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書法史,書法名家層出不窮,猶如星河璀璨,熠熠生輝。自秦統(tǒng)一文字以來,漢字書寫逐漸規(guī)范,李斯善小篆、程邈創(chuàng)隸書、張芝為草圣、鐘繇精楷書、劉德升開創(chuàng)行書之先河。至漢末,各種書體日趨完備,東晉王羲之諸體皆能,在書壇地位超然。王羲之能有如此成就,是內(nèi)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從多角度分析其成為“書圣”的原因。
如果把中國書法史上的書法家比做一座又一座的高峰,那么王羲之必然是其中的珠穆朗瑪峰,高聳入云、令人仰望。東晉王羲之書法造詣高深、成就斐然,千百年來深受大眾喜愛,被尊稱為“書圣”,其之所以有如此地位,探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點。
一、優(yōu)越的出身與成長環(huán)境
王羲之,字逸少,是東晉時期大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晉永嘉元年(307年),王羲之隨家族南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
(一)瑯琊王氏的家族背景
王羲之出身瑯邪王氏,這一家族在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稱,其父為淮南太守王曠,其叔父王廙等皆為高官,王羲之二十三歲就入仕,可謂春風得意,始任秘書郎,繼為長史、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
(二)早年的書法啟蒙與師承
王羲之家學淵源深厚,幼年師從衛(wèi)夫人學習書法,衛(wèi)夫人傳授他鐘繇的楷書,為他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青年時期又向其叔父王廙等請教。
(三)游歷交流與博采眾長
王羲之遍游名山,見到李斯、曹喜等名家書跡,又在洛陽看到蔡邕集古篆、小篆與隸書于一體的石經(jīng)三體書及張昶的隸書《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已有所不足。于是其遍學眾碑,博采眾美,不拘泥于古,自能融化,推陳出新,書藝大進,終成自家風格,開創(chuàng)了流暢秀美的新風格,將中國書法的藝術境界推到了新的高度。
學習書法既要有經(jīng)濟基礎,又要有充裕的時間,還要有名師指導。王羲之出身顯赫家族,得天獨厚的條件使他自幼便能潛心習書。當然若無勤奮鉆研,亦難有如此成就。
二、卓越的藝術成就
“圣”者,聰也,是指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孔子被讀書人稱為“圣人”,杜甫被稱為“詩圣”,吳道子被稱為“畫圣”,關羽被稱為“武圣”,在書法界也有一位“書圣”,那便是王羲之。其被尊為“書圣”的根本原因,在于超凡的藝術造詣,在書法藝術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諸體皆能”的全面造詣
王羲之被評為“諸體皆能”,也就是說當時所有的書體王羲之都有所涉獵,并且都有不俗的水平,其多體兼修得益于叔父王廙的教導,其叔王廙就擅長多種書體,他青年時期轉師王廙,自然研習各體。雖說在當時,會各種書體的人也很多,但是像王羲之這樣每種書體都擅長的就不多了。
唐代書論家孫過庭在《書譜》中言:“且元常專工于真書,伯英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币鉃槎怂L,王羲之(逸少)兼而有之。元常即鐘繇,伯英即張芝,當時兩人是漢魏時期有名的書家,鐘繇擅長楷書,張芝擅于草書,王羲之與兩位相比,兼而有之,較之鐘繇,王羲之的楷書和他不相上下或者更勝于他,但是草書更勝一籌,相較張芝草書也是各有千秋但是楷書更勝一籌,說明王羲之在書法領域是全面發(fā)展的,沒有明顯的短板。
王羲之的草書作品很多,大多是后期的今草(今體草書)作品,如《遠宦帖》《寒切帖》等,他的草書作品筆勢跌宕,筆法連綿、多變,有若風行雨散,潤色花開,頗為風流。章草(隸草)作品只有一件《豹奴帖》,用標準章體書寫,筆畫圓轉,氣勢恬靜,溫雅。曾有庾翼“頓還張芝章草舊觀”美稱。
(二)代表作品的藝術突破
王羲之的行書作品當首推《蘭亭序》。全文共324字,字字不同,用筆細膩,結構多變,展現(xiàn)出技法豐富、風格華美的藝術特征。唐人譽其“巧媚”,在中國書法史上獨樹一幟,享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備受后世推崇。
(三)開創(chuàng)性的書法風格
其楷書作品皆為小楷(南朝稱“細書”“細楷”\"正書”),如《樂毅論》《黃庭經(jīng)》《像贊》等,多被用作范本。因其楷書傳世稀少,故歷代視為珍寶,價值連城。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在《題樂毅論》中云:“《樂毅論》者,正書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足見其珍貴程度。
王羲之在書法藝術領域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后世書家難以望其項背,這正是其被尊為“書圣”的藝術根基。
三、歷代帝王的推崇
(一)梁武帝的審美轉向
第一位重要的推崇者是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蕭衍本人精通書法,特別推崇王羲之的作品。在南朝宋齊時期,王獻之的書法地位高于其父王羲之,書法家羊欣曾評價王獻之書法的“媚趣”勝過王羲之。那時候人們學習書法順序依次是“王獻之一王羲之一鐘繇”,在南朝初期“比世皆尚子敬書”。在南朝的宋齊時期,也多是王獻之的崇拜者,比如羊欣、孔琳之等人。梁武帝把學習書法順序改為“鐘繇一王羲之一王獻之”,這極大地提升了王羲之書法的地位,擴大了其南朝書風和審美趣味的影響。
梁武帝蕭衍主張返璞歸真,大力推崇王羲之書法。他高度評價道:“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這一評價成為后世品評王羲之書法的經(jīng)典標準。自此,以王獻之“妍美”書風為代表的流俗之風得到遏制,書法審美回歸“古質(zhì)”傳統(tǒng)。這可視為唐人尊王羲之為“書圣”的前奏。
(二)唐太宗與《蘭亭序》
第二位重要推崇者是唐太宗李世民。這位“千古一帝”在書法史上同樣成就卓著,其作品兼具王者氣度與文人韻致,傳世代表作包括《枇杷帖》《溫泉銘》《晉祠之銘并序》等。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尤其對《蘭亭序》珍愛有加。
《蘭亭序》是王羲之微醉時妙手偶得之作,他自己十分珍視,將其作為王氏傳家之寶傳承下去,李世民打聽到《蘭亭序》真跡流傳到王羲之第七代孫智永那里,智永出家無子嗣,只能傳于弟子辯才。李世民先后三次將辯才請到長安,熱情款待,索要《蘭亭序》,辯才始終裝聾作啞,矢口否認藏有《蘭亭序》。李世民無計可施,遂生智取之念,于是就有了蕭翼月夜賺《蘭亭》的故事。
李世民得到《蘭亭序》后,對其珍愛有加,他命令唐初大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等都來臨摹《蘭亭序》,摹本賞賜給王公大臣,而自己對真跡非常寶貝,臨死前還念念不忘,囑咐太子李治,將《蘭亭序》殉葬于昭陵。今所見最接近原跡者,當推馮承素所摹“神龍本”。另有說法稱真跡未入昭陵,為武則天所阻,然其最終下落,至今仍為懸案。
李世民不僅極力收集王羲之書法作品,更對其書法推崇備至。他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李世民認為王羲之書法“盡善盡美”,其他書法家的藝術水平在王羲之面前相形見拙,視王羲之書法為巔峰。歐陽詢、李嗣真等也認為王羲之書法冠絕古今,可謂“書圣”,他們明確地把王羲之稱為“書圣”,確立了王羲之“書圣”之名。從此,王羲之在書壇的地位無可爭議,無人能夠撼動。
(三)乾隆皇帝的三希堂
第三位重要推崇者為清朝乾隆皇帝,他對漢文化、書法頗為重視。乾隆也喜愛王羲之書法,下詔令四處搜尋《蘭亭序》摹本,經(jīng)名家反復鑒定后集帖成冊,命工匠將蘭亭帖摹刻于八根石柱上,即“蘭亭八柱”。
在故宮養(yǎng)心殿西邊的小角落有一間著名的書房,它就是乾隆皇帝的書房三希堂,因乾隆把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視為三件稀世之寶,故親筆題寫“三希堂”匾額。
王羲之書法蘊含“不激不厲”的審美取向與尚韻的藝術追求,被尊為“書圣”實至名歸,其書法藝術魅力歷久彌新。
四、對后世書家的深遠影響
王羲之的書法不止深受歷代帝王的喜歡,還為后世書家所鐘愛,歷朝歷代學習王羲之書法的書家和書法愛好者不計其數(shù),其中成就最大者莫過于以下這些書法家。
(一)唐代:顏真卿的傳承與發(fā)展
唐代書法家中,受李世民的推崇,王羲之書法成為“盡善盡美”的典范,舉世皆學王羲之,徐浩和顏真卿為其中佼佼者。徐浩的書法在外形上十分酷似王羲之,茶圣陸羽評二人書法云:“徐吏部不受右軍筆法,而書體裁似右軍。顏太保受右軍筆法,而點畫不似。蓋徐得右軍皮膚眼鼻,所以似之。顏得右軍筋骨心肺,所以不似也。”意思就是說,徐浩只是得到王羲之的字體外形,尚未形成自已的風格,而顏真卿得到的是王羲之筆法的精髓,再應用到自己的書法實踐上,升華出與王羲之完全不同的書法風格,因此可以說徐浩取形而顏真卿取神,顏真卿更勝一籌??v觀后世學王者,得右軍精髓者,顏真卿當居首位。
(二)宋代:“宋四家”的取法與創(chuàng)新
“宋四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的主要書法成就是在行書方面,盡管他們的書法風格各不相同,但皆在繼承王羲之書法精神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或多或少都從王羲之的書法里吸取營養(yǎng),如米芾早年學習柳公權等,后來臨摹王羲之書法,創(chuàng)作出《苕溪詩卷》。
(三)元代:趙孟瀕的復古師法
以趙孟瀕為代表的元朝書家不喜歡宋朝書家的“造意運筆,縱橫有余”的放逸,復歸晉人的軌轍,取法王羲之的《蘭亭序》,穩(wěn)健秀麗。王羲之作品章法蘊含藝術之美,精妙絕倫,有自然之隨性。趙孟瀕作品章法如祥云捧日,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有王室之貴氣。
趙孟頫尚王、追王,深得精髓。趙孟瀕不限一家,而研百家之長,融晉韻、唐法、宋意于一身,形神兼?zhèn)?,融佛法于自然,妙趣天成,誠成獨絕,笑傲書壇,被后世奉為圭桌。
(四)明清:文征明與董其昌的延續(xù)
明代行書風尚承接元朝,明代“吳中三子”書法以“二王”為宗,延續(xù)王羲之書風,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文征明,文征明上承王羲之,近追趙孟瀕,他的行書輕盈恬麗,小楷亦有王羲之的影子,董其昌亦從王羲之書法里取法。
五、結語
正是因為王羲之具備出身好、水平高、追隨者眾、影響遠這些條件,才在書壇具有不可撼動的“書圣”地位,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千百年來一直被人所傳頌。
(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劉仁湘(1971—),男,江西吉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書法國畫。
責任編輯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