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算律\"是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小學數(shù)學整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領域的重要內容。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運算律的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還要培養(yǎng)他們的模型意識和推理意識,增強學生的數(shù)感。在教學中,筆者通過分析、融合、應用三個階段構建新的單元教學體系,有效突破學習重難點,落實單元整體教學目標。
析:在分析中使單元教學整體化
課程標準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依據(jù)。新課程標準關于“運算律”的內容要求由探索并“了解”運算律升級為探索并“理解”運算律。新增的學業(yè)要求及教學提示明確指出,“通過實際問題和具體計算,引導學生運用歸納的方法探索運算律,學會用字母表示運算律,理解運算律是算理和算法的重要依據(jù),從而形成初步的代數(shù)思維”。從課程標準要求可以發(fā)現(xiàn),本單元應重點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是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
本單元作為運算律形式化學習的起點,將加法、乘法的五大運算律以及減法、除法的運算性質系統(tǒng)整合。人教版教材采用三階段遞進式的設計思路:1\~3年級是自然孕伏階段,學生要在計算內容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觸運算律;4年級是集中學習階段,學生要系統(tǒng)地在整數(shù)范圍內學習運算律;5\~6年級是推廣應用階段,學生要將運算律拓展至小數(shù)、分數(shù)等數(shù)域。
筆者通過教學發(fā)現(xiàn),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具有較高的認知同構性,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具備較好的理解基礎,教學時可以適當精簡;乘法分配律由于其變式較多,容易出錯,要作為教學重點。據(jù)此,筆者重構了單元教學序列,將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分別合成一個課時教學,另外增加一節(jié)乘法分配律拓展課。重構后的課時內容安排如下表所示。
融:在融合中使知識建構體系化
數(shù)學知識是融會貫通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多元表征的融合感悟運算律中蘊含的“變中有不變”思想,通過說算式意義理解運算律的本質,實現(xiàn)前后知識的銜接,結構化地建構知識體系。
1.多元表征有機融合,建構運算律推理模型
根據(jù)重構后的教學內容,筆者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引導學生根據(jù)例1得出 40+56=56+40 ,思考從中能總結出什么規(guī)律、怎樣用喜歡的方式將結論表示出來,并提示學生可以用文字、符號、圖示等方式表達。學生展示如下想法: ① 在加法算式中,交換加數(shù)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 ② 甲數(shù) + 乙數(shù) =-2 數(shù) + 甲數(shù): ③?+Δ=Δ+? ④a+b=b+a 。其中, ①② 屬于語言表征, ③ 屬于圖形表征, ④ 屬于字母表征。筆者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并總結:這些表征方式都表達了“一個加法算式中,交換兩個加數(shù)的位置,和不變\"的意思,在數(shù)學中,我們約定用小寫字母 a,b 表示兩個加數(shù), a+b=b+a 就是加法交換律。這樣,學生經(jīng)歷了從語言表征到圖形表征(半符號化),再到字母表征(符號化)的過程,理解了數(shù)學語言表達的簡潔性和嚴謹性,增強了模型意識和推理意識。
2.融入說算式意義,突出運算律的本質
加法運算律的本質是加法的意義,即加法運算結果與其運算順序無關。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因此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本質也是乘法的意義,乘法分配律涉及兩級運算,其本質依舊是運算的意義,如4個25加2個25等于(4+2)個25,無論是分開乘再相加,還是先相加再乘,計算的都是6個25是多少,其意義不變。從運算的意義解釋運算律,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具體算式意義與運算律模型表征的有機結合,進而理解運算律的本質。
3.融合新舊知識,搭建結構化知識體系
運算律主要包括兩大板塊,一是加法運算律,二是乘法運算律。教材將解決問題有機穿插于兩大板塊之中。教師應基于單元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圍繞板塊教學的同時,將相關知識有機聯(lián)結。例如,教學《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比較加法交換律與乘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與乘法結合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思考后提出如下觀點: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都是兩個數(shù)交換位置,運算結果不變,但它們的運算類型不同,一個是加法,另一個是乘法;加法結合律和乘法結合律都是三個數(shù)位置不變,運算順序改變,運算結果不變,但它們的運算類型不同,一個是加法,另一個是乘法。筆者還引導學生回顧、整理加法運算律和乘法運算律的探究過程,回憶數(shù)學模型的建構過程,幫助學生形成基本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為后續(xù)探究乘法分配律做方法和策略準備。
這樣的關聯(lián)性教學,深化了學生對運算律的理解,更好地促進學生建構了數(shù)學知識體系。
用:在應用中提升運算能力
學生在應用運算律計算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能鞏固所學的運算律,又能深化數(shù)學思維,提升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同步增強運算能力和應用意識等核心素養(yǎng)。
1.多層次遞進練習,深入辨析乘法運算律
教師要關注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設計多層次的遞進式練習,由“扶\"到“放”,提升學生簡算思維,讓每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以《乘法分配律》教學為例,筆者緊扣難點和易錯點設計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層次1:判斷下面哪些算式運用了乘法分配律。
①117×(3+7)=117×3+117×7
(2)4×a+a×5=(4+5)×a
③36×(4×6)=(36×4)×6
④24×(5+12)=24×17
以上算式涉及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是學生的易錯點。通過辨析,學生得出算式 ①② 運用了乘法分配律,而算式 ③ 運用了乘法結合律。
層次2:根據(jù)運算律填空。
①(12+40)×3=×3+×3
學生發(fā)現(xiàn),題 ① 是正向應用乘法分配律,題 ② 是反向應用乘法分配律,此練習鞏固了乘法分配律的多元表達形式。
層次3:看下圖列等式。
這道題引導學生結合圖形,從乘法意義上鞏固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學生通過觀察得出:4個2加3個2等于(4+3)個2。
層次4:在里填上合適的數(shù),并進行簡便計算。
25×+47×
學生可以選25為“同一個因數(shù)”,在括號中填入53和25;也可以選47為“同一個因數(shù)”,在括號中填入47和75。這道題讓學生深人理解了乘法分配律中兩個加數(shù)要乘同一個數(shù),并且兩個加數(shù)要能湊成整十、整百的數(shù),計算才能更加簡便。
這樣由淺入深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了乘法分配律,提高了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計算的能力。
2.多向溝通拓展,提升運用運算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針對乘法分配律變式多、與乘法結合律容易混淆這一學習難點,筆者在乘法分配律的拓展課上出示以下練習,讓學生在題組中加強對比思辨。
對比練習:下面各題怎樣簡便就怎樣計算。
①25×(4+20)
②25×(4×20)
基于對比練習題,筆者引導學生圍繞數(shù)的位置、運算順序、運算類型和運算意義的變化來區(qū)分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加深對乘法運算律的理解。在筆者引導下,學生發(fā)現(xiàn)算式 ① 用乘法分配律簡算,算式 ② 用乘法結合律簡算。
變式練習:下面各題怎樣簡便就怎樣計算;觀察算式,說一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
99×36+36,36×101,36×101-36,36×99,36×56+ 36×43+36
學生在觀察、對比、思考和表達中發(fā)現(xiàn),這幾道題中的相同數(shù)都是36,可以借助“湊整”解決問題,利用“幾個幾\"的乘法意義去理解和計算,提升簡算能力。
實際應用:下圖是一個花圃的平面圖,這個花圃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可以用豎著分割的方法把花圃分成兩個長方形,分別求出面積,再求和,列式為 18×8+22×8 ;也可以把分割后的兩個長方形寬對寬地拼接成一個長的長方形,求它的面積,列式為( 18+22)×8 。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增強了應用意識和運算能力。
(作者單位:老河口市實驗小學)文字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