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質教育全面深化的時代背景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教育領域的核心議題之一?!吨袊鴮W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明確指出,學生應具備健康的心理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這是其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基石。小學生正處于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其情緒波動頻繁且情緒管理能力尚不成熟。情緒管理能力不僅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深遠影響,還在其學業(yè)成就、社會交往等方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積極的情緒管理有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升學習效率,增強心理韌性,使其能更好地應對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挑戰(zhàn);反之,情緒管理能力的缺失可能導致學生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當前小學生心理活動課在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困境。例如,課程內容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往往簡單羅列知識,未形成完整的體系,難以讓學生深人理解情緒管理的本質;課程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jié),多為理論講解,缺乏真實案例和情境模擬,難以引發(fā)學生的共鳴;課程設計缺乏吸引力和針對性,未能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不同性格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心理活動課在提升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方面效果欠佳。
情緒ABC模型作為一種成熟的情緒管理理論,為突破當前教育困境開辟了新的路徑。深人探究該模型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對于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促進小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它既能幫助教師更精準地把握學生情緒問題的根源,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也能引導學生從認知層面深人理解情緒,掌握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提升自我調節(jié)能力。
一、情緒ABC模型的深度剖析
(一)模型內涵:情緒背后的認知密碼
情緒ABC模型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該模型認為,人們的情緒和行為反應(Consequence,縮寫為C)并非直接由激發(fā)事件(Activatingevent,縮寫為A)所引發(fā),而是取決于個體對激發(fā)事件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信念(Belief,縮寫為B)。
不同的信念會致使人們對同一激發(fā)事件產生截然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后果。
以小學生常見的考試失利(A)為例,若學生持有“考試失利意味著我能力差,是個失敗者”的信念(B),這種片面且消極的認知往往會讓他們產生沮喪、自卑等負面情緒,可能還會伴隨學習動力下降、逃避學習等行為(C);反之,若學生認為“考試失利是一次發(fā)現問題、提升自我的機會\"(B',這種積極合理的信念會使他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努力改進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成績(C')。這充分體現了信念在情緒和行為產生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也為情緒管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切人點。
(二)理論根基:認知行為與情緒調節(jié)理論
1.認知行為理論的支撐
認知行為理論強調認知在個體情緒和行為產生過程中的核心作用。該理論認為,個體的認知過程是情緒和行為的基礎,錯誤或不合理的認知會導致負面情緒和不良行為,而通過改變認知方式,可以調整情緒和行為反應。在情緒ABC模型中,正是通過改變信念(B)這一認知因素,實現對情緒和行為后果(C)的調節(jié),與認知行為理論的核心觀點高度契合。例如,當學生對某一事件存在過度擔憂或絕對化的認知時,教師引導其調整信念,能夠有效改變其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以及逃避、退縮等消極行為。
2.情緒調節(jié)理論的契合
情緒調節(jié)理論主張個體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對自身情緒進行調節(jié),以適應環(huán)境并促進心理健康。情緒ABC模型為情緒調節(jié)提供了一種簡潔而有效的方法。在這個模型中,個體通過識別激發(fā)事件(A),審視自身的信念(B),進而調整不合理信念,實現對情緒(C)的有效管理。這與情緒調節(jié)理論中通過改變認知來調節(jié)情緒的觀點一致。
二、情緒ABC模型的價值探尋
(一)情緒認知升級:洞察情緒產生的根源
情緒ABC模型幫助學生認識到情緒并非單純由外部事件引發(fā),而是與自身的認知和信念緊密相關。通過學習該模型,學生能夠更加敏銳地覺察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緒變化,理解情緒產生的內在機制。例如,在小組合作中,當意見不被采納(A)時,學生若能意識到自已持有“必須讓所有人都認可我”(B)的信念,就會明白該信念是導致失落情緒(C)的原因,從而實現對情緒根源的深度洞察,提升情緒認知水平。
(二)情緒調節(jié)強化:掌控情緒的有效鑰匙
在識別不合理信念的基礎上,情緒ABC模型能夠引導學生調整信念,從而有效調節(jié)情緒。當遇到挫折,如比賽失利(A)時,學生不再陷人“我就是個失敗者\"(B)的消極信念,而是轉變?yōu)椤斑@次失敗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下次我能做得更好” (B′) ,就能減少沮喪、失落的情緒(C),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挑戰(zhàn)。這種信念的調整使得學生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有了更有效的應對策略,增強了情緒調節(jié)能力。
(三)思維塑造與心理建設:培育積極心理品質
長期運用情緒ABC模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思維習慣。學生在面對問題時,會逐漸學會從更理性、更積極的角度去思考,避免陷入消極、片面的認知陷阱。例如,面對繁重的作業(yè)(A),學生不再認為“作業(yè)太多,我根本做不完”(B),而是思考“作業(yè)能幫助我鞏固知識,雖然多但可以合理安排時間” (B′) ,這種積極的思維方式能夠促進學生樂觀、堅韌等心理品質的形成,為其心理健康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人際溝通優(yōu)化: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橋梁
理解情緒ABC模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緒反應。在與同學交往中,當同學因某事表現出情緒波動時,學生可以運用模型分析同學的信念,進而理解其情緒產生的原因,增強人際交往中的同理心。例如,某同學因為丟失文具而著急(A),如果學生能夠意識到這位同學可能持有“文具對我很重要,丟了會影響我學習”(B)的信念,就會更理解他的情緒,從而給予安慰和幫助,這有助于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三、情緒ABC模型的策略構建
(一)認知覺察:點亮情緒管理的燈塔
1.多元感知策略
一是設計包含表情、場景和詞匯的情緒卡片,讓學生每日挑選分享感受。二是引入“情緒溫度計”,以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情緒狀態(tài),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情緒變化,教師據此給予關注。三是設置“閃光點墻”,鼓勵學生記錄閃光點,教師定期總結反饋,強化積極情緒。同時,教師要求學生課后記錄情緒變化,低年級用圖畫或詞語,高年級用簡短句子,教師檢查并反饋。教師還可開展“情緒日記分享日\"活動,提升學生的情緒管理技巧。
2.課程強化策略
課程起始,教師借助動畫、故事介紹模型概念。深入講解時,教師用貼近生活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情緒ABC的內在聯系。通過“情緒猜猜猜”“ABC情景模擬\"等互動游戲鞏固知識。課程設置自我反思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學生回顧日常情緒經歷并進行分析。此外,教師采用課前“五感減壓法”訓練專注力,在學生完成訓練后給予其獎勵,通過“專注力打卡”記錄時長,教師總結反饋,提升學生的課堂專注度,助力其理解并運用模型。
(二)信念調整:重塑情緒管理的思維架構
1.表達傾聽協同策略
一是教師每日安排兩名“情緒小主播”分享情緒故事或積極事件,運用情緒ABC模型分析,引導學生表達情緒。二是教師教授學生傾聽技巧,通過角色扮演練習,每月評選“傾聽小達人”,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讓學生在傾聽與表達中反思信念。
2.情景模擬深化策略
一是教師開展“如果你是對方,你會怎么想”“校園矛盾化解\"等情景模擬活動,讓學生在模擬沖突場景中分析角色情緒和信念,思考調整不合理信念的方法。二是教師設置“情緒小信箱\"和“情緒故事分享會”,學生投遞故事,教師抽取并分享,組織討論分析,培養(yǎng)同理心,幫助學生發(fā)現并調整不合理信念。
(三)行為應對:夯實情緒管理的實踐根基
1.實踐鍛煉策略
學生聆聽故事后繪制“情緒地圖”,用圖畫和文字描述情緒感受。教師依據“情緒地圖”了解學生的情緒狀況,設計個性化活動。教師每月布置表演“情緒故事”制作“情緒管理手抄報\"等創(chuàng)新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情緒ABC模型,提升其應對困難和處理情緒問題的能力。
2.激勵分享策略
一是教師在班級設置成長信箱和感恩信箱,學生可寫下心情故事并進行投放。每周五開展“分享會”,教師抽取信件進行分享,學生傾聽并提出建議。二是教師實行“情緒氣象站輪值制”,每周由不同小組播報班級情緒動態(tài)。三是教師舉辦“成就故事分享會”,引導學生分享達成目標的經歷及運用情緒ABC模型管理情緒的方法,激發(fā)成長動力,強化積極情緒應對行為,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四、情緒ABC模型的實踐落地
(一)課堂革新:構建五段式課堂與課后鞏固圈
1.課前播報:開啟情緒探索
教師安排學生輪流擔任“情緒小主播”,在課前根據情緒ABC模型分享自己的情緒故事或班級的積極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情緒表達和覺察能力。例如:
生1: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情緒播報員小明,我看到媽媽早上為我準備了很多豐盛的早餐,有我喜歡吃的包子和豆?jié){,我感覺很開心,我也很感恩媽媽對我的愛。
生2:大家好,我是東東,昨天我很晚睡,今天早上有些困,我現在感覺有些累,當聽到很多同學在講話的聲音,心里覺得很厭煩。
師:請問大家對于他們的情緒播報有問題要問嗎?如果你遇到困惑,你會選擇怎么處理?
2.游戲互動:深化情緒認知
教師設計情緒卡片和情緒溫度計,引導學生利用這些工具識別情緒。通過組織“情緒識別大比拼”小組競賽,提升學生對情緒的感知和認知能力,為后續(xù)的情緒管理打下基礎。
3.故事研討:培養(yǎng)情緒調節(jié)思維
教師選擇包含情緒沖突的故事,讓學生分組討論故事中角色的情緒ABC,分析其信念的合理性及調整方法,培養(yǎng)同理心和情緒調節(jié)能力。例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在運動會比賽中,班級接力賽失利的
狀況及其應對方式。
4.情景模擬:提升情緒實踐能力
教師設置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模擬主題,如同學爭吵等。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運用情緒ABC模型思考角色的信念和情緒,表演后進行討論,提出情緒調節(jié)方法,從而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5.課后拓展:延續(xù)情緒管理學習
教師布置“共學共玩\"任務,包括“共說\"(用特定句式描述內心想法)、“共寫\"(按情緒ABC模型記錄情緒事件)“共畫\"(用繪畫表達情緒)“共聽\"(聽相關故事或音樂)、“共唱\"(唱積極歌曲)等,提升學生的情緒管理技能。
(二)校園文化建設:打造情緒ABC特色校園生態(tài)
1.情緒氣象站:傳遞校園情緒正能量
學校設立“情緒氣象站”,開展“五共播報”,由不同的角色代表分享感謝、困擾等情緒。“情緒小主播”分享情緒故事并進行分析,教師給予反饋和引導。同時,在校園展示區(qū)展示情緒故事、管理小貼士等內容,營造關注情緒管理的氛圍。
2.“積極五共”活動:培育積極心理與文明素養(yǎng)
學校開展“積極五共\"活動,包括“口說好話\"(分享正能量話語)、“手做好事”(參與校園志愿服務)、“心想好事”(記錄開心或感激的小事)“腳走好路'(遵守校園秩序)、“腦存好奇\"(探索新事物),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和文明素養(yǎng)。
(三)個性化輔導:滿足學生情緒管理的獨特需求
1.行動輪盤策略:應對情緒沖突的行動指南
教師制定包含“拒絕、求救”等十個行動在內的“行動輪盤”。當學生遇到情緒沖突時,教師引導其選擇合適的行動,如爭吵時先“冷靜、離開”,再“道漱、做約定”。教師定期組織回顧,強化學生運用行動輪盤的能力。
2.專屬輔導支持:助力特殊需求學生的情緒成長
教師設立“情緒小信箱”,抽取信件并匿名分享,組織學生討論解決情緒問題。教師對情緒管理困難突出的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分析問題根源,轉變不合理信念,教授放松技巧,制定情緒管理計劃,幫助其緩解情緒問題。
五、情緒ABC模型的發(fā)展方向
(一)精準課程設計: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教師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水平,優(yōu)化基于情緒ABC模型的教學活動設計。低年級增加游戲化、形象化活動,如制作情緒拼圖、玩情緒角色扮演游戲,以契合其形象思維特點;高年級引人更深入的情緒管理技巧和目標設定方法,如教授情緒ABC模型在解決復雜人際關系問題中的應用,引導學生制定長期的情緒管理目標,提升其對模型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二)強化特殊干預:聚焦情緒管理困難學生
教師加強對特殊情緒問題學生的研究,結合心理輔導、行為矯正等理論與技術,制定綜合干預方案;為情緒管理困難突出的學生建立跟蹤檔案,詳細記錄問題與干預過程,定期評估效果并及時調整措施,為他們提供精準有效的幫助。
(三)構建多元體系:整合教育資源
教師拓展研究范疇,將情緒ABC模型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機融合,構建全方位情緒管理教育體系。加強家校合作,通過家長培訓、親子活動等,引導家長掌握情緒ABC模型和科學的情緒管理方法,營造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與學校教育協同發(fā)力。同時,利用社區(qū)資源開展心理健康講座、親子互動活動等,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共同促進其情緒管理能力提升和心理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阿爾伯特·埃利斯.理性情緒[M].李巍,張麗,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4.
[2]倫道夫·尼斯.給壞情緒一個好理由[M].欣奕,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
[3]張維揚.情緒,請開門:放出困在情緒中的自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