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現狀
藝術概論課程是高等院校藝術學相關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基礎理論課程之一,它涉及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多門類藝術的內容,力求在中西藝術比照中探索藝術新觀念。藝術概論就是藝術理論,是人類藝術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它闡述了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方面的基本問題。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從理論上認識藝術的本質、特性以及有關規(guī)律,了解并掌握藝術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教師則承擔著為學生構建藝術理論框架、培養(yǎng)學生藝術思維和審美能力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師要熟悉主要藝術的基本特點及內在聯系,進一步了解藝術生產、發(fā)展與存在的規(guī)律和意義,從而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學科理論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藝術修養(yǎng)和人文素質,使其能在相對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基礎上進行實踐。該課程涵蓋的藝術門類較多,知識體系較大,知識點瑣碎,且理論性強,同時又是藝術類專業(yè)的基礎理論課程,所以對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要求較高。該課程的總課時為32課時,時間比較緊湊。尤其是該課程近階段主要面對的是美術學專業(yè)教育方向的學生,因此將藝術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活動和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是主要的方向。藝術類學生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對純文字理論的理解能力較弱,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因此不適合采用沉悶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他們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視頻、圖像等直觀形象較為敏感,并且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選擇。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藝術概論課程在教材改革的基礎上,形成“知”“美”“意”“育”四維融合的教學體系,以及線上線下相混合、多種教學模式相混合、教學與實踐相混合的三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中西方思想文化解讀藝術學理論知識,借助線上教學平臺及網絡資源,重塑課程教學模式及教學評價方法,旨在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學科理論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與人文素質,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以美育方法立德樹人,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目標
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的總體目標是讓學生熟練掌握關于藝術學的基本理論,學會結合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豐富學生的藝術想象,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促進其藝術創(chuàng)作技能的提高,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提供必要的理論、方法和技能支撐。
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和美術學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向,對該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了重新梳理。
(一)“知”:知識引導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從理論上認識藝術的本質、特性及有關規(guī)律,理解并掌握藝術的基本原理、各類事項和主要特征,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例如:組織開展小組討論、項目研究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調研等方式,自主探索藝術領域的知識和規(guī)律。
(二)“美”:審美欣賞
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的熱愛和審美情趣,使其了解并熟悉主要藝術的基本知識,理解審美活動過程。通過引導學生欣賞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感受藝術的魅力和力量,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審美判斷能力,提高其藝術鑒賞能力與藝術修養(yǎng),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意”:價值意志
從美學和文化學角度,通過對藝術現象的分析解讀其背后的文化內涵,讓學生了解藝術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認同感,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四)“育”:教育實踐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將專業(yè)知識應用于藝術教育實踐之中,提升人文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字媒體、網絡平臺等工具進行藝術學習和創(chuàng)作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修養(yǎng)。
三、藝術概論課程創(chuàng)新建設
(一)課程建設的創(chuàng)新點
第一,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采取OBE(成果導向)教學理念,結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向,總結出“知”“美”“意”“育”的教學思路體系,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第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現存問題實施線上線下相混合、多種教學模式相混合、教學與實踐相混合的三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部分將課程知識點錄制成10一30分鐘的微課視頻,并將其上傳至學習通平臺,使學生可以在線上進行知識點學習、做學習筆記、完成話題討論和章節(jié)測驗。明確章節(jié)學習目標,設定明確學習任務。線下上課時,將項目式教學、情境模擬等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專業(yè)技能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參與度。
第三,考核方式創(chuàng)新。學生學習考核注重多元化、公平性、可測量。利用教學平臺的數據記錄和分析,注重過程性評價,同時使用多種評價方式,以起到學習檢測、監(jiān)督的作用。
(二)課程創(chuàng)新建設舉措
1.重構教學內容,明確課程框架體系
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重構教學內容,將馬工程教材與原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藝術學概論》進行整合,保留原版框架邏輯體系,將馬工程教材的內容融入框架體系。及時引入最新的藝術作品、藝術思潮和藝術理論,使教學內容與時代發(fā)展同步。在確保課程內容邏輯清晰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其精神內涵,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除了教材外,還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多媒體資源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例如:推薦相關的藝術網站、在線課程、藝術紀錄片等,讓學生接觸到更廣泛的藝術信息;收集和整理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料,用于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
同時,將藝術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相關學科知識有機整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例如:結合美學、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深人探討藝術的本質和審美規(guī)律;將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藝術理論。在實際教學中,形成“知一美一意一育”四維融合的課程教學體系,通過對知識點的講解,使學生從中獲得真善美的感受。
2.更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教育理念下,通過采用線上線下相混合、多種教學模式相混合、教學與實踐相混合的三混合式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課前,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實現知識點的自學。線上部分是將課程內容拆分成10一30分鐘的微課視頻,并將其上傳至學習通,使學生在線上進行自主學習。明確章節(jié)學習目標,設定明確學習任務。在每章節(jié)最后設定章節(jié)測試,豐富題庫,隨機抽題,隨機組卷。這樣既可防止作弊,又可全面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情況。根據章節(jié)內容,提煉其中的思政元素,設置討論任務,讓學生展開討論并引導其進行深度思考。另外,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采用相關音視頻和文獻資料,分享很多趣味性強的相關書籍,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及豐富其知識面,同時可以加深其對重點知識點的理解。在課程對應的知識點中,可以增加一些體驗感較強的內容,如作品的全景式解讀、傳統(tǒng)工藝的制作過程等,用趣味學習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度理解傳統(tǒng)文化和工匠精神等,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課中,線下上課主要采取“OBE ,+ BOPPPS”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參與度。線下上課時,根據學生線上學習成果,以答疑、提問、討論、串講、總結為主,帶領學生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以小組討論學習、小組分享互動等方式豐富課堂教學。同時,結合課程內容,討論社會熱點,融入思政元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積極吸取和尊重學生的意見、適時地給學生鼓勵等。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對于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情感、增強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fā)展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課后,小組成員通過討論完成作業(yè),并將其上傳至學習通,實現多種評價方式的結合。小組作業(yè)會采取自評、組間互評、組內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對作業(yè)成果、組內分工及完成情況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針對作業(yè)的匯報情況,也會采取匿名評價的方式,從而使學生敢于發(fā)言,指出好的或者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不僅可以檢查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還可以對作為聽眾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同時,這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學生對教師上課水平的一些要求。
3.注重科學評價,提升課程學習的挑戰(zhàn)度
結合網絡教學平臺,注重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考核,采用分階段、分梯度、進階性的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評價主體體系,除了教師評價外,還引入學生自評、互評等方式。學生自評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和總結,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互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評價能力。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可以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除了傳統(tǒng)的考試評價外,還應注重對學生平時表現的評價,如課堂參與度、作業(yè)完成情況、實踐操作能力等。同時,可以采用作品展示、項目匯報、口頭報告等方式,全面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水平。加強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通過定期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記錄學生的學習成果等方式,及時反饋教學效果,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同時,也要重視終結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學習能力,最大程度地發(fā)掘學生的潛力。對于課程的考核,主要有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兩個部分。平時成績又由學生的考勤、線上成績和線下作業(yè)成績三個部分組成。線上成績作為過程性評價主要起到督促學生學習的作用;線下作業(yè)則是對學生進行綜合考評,一般需要結合專業(yè)熱點和重點知識內容對其進行考評。例如,在三星堆遺址發(fā)掘之際,可以讓學生分析商周時期青銅器藝術的成就以及三星堆藝術背后的人文關懷。期末考試也是以對傳統(tǒng)文化、專業(yè)技法、文化觀念、審美修養(yǎng)、辯證思維、整體思維等方面的考核為主。
四、結語
四維融合視域下藝術概論課程的創(chuàng)新建設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藝術概論課程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綜合藝術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重構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完善教學評價等策略,能夠將“知”“美”“意”“育”四個維度有機融合,使藝術概論課程更加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有效解決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課程內容繁雜、學生對純文字理論不敏感等問題。因此,在課程改革過程中,要精準分析學生學情,設計符合學情的教學方案;充分運用網絡教學平臺,真正實現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豐富課程資源,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良好建構,支持學生自主探究、協作交流和研究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課堂活起來,培養(yǎng)其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此外,要將“學”與“習”、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綜合素質,使高等院校真正成為提高學生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陣地。
參考文獻:
[1]劉志文,王英,于放,等.激發(fā)和提升高校大學生創(chuàng)新活動能力的措施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37):90-91.
[2]丁亞軍,應治國,陳一民.基于增強現實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系統(tǒng)的研究開發(fā)[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22(7):128—133,200.
[3]王秀麗.虛擬與實體教學空間的深度融合:實踐類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J].青年記者,2022(6):122-124.
作者單位:
煙臺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