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在構(gòu)建中國話語體系和中國敘事體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zhàn)略背景下,國內(nèi)電影產(chǎn)業(yè)呈現(xiàn)出快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中國形象在國產(chǎn)電影中的輸出,不僅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臺。本文以生態(tài)翻譯理論為指導,以國產(chǎn)電影《英雄》為例,探討譯者是如何從語言維度、文化維度和交際維度三個方面對電影《英雄》的字幕進行翻譯的。
【關鍵詞】生態(tài)翻譯學;“三維”轉(zhuǎn)換;電影字幕翻譯;《英雄》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9-010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9.033
一、引言
電影《英雄》是由張藝謀執(zhí)導的武俠電影。該片講述戰(zhàn)國末年,七雄并起,惟秦國最為強大,急欲吞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以無名等人為首的各國俠客打算刺殺秦王嬴政,但在得知秦王統(tǒng)一天下的大志后為了百姓蒼生的安寧而最終放棄的故事。電影通過外在的刺殺行動和內(nèi)在的情感沖突,探討了人性的復雜和矛盾,尤其是個人利益與國家命運之間的抉擇。無名的最終犧牲,以及飛雪和殘劍二人悲慘的結(jié)局,都強化了電影中關于“大義”的主題。本文將從生態(tài)翻譯理論角度,通過案例分析,探討本片漢英字幕翻譯中采用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
二、生態(tài)翻譯理論概述
生態(tài)翻譯理論是由清華大學教授胡庚申所提出的翻譯理論。該理論是一種跨學科的翻譯研究方法,它強調(diào)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來理解和解釋翻譯活動。把翻譯看作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關注翻譯活動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整體性。把翻譯環(huán)境視為一個具有社會背景的單一生態(tài)系統(tǒng),其中譯者作為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中心,通過三維轉(zhuǎn)換實現(xiàn)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動態(tài)平衡。[1]
生態(tài)翻譯學的基礎理論將翻譯方法簡括為“三維”轉(zhuǎn)換,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1]
三、《英雄》的臺詞特點
《英雄》是一部以戰(zhàn)國末年為歷史背景、充滿濃厚文化色彩的影視作品。其臺詞融入了大量文言表達與詩意化的語言。電影包含許多關于忠誠、背叛、理想與現(xiàn)實的哲學思考;人物對話中表現(xiàn)出了角色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如愛恨情仇、家國情懷等,情感表達細膩而強烈。
文言表達的簡潔與深遠內(nèi)涵在翻譯中極易丟失。例如,如何將高度濃縮的文言文轉(zhuǎn)化為符合英語語法規(guī)則但不失文化特色的表述,是譯者面臨的主要難題。臺詞中隱喻和象征手法的翻譯需要譯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并能找到目標語言中相似的表達方式。例如,“天下”不僅指地理概念,還包含了政治與人文理想,翻譯為“all under heaven”是否能準確傳遞其文化內(nèi)涵值得深思,同時需要考慮目標觀眾的文化背景和認知習慣,既要忠實于影片的文化意境,又要確保譯文對目標觀眾具有可理解性和接受度。
四、《英雄》字幕翻譯中的多維度適應與轉(zhuǎn)化
(一)語言維度
在生態(tài)翻譯的過程中,首先要關注語言維度,它涉及詞匯、短語、詞性和語法結(jié)構(gòu)。這種適應性選擇具體表現(xiàn)為譯者充分考慮原文及其在目標語中的對應詞語的使用,使譯文更適合目標語言讀者的閱讀和理解。
字幕翻譯通常受到篇幅限制,需要將大量信息濃縮為簡潔易懂的表達,同時保留原作的核心意義。通過生態(tài)翻譯理論,譯者可在保持源語文本的風格和適應目標語之間找到平衡。例如,在保留關鍵語義的同時,適當刪減冗長的修飾性語言。
例(1)
原文:大王令,召壯士!
譯文:Summon the warrior!
字幕語境:無名帶著長空銀槍、飛雪和殘劍,進宮面見秦王,殿外丞相正與眾大臣和秦軍恭賀秦王剪除三大刺客。此時一名通傳太監(jiān)至殿外傳秦王口令,傳召無名入殿。
原句表達簡潔、精練,展現(xiàn)了文言文的簡約之美?!傲睢笔窍旅畹囊馑?,譯文將“大王令”省譯,譯作祈使句“Summon the warrior!”通過祈使句表達出了原句中命令的內(nèi)涵。選擇“Summon”也更能體現(xiàn)召集或征召的含義?!皦咽俊痹诠艥h語中指英勇的男子,而“warrior”在英語中既表達了勇士的身份,也適應了西方語境下的英雄概念。
例(2)
原文:秦王緊急召見我,是因為我已辦成一件……驚動秦國的大事。
譯文:The King of Qin has summoned me.My deeds,
have astonished the Kingdom.
字幕語境:無名帶著三個裝有接近秦王的籌碼,由秦軍護送趕往覲見秦王嬴政。
在原文中,“秦王緊急召見我”與“是因為我已辦成一件……驚動秦國的大事”之間是因果關系,后者解釋了前者發(fā)生的原因。這個因果關系通過“是因為”進行銜接。譯文中,“The King of Qin has summoned me”和“My deeds,have astonished the Kingdom”雖然分別表達了兩個內(nèi)容,但譯者沒有直接用“because”這樣的連接詞來明確指出因果關系。
在漢語中,因果關系的表達常常依賴上下文和語境,使用“是因為”是為了簡潔和強調(diào)因果關系的直接性。而在英語中,因果關系的表述常常通過上下文來銜接,使用并列結(jié)構(gòu)也足以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譯文通過“My deeds,have astonished the Kingdom”這個簡單句,既保留了原文的邏輯流暢性,又避免了冗余的詞匯,使得信息傳達簡潔且富有層次。
例(3)
原文:你的殺氣在亂?
譯文:But I sense your hesitation.
字幕語境:秦王識破無名編造故事的漏洞,并且通過王座前的幾排燭火感受到來自無名的殺意。以此推斷出無名才是最危險的刺客,聯(lián)合長空、殘劍、飛雪三人得到近身刺殺的機會。
原文“你的殺氣在亂?”是疑問句,但譯文將其改為陳述句,增譯主語與謂語“I,sense”“But I sense your hesitation”?!皻狻笔菨h語中一種特定的表達,帶有強烈的文化意象,通常指一種殺意或戰(zhàn)斗中的氣場。英語中沒有直接對應的詞匯,很難在英語文化中找到完全對應的表達,所以譯文選擇用“hesitation”(猶豫)進行語義轉(zhuǎn)化,強調(diào)角色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而非直接翻譯字面意思。這種轉(zhuǎn)化保留了“殺氣在亂”傳遞的核心信息:精神上或心理狀態(tài)上的猶豫。
例(4)
原文:我們再不會浪跡江湖了。
譯文:No more drifting,no more roaming.
字幕語境:殘劍與飛雪得知無名刺殺失敗后在大漠匯合。
原文中的“浪跡江湖”是武俠電影中的一種典型表達,指在江湖中漂泊、流浪的生活方式,蘊含一種自由、不羈甚至漂泊無定的情感色彩。譯文省略主語,用兩次no more,表達出了飛雪決心與殘劍共同赴死,結(jié)束江湖生活的決心。“Drifting”與“roaming”分別傳遞了“漂泊”和“游蕩”的意象,但兩者更多描述漫無目的,雖然未完全涵蓋“江湖”中隱含的文化背景及武俠情懷,但在語言維度上,譯者已經(jīng)使譯文盡量貼合語境。
(二)文化維度
文化維度轉(zhuǎn)換是譯者密切關注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和解讀的過程。它側(cè)重于源語言文化與目標語言文化在性質(zhì)和內(nèi)容上的差異,避免了從目標語言文化的角度對源文本的誤解。語言和文化是緊密相連的,語言翻譯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形式的轉(zhuǎn)換或語法結(jié)構(gòu)的改革。地道的翻譯不能僅限于語言層面的轉(zhuǎn)換,還必須駕馭文化的融合和碰撞。
生態(tài)翻譯理論強調(diào)文化共存,要求翻譯者在傳達源文化特征的同時,注重目標觀眾的接受度。例如,通過注釋或意譯,適當調(diào)和文化差異,讓目標觀眾既能理解內(nèi)容,又能感受到異文化的魅力。
例(1)
原文:臣,奉我王之命。
譯文:By order of His Majesty.
字幕語境:護送無名的秦軍將士們與無名一同進入王城,領頭的一名將士向丞相稟報已經(jīng)成功護送無名到王城。
該句子表現(xiàn)出了中國古代的君臣關系,以及臣子對君王的忠誠和恭敬。“我王”體現(xiàn)了秦軍將士對秦王的敬畏,而“His Majesty”在英語中同樣是對君主尊稱的文化符號。譯文保留了原文中權(quán)威與尊敬的內(nèi)涵,找到目標語中相對對等的文化詞匯。
例(2)
原文:從此我王可以高枕無憂了!
譯文:His Majesty can finally sleep at night!
漢語中的“高枕無憂”,本義是墊高枕頭睡大覺。比喻身心安逸,無所憂慮。是來源于中文文化背景中的形象化比喻,目標文化中缺少直接對應的固定表達,因此譯文通過“sleep at night”這一普通的生活場景,表現(xiàn)“無須擔憂”的狀態(tài),實現(xiàn)了文化意象的跨文化適應。
例(3)
原文:“天下?!?/p>
譯文:“All under Heaven.”
字幕語境:無名刺殺意圖被秦王識破后,向秦王解釋自己為何猶豫,以及殘劍如何勸說他放棄刺殺,寫下“天下”二字贈予自己。
從字面意義上看,“天下”指古時天子統(tǒng)治范圍的全部土地及統(tǒng)治權(quán)。古人認為,大夫的統(tǒng)治范圍是“家”,諸侯的統(tǒng)治范圍是“國”,天子的統(tǒng)治范圍是“天下”。“天下”字面義是“普天之下”,實質(zhì)指天子統(tǒng)治或名義之下的“家國”統(tǒng)合體所覆蓋的全部疆域,并包括天下所有的人及國家的統(tǒng)治權(quán)?!癆ll under Heaven”這一翻譯雖能傳遞“天下”的字面意義,但未能完全傳達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包含的政治和道德理想。在古代,“天下”是一個哲學、政治與文化的核心概念。它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全世界”,更象征一種以和諧、秩序為目標的政治理想和社會理想。如果目標受眾對中國文化背景較陌生,可能難以理解“天下”所蘊含的深層哲學思想。補充性的翻譯或文化注釋可能更有助于文化維度的平衡。
例(4)
原文:武功琴韻雖不相同……都講求大音希聲之境界。
譯文:Martial arts and music are different,but they share the same principle.Both stresses attaining a supreme state.
字幕語境:無名跟蹤長空多日,與其在棋館內(nèi)交手。他們的武功已經(jīng)達到了至高境界,兩人雖然站在原地不動,但已經(jīng)在彼此的意念中決出了勝負。
原文中“武功”和“琴韻”蘊含著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尤其“琴韻”指代的是中國古琴的意境之美。但譯文選擇使用“martial arts”與“music”,簡化了原文中的文化特定意象,使其更適合目標讀者的理解?!按笠粝B曋辰纭背鲎浴兜赖陆?jīng)》“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贝笠粝B曋傅氖亲蠲赖囊魳肥菬o聲之樂,強調(diào)“無聲”是音樂的最高境界。這種文化內(nèi)涵在西方文化中缺少直接對應,因此譯文未直譯,而是意譯為“a supreme state”,保留了抽象的哲學內(nèi)涵,但弱化了具體的文化背景。譯文雖然舍棄了一些具體的文化意象,但通過“principle”與“supreme state”的表達,傳遞出武功與琴韻兩者的共同性及追求境界的思想,適應了目標文化的接受習慣,使目標語讀者能夠較為容易理解其核心哲學理念。
(三)交際維度
翻譯不僅涉及兩種語言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變,還涉及兩種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轉(zhuǎn)變。作為跨文化交際的載體,譯文的交際功能不容忽視。交際維度轉(zhuǎn)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和選擇。除了語言信息的翻譯和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外,譯者還需要注重交際層面的選擇轉(zhuǎn)換,關注源文本中的交際意圖是否能在目標文本中得以體現(xiàn)。
例(1)
原文:你的劍莫非只為仇恨而練?
譯文:Was your sword forged in hatred?
字幕語境:殘劍向無名講述他為何要勸說其放棄刺殺任務。三年前他與飛雪成功殺入秦王宮殿,最后關頭卻放棄刺殺。以及如何從書法的境界中悟出不能殺秦王。
原文的表達包含武俠文化的背景,“劍”不僅是武器,也是人格修養(yǎng)和情感寄托的象征,隱含著對劍客內(nèi)心世界的探究?!盀槌鹁殑Α备且环N哲學思考,對仇恨與武俠行俠仗義的哲學反思?!癴orged in hatred”指的是物理意義上的鍛造,去除了深層情感的探討。雖然未完全展現(xiàn)武俠文化的哲學意味,但為目標讀者提供了一個理解的框架,基本實現(xiàn)了交際效果。
例(2)
原文:若從膈俞穴入,步廊穴出,便能不傷臟器,令人傷而不死。
譯文:If it enters at precise pressure points,it will not cause any fatal injury.
字幕語境:無名向殘劍和飛雪解釋自己的劍法可以精準穴位,令人傷而不死。請求他們其中一人當眾受無名一劍,騙過秦王耳目,以此獲得接近秦王的機會。
譯文中對“膈俞穴”和“步廊穴”的處理采用了概括性翻譯,舍棄了具體穴位名稱,轉(zhuǎn)而使用precise pressure points(精確穴位)這一更易理解的表達方式,泛化了具體的醫(yī)學背景,使得目標讀者更容易理解?!皐ill not cause any fatal injury”是對“不傷臟器,令人傷而不死”的簡化處理,目標語讀者對“精準控制”能有較為直觀的理解,較好傳遞了“不致命傷害”的內(nèi)涵。
例(3)
原文:大王殺,大王殺!
譯文:Execute him!Execute him!
字幕語境:無名放棄刺殺秦王,走出宮殿。城門緊閉,殿外秦軍包圍無名,群臣趕到大殿內(nèi),圍在秦王兩側(cè)等待秦王下達處決刺客無名的命令。
原文通過直接而重復的語言傳遞一種緊迫感,旨在煽動“大王”立即采取行動。譯文省略主語,增譯賓語,將原句譯作祈使句,表達出建議與命令的內(nèi)涵。體現(xiàn)出群臣對于秦王的“煽動”與秦王內(nèi)心的猶豫。
例(4)
原文:大風,大風,大風!
譯文:Hail!Hail!Hail!
原文中“大風,大風,大風”是秦國軍隊的戰(zhàn)吼。軍隊的戰(zhàn)吼可以提升己方戰(zhàn)士的進攻士氣以及團隊精神,也可以對敵方造成恐嚇。比如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中,雅典軍隊在沖向敵陣前會高喊“Alala”,據(jù)說這是模仿貓頭鷹的叫聲,因為貓頭鷹是他們的守護女神雅典娜的圣鳥。而將“大風”意譯處理為“hail”避免了復雜的解釋或字面翻譯的困惑,滿足了語境需求,提升了字幕的簡潔性和有效性。
五、結(jié)語
對于字幕翻譯中的難點,生態(tài)翻譯理論在解決信息濃縮問題、處理文化差異、應對語境和觀眾需求等方面具有指導意義。同時,在電影字幕翻譯過程中,從生態(tài)翻譯理論的角度出發(fā),譯者應該針對目標讀者的需求,充分考慮源語言和目標語言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并采取更細致的翻譯策略。在語言、文化和交際意圖之間盡量保持平衡,探索文本,調(diào)查、整合原文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條件,創(chuàng)造跨文化翻譯的最佳版本。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29(06):11-15+92.
[2]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32(02):5-9+95.
[3]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04):38-40.
[4]歐陽珍.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視角下《英雄》電影字幕翻譯研究[J].海外英語,2015,(13):142-144.
[5]秦雅琳.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視角下分析《紅高粱》英譯本[J].英語廣場,2021,(24):45-47.
[6]吳娟.基于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看華語武俠電影字幕翻譯——以電影《臥虎藏龍》為例[J].海外英語,2022,(03):83-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