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9-0091-03
[Abstract] This research,underthe backgroundof thenational fitnessaimsto explore efective paths forpublic participation insocial sports,withthe implementationof theHealthy China strategyas thebackground. Using methods suchas literaturereviewandcaseanalysis,itsystematicallhighlights thesignificant importanceof publicparticipation in social sports for enhancing national health,promoting social integration,boosting economic growth,and preserving sports culture.Italsodelves into thecurent challenges,including weak participationawareness,imbalances in sports facility supplyanddemand,laggingservices fromsocialorganizations,ndalackofscientificfitness guiance.The research finds that insuficient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lead to cognitive biases among the public,uneven resource allocation exacerbates regional differences,an incomplete organizational system restricts service supply,anda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talent affcts the quality of guidance.To addressthese isses, the research proposes strateg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publicityandmobilization,optimizingresource allocation,improving theorganizational system,and innovating service models.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using new media for diversified publicity,promoting balanced distributionof sports facilities,fosteringand expanding social sportsorganizations,andstrengthening the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itness talent teams.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optimization paths,the"participationofisocialsportscanbesignficantlyenhanced,whichisof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icancefor buildinga higher-level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national fitness and advancing the Healthy China construction.
[Keywords] National fitnes; Social sports; Public participation; Path optimization; Public service system
作者簡介:林昊?。?995一),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呈現出日益增長的態(tài)勢。健康已成為最基礎且迫切的民生訴求,全民健身作為一項國家戰(zhàn)略,是實現全民健康、建設健康中國的關鍵支撐力量。社會體育作為全民健身的關鍵構成部分,直接面向廣大民眾群體,肩負著滿足群眾多元化健身需求、提升國民體質的關鍵使命。因此,深入剖析大眾參與社會體育的有效路徑,一方面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現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關鍵要點。
1全民健身背景下大眾參與社會體育的重要性
1.1促進全民健康,夯實國民健康基石
社會體育借助多樣運動形式,針對各年齡階段及不同健康狀況的人群,制定個性化健身方案。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布的《國民體質監(jiān)測公報》,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其身體機能與素質指標優(yōu)于不鍛煉的人群。例如,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能降低 25% 到 38% ,糖尿病風險會下降 30% 到 50%[1] 。在老年群體中,廣場舞、柔力球這類低強度運動,能有效延緩身體機能衰退,降低跌倒風險。此外,青少年借助校園體育活動及社區(qū)球類賽事,既能提高體質,又能培養(yǎng)運動習慣與團隊協(xié)作能力。
1.2豐富社會生活,增強社會凝聚力
社會體育活動憑借其特有的社交屬性,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關系的關鍵紐帶。如社區(qū)晨跑團、廣場舞隊及業(yè)余足球聯賽等群眾組織,打破了現代社會存在的“陌生人困境”,促進了鄰里之間的互動及情感交流。根據《中國群眾體育發(fā)展報告》的統(tǒng)計數據,參與社區(qū)體育活動的居民中,有 78% 表示通過運動結識到了新朋友,社區(qū)歸屬感有了顯著提升[2]。
1.3拉動體育消費,激活經濟新動能
大眾參與社會體育所形成的大規(guī)模消費市場,已成為促進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2023年我國體育產業(yè)的總規(guī)模突破40000億元,其中健身休閑、體育培訓等群眾體育消費在整體中所占的比例超過了 40% ,智能健身設備、線上健身課程等新型業(yè)態(tài)發(fā)展速度較快[3]。2024年家用健身器材的銷售額與上一年相比增長了 23% ,健身APP的用戶數量突破了5億。同時,馬拉松賽事產生的經濟效應較為顯著,一場規(guī)模達到萬人的馬拉松賽事能帶動交通、住宿、餐飲等消費超過1000萬元[4]
2全民健身背景下大眾參與社會體育的困境
2.1參與意識淡薄,價值認知存在偏差
現階段,部分居民對社會體育的認知仍停留在娛樂消遣層面,未充分認識到其對健康及社會的長遠價值。根據調查,在我國年齡處于18\~35歲的群體中,因工作太忙而放棄鍛煉的人占比高達 62% ,這反映出健康投資意識的欠缺[5]。農村地區(qū)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重生產、輕健康\"現象較為普遍,僅有 38% 的村民定期參與體育活動[6]
2.2設施供需失衡,區(qū)域發(fā)展差異顯著
目前,我國體育設施供給與群眾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根據《2024年全國體育場地統(tǒng)計公報》,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 2.62m2 ,但城市與農村、東部與西部之間差距較大。在一線城市,每萬人擁有的健身步道長度達 1.2km ,而中西部農村地區(qū)這一長度不足0.3km 。另外,老舊小區(qū)普遍存在健身空間被擠占的情況,部分社區(qū)健身器材的破損率超過 40% ,且長期無人維護[7]
2.3組織服務滯后,資源整合能力不足
社會體育組織在發(fā)展中面臨“小、散、弱”的困境。例如,全國范圍內注冊的體育類社會組織數量不到100000個,其中 70% 集中于城市區(qū)域,農村地區(qū)覆蓋率不到 20%[8] 。同時,大多數社區(qū)體育組織缺乏專業(yè)管理人員,活動組織主要依賴退休人員或志愿者,導致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此外,體育賽事的市場化運作水平較低,除馬拉松、籃球等少數項目外,多數群眾賽事存在資金短缺和宣傳不足等問題。
2.4科學指導缺失,服務體系亟待完善
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和質量均無法充分滿足社會體育的實際需求。例如,我國每千人中擁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為1.9名,這一數據遠低于發(fā)達國家4\~6名的水平。此外, 70% 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集中在城市地區(qū)[9]。加之指導員隊伍結構不合理,健身技能類占比過高,而運動康復、營養(yǎng)指導等專業(yè)人才匱乏,導致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缺乏系統(tǒng)性。
3全民健身背景下大眾參與社會體育的路徑
3.1強化宣傳動員,構建全民參與新格局
一要創(chuàng)新宣傳內容與形式??山柚兑簟⒖焓?、視頻號等短視頻平臺打造健身科普微課堂,邀請專業(yè)運動員、健身達人及運動醫(yī)學專家制作一系列科普視頻,內容涵蓋科學健身方法、運動損傷預防及不同人群的健身策略等。例如,為青少年設計趣味運動科學系列內容,以動畫形式講授運動原理;為上班族定制“辦公室健身 10min ”系列,通過簡單易操作的動作緩解久坐疲勞。
二要開展精準化宣傳。需根據不同年齡、職業(yè)及地域的群體特點開展差異化宣傳工作。例如,在青少年群體中,可與教育部門合作,將體育健身知識融入學校健康教育課程,舉辦校園體育文化節(jié)、運動技能挑戰(zhàn)賽等活動,借助“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促進家庭參與。針對上班族,可與企業(yè)合作開展“健康企業(yè)”創(chuàng)建活動,在辦公區(qū)域設置健身角,定時舉辦健康講座及健身培訓,推廣工間操、午休瑜伽等運動形式。在農村地區(qū),可借助鄉(xiāng)村大喇叭、文化下鄉(xiāng)活動等形式,宣傳體育健身對提高生活質量、預防疾病的意義,組織農民運動會、廣場舞比賽等特色活動,以強化宣傳效果。
3.2優(yōu)化資源配置,打造便捷健身生態(tài)圈
第一,科學規(guī)劃設施布局。在城市中,需緊密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充分利用城市邊角地、廢棄廠房及屋頂空間等各類閑置資源,建設如口袋健身公園、屋頂運動場等小型健身設施。此外,積極推動新建小區(qū)嚴格按照每千人40平方米的標準配套建設健身設施,并將該建設要求納人規(guī)劃審批及竣工驗收等環(huán)節(jié),以此確保相關設施能夠切實落地[10]
第二,創(chuàng)新設施運營模式。推廣“政府監(jiān)管 + 企業(yè)運營 + 公益服務”的設施運營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在此過程中,政府可通過購買服務、提供財政補貼等途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體育場館的建設及運營工作。針對大型公共體育場館,應引入專業(yè)運營團隊,借助市場化運作提升場館利用率,并規(guī)定其在特定時段免費或以低收費形式向公眾開放。對于社區(qū)健身設施,可由社區(qū)居委會、物業(yè)公司或社會組織負責管理與維護,并借助志愿者服務、居民自治等方式降低運營成本。
3.3完善組織體系,激發(fā)社會參與活力
其一,培育多元化社會體育組織。需加大對體育類社會組織的扶持力度,簡化注冊登記程序,降低準入門檻。為符合相關條件的社會組織提供稅收優(yōu)惠、場地支持等政策,設立社會體育組織專項扶持資金。每年開展“優(yōu)秀群眾體育組織\"評選活動,對表現突出的組織給予資金獎勵及項目支持,從而構建“樞紐型組織 + 基層社團 + 社區(qū)站點\"的三級組織網絡。其中,樞紐型組織承擔統(tǒng)籌協(xié)調、資源整合及業(yè)務指導等工作;基層社團主要專注于特定項目或群體的活動組織;社區(qū)站點作為服務群眾的第一線,需開展日常健身活動并提供指導。
其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行社會體育組織領軍人才培養(yǎng)計劃,與高校及培訓機構合作,開設項目策劃、運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yè)培訓課程,培育一批既懂管理又擅長運營的社會體育組織骨干人才。此外,構建社會體育指導員分級培訓體系,針對不同級別、不同專業(yè)方向的指導員實施差異化培訓,增設運動康復、體能訓練、賽事組織等專業(yè)課程,以提升指導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服務能力。同時,實行“線上 .+ 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在線課程學習、案例分享及交流研討活動,為學員提供靈活學習的便利條件。
其三,創(chuàng)新賽事活動模式。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賽事活動,如社區(qū)運動會、家庭健身挑戰(zhàn)賽、城市定向越野賽等,將競技性與趣味性相融合,吸引不同年齡及不同水平的群眾參與。此外,可引入商業(yè)贊助和市場化運作機制,通過冠名權、廣告植入、門票銷售等籌集賽事資金,以此提升賽事活動的影響力與可持續(xù)性。同時,還可運用互聯網平臺強化賽事宣傳推廣,借助直播、短視頻、社交媒體等渠道拓展賽事傳播范圍,提高賽事知名度和參與度。
4結語
在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推進的關鍵階段,要突破大眾參與社會體育的實際難題,推動全民健身事業(yè)邁向高質量發(fā)展,需政府、社會及個人共同發(fā)力,構建全面且多層次的支持體系。通過加強宣傳動員提升大眾參與意識,優(yōu)化資源配置解決體育設施不足問題,完善組織體系提高服務能力,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提升指導水平,有助于逐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科技支撐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參考文獻
[1]江嵐.全民健身背景下大眾健身管理與發(fā)展思路探究一一評《全民健康推進中的大眾體育健身需求與方法探索》[J].管理現代化,2025,45(2):209.
[2]陳麗,宋衛(wèi)軍.全民健身活動中大眾體育項目的選擇與推廣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5(4):4-6.
[3]房鑫.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涼山州彝家新寨全民健身發(fā)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23.
[4]丁思思.全民健身背景下大眾參與社會體育現狀及對策[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16):8-10.
[5]魏征.新冠疫情背景下信陽市大眾體育消費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22
[6]陳叢刊,陳寧.“十五五\"時期全民健身高質量發(fā)展:現實基礎、面臨挑戰(zhàn)與前景展望[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5(3):256-263.
[7]張樂聰,岳建軍.新質生產力賦能全民健身:理論、技術、場景與實踐進路[J/OL].河北體育學院學報,1-10[2025-05-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237.G8.20250514.1107.002.html.
[8]杭福臨,鐘亞平.基于SFIC模型的數字賦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柔性治理的實現機制與優(yōu)化策略[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5,44(3):15-22.
[9]李黎.縣域經濟下的工業(yè)舊址改造利用探索—一以江陵縣鐵牛智慧全民健身中心為例[J]華中建筑,2025,43(5):116-120.
[10]翁宇濤.新質生產力賦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高質量發(fā)展的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