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乾隆末年,清朝吏治腐敗已漸入膏肓,地方動亂不斷。嘉慶帝親政后面對混亂局面,為穩(wěn)定地方秩序出臺諸多措施肅清吏治,懲貪獎廉便是其中之一。劉清以“劉青天”之名進入嘉慶帝的視野,他居官清廉,深得民望,有剿撫四川、陜西動亂之功,嘉慶帝破格提拔他,欲以他為模范教化官員,肅清吏治。孟森《清史講義》認為川楚動亂的鎮(zhèn)壓,“以劉清之事最為奇特”,認為僅有劉清這一廉吏,但是嘉慶帝不重用劉清,以此見嘉慶朝吏治肅清無法獲得成功。孟森的觀點有失偏頗,雖然劉清作為拔貢出身的漢人,無法進入官吏體系的核心,但嘉慶帝對他的重用是無疑的。
【關鍵詞】劉清;嘉慶;孟森;《清史講義》
【中圖分類號】K24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9-007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9.024
劉清鎮(zhèn)壓之功,多數(shù)學者以川楚義軍對劉清以禮相待并放任其進行招撫工作論述其缺乏革命警惕性①;龐思純稱劉清為“清王朝建國一百多年來文員改武職之第一人”②;羅權、張亮將劉清置于嘉慶朝吏治整飭的背景之下,嘉慶帝將其視為獎廉的代表,對劉清肯定和重用,但是嘉慶守舊的性格和劉清的漢人身份注定了劉清宦海沉浮,無法走進官吏體系的核心,嘉慶吏治改革無法從根本上改變③。陳興中、陳竹對劉清的評述是目前最為全面的,考證其籍貫、匯集不同時期的評價、論述劉清文官改武官的原因④。
以上的研究逐漸形成一個豐滿的劉清,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劉清并非清朝第一個文官改武職的官員。孟森對劉清與嘉慶吏治有自己的見解,但部分觀點有失偏頗。
一、劉清形象的書寫
(一)嘉慶吏治背景
乾隆末年,高宗以十全武功自矜,耀兵耗資,耽于游宴,和珅之權加重,官場上下貪熾成風。嘉慶帝四年正月仁宗親政,面臨著三大難題:兵事、漕運、吏治,以吏治為核心⑤,地方動亂和黃河之患便易于解決。嘉慶初,川楚等地動亂聲勢浩大,嘉慶帝認識到“帶兵大臣及將領等全不以軍務為事,惟思玩兵養(yǎng)寇,藉以冒功升賞;寡廉鮮恥,營私肥橐……此等教匪滋事,皆由地方官激成”⑥,期肅清吏治平教匪亂。嘉慶帝為肅清吏治有諸多舉措,其中一條為懲貪獎廉,一方面懲處以和珅為代表的貪官;另一方面獎勵以劉清為代表的廉吏。
(二)劉清形象的書寫
劉清在官方史書中是清正廉潔、深受民眾信任的清官形象。細數(shù)劉清在嘉慶朝的功績,并非如楊遇春等將領軍功卓著,但是能夠在官私史書中呈現(xiàn)這一形象是值得關注的。
在官方史書中,嘉慶帝多次嘉劉清之功,免劉清罪。嘉慶三年五月,劉清剿賊匪出力且名聲素好,晉秩,賜花翎。嘉慶四年,仁宗認識到由于戰(zhàn)爭的破壞,眾多無居所的百姓以“賊巢”為棲身之所,必須考慮好長久的招撫之策才能解決眼前的困境,讓勒保傳喚劉清等官聲良好的州縣官商議“他鄉(xiāng)流落者,如何資送還農(nóng)?失所無依者,如何編丁占籍?”⑦諭旨總督勒保向五品劉清咨詢長久的招撫策略,肯定劉清的民望,同時也是在官僚體系中將其立為模范。不久,又以劉清居官清正,補授忠州知州,仍賞知府銜,以示獎勵。同年七月和八月,嘉慶帝對于川東北的局勢擔憂,“素得民心之員,如劉清、諸以謙、方積、林嵐等,即行奏請升擢,用示風勵。庶被脅之人聞知,貪墨屏退,吏盡循良,自必幡然來歸,紛紛就撫,如有自賊中投出者”⑧,諭魁倫:“清官即行越格保薦,貪官立予降革……卿其勉諸!好官劉清……”⑨更能顯示心跡:提拔以劉清為代表的循吏有助于以撫平亂,并以此道德教化官吏愛民,有利于官場清明。
劉清在官場上得罪其他官員,被推出諉罪,嘉慶帝知,寬恕其罪。太和鎮(zhèn)被焚事,劉清被革職,但嘉慶帝讓其留營效力,后“在川北一帶管領鄉(xiāng)勇、防守地方,屢著勞績;前已開復原官。茲有道員缺出,自應先盡補用;劉清著加恩補授建昌道,以示獎勵。”不久,劉清又以軍功升四川按察使,為正三品官員。劉清在南江招撫,“賊匪”以悔罪之詞為緩兵之計,劉清應治罪,嘉慶帝念平日官聲清潔,暫從寬免,著勒保嚴飭劉清認真搜捕,若致竄逃,必治罪不貸。嘉慶二十一年,嘉慶帝以劉清回籍治病遙遠,著就近在京醫(yī)治,“一經(jīng)病愈,即具折請安”“賞給差事”⑩,希望劉清繼續(xù)在官場發(fā)揮清廉模范的作用。
在私書中,主要記載其“劉青天”之名、文官轉(zhuǎn)武職事。劉青天之名由王三槐而傳播廣泛。
清朝旗人文武互轉(zhuǎn),是常態(tài)。陳康祺言“本朝漢臣,武不相移易,故《池北偶談》記朱衣客以道員改總兵一事,《嘯亭雜錄》記劉清以運使改總兵一事,已為罕見”?,查王士禛言“本朝用人器使,有不拘文武資格者”?,舉朱衣客、陳一炳、周卜世、劉兆麒以文易武例,陳一炳是漢軍正藍旗,周卜世是漢軍正黃旗人,劉兆麒是漢軍鑲白旗,朱衣客為漢軍正藍旗,均為旗人。徐珂言“漢臣文武不相移易,然亦有以文改武、以武改文者”?,其中以文改武者,姚儀為漢軍鑲紅旗,彭玉麟、蔣益澧、楊岳斌均在劉清之后??梢姖h人以文改武者確實不多,而其中旗人居多,但劉清不是清朝第一個以文易武的漢人,康熙朝已有岳鐘琪文武互轉(zhuǎn)。
昭梿所記劉清改授更詳,言其有戰(zhàn)功,但“公性粗率,喜嗜樗蒲,于文吏坐使酒罵座,喜與士卒共飲謔,初乏方面之威儀?!眲⑶宕藭r已過古稀,加之坦率不阿的性格,在文官官場似是難以適應,多次得罪同僚。嘉慶帝允其請改為武職后,劉清大喜曰:“老臣得以盡其職矣!”?
二、孟森《清史講義》中的劉清與嘉慶吏治
孟森(1868—1938),字莼孫,號心史,江蘇武進人。十四歲師從周載帆學六藝,得生員后未中試,后入南洋公學、南菁書院。1905年3月為鄭孝胥幕僚,寫成《廣西邊事旁記》十四卷。1906年留學日本學習法政,1907年歸國,熱衷于立憲。1929年,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開清史課程,1931年開始任教北大,直至1938年逝世。
孟森講學北大,授明清史課程,參與整理明清檔案,認為“真正史料,皆出于史中某一朝之本身所構成,謏聞野記,間資參考,非作史之所應專據(jù)也”?,以官方史書為本,兼采私家著述作《清史講義》,“以清朝的文治武功為主線建立起了完整的清史體系”?!肚迨分v義》提出“川、楚之役,以劉清事為最奇特”?,述其剿撫川楚等地起義,但拔貢出身的漢人劉清“終不大用”“足以見仁宗之持國是矣”。孟森認為劉清不得嘉慶帝重用,以劉清為縮影,可知嘉慶朝吏治肅清的失敗。
(一)孟森《清史講義》中的嘉慶吏治
“紀兵事,見吏治之敗也”?,正如胡林翼所言“吏治之不修,兵禍之所由起也”?。乾隆末年苗民起義,吏治不飭弊端已現(xiàn),是清王朝盛極而衰的征象之一。孟森根據(jù)《國史列傳·傅鼐傳》《圣武記》《先正事略》證:嘉慶元年,西南苗亂實未平,只是??蛋才c和琳等權貴的封拜之欲達成,加之當時著名苗族首領已捉拿,平隴寨已攻克,而新的動亂日益蔓延到川楚,急需軍隊平定,遂告苗事已畢,而苗疆之役,而實在虛報平安不許動兵之后乃安,即嘉慶年間傅鼐總理邊務,募集鄉(xiāng)勇修寨堡,易兵為屯,純得力于政治。川楚等地動亂“為清代第一次長期之內(nèi)亂……事亦起于乾隆中葉以后,而大發(fā)作于內(nèi)禪告成訓政之日。蓋吏治至乾隆朝而壞,內(nèi)亂之源,無不出于吏虐”?,嘉慶帝面對川楚等地起義長期未取得明顯勝利的局面,屢次下旨盡快平定,也認識到是地方官吏的壓迫導致民眾起義,民眾入教可以減輕胥吏魚肉之苦,暫得喘息。嘉慶一朝,苗民起義、??苓M犯等此起彼伏,可見百姓深受官吏壓榨之苦,官吏虐民已經(jīng)嚴重危害到地方秩序的穩(wěn)定。
此外,孟森亦從鹽業(yè)闡述嘉慶朝教亂?;嫉鸩恢?,百姓困頓,耗費軍餉是由官鹽價高,私鹽價低造成的:“內(nèi)亂之萌,起于梟販,梟販必有結(jié)合,則所謂秘密結(jié)社皆發(fā)生于是,長養(yǎng)于是?!?正如仁宗所言“緣親民之吏,不能奉宣朝廷德意,多方婪索,竭其脂膏,因而激變至此。然州縣之所以剝削小民者,不盡自肥己槖,大半趨奉上司;而督撫大吏之所以勒索屬員者,不盡安心貪黷,無非交結(jié)和珅。是層層朘削,皆為和珅一人,而無窮之苦累,則我百姓當之”?。不可將禍事全委于和珅,但是官員之間貪污受賄上行下效,整個官吏體系必然渾濁,必須嚴加整飭以重建統(tǒng)治秩序。
(二)孟森《清史講義》中以劉清看嘉慶吏治肅清成敗
孟森通過劉清這一被起義民眾歌頌,即使被斬首也不仇恨,即使招撫失信也不怨恨的人物來論證起義是官逼民反,而非是義軍蠱惑人心。孟森對劉清的簡述與《清史稿·劉清》高度重合,但有“川楚之役,以劉清事為最奇特”之述。孟森認為廉吏僅有劉清,但嘉慶帝不用他為百官模范以肅清吏治,“使沉浮吏議,至不欲為藩司之官,改武職而后守職數(shù)載,乃以老休致,一以尋常之禮數(shù)待之,視康熙時之激濁揚清,使成風俗,度量之相越,何其遠也!”?孟森認為嘉慶帝是守文之主,沒有像康熙、雍正一樣不拘一格降人才,未能補救于用人之際,循乾隆朝耀兵而不察吏之弊,歷時多年才平?!叭粢援惖戎Y待劉清,以能識劉青天之良心獎教眾,直使清主兵號召之,大甄汰地方長官,大籌措歸農(nóng)生計,或不至更閱五六年,而后仍以武力靖亂。”?后北方動亂繼起,孟森認為“此事前接川、楚,后接金田,秘密黨會之無法解散,于劉清之不見用驗之”?,他認為不僅劉清不受嘉慶帝重用,甚至是劉清這類廉吏都沒有得到重用,所以吏治不清,地方動亂不休。
孟森認為嘉慶帝不重用劉清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嘉慶四年二月,諭旨令總督勒保就近傳喚劉清以及周邊有清名的州縣關于如何讓歸順的百姓歸農(nóng)、編訂戶籍,劉清僅僅是和其他州縣官員一同被傳喚過去,而不是給他職位任他施展個人才能。二,劉清居官清廉,逢陋規(guī)必裁,為大吏所不便。劉清官卑職小,影響力有限不足以盡其能,后升為藩司之官被勒保彈劾,降為鹽運使,知不為所容,最后劉清自請改武職。三,劉清由文官改武職,“名從其志,抑可謂失人矣”?。孟森認為劉清由山東鹽運使改為登州鎮(zhèn)總兵,是嘉慶帝沒有魄力提拔劉清。
三、對孟森觀點的反思
孟森是清史研究的奠基人,在清史領域的貢獻顯著,但是其中一些觀點有待商榷。雖然劉清沒有進入官吏集團的核心,但嘉慶帝對劉清的重用是無疑的,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官階的上升。劉清拔貢出身,后任四川正八品官員,嘉慶元年為正七品官,四年為正五品官,六年為正四品官,七年為正三品官,十九年獲二品頂戴。雖然太和鎮(zhèn)被焚一事,魁倫將劉清革職,嘉慶帝加恩以知縣補用,次年補授建昌道,后被初彭齡參奏連降四級。劉清作為一個毫無背景的下級官員,嘉慶帝讓其在七年內(nèi)升八級,并曾讓他與史廣興治軍餉,不久,史廣興被召回京,由劉清一人總理達州軍需;曾讓劉清任山東鹽運使,在地方鹽政管理中起到關鍵作用。軍餉和鹽業(yè)都是肥缺,劉清在任期間廉潔公正,認真管理,沒有中飽私囊辜負嘉慶帝的信任。
嘉慶帝的御賜詩。嘉慶十年,嘉慶帝賜詩“循吏清名遐邇傳,蜀民何幸見青天!誠心到處能和眾,本性從來不愛錢。”嘉慶帝評價劉清“和眾”“有為”“不愛錢”,是蜀民愛戴的“青天”,可見其清廉之至?,F(xiàn)查《清實錄》《清史稿》嘉慶帝的御制詩,除十五年賜壽民藍祥御制詩章外,賜官員的有:八年賜王杰詩嘉其忠清直勁,老成端謹;德楞泰因捕曾芝秀等獲嘉慶帝賜詩,卒后賜詩挽之;十四年,賜李毓昌《憫忠詩》百字長詩表達對李毓昌清正廉明人格的首肯,刻石立于李毓昌墓前;十五年,賜楊遇春詩書扇;十八年,賜董誥御制詩并刻墓,嘉其父子三朝盡忠;十九年,帝御制詩悼覺羅桂芳。從以上官員的出身和仕途經(jīng)歷來看,德楞泰是蒙古正黃旗人,有軍功;覺羅桂芳為滿洲鑲藍旗人,直南書房;王杰和董誥揭露和珅罪狀,剛正不阿;楊遇春參與鎮(zhèn)壓動亂、平定張格爾叛亂,有軍功;李毓昌被謀殺,次年申冤,嘉慶帝知而作詩。由此來看,出身低微的劉清得到嘉慶帝賜詩確實不易。
當然,孟森認為嘉慶帝不重用劉清是有合理性的。首先,嘉慶帝親政伊始,扳倒和珅,撤換前線帶兵大員、各省督撫,任用一些在百姓中有崇高威望、有真才實干的官吏作為典型,一方面讓他們建言獻策,發(fā)揮其才華;另一方面可以達到瓦解義軍的效果,以“剿撫兼施”的手段取得對反抗地區(qū)統(tǒng)治的重塑。但在任用這些地方有才能的官吏時,清廷對他們始終加以防范,不讓其獨當一面,亦不讓其真正掌握武裝,將羅思舉、桂涵從劉清手下調(diào)走亦是出于這種考慮。?孟森亦認為“清自國初用兵,皆以八旗為主軍,始命將皆親貴。至乾、嘉時,已酣豢不足臨敵,而猶用旗籍庶姓勛爵之裔,最疏遠亦必為滿洲世仆,時尚能得人……漢人立功,楊遇春后由武轉(zhuǎn)文,為總督,亦為異數(shù)”?,無論是從苗民起義還是川楚動亂的平定來看,朝廷倚重的多是滿人,劉清作為拔貢出身的漢人,必然不會過分優(yōu)待,甚至會控制,避免其進入官吏體系的核心。其次,劉清的性格不適于文官官場。劉清性格粗率,“厭苛禮,不合于上官,又不耐薄書錢谷”?,且深受四川尚武風氣的影響,親近士兵,與文官使酒罵座。劉清厭惡腐敗的官場,多次得罪同僚,也因此遭到上級的為難和陷害,在官場難以生存。嘉慶十四年,劉清被初彭齡參奏袒護下屬,降四級調(diào)用,上奏“才力不勝藩司之任”?,被嘉慶帝斥責。如此,雖嘉慶帝認為劉清平日官聲好,才能沒有完全施展,卻認為他不能勝任藩司,“若調(diào)至他省亦系錢糧重寄,又豈能辦理裕如”?。
嘉慶帝面臨吏治腐敗的局面有諸多舉措,懲貪獎廉、廣開言路、倡導簡樸、重視德治教化,但是成效有限,沒有肅清吏治,甚至腐敗問題越來越嚴重。?劉清作為一個能治理一方百姓的清官,獲得百姓的贊譽,即使嘉慶帝破格提拔對其進行嘉獎、肯定,以其為模范對官吏進行道德教化,但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官員的陷害,而嘉慶帝遵循祖制保持重用滿人的傳統(tǒng),以劉清為代表的有能力的普通基層官員不可能進入管理體系的核心,嘉慶朝吏治的肅清更是遙遙無期。
四、結(jié)語
劉清以剿撫義軍為嘉慶帝所重視,并以其為獎廉的模范教化官員以肅清吏治,重建地方良好治理秩序,但是劉清作為拔貢出身的漢人還是難以進入官吏體系的核心,無法觸及清朝崇滿抑漢的政策,嘉慶朝的吏治肅清就無法獲得成功。
嘉慶帝在知起義民眾焚太和鎮(zhèn)并非是劉清之錯的情況下,將其降五級;劉清因直言得罪上級,被參奏袒護下屬,嘉慶帝在知劉清沒有完全施展才能時降四級調(diào)用。然勒保未能堵截由楚入川的義軍,僅是將其趕出自己的統(tǒng)治范圍,其僅是被傳旨申飭。以嘉慶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的封賞來看更加清晰,除所賞親王、郡王外,在地方上剿撫義軍的功臣以滿人為主,雖滿人在職都有過錯,部分遭罷黜,不久又都得到重用,封賞依舊。?而漢人的封賞除楊遇春、姜晟外都是交部議敘??梢娂螒c帝見吏治不飭,滋生弊端,用帝室私親,旗人貴胄平亂,官員親貴虐民,如此惡性循環(huán)。
注釋:
①陳詩啟、鄭全備:《試論清代中葉白蓮教大起義》,《廈門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56年第3期。
②龐思純:《“拔貢總兵”——劉清》,《貴州文史叢刊》2000年第1期。
③羅權、張亮:《略論劉清與嘉慶初期的吏治整飭》,《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
④陳興中、陳竹:《張揚與落寞——清代名宦劉清評述》,《人文世界》2009年第00期。
⑤關文發(fā):《嘉慶吏治評議》,《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
⑥《仁宗?;实蹖嶄洝肪?7,嘉慶四年正月四日,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第422頁。
⑦《仁宗?;实蹖嶄洝肪?9,嘉慶四年二月三日,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第450頁。
⑧《仁宗?;实蹖嶄洝肪?9,嘉慶四年七月二十五日,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第610頁。
⑨《仁宗?;实蹖嶄洝肪?0,嘉慶四年八月十七日,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第626頁。
⑩《清史列傳》卷33《劉清》,中華書局1987年點校本,第2559頁。
?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22頁。
?王世禛:《池北偶談》,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6頁。
?徐珂:《清稗類鈔》,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1273頁。
?昭梿:《嘯亭續(xù)錄》,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7頁。
?孟森:《清史講義》,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頁。
?孟森:《清史講義》,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49頁。
?孟森:《清史講義》,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61頁。
?胡林翼:《胡林翼集》,岳麓書社2008年版,第187頁。
?孟森:《清史講義》,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43頁。
?孟森:《清史講義》,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69頁。
?《仁宗?;实蹖嶄洝肪?8,嘉慶四年正月二十日,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第439頁。
?孟森:《清史講義》,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49頁。
?孟森:《清史講義》,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50頁。
?孟森:《清史講義》,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61頁。
?孟森:《清史講義》,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64頁。
?羅權、張亮:《略論劉清與嘉慶初期的吏治整飭》,《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
?孟森:《清史講義》,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54頁。
?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1386頁。
?《清史列傳》卷33《劉清》,中華書局1987年點校本,第2558頁。
?《仁宗?;实蹖嶄洝肪?18,嘉慶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第939頁。
?秦良美:《嘉慶帝整飭吏治研究——以懲貪倡廉為中心》,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7-33頁。
?《仁宗睿皇帝實錄》卷106,嘉慶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第420-4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