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甲骨卜辭中所見的“若”字為研究對象,結(jié)合實際辭例,考察卜辭中“若”字搭配關(guān)系所屬的不同組類,并對搭配關(guān)系中體現(xiàn)出來的組類差異背后的規(guī)律進行探析。
【關(guān)鍵詞】甲骨文;“若”;卜辭組類;差異研究
【中圖分類號】H1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0-01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0.039
“若”字甲骨文字形" (H00506正)或" (H28858),早期甲骨學(xué)者根據(jù)《說文解字》中的小篆字形已考釋出此字。羅振玉最早釋出此字,謂“若”與“諾”一字,“象人舉手跽足巽順之狀,故若馴順?!薄都坠俏淖衷b林》“若”字頭下姚孝遂按語認為“叒”“若”古本同字,《說文》強為之別是因為小篆形體的差異。目前學(xué)界就甲骨文字形達成共識,“若”字象一個人跪著(或站著),上面中間象頭發(fā),兩邊兩只手在梳順頭發(fā),訓(xùn)為“順”。
一、“若”在甲骨文中的義項
趙偉《殷墟甲骨語詞匯釋》指出:“若”字義項有四:一為用作謂詞,表順利或使順利義,如“王若”“王不若”(《合集》2002正)、“大甲若王”(《合集》3216正);
二為用作名詞,表順利義,如“帝降若”(《合集》6497)、“王亡不若”(《合集》891正);三為用作地名,如“王弜令埶戠于若”(《合集》21188)、“于若鼎”(《合集》21154)、
“" 人" 于若”(《花東》113)、“弜乎眔南于若”(《花東》164(按:當為《花東》264));四為用作人名,如“叀若令”(《合集》32922)、“……令若”(《合集》16377、16378)。用為地名、人名的“若”可與商代族氏銘文“若”相對應(yīng)。
對于“若”字義項其三用為地名所舉“弜乎眔南于若”(Z00264),對于此本文持懷疑態(tài)度,這條卜辭為其同版卜辭之省刻,完整卜辭為:
己未卜,才(在)" :子其乎(呼)射告眔我南正(征),隹(唯)夨(昃)若。(Z00264)
盡管對卜辭意思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卜辭的焦點“隹(唯)夨(昃),若?!薄皦鳎荆痹诓忿o中用為時間名詞,相當于今之下午二時。貞問在昃時舉行這種活動會順利嗎?因此,此處的“若”當為形容詞,表順利義,應(yīng)劃分到第一條義項中。
綜上,甲骨文“若”的義項為:一為用作謂詞,表順利或使順利義;二為用作名詞,表順利義;三為用作地名;四為用作人名。
二、“若”搭配關(guān)系及組類分布
本文主要根據(jù)上述分析歸納出來“若”的義項研究其搭配關(guān)系及組類分布?!叭簟弊衷诟鱾€組類中均有分布,集中分布于賓組、花東甲骨中,其他組類中亦有少量分布。早期卜辭中多使用“若”字,而晚期少見,反映了甲骨卜辭詞匯使用習慣的變化。
(一)謂詞“若”
謂詞“若”的搭配方式可以分為“祖神若”“于之若”兩大類。
1.祖神若
“祖神若”又可分為“帝若”“下上若”“先王先妣若”“示若”四種搭配方式。
(1)帝若
此類辭例舉例如下:
①丙辰卜,爭鼎(貞):沚" 啟,王比,帝若,受(授)我又(佑)。(H07440正·典賓A)
②……帝若棄方。(H08451·典賓B)
③鼎(貞):[帝]若爻。(H14196·典賓B)
④壬戌卜,亙[貞:帝]若" 。(B04351·典賓B)
“帝若”是上帝使順利義,值得注意的是“帝若”的賓語除了“我(王或王這一方)”還有其他方國或人名,如②③④這三條卜辭,上帝會使棄方、爻(地名、族名、人名)、" (人名)順利嗎?組類分布如下表:
由上表可得出,“帝若”主要分布在早期甲骨中,或許與殷人早期會祈禱上帝的保佑,而晚期祭祀祖先神祈求保佑更多有關(guān)。
(2)下上若
根據(jù)郭靜云的意見,商人將“下上”只當祈禱對象,而非祭養(yǎng)對象;“下上”非限指某具體可指名的神靈,而是籠羅描述天地有靈性。
此類辭例舉例如下:
①己卯卜,?鼎(貞):?(有)奏徝,下上若。(H07239正·典賓A)
②乙亥卜,?鼎(貞):王〔往〕伐方,下上若,〔受(授)我又(佑)〕。(H06222正·典賓B)
③庚午卜,亙鼎(貞):王叀(惠)望〔乘〕比伐下危,下上若,受(授)我〔又(佑)〕。(H06517·典賓B)
根據(jù)搜集到的辭例來看,殷人祈求“下上”的原因有“奏徝”“伐某方”。
組類分布方面,“下上若”只見于典賓類中。
(3)先王先妣若
此類辭例所見先王先妣有:大甲、祖乙、祖丁、父?。ㄎ涠。?、小己、妣庚。舉例如下:
①乙酉卜,(賓)鼎(貞):大甲若王。(H03216正·典賓A)
②鼎(貞):且(祖)乙若王,不" 。(H13604正·典賓A)
③鼎(貞):且(祖)丁若小子" 。(H00151正·典賓A)
④庚子鼎(貞):父丁若。(H32701·歷二)
⑤己亥卜," ,御小己,若。(H21586·非王圓體劣體)
⑥辛卜:椎其匕(妣)庚若。(Z00374·花東甲骨)
“先王先妣若”的對象主要為王,另見有“祖丁若小子" ”。" ,《詁林》姚按釋為“溫”,“暍”為“溫”之本義,“小子溫”謂小子有熱疾,俗稱發(fā)高燒。一定程度上說明“小子”受商王重視,所以才會卜問祖丁會使小子的熱疾順利(病情好轉(zhuǎn))嗎?組類分布如下表:
可見“先王先妣若”卜辭主要見于早期甲骨。
(4)示若
卜辭“示”多是對合祭中的多個祖先的統(tǒng)稱。陳夢家認為“示”是“集合的廟主”。朱鳳瀚認為殷墟卜辭中稱供奉在宗廟里的祖先神主牌位為“示”。所以“示若”與“先王先妣若”意義相近。此類卜辭舉例如下:
①鼎(貞):其入?匚,示若。(H00150正·典賓A)
②□□〔卜〕,?鼎(貞):示若,王其出。五月。(H05057甲·典賓A)
③鼎(貞):王往出,示若。(H05096正·典賓A)
④甲子卜,賓," 才(在)茲,示若。(H06461反·典賓A)
⑤鼎(貞):" 才(在)茲,示若。(H06461正·典賓A)
⑥癸丑卜,亙貞?zhàn)冢玻X,御于示□若。(H13653·典賓A)
⑦鼎(貞):帝示若,今我奏祀。四月。(Y01286·典賓B)
由以上卜辭可知,殷人祈求“示若”的原因多為舉行祭祀(如①⑦)、王出行(如②③)、御疾齒(如⑥)。組類分布如下表:
“示若”除一條見于歷二類,其余均見于典賓類。
2.于之若
在“之”后也應(yīng)點斷,此處僅作為臨時搭配考察?!坝谥簟辈忿o舉例如下:
①戊寅卜,鼎(貞):令甫比二侯:及眔元,王徝,于之若。(H07242·師賓間A)
②壬午卜,疑鼎(貞):于丁祼鬯,于之若。(H24132·出二)
③戍其遟母(毋)歸,于之若,翦羌方。(B08969·無名組)
④戊子卜,才(在)" :子弜射,于之若。(Z00002·花東甲骨)
從以上舉例內(nèi)容來看,“于之若”卜辭主要涉及王徝巡視(①)、祭祀(②)、征伐(③)、打獵(④)等,顯示出較強的組類特征,以下結(jié)合組類分布說明。
因“于之若”卜辭內(nèi)容與組類結(jié)合較為緊密,故本表添“內(nèi)容”列供讀者明晰。“于之若”卜辭數(shù)量在村南系甲骨中占優(yōu)勢?!坝谥簟边@一搭配主要應(yīng)用于祭祀、征伐、射獵等場合中。從語言詞匯層面的搭配方式可以顯示出其背后蘊藏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即殷人已經(jīng)有意識地在特定的場合使用特定的語言搭配方式。
(二)普通名詞
“若”作為普通名詞,也表順利義。這種詞性中的“若”相關(guān)搭配只有“帝降若”一類。
“降若”意為“降下順利”。此類辭例共見4條。舉例如下:
①□□〔卜〕,□〔鼎(貞)〕:我其巳(賓)乍(作),帝降若。(H06497·典賓A)
②□□〔卜〕,□〔鼎(貞)〕:我?(勿)巳(賓)乍(作),帝降不若。(H06497·典賓A)
③□□卜,?鼎(貞):我其巳(賓)乍(作),帝降若。(H06498·典賓A)
④□□卜,?鼎(貞):我?(勿)巳(賓)乍(作),帝降不若。(H06498·典賓A)
張玉金認為“我其巳" 作,帝降若”可以翻譯為:“我們?nèi)绻麨榉课莸慕ㄔ於e行祭祀,那么上帝會給予幫助?!睆膬?nèi)容上來看,這四條卜辭兩兩對貞,貞問建造房屋是否順利。
從組類分布來看,這四條卜辭均屬于典賓類。“帝降若”出現(xiàn)于早期卜辭中。
(三)專有名詞
“若”作專有名詞,有地名與人名兩種用法,但是作人名講的“若”多為殘辭且沒有明顯搭配關(guān)系,因此這一節(jié)中本文只討論作為地名講的“若”,見有“于若”這一種搭配。舉例如下:
①甲戌卜,王弜(勿)令" 戠,于若。(H21188·師小字)
②鼎(貞):令先取寇于若。(H00557·賓三)
③" 人" 于若。(Z00113·花東甲骨)
從內(nèi)容來看,這四條卜辭涉及在“若”地舉行祭祀(①),人在“若”地打獵(③),在“若”地征取寇(②)。組類分布如下表:
從目前所見的甲骨卜辭來說,“若”作為地名是早期甲骨卜辭中的用法。
三、結(jié)語
本文在梳理“若”字本義及其在甲骨卜辭中主要義項的基礎(chǔ)上,對甲骨文中“若”的搭配關(guān)系展開分組類研究,得出了以下結(jié)論:
1.“若”字在各個組類中均有分布,集中分布于賓組、花東甲骨中,其他組類中亦有少量分布。早期卜辭中多使用“若”字,而晚期少見,反映了甲骨卜辭詞匯使用習慣的變化。
2.“帝若”主要分布在早期甲骨文中,晚期少見,或許與殷人早期會祈禱上帝的保佑,晚期主要向祖先神祈求保佑有關(guān)。
3.“先王先妣若”的對象主要為王,另見有“祖丁若小子" ”,一定程度上說明小子受商王重視。
4.從“于之若”搭配中得出:“于之若”主要應(yīng)用于祭祀、征伐、射獵等場合中,表明殷人已經(jīng)有意識地在特定的場合使用特定的語言搭配方式。
5.從“于若”搭配中發(fā)現(xiàn),以目前所見的甲骨卜辭來說,“若”作為地名是早期甲骨卜辭中的用法。
參考文獻:
[1]朱鳳瀚.論殷墟卜辭中的“大示”及其相關(guān)問題[J].古文字研究,1989,(00):36-48.
[2]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張玉金.卜辭“我其巳" 乍帝降若”再解[J].中國文字研究,1999,(00):172-179.
[4]郭靜云.甲骨文“下上若”祈禱占辭與天地相交觀念[J].周易研究,2007,(01):7-13.
[5]趙偉.殷墟甲骨語詞匯釋[D].河南大學(xué),2018.
[6]牛海茹,孔德超.甲骨文有關(guān)“帝”的新材料——兼論卜辭中的“帝若爻”、“帝弗若爻”[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9,(12):12-20+108.
作者簡介:
白浩浩,男,漢族,陜西延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