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的英歌舞出息了。
先是在社交媒體上走紅,吸引了一大波人到潮汕旅游觀舞;再是登上2025年春晚;這次,英歌舞被編成了舞劇,走向全國各地。
由廣州歌舞劇院創(chuàng)排演出的《英歌》,講述了上個世紀嶺南人下南洋的故事,去年12月在廣州大劇院開啟全球公演,首場門票3小時就售罄。今年2月開始,《英歌》陸續(xù)在全國巡演,先后走到泉州、杭州、上海等地,粉絲說,“打飛的”也要去看。
7月5日晚,《英歌》回到廣州演出,能容納將近1500人的廣州大劇院,幾乎沒有虛位,演至高潮時,臺下掌聲如雷。
次日下午四點多,我抵達廣州大劇院的化妝間時,《英歌》團隊正在為當晚的演出彩排。沒多久,總編導王思思推門進來,與工作人員商量修改另一部舞劇的服裝。
這是一個“精益求精”的劇組。《英歌》共有50多個舞蹈演員。每次演出前,演員們要花上4—5個小時化妝,至少聯(lián)排兩次,演出完第二天還要復盤。巡演過30場,總編導錢鑫還在修正一些細節(jié),“前一天煙有點多”“這個光出現(xiàn)的力度和它的力量感不夠”。
劇場有一位看了11遍的粉絲找《英歌》的藝術總監(jiān)史前進簽名,夸他們是個“聽勸”的舞團。在劇的末尾,陳文耀給林巧兒寄來的信中寫,不能再為她摘一朵鳳凰花。有觀眾提出,如果陳文耀最后“魂歸故里”的時候,給林巧兒戴上鳳凰花,“就能把這個細節(jié)圓上”。
第二天演出,這個細節(jié)就被搬上了舞臺,有網(wǎng)友稱之為“神來之筆”。
《英歌》打動人們的,不僅僅是英歌舞的颯氣,還有關于嶺南的情感和歷史印記。它呈現(xiàn)的是嶺南人民曾經(jīng)乃至今天的日常生活,并不是“就非遺演非遺”。
“上世紀30年代末,父親前往南洋,杳無音信;母親含辛茹苦撫養(yǎng)兒子成人?!边@是《英歌》主角陳文耀、林巧兒和陳心遠的故事,也是過去無數(shù)潮汕人曾經(jīng)歷的生活。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廣東、福建有很多像陳文耀這樣的人穿過南洋,到東南亞謀生。他們的妻兒,大多留守。
一些人在海外組建了新家庭,還有一些人,死在了太平洋戰(zhàn)爭里??缭侥涎蟮奈ㄒ宦?lián)系,是代寫僑信(也叫“僑批”,同時寄回信件和銀錢)。到現(xiàn)在,祖籍潮汕的海外僑胞有1500多萬人。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收藏了7.8萬封僑批。
在潮汕方言中,人們把外國稱作“番”?!耙幌恐淮耍粭l浴布去過番。”陳文耀這樣的人叫“番客”,他的妻子林巧兒,叫“番客嬸”。
《英歌》講述的正是這樣一個家庭的故事。陳文耀遠下南洋,音信全無—在兒子陳心遠的眼里,他就像個對家庭沒有擔當?shù)摹柏撔臐h”。直到元宵夜,陳心遠敲擊父親留下的英歌槌,才在幻境中找到了答案。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海外僑胞積極參與僑居地抗日和反法西斯斗爭。潮汕僑胞不僅參與了地下抗日斗爭,還捐贈了大量款項和物資。離鄉(xiāng)是生活所迫,客死是時局所逼?!队⒏琛芬匀鈨S批作為線索,結合潮語旁白,將一個海外僑胞的思念、歉疚和牽掛娓娓道來。
如果了解潮汕的文化和英歌的內涵,選擇這樣一個故事是很自然的。
整部《英歌》最令人沸騰的部分,是穿著高飽和度戲曲服飾、在英歌臉譜下的隊伍,宛如一支古裝兵隊從前臺下方緩緩升起。大家對于英歌舞的熱情,幾乎是在這一瞬間全部爆發(fā)了。
《英歌》以三封僑批作為線索,結合潮語旁白,將一個海外僑胞的思念、歉疚和牽掛娓娓道來。
不管是不是潮汕人都能感覺到,英歌舞這幾年火起來了。2019年9月,首部以英歌舞為主題的電影《英歌魂》在全國影院上線,講的就是熱愛街舞的潮汕青年阿德和身邊的朋友代替父輩參加英歌舞大賽,在其中歷經(jīng)磨礪成長與自我救贖的故事。2025年,由譚維維和揭陽普寧南山英歌隊以及富美青年英歌隊共同演繹的歌舞節(jié)目《潮起舞英歌》,登上了央視春晚,用英歌舞的方式描繪祖國的壯麗山河,讓人直呼熱血。
“英歌舞這兩年在(社交)平臺上傳播量比較大,很多北方的年輕人(才)知道有這么一個活動。原來沒有這個平臺的話,像我是北方人,我從小都不知道(有英歌舞)?!钡跛妓加X得,大家對英歌舞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抖音上。她也是到了潮汕地區(qū)才發(fā)現(xiàn),村里的年輕人基本都會。
潮汕地區(qū)有幾百支英歌隊,光是潮陽區(qū)就有130多支。他們的主要角色多以《水滸傳》的梁山好漢為原型,因此傳統(tǒng)上村里的英歌隊成員幾乎都是男性。不過,在汕頭的潮陽和濠江等地,也發(fā)展出了一些女子英歌隊,主要描繪花木蘭和穆桂英的故事?!八齻兌疾皇钱嬋樀?,可能畫一個小花、祥云,就是根據(jù)自己的審美(來畫)?!蓖跛妓颊f。
英歌舞是個考驗體力的活兒。史前進說:“年老的(一輩)作為非遺傳承人,可能對套路和打法、技藝的傳承比較了解,但真正走街串巷的,需要體力,一定是年輕人來做?!?/p>
如果離舞臺足夠近,細心的觀眾也許能發(fā)現(xiàn),一套高潮的英歌舞打下來,主演龐冠宇(飾演陳文耀)和依力凡(飾演陳心遠)也得喘氣。
為了更深入了解英歌文化, 從2023年開始,廣州歌舞劇院總經(jīng)理張毅、總編導王思思、錢鑫等主創(chuàng)團隊四次前往潮州、汕頭、揭陽采風,2024年還趕在過年期間去看了現(xiàn)場的英歌舞—鞭炮噼里啪啦,英歌隊員用油彩畫上威猛的扮相,威風凜凜從煙霧中走來……第一次看英歌舞時,錢鑫“汗毛都豎起來了”。
他們拜訪了潮陽、普寧的四五支英歌隊,發(fā)現(xiàn)村跟村之間的風格不太一樣,“服裝、造型、鼓點、動作都會有點差別”。錢鑫說,按其節(jié)奏板式劃分,陸豐甲子英歌屬于中板;普寧市的南山英歌隊,則是快板;潮陽鳳崗的英歌,動作會偏慢一點點?!盀榱四茏屟輪T感受不同的英歌流派及內在的精神,我們邀請了英歌舞非遺傳承人給演員們進行系統(tǒng)的集訓。”
關于英歌舞的起源,他們也聽到了幾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源自《水滸》的戲曲,還有的說是源自北方的秧歌,“是從民間的勞作當中來的”。
《潮州風俗志》記載:“潮州農(nóng)者,春時數(shù)十倍,插秧田中,命一人捶鼓,每鼓一巡,群歌竟作,連日不絕,名曰秧歌?!蓖跛妓荚趯W習南山英歌的時候,就注意到當中有很多關于勞作的動作。在舞劇中,有一段演員背著油紙燈籠的舞蹈,劇團就設計了一個荷葉狀的斗笠和插秧的動作。
他們在調研中還發(fā)現(xiàn),英歌舞原本是有語言的,但在多年的傳承中已經(jīng)消失了。以前,英歌舞會伴隨一些勞動號子或者民間故事的唱詞,或是潮汕地區(qū)請神、祭祀儀式中念叨的語言,但這些都沒有流傳下來,“因為那個時候都是口口相傳,到現(xiàn)在就只有舞了”。
對于廣東地區(qū)的舞蹈團和文藝工作者來說,英歌、舞獅、扒龍舟等傳統(tǒng),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潤土壤。早在2008年,廣州歌舞劇院已經(jīng)開始進行英歌舞題材的創(chuàng)作,2009年創(chuàng)排的舞蹈作品《英歌武》,獲廣東省第二屆嶺南舞蹈大賽專業(yè)組表演金獎、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等。
舞劇《英歌》是錢鑫和王思思合作的第五部作品。兩人是大學同學,從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畢業(yè)后在部隊文工團工作,“ 你看過《芳華》嗎?我們(以前)就是那樣的一個團隊”。他們從2004年合作至今,已經(jīng)有20多年的搭檔經(jīng)驗了。不過,他們以前更擅長的并非民族舞,而是當代舞。
在包括《英歌》在內的“嶺南三部曲”(另兩部是《醒獅》和《龍舟》)出現(xiàn)之前,舞劇更多時候是在講述人物傳記和歷史故事,“以民間活動和信仰作為舞劇的劇目(主題)是比較少的”。
最近這些年,錢鑫感受到了一些變化—劇場在從講民間故事和歷史人物,轉向表達民族、民間的文化。比如,創(chuàng)作于上個世紀的舞劇《小刀會》,講述的是上海小刀會反抗清廷及外國勢力的歷史事件;舞劇《虞美人》,演繹的是“霸王別姬”的故事……相比之下,2021 年風靡一時的《只此青綠》,以王希孟創(chuàng)作《千里江山圖》的故事為背景,開始面向民間文化創(chuàng)作。比起前者歌頌有象征意義的歷史英雄,后者更注重舞劇當中的民間審美與文化內涵,對于“小人物”的刻畫也更細膩。
《英歌》的創(chuàng)作花了三年,它最大的難點,是把單一的舞蹈拓展成一個戲劇性的故事。英歌舞是一種豪邁、奔放的舞蹈,而舞劇《英歌》講述的,是一個溫情、細膩的故事。
在創(chuàng)作《英歌》之前,錢鑫也在問自己一個問題:“能端上臺面嗎?它(英歌舞)能夠完成劇院藝術的這種表達嗎?”為了做一個驗證,2023年錢鑫和王思思編了一個25分鐘的同名小舞劇《英歌》。其中已經(jīng)有如今《英歌》的雛形,手打牛肉丸、木雕、“出花園”、文光塔等元素,在這出舞劇中有類似的呈現(xiàn),講述的是一段海外游子對往事的回憶。
那年,《英歌》在廣東省第八屆嶺南舞蹈大賽中一舉拿下了小舞劇專業(yè)組表演、編導、作品金獎和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獎及最佳舞美燈光獎。從2021年提出構想到2023年小舞劇首演,團隊花了兩年。錢鑫說:“實驗之后打開這扇窗,大家覺得這個行,才有了后面的《英歌》?!?/p>
《英歌》的創(chuàng)作花了三年,它最大的難點,是把單一的舞蹈拓展成一個戲劇性的故事。英歌舞是一種豪邁、奔放的舞蹈,而舞劇《英歌》講述的,是一個溫情、細膩的故事。
史前進說,單憑走街串巷的英歌舞的各個套路打法,承載不了一個劇的呈現(xiàn),因為舞劇有故事劇情、人物情感,有它的文本以及整個舞劇的結構。最終,他們以英歌舞為載體,串聯(lián)了打牛肉丸、出花園等元素,刻畫了整部舞劇的潮汕背景。
當陳心遠遇見打牛肉丸的小伙伴,就仿佛看到了父親年少時期跟小伙伴在手工作坊打牛肉丸的場景,人們從中感受到的是陳心遠的友情和親情;在夢中通過鏡子看到出花園的少女,則是對即將開啟的人生旅程的期待。
舞劇《英歌》中,舞臺上演員的形象也是主創(chuàng)團隊在傳統(tǒng)妝造的基礎上二次創(chuàng)作的。其中最主要的靈感來源,是潮汕地區(qū)的嵌瓷。在潮汕生活的人,對這種屋頂上的裝飾都不陌生。錢鑫說,它是由中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構成的,比如三英戰(zhàn)呂布、岳飛抗金,還有楊家將保家衛(wèi)國,講的都是英雄的故事,其實跟英歌的主題是相對應的——《水滸》的108將也好,楊門女將也好,那不就是英雄的故事嗎?錢鑫覺得,它們內在的邏輯和內在的情感是相通的,就是對于英雄、先輩的一種致敬。
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在危亂的歷史中遠赴南洋、反哺家鄉(xiāng)的普通人,不也是亂世中的英雄嗎?
英歌被稱為“英雄的贊歌”。說到大家對英歌舞的流行,錢鑫覺得,它源自一種共通的情感。就像四大名著之于整個中華民族,“英歌講的是各自不同時代的事情,但它所蘊含的道理和情感是我們這個民族共通的”。
當林巧兒收到陳文耀死訊,發(fā)出爆發(fā)性的一哭,沒有人不為她的感情動容—因為這是我們共享的一段歷史,而他們的故事,是這歷史的小小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