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慶府之稱,始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子于全國各地以藩屏國家。正統(tǒng)九年(1444年),仁宗朱高熾次子朱瞻竣由藩地鳳翔府遷至河南懷慶府,鄭藩共歷九世12王(含追封王),凡200年,深刻地影響了懷慶府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目前可考的與鄭王有關(guān)之古建筑群遺存,遍布焦作、沁陽、博愛、武陟、溫縣等地,昭示著明代懷慶府地區(qū)文化發(fā)展和民俗存續(xù)與鄭藩的密切關(guān)系。
懷慶府佛寺的興建與發(fā)展
自鄭王朱瞻竣由藩地鳳翔府遷至河南懷慶府以來,以河內(nèi)為中心,包括修武、武陟、溫縣、孟州等周邊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且持續(xù)近200年,直到明朝滅亡。鄭藩家族在懷慶府地區(qū)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跡,也是最為豐富的。關(guān)于明代懷慶府周圍佛寺的分布情況,據(jù)查閱清乾隆乙酉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懷慶府志》、清道光乙酉年(道光五年,1825年)《河內(nèi)縣志》、民國20年(1931年)《武陟縣志》等記載,佛教寺院有117座,其中與鄭藩相關(guān)的十余座,如龍崗寺、明月寺、沐澗寺、千佛閣等。
(一)游謁月山寶光寺及其題詠
明代中期以后,宗藩多會前往佛寺游覽燒香,從他們的詩詞題詠中也可發(fā)現(xiàn)其對參禪訪寺的熱衷。明代鄭藩在佛寺中所題匾額和題款,也證明了其心跡。
月山寺是歷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與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并稱為中原四大名寺。據(jù)現(xiàn)存《大明禪院碑記》記載,月山寺始建于金代正隆三年(1158年)。少林游僧空相和尚自南京東明報恩禪院云游到月山,登高南望,見“銀江二帶(黃河、沁河),且正對祖師(少林寺)”,遂就在明月山“筑茅壘石,結(jié)庵其中”,初名曰“清風庵”。金世宗完顏雍敕賜“大明禪院”。月山寺鼎盛時期有僧侶五百、房舍千余間,經(jīng)版、經(jīng)書收藏甚多,尤其藏經(jīng)閣中收藏的佛經(jīng)最為完整。明代學者李濂在其所著《明月山記》中曾說:“太行之陽、丹水之東有山焉,曰明月山,蓋太行之支峰也。有寺巋然在山之半者,曰明月寺也?!薄白x道藏于天壇,讀佛藏于明月?!本渲械拿髟录粗冈律剿?。
月山寺為豫北地區(qū)最大的佛教活動場所。今立于月山寺大雄寶殿階下東御碑亭內(nèi)的《敕賜寶光寺藏經(jīng)碑》記載:天順二年(1458年)秋,鄭靖王朱瞻埃請英宗敕賜“明月山寶光寺”寺額一事。月山寺山門上“明月山城”四個大字為鄭王所書,“明月山城”落款:明萬歷元年五月王題。上押兩印,一為“皇明宗室”,一為“鄭王圖書”。此名一直沿用到清代以前,清代改寺名月山寺,沿用至今。
(二)重修懸谷山太平寺
懸谷山太平寺在懷慶北三十里許紫陵鎮(zhèn),后據(jù)沐澗寺,東連紫金壇,歲月既久,殿宇傾圮,圣像剝落,有道靜、古圓、廣演等僧人募集資金,重修之新。北魏時在此興建寺院,開窟雕像,稱“太平寺”。隋、唐時開鑿造像達到鼎盛,五代及宋、金、明、清等時期,又摩刻《金剛經(jīng)》,續(xù)造窟龕?,F(xiàn)存千佛洞、一佛二弟子窟龕、一佛二菩薩二力士像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龕、藥師佛像龕、摩崖線刻唐塔、五代時期的刻經(jīng)、釋教禪師隱真之洞、釋教禪師坐像以及建筑石構(gòu)件比比皆是。懸谷山峰巒疊嶂,懸崖聳立,奇秀無比,故成為佛教、道教建寺立觀的風水寶地。
據(jù)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懸谷山太平寺之記》碑載:“賢王殿下嘉其善心,親書其匾曰‘大雄寶殿’,以壯麗之?!焙胫稳?,為明孝宗朱祐槿執(zhí)政時期,由碑文記載可知,太平寺大殿重修之后,由鄭王題名“大雄寶殿”?!百t王殿下”應為鄭簡王。鄭簡王祁暎,靖王嫡子,宣德六年生,正統(tǒng)八年冊封為世子。成化四年襲封鄭王。弘治八年 (1495年)薨,年六十歲。謚曰簡。該碑落款:具鄭府門正王欽,門副李謙,典寶副周安、張政,內(nèi)使劉奎、胡鐸、趙喜、陶忠、吳永昌、張信,鄭府儀賓中奉大夫王獻、趙琮、常、王瑨,十府內(nèi)臣閆海、杜亨等職官姓名。以上記載說明,鄭府深度參與了本次維修。太平寺經(jīng)歷代增修,幾度興廢,于民國時期廢圮,原來建筑有過廳、大圣殿、白衣大士殿、齊云亭、飽德廚、菩薩殿等10多座建筑,現(xiàn)僅存殘垣斷壁,遍地散存的建筑構(gòu)件與石雕經(jīng)過千年風雨的洗滌,依稀還留存著往日的輝煌。
太平寺石窟是太平寺禮佛場所的重要組成部分,雕鑿眾多石窟是為了供養(yǎng)佛像,供僧人、信眾瞻拜,并為其禪修提供清凈莊嚴之地。但未在石窟造像中發(fā)現(xiàn)與鄭藩相關(guān)的記載。史載,鄭恭王朱厚烷曾因上書勸誡嘉靖皇帝而被削爵,“降為庶人,禁錮高墻”。
(三)重修沐澗寺
沐澗寺在懷慶府城西北五十余里的紫陵鎮(zhèn)沐澗山,南接窄澗谷太平寺,東臨靜應廟?!吨匦捭鍧舅虑暗畈⒃煜裰洝吩阢鍧舅率ニ|側(cè)碑樓內(nèi)。該碑高230厘米,寬99厘米。碑載:“郡之西北五十里太行之陽有勝果院,即沐澗寺也。其先起于唐貞觀間,稠禪師有掛缽于此處…至我朝永樂甲辰,得太原云山僧至此,又一新之,未增益也。”后因年久失修,風雨侵蝕,殿宇坍塌,之后便有僧人釋覺正化緣募集進行維修。
“經(jīng)始弘治辛亥四月,起工于弘治戊午七月”,“覺正又謀久遠之圖,將勒石以紀之。懷慶衛(wèi)指揮使蔡公屬命為記卜于正德辛未孟夏鳩工”。落款“大明正德捌年歲在癸酉仲冬十月朔吉旦立”。本寺僧眾及“鄭府承奉周安、門正王欽”。由上述內(nèi)容可見,鄭王家族主持或主導了寺廟的維修、興建。同時也帶動了懷慶府官員、地方士民的熱情參與。
(四)重修云陽寺
云陽寺,位于今沁陽市紫陵鎮(zhèn)趙寨村北云陽河谷,始建于北齊時期,亦有資料稱始建于唐代。據(jù)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云陽壽圣寺記》碑載,原云陽寺山門遺址有石柱題刻“鄭府承奉王壽施石柱”,現(xiàn)存云陽寺。碑文記載:“懷慶府知府中順大夫徐以貞、同知馮璟、通判承德郎許赴、通判承德郎蕭銳、推官文林郎楊珮,河內(nèi)縣文林郎知縣劉慶、迪功郎縣丞郭彥安,懷慶衛(wèi)懷遠將軍指揮同知蔡薰,明威將軍指揮使蕭錦。宗人府儀賓趙宗,李宇、李良、卞玉、薛完元。”宗室成員的參與,帶動了地方官民信眾的熱情,使得懷慶府、河內(nèi)縣等地方官員也參與或組織了寺廟的維修。
云陽寺位于南天門,神農(nóng)祭天壇頂最南端。南天門門樓為單檐硬山無梁式石質(zhì)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一間,進深兩間,門額上方鑲嵌石額“南天門”,楷書。額左上陰刻印文“皇明宗室”和
千佛閣
“鄭藩圖書”。有一碑刻上載“鄭府引梁椿萬歷十年(1582年)八月二十日奉國王命遺書南天門碑記到此”。神農(nóng)山一天門與中天門之間山路東側(cè)的山壁上,有摩崖石刻《大明鄭藩修路記》。由于時代久遠、石質(zhì)疏松,山石風化嚴重,今已模糊不清。云陽寺大殿西房東墻上鑲嵌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云陽山壽圣寺碑記》一通,碑載:功德主除本地村民士紳外,還有“河南周府永寧后三府宗室泗泉”“河南周府永寧王老三府四輔國將軍勤”等鄭藩以外的藩王宗室人員也參與寺廟的修繕。此外,神農(nóng)山南天門向下,沿山開鑿道教洞窯四座,有兩座洞內(nèi)保留上鑲的額石,分別為“王母洞”“靈官洞”,落款均有“皇明宗室”“鄭藩圖書”印章。
(五)重修千佛閣
干佛閣,位于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城南大街北端,距沁陽市約六十公里。閣內(nèi)因佛像甚多,樓上有千手千眼佛,故稱千佛閣。此閣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修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千佛閣內(nèi)頂部磚上繪有天干地支、陰陽五行、八卦太極圖等,脊悰下牽桿“大明嘉靖三十六年歲次丁已中秋吉旦鄭府謹書上梁之后吉祥如意”題記。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朱載墳的父親鄭恭王朱厚烷,因上書勸誡嘉靖皇帝毋因修道荒廢朝政,后遭家族誣陷,“被降為庶人,禁錮高墻”。作為繼承人的鄭世子朱載墳,也被革除世子冠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十二月,朝廷詔命廬江王朱祐棍(朱厚烷的堂叔)管理鄭府事務(wù)。四十一年(1562年),命德慶王朱載對管理鄭府事務(wù)。隆慶元年(1567年),朱厚烷復爵。由此可知,千佛閣嘉靖三十六年修建完工,應為鄭恭王朱厚烷禁錮高墻之時,朱厚烷的堂叔廬江王朱祐棍管理鄭府事務(wù)期間安排修建。由此可見,以鄭王家族為主導的寺觀修建在整個懷慶府不在少數(shù),同時也說明鄭王家族促進了地區(qū)古建筑群落規(guī)模的形成和民間信仰活動的興盛。
(六)興建龍崗寺
據(jù)《河內(nèi)縣志》載:“龍崗寺,在縣西北三里,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慈圣皇太后欽頒藏經(jīng)佛像勅封供具”。清代楊運昌《重建龍岡寺碑文》載:“覃懷郡城西北三里許有龍岡寺,巋然鎮(zhèn)于古陽西堤之上,其創(chuàng)始之年邈不可考。斯寺先經(jīng)圮廢,重修于先朝嘉靖甲午(1534年)。及神廟時,有僧松谷來此住持,梵行甚高,學徒云集,諸天莊嚴之相與六時唄誦之聲,輝煌震旦,振越靈山,儼然稱巨剎焉?!饼垗徦屡f址位于今沁陽市城區(qū)西郊馬坡村,是明代鄭藩世子朱載墳為少林寺第二十五代傳法宗師松谷修建的棲身之所。寺內(nèi)原存《敕賜龍岡寺宗師松谷公碑記》一通,2011年陳列于沁陽市博物館河內(nèi)石苑碑廊內(nèi)。碑文詳細記載了龍崗寺創(chuàng)建始末、與朱載墳的交游以及松谷弘揚佛法之功德。
禮遇并與僧人交游是明代鄭藩的又一突出表現(xiàn),其與僧人交游中多詩歌酬唱。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至隆慶元年(1567年),鄭恭王朱厚烷禁錮高墻之時,世子朱載墳的人生正處于苦悶,
龍崗寺舊址
\"(嘉靖)丁卯,(松谷)道過吾懷,適鄭國世主博綜今古而貝典猶所篤嗜”。鄭世子朱載墳、德慶王朱載與龍崗寺住持松谷的交游,談禪論佛、詩歌酬唱,并為其在懷慶府河內(nèi)縣修建龍崗寺,可見朱載淯與松谷往來中頗為重視并給予禮遇優(yōu)待。
除此以外,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春三月朔日所立的“欽依主持少林寺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四世當代傳法小山禪師行實”碑文記載,由德慶王朱載撰文,由鄭世子朱載淯書丹。立于隆慶六年(1572年)孟夏的《少林寺小山禪師塔銘并序》中記載,“德慶王體易居士撰,應行居士成吉祥書”,以上兩次撰文都出自小山禪師的弟子請求。值得注意的是,德慶王以居士自居,為小山禪師撰碑記和塔銘,朱載墳亦有佛道稱號,并為小山禪師書寫碑記。這一時期鄭藩的佛教信仰與僧人的往來頻繁是毋庸置疑的,這應與鄭王朱厚烷以諫帝真修、降庶人圈高墻,以及鄭王府、朱載墳當時的境況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結(jié)語
天順二年(1458年)秋,鄭靖王在為河內(nèi)明月山寶光寺題匾之后,鄭靖王、鄭簡王、鄭恭王、鄭世子朱載墳等歷代鄭王,在明代懷慶府城周圍創(chuàng)建或重修了寶光寺、太平寺、沐澗寺、龍崗寺等十余處佛寺,充分反映了鄭王自創(chuàng)佛寺、王府親眷重修佛寺以及王府宗室與官民共建佛寺的情形。
由上述鄭王府修建佛教寺廟可見,雖有宗藩倡導,少以王府官員參與監(jiān)修,多是委托具有信譽的道士或者信眾、士紳負責,最終以出資、集資的方式完成對佛教寺院的修建,這或許與明代嚴格的藩禁相關(guān)。明代鄭王家族對懷慶府地區(qū)寺觀的發(fā)展起到了主導和引領(lǐng)作用,鄭府世子、郡王、將軍、女眷及儀賓等其他宗室成員以及鄭府屬官積極參與,帶動了地方官民的信仰,也帶動了周邊士紳民眾的助緣熱潮。同時,在鄭藩家族信仰的影響下,懷慶府地區(qū)呈現(xiàn)了以佛教為主流,同時出現(xiàn)儒釋道三教共榮、民間信仰發(fā)展活躍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