),如在線協作和多模態(tài)表達,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納入評價體系,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數據素養(yǎng)與專業(yè)能力提升
在人工智能時代,大學英語教師應具備數據解讀與分析能力,熟悉教育數據挖掘,從學習數據中識別學生需求,以支持個性化評價。同時,教師需具備評價設計能力,制定符合AI時代目標的評價方案,明確評價標準并合理選擇工具。此外,教師應關注語言評價的專業(yè)性,拓展評價維度,重視高階能力的培養(yǎng),如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寫作,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四)倫理與公平意識強化
在人工智能應用于教育的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應重視隱私保護,嚴格遵守數據倫理,確保學生個人信息和學習數據的安全。[2同時,教師需警惕AI算法中的潛在偏見,如對非標準口音的誤判,以確保評價的公正性。此外,在自動化評價中,教師應保持透明性與人文平衡,保留主觀判斷,避免“去人性化”的現象,從而實現技術與人文關懷的有機結合。
(五)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建設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應積極學習新興AI工具,如ChatGPT的教育應用,并參與相關培訓,以保持技術更新。同時,教師應與教育技術專家和數據分析師跨學科協作,共同優(yōu)化評價系統(tǒng),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體驗。
(六)反饋與自主學習促進
大學英語教師應具備即時反饋能力,能夠基于AI分析結果快速調整教學策略,并提供具體的改進建議。此外,教師還應利用AI工具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估與反思,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促進其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提升大學英語教師評價素養(yǎng)的策略
(一)教師自身的學習與發(fā)展策略
教師可以通過參加專業(yè)培訓課程、參與學術研討活動、系統(tǒng)閱讀教育評價理論文獻來學習人工智能技術。為了實現持續(xù)的專業(yè)發(fā)展,教師還需建立長效學習機制,建議制定季度學習目標并定期自我評估。這種系統(tǒng)化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提升教師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方面的能力。[3]
(二)學校層面的支持策略
為了提升教師對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能力,學校需要開展系統(tǒng)的技術培訓,涵蓋數據采集方法、評價參數設置和結果可視化解讀等模塊,以幫助教師快速掌握核心技能。同時,學校應搭建一個集成化的智能評價技術平臺,以解決技術碎片化問題。
(三)教育部門的政策引導策略
教育部門需要制定明確的政策,以幫助大學英語教師提高評價素養(yǎng)。為此,可以設立專項研究基金來鼓勵人工智能教育評價的研究,同時建立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體系,以明確教師的提升方向,并為其提供具體的操作依據。此外,建立試點示范區(qū)也能加速優(yōu)秀經驗的推廣,幫助教師更好地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最終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五、結語
本研究探討了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評價素養(yǎng)的現狀與提升路徑,指出當前教師普遍存在智能工具應用能力不足、數據挖掘深度不夠及評價模式傳統(tǒng)化等問題。研究提出AI時代評價素養(yǎng)需具備技術整合、數據驅動、多元設計和倫理意識等核心能力。并從教師(參與培訓、批判應用)、學校(搭建平臺、完善制度)和政策(專項基金、試點推廣)三個層面給出具體提升策略,強調通過“技術 .+ 人文”雙輪驅動構建智能化、個性化的評價體系,最終實現教學質量和學生發(fā)展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耿峰,于書林.外語教師課堂評價素養(yǎng)與實踐:基于大學英語教學比賽參賽教案的文本分析[I].外語教學與研究,2021,53(02):238-250+320.
[2]姚敏.地方本科高校英語教師網絡教學能力探析一一基于扎根理論的視角[I].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2.
[3]夏侯勤,黃紅兵,段君義,等.大學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研究[I].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0(4):48-50.
基金項目:蘭州工商學院2024年度校級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項目名稱:人工智能賦能下大學英語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LGSJG202410)
作者簡介:
秦玉銳(1986.11-),女,漢族,甘肅平涼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翻譯研究;陳小玲(1979.07-),女,漢族,甘肅天水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