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好漢們常吃的餅有三種:燒餅、炊餅、蒸餅。
先說燒餅,《水滸傳》中至少出現(xiàn)了三次。第六回《九紋龍剪徑赤松林 魯智深火燒瓦罐寺》中,史進(jìn)在赤松林中偶遇魯智深,拿出干糧與他分享:“哥哥既是肚饑,小弟有干肉燒餅在此?!濒斨巧町?dāng)時又累又餓,吃到這香噴噴的燒餅,再配上干肉,想必會大呼過癮。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寶雙越
獄 孫立孫新大劫牢》中,獄卒樂和在搭救解珍、解寶兄弟前,先犒勞兩人一番:“去藏些燒餅肉食來牢里,開了門,把與解珍、解寶吃了。”《張順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潤州城》一回中,柴進(jìn)與張順等人,到長江北岸的瓜洲投宿,看門的老婆婆放他們進(jìn)來,柴進(jìn)等人“都倚了樸刀,放了行李,取些干糧燒餅出來吃了”。旅途中拿來果腹的,依然是燒餅。
這三個場景,分別是樹林、牢房、旅舍,都是時間與空間逼仄的場合??梢娔菚r的燒餅,必然是便于攜帶、不易變質(zhì)、能快速飽腹,這樣才能成為好漢們優(yōu)選的旅途食品。此外,它應(yīng)該也是無餡的,要搭配干肉或其他肉食蔬菜一起食用。
古代的燒餅長什么樣?元代人?韓奕撰寫的著名食譜??《易牙遺意》中,提到了兩種燒餅的做法。一種是“燒餅面棗”:取上等的白細(xì)面,用溫水和開;揉成極硬的面劑子,用搟面杖搟平,捏成光滑的雞蛋形狀;接著用刀在餅四周壓上一道細(xì)溝,放在燒熱的白沙中“炕熟”。這是一種烤白面燒餅,形狀橢圓,狀似雞蛋。還有一種“白酥燒餅”,制法是:“面一個、油二兩,好酒醅作酵,候十分發(fā)起即用。每面一個、糖二兩,可做十六個。”這種燒餅要用到油、糖、芝麻,使用酒醅發(fā)酵,然后烤制,和如今常吃的酥燒餅一脈相承。約二百年后,明代人高濂的《飲饌服食箋》,又有光燒餅、復(fù)爐燒餅。這樣看來,史進(jìn)、張順、柴進(jìn)等人所吃的燒餅,和今天烤制的燒餅并沒有什么區(qū)別。
接著看炊餅。武大郎憑一己之力,讓炊餅的知名度大增。他和炊餅的故事,在《水滸傳》中被反復(fù)渲染,書中提到炊餅二十二次,其中二十次和他有關(guān)。另外兩處,一處是李逵的故事,話說戴宗和李逵由高唐州趕往薊州。李逵夜里偷吃牛肉被發(fā)現(xiàn),戴宗決定戲耍他一番。次日天色將晚,黑旋風(fēng)又饑又渴,戴宗正好帶了吃食,只見他“懷里摸出幾個炊餅來自吃”,把李逵饞得直咽口水。另一處是“金槍手”徐寧,此人是東京金槍班的教師,生活算得上小康,時遷潛入他家中的晚上,發(fā)現(xiàn)徐寧吃的正是“肉食、炊餅”。可見,炊餅作為主食,在當(dāng)時接受度很高,既能作為干糧在旅途中充饑,也是家庭餐桌的重要角色。它甚至已經(jīng)成為一個產(chǎn)業(yè),武大郎正是靠制作、銷售炊餅養(yǎng)家糊口的。
炊餅是何物?很多人可能不明就里。其實,它和現(xiàn)在的發(fā)面饅頭很像。燒餅和炊餅最大的不同是制作方法:前者用火烘烤,后者隔水蒸制?!端疂G傳》中,武松勸說武大郎要晚出早歸:“假如你每日賣十扇籠炊餅,你從明日為始,只做五扇籠出去賣;每日遲出早歸,不要和人吃酒?!笨梢娭谱鞔讹灒玫秸艋\、籠屜等竹木制成的蒸汽炊具。南宋陸游的兩句詩也說明了炊餅的兩個特點:先發(fā)酵、后蒸制。一句是“木甑炊餅香浮浮”,木甑是用來蒸米飯或蒸面食的桶狀炊具;另一句是“寒醅發(fā)劑炊餅裂”,發(fā)酵后的炊餅坯松軟,蒸熟后成了開花饅頭。
炊餅與現(xiàn)在的饅頭類似,卻與宋代的饅頭不同。南宋時的《夢粱錄》中,多次將饅頭與炊餅并列:“日午,賣糖粥、燒餅、炙焦饅頭、炊餅?!薄笆惺滁c心,四時皆有。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蟹肉饅頭、炊餅。”宋代的《三朝北盟會編》,在提到北方的飲食時也說:“地少羊,唯豬鹿兔雁,饅頭、炊餅、白熟胡餅之類?!笨梢娫谒未丝磥恚瑑烧卟⒎且晃?。要說區(qū)別,饅頭是點心,有餡,類似現(xiàn)在的包子,如宋人所說:“有包子酒店,專賣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肉包子”,而炊餅是主食,無餡;形狀上也不同,饅頭圓,炊餅扁。
炊餅的品類不少,有一種叫“子母炊餅”。《水滸傳》中,武大郎被害后,何九叔提著一陌紙錢前來祭奠:“小人前日買了大郎一扇籠子母炊餅,不曾還得錢?!边@里的“子母”,應(yīng)該是指個頭一小一大,如明代馮夢龍的《三遂平妖傳》中提到的,胡永耳花七文銅錢,買了幾個炊餅:“大的媽媽吃,小的是奴奴吃。”
蒸餅,出現(xiàn)在《水滸傳》第
七十三回《黑旋風(fēng)喬捉鬼 梁山泊雙獻(xiàn)頭》。李逵與燕青奉命捉拿假宋江,先要準(zhǔn)備路上的干糧:“便叫煮下干肉,做下蒸餅,各把料袋裝了,拴在身邊?!蹦軌蜓b到料袋里,而不怕沾染,說明蒸餅是一種光面無油的面餅。
蒸餅的形狀與吃法,可以從明代《喻世明言》中一探究竟。宋四公花一百五十文錢買爊肉(文火燉爛的肉),又花五十文錢買蒸餅。自己制作了“肉夾饃”,享受了一番,只見他“坐在地上,放細(xì)軟包兒在面前,解開爊肉裹兒,擘開一個蒸餅,把四五塊肥底爊肉多蘸些椒鹽,卷做一卷,嚼得兩口。”能夠卷做一卷,可知蒸餅一是比較軟,二是形狀扁平。
蒸餅是一種古老的面食,明代張岱在《夜航船》中說:“秦昭王作蒸餅?!卑阉脑搭^拉到了戰(zhàn)國時期。晉代的何曾幸喜奢華,“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唐朝時,曾在社日這一天賞賜臣下蒸餅,大臣在《社日謝賜酒餅狀》的感謝信中提道:“今日蒙恩,賜臣等酒及蒸餅、環(huán)餅等。”到了宋代,街上售賣蒸餅的攤販已經(jīng)比比皆是。
蒸餅和炊餅有什么區(qū)別?相比蒸餅,炊餅這一名稱出現(xiàn)較晚,到了宋代才多見起來。蒸餅、炊餅同為蒸制而成,只是名字不同。有人認(rèn)為是宋代人為了避宋仁宗趙禎近音字的諱,而特意改的名稱,不無
道理。
宋代將面粉制成的食品,一律稱為餅,除了燒餅、炊餅、蒸餅,還有在熱水中煮熟的“湯餅”。湯餅可稱作現(xiàn)代五花八門的面條的共同祖先,不過這種連湯帶水、口感軟爛的食物,與干脆爽利、堅強(qiáng)剛直的硬漢形象在感覺是不搭的,所以洋洋灑灑百萬字的《水滸傳》中,竟沒有出現(xiàn)湯餅,想必也是作者施耐庵有意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