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49;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9—037—03
引言
關(guān)于詩歌創(chuàng)作,《人間詞話》王國維認為\"赤子之心\"是\"詞人所長\",王國維又有納蘭性德“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論述??梢娡鯂S對“赤子之心”和“自然”創(chuàng)作理念的認同與推崇。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中說“詩乃心聲,性情中事也”“作詩,欲以言情耳”,可見求“真”是納蘭性德所直接追求的文學創(chuàng)作原則。納蘭性德《詠史》組詩二十首秉持著這種創(chuàng)作理念,以對《資治通鑒》等史書為素材,將個人、國家、社會、歷史、忠義觀念理解與解讀創(chuàng)作成連章組詩。從內(nèi)容到形式上主要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典重、思深、語近。這三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促成了《懷古》二十首的成功。
一、典重
李清照《詞論》在論極賀鑄詞時候提出“賀苦少典重”的觀點。稍晚時候的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傳》論及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使用了“典重”一詞。這是當前對于“典重”的兩種最主流的觀點。賀鑄詞風沉郁,文辭清麗,所以李清照指的“典重”則側(cè)重于語體風格、修辭方面缺少典故,而流于鋪敘,也就是劉永以來的賦法。而辛文房“典重”指的是典雅莊重的藝術(shù)風格。對于“典重”兩種不同傾向的理解雖有差異,但是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一個共同的“典重”坐標,那就是題材上要正式嚴肅,修辭上使用典故,語體上質(zhì)實流暢,風格嚴肅沉郁。這三點一言以蔽之就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典雅莊重。
第一,在題材上,每首必典,典有來處是納蘭性德在題材選擇上的追求。首先,使用典故數(shù)量巨大,《詠史》二十首詩用典故數(shù)十。其中事典32個。第一、第十四首用3典。第二、六、七、九、十一、十二、十七首用2典。第四、五、八、十、十三、十五、十六、十八、十九、二十用1典故。語典十幾個,主要集中在第三、四、五、九、十一、十二首。其次,在題材的來源上,納蘭性德《詠史》組詩二十首主要以編年體同時《資治通鑒》中的歷史史實為創(chuàng)作題材。因為《資治通鑒》記載的歷史從周朝寫到五代后周時期,又加上《宋史》所記載的史實。其中,從第一首到十七首題材是來自于《資治通鑒》,第一、二首典故出自《資治通鑒·周紀》,蜀漢時期的典故《漢紀》《魏紀》在詩歌的第三、四、五、六、七、八首;第九首來源于《晉紀》,第十首來源于《梁紀》,涉及北魏時期的系列典故第十一、十二、十三首來源于《齊紀》,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來源于《唐紀》首。第十八、十九、二十首來源于《宋史》所記。所以在題材選擇上,納蘭性德做到了選材的正式嚴肅。
第二,納蘭性德在修辭上使用典更加醇熟。環(huán)譬謫指、借物興慨的中國文學傳統(tǒng)比興手法使作品具有了更強的諷喻意思。首先,對比手法的使用最為得心應手,如第二首“一死難酬國士知,漆身吞炭只增悲。英雄定有全身策,狙擊君看博浪椎?!盵豫讓與張良刺殺行為的正反對比;第十一首“零落金蓮帖地灰,練兒顧盼自雄才。三千宮女同時出,也愛潘妃國色來?!绷焊咦媸捬芘c東昏侯蕭寶卷進行正反對比;第六首,贊譙周之智與國的投降對比,第四首諸葛亮(蜀龍)、諸葛瑾(吳虎)和諸葛誕(魏狗)的正反對比。其次,類比手法,層層相因。比如在詩歌的第三、四、五、六、七、八首使用了蜀漢時期的典故;涉及北魏時期的系列典故十二、十三、十四、十五首;再次,語體上質(zhì)實流暢。納蘭性德《詠史》二十首不似他的詞婉麗凄清、哀感頑艷,而是更加的質(zhì)樸、真切、自然。第四首“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勢浸淫。蜀龍吳虎真無愧,誰解公休事魏心?\"同時,使用借代(第三、四、五、六首)、晦飾(第十四、十七首)修辭手法,使詩歌行文更流暢,抒情更自然,內(nèi)涵更豐富。
第三,納蘭性德《詠史》二十首風格嚴肅沉郁。納蘭性德的這種嚴肅沉郁不僅來源于題材選擇的嚴肅性上,更來源于所表達思想感情的嚴肅上。首先,少年納蘭性德跟隨老師徐乾學參與了《資治通鑒后編》的編撰工作。所以,納蘭性德在熟稔了大量史實的同時,也承繼了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入世情懷,所以他的《詠史》創(chuàng)作的思維起點就是對封建社會的道德基礎(chǔ)倫理關(guān)系的價值判斷?!扒锩纸^君臣,司馬編年繼獲麟。莫倚區(qū)區(qū)周鼎在,已教俱酒作家人?!边@里不是對傳統(tǒng)君權(quán)神授的認同,也沒有表忠心的干謁,而是表達了對皇權(quán)與君臣倫理的思索和質(zhì)疑,對皇權(quán)更迭現(xiàn)象的反思。其次,這個典故所在的《資治通鑒·周紀一》記載“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圣賢之后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類糜滅幾盡”[3透露出納蘭性德創(chuàng)作《詠史》二十首的思考原點絕不是君王視角,更不是公卿視角,也不僅是儒生視角,而是“生民視角”。作為封建社會傳統(tǒng)儒家知識分子,大貴族的出身,納蘭性德這種“生民視角”的反思向我們昭示了其對于自身階級局限性的批判與揚棄。同時,納蘭性德的沉郁繼承延續(xù)了杜甫的“精微深奧、知識廣博”,又不拘泥之。囿于時代的局限,杜甫的沉郁更接近于“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訴衷情式的表達。而納蘭性德讓這種沉郁具有了更多反諷、反思甚至解構(gòu)的意味。第八首“勞苦西南事可哀,也知劉禪本庸才。永安遺命分明在,誰禁先生自取來?”使用諸葛亮的典故對傳統(tǒng)忠君價值觀進行解構(gòu),是對“生民視角”的延伸與再次詮釋。第十首諷刺南朝時期梁朝任用佞人最后滅國。用“俞靈韻”所代指的奸佞們盛大歡騰的熱鬧場面描寫梁朝的敗亡,反思梁朝敗亡的根本原因,充滿了諷刺意味。以“生民視角”為思考原點,以價值判斷為思維起點進行反思、諷刺,批判封建制度、封建倫理、封建社會施政。
二、思深
從《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開始,到孔子“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情”與“志”走向統(tǒng)一。也就是說自此后詩言志,言的就是情志。這里的“情”既包含個人道德情感又包括審美情感;這里的“志”既包含作者的個人意志又包括作者的國家意志。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中說“意不在題目中,亦有不在詩中者,故高遠有味,雖作詠物詩,亦必意有寄托,不作死句?!奔{蘭性德在《詠史》二十首中除了體現(xiàn)其知識的廣度,也展現(xiàn)了其知識的深度;不僅表現(xiàn)了其情感的濃度,也展現(xiàn)了其思考的厚度。
首先,納蘭性德《詠史》二十首表現(xiàn)了作者的個人道德追求。第二首“一死難酬國士知,漆身吞炭只增悲。英雄定有全身策,狙擊君看博浪椎?!北憩F(xiàn)的是對戰(zhàn)國刺客豫讓漆身吞炭俠義精神道的敬佩,稱其為國士,表明了納蘭性德對正義精神、俠義精神的看重。同時也充滿了對豫讓的惋惜。同時將豫讓刺趙襄子與張良于博浪椎刺秦的典故進行對比。二者雖都未刺殺成功,但張良得以全身而退,豫讓身死人手。對張良明哲保身的認同和對英雄豫讓悲劇結(jié)局的嘆惋。透漏出納蘭性德的義利觀。同時也是他對實現(xiàn)個人的人體價值和集體價值的思考。
其次,納蘭性德《詠史》二十首表現(xiàn)了作者的審美情感。第九首“名士何曾忘義熙,故將山水托游嬉。韓亡秦帝渾閑事,誰續(xù)臨川內(nèi)史詩?!弊置嫔霞{蘭性德表達了對封建權(quán)力利益爭奪的厭棄,顯得云淡風輕;同時對謝靈運的山水詩歌創(chuàng)作給予了肯定。作為兩晉山水詩派的代表人物謝靈運山水詩歌創(chuàng)作歷來為人稱道。但是謝靈運的山水詩與陶淵明的田園詩一樣,并不都是充滿了采菊東籬的美好,更多的是逃離現(xiàn)實的無奈。這里納蘭性德精準把握住了謝靈運山水詩創(chuàng)作的精神內(nèi)核與創(chuàng)作動因,讓我們意識到作者的審美水平的高妙。
再次,納蘭性德《詠史》二十首表現(xiàn)了作者的個人意志。第十二首“注籍紛紛定價余,市曹行雁待鈺除。后來又變停年格,請命誰收薛書?!北背倪x官制度從鈺衡(實質(zhì)為買賣官職)到停年格(按照年資來確定官職)的荒誕做法,受到了納蘭性德嘲諷。同時也表達了納蘭性德對于封建社會治國理念所給予希望的破滅。聯(lián)系到作者自身的經(jīng)歷,《通志堂集》“及官侍從無事則平旦而入,日哺未退,以為常。日觀其意,惴惴有臨履之憂,視凡為近臣者有甚焉。”雖然經(jīng)常與康熙接觸但是卻始終沒有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所以,這首詩也寄托隱喻了作者個人的不得志。
再次,納蘭性德《詠史》二十首表現(xiàn)了作者的家國意志。第六首“痛哭難為入廟身,譙周本意勸稱臣。市橋旗幟咸陽戰(zhàn),不及成家尚有人。”三國時期,諸葛亮數(shù)次北伐空耗國力,導致最后的兵敗滅國。譙周數(shù)次表達了對數(shù)次北伐的擔憂,當魏國打來時,又力勸后主劉禪投降,以保全家族勢力。譙周的這種行為是違背了傳統(tǒng)的忠義觀的,但是卻符合更高層級的利益訴求,就是家國觀。這里作者對譙周家國觀念的認同,即不以一時的得失論成敗,保存實力,以圖東山。同時又舉出國投降齊國得以保全家族的典故,再次強調(diào)了自己對家國觀念的理解,即家國是一種精神認同,并不應當受到狹隘忠義觀念的束縛。同時,忠義觀念應當服從家國觀念。第十六首“中允功名洗馬才””卻向宜秋灑涕回?!苯栌脤χ性释醌暡拍懿蛔氵w腐冥頑無法輔佐李建成成就地位,致使宣武門病變,身死人手。作者認為不應該墨守成規(guī)、故步自封,而應該爭取主動,在大是大非面前,應該不拘小節(jié)。這里可以看出納蘭性德的思考邏輯就是抓住重點,抓住主要矛盾,個人意志要服從整體意志?!?/p>
三、語近
“淺近”常常用來評價文學作品在語言方面的特點,常常被用來評論柳永、李清照的詞,曹操、張耒的詩,歐陽修、蘇軾的文賦。納蘭性德認為“詩乃心聲”“言情”,可見求“真”是納蘭性德所直接追求的文學創(chuàng)作原則。在這種創(chuàng)作理念指導下,納蘭性德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語言使用上自然會追求質(zhì)樸流暢的表達形式。又王國維認為他“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闡明了納蘭性德在文學創(chuàng)作原則與使用創(chuàng)作手法之間的關(guān)系。“以自然之眼觀物”就是保持中正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以自然之舌言情”使用真率淺近的語言進行表達??陀^理性的態(tài)度就是上文所闡述的“生民視角”,就是家國意識,而不是腐朽的忠義思想,狹隘的正統(tǒng)理論,抽象的階級局限。同時“未染漢人風氣”證明了納蘭性德沒有收到傳統(tǒng)中原文化的矯揉造作、不知其諷的奢靡文風影響,正所謂“得唐人之旨”。所以納蘭性德《詠史》二十首語言“淺近”就表現(xiàn)為用語簡潔凝練、以小見大。
首先,簡潔凝練。第三首“章武誰修季漢書,建興名號亦模糊。笑他典午標凡例,不遣青龍混赤烏?!狈謩e以劉備年號“章武”;劉禪年號“建興”;曹叡年號“青龍”;孫權(quán)年號“赤烏”年號連綴成詩。將三國時期建國、傳位、串權(quán)、改朝換代的復雜歷史,用具有代表性的年號信手括來,一筆帶過。又第五首“漢江高接蜀江流,霖雨漂沉版筑休。可惜不教樊口下,襄陽仍屬魏荊州?!睂菄褪駠g復雜的恩恩怨怨、矛盾斗爭僅僅用地名連綴起來組成一首成詩,雖然云淡風輕,卻又含蓄雋永回味無窮。其次,以小見大。第十首使用南朝梁俞靈韻的典故,諷刺統(tǒng)治階級任用佞人最后亡國的昏聵。第九首以謝靈運山水詩現(xiàn)象寫的是晉朝的禮崩樂壞;第十一首用君王好色反映的是對治國之德與私德的關(guān)系;第十二首用薛璈的事情來反思朝廷的選拔制度;第十三首是對腐敗統(tǒng)治造成惡果的總結(jié)。
四、結(jié)語
從對《詠史》二十首的三個主要特點典重、思深、語近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納蘭性德的求真求實的詩歌創(chuàng)作精神,可以發(fā)現(xiàn)納蘭性德積極的入世追求,可以發(fā)掘出作者的價值判斷依據(jù)和標準,可以更加了解納蘭性德的“民貴君輕”的價值觀的構(gòu)成。納蘭性德《詠史》組詩二十首語言淺近質(zhì)實、哀梨并剪,善用比興手法,一唱三嘆;駕馭典故運近成風,如臂使指,切中肯綮;思想泓涵演迤,研精覃思展現(xiàn)了高度的詩性精神。當然納蘭性德《詠史》二十首組詩的藝術(shù)特色還有很多,比如聯(lián)章解構(gòu)、解構(gòu)特色等,但是真正作為研究納蘭性德思想深處內(nèi)在動因的,可以窺見其內(nèi)在精神世界組成結(jié)構(gòu)的主要是這幾個特點。由此也讓我們更能理解納蘭性德懷古詩創(chuàng)作的真摯沉郁的獨特風格。必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2]韓婧怡.論謝跳詩作“典重質(zhì)實”的藝術(shù)風格[J].漢字文化,2023(23).
[3]閔澤平.納蘭性德全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
[4]劉濤.“詩言志”字源學研究辨證[J].江海學刊,2024(2).
[5]陳嫣虹.先秦“詩言志”再闡釋[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3(10).
[6]姜宸英.飲水詞箋校[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度四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納蘭性德詩歌研究”(項目編號:SPSK24010)。
作者簡介:王德艷(1978—),男,漢族,吉林吉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