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呂布的形象,與《三國演義》中的有許多微妙的區(qū)別。
按古代的評價標準,呂布是一個典型的小人。在古代,“小人”有兩個含義:一個是身份概念,出身卑微的平民都是小人;一個是道德概念,道德敗壞的,也是小人。兩個含義,呂布都符合。
呂布在漢末群雄中,確實很特殊。他的出身,比我們通常說的那些出身卑微的人,還要卑微得多。
王粲的《英雄記》里寫了一件很好玩的事。呂布一見劉備,對他很敬重,也很親近。呂布對劉備說,我們都是“邊地人”。劉備表面上說,是啊,我們都是,但心里很不高興。
呂布的家鄉(xiāng)并州五原郡,位于并州的西北角上,今內蒙古包頭一帶,是最典型的邊郡。劉備的家鄉(xiāng)涿郡涿縣,是幽州最南邊的一個郡,位于今天的河北涿州,實際上離邊境有一定距離,文化氛圍也比較濃厚,所以能出盧植那樣的大儒。
漢朝的風氣,是中原地區(qū)的人瞧不起邊地的人。涿郡這種地方,人們的普遍心態(tài),就是特別忌諱別人說他們是邊地人。
還有,劉備被認為出身比較卑微,是那種爺爺舉過孝廉、做過縣令,但因爸爸去世得早所以受了點窮,但還是有富裕的親戚贊助他去跟著天下頂級的老師念書的那種卑微。在袁紹這種出身于“四世三公”家族的人看來,劉備當然卑微,但實際上他的家世也是普通人家比不了的。至于呂布祖上的信息,根本沒有記載,這才是真卑微。
所以呂布看見劉備親切,是因為他覺得袁紹、袁術那些世家子弟瞧不起他,但劉備比他強不了多少。而劉備就想著和呂布劃清界限:我最煩的就是被當作跟你一樣的人,好嗎?
在東漢末這種特別看重家世背景的社會氛圍下,呂布本來是沒有任何出頭機會的。雖然他很勇猛,但勇猛管什么用呢?真實的戰(zhàn)爭并不像《三國演義》里寫的那樣,不是你武藝高強就可以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天下勇士多的是。但歷史給了呂布機會,呂布也抓住了機會。
首先,呂布遇到了丁原。
丁原也是苦出身,和呂布比較相似,丁原特別勇猛,完成工作時又特別玩命。丁原慢慢熬成小官吏,后來被皇帝注意到了。
最愿意給出身卑微的小官吏機會的人,就是皇帝。朝廷里的公卿、地方上的守相,這些職務都被世家大族出身的人壟斷了,這是侵奪皇帝的人事權,皇帝很不樂見。于是出身卑微的丁原被任命為并州刺史。
丁原在并州期間,把呂布發(fā)掘了出來。后來丁原又升任秩比二千石的騎都尉,讓呂布做了自己的主簿。這說明呂布的文化水平還可以,能夠做一些文字工作。
但騎都尉的主簿是丁原自己任命的,沒有朝廷的編制,說明丁原對呂布不錯,但還沒到破格提拔的地步。
漢靈帝死后,大將軍何進想除掉宦官,把丁原也喊上了。然后就發(fā)生了一系列政變,最后董卓掌握大權。董卓來找呂布,讓他殺丁原。當時的情況是:
第一,董卓已經(jīng)控制了中央軍,丁原肯定斗不過董卓。呂布拒絕董卓,結局大概率是陪著丁原一起被消滅。
第二,董卓應該事先告訴了呂布,背叛丁原可以得到多少回報。你殺丁原,我讓你做騎都尉,也就是丁原的位子。這是呂布在一切條件和機緣都具備的情況下,再奮斗一二十年才可能得到的。
所以呂布選擇殺了丁原,董卓也兌現(xiàn)承諾,并且還和呂布結為義父子關系,讓他做自己的保鏢。
呂布成為董卓的手下后,處境其實并不好。王允來找呂布,要他殺董卓。只是稍做猶豫,呂布就同意了。
王允給呂布的回報是“奮威將軍,假節(jié),儀比三司,進封溫侯,共秉朝政”。奮威將軍是雜號將軍,但一般軍人再怎么努力都做不到將軍,因此雜號將軍也是一個非常顯要的身份。而且呂布還“假節(jié)”,這意味著他在軍中握有生殺大權。“儀比三司”,意思是可以使用三公的儀仗。雜號將軍是卿一級,本來沒有這個資格。溫侯是最高級的縣侯,東漢異姓功臣能獲得的最高級爵位就是縣侯。呂布這個溫侯,比關羽斬顏良之后被封的那個漢壽亭侯金貴多了。而且,王允還讓呂布參與朝廷決策。
呂布這時沒回家鄉(xiāng),若回去的話,說出來鄉(xiāng)親父老肯定都不信:你小子瘋了吧,就你這出身,怎么可能混得這么好?
但呂布就是混得這么好。所以,一般人不要想著怎么指點呂布做出正確的選擇,他兩次關鍵性的人生選擇,獲得的回報都高得嚇人。
但是,這之后,呂布也確實把自己的人生道路走死了。
一來,呂布兩次背叛后的獲益都如此之高,以后只怕會對背叛上癮。再也不會有人敢信任他了。
二來,呂布會成為天下士大夫出身的官僚的公敵。士大夫保持優(yōu)勢地位的一塊重要基石,就是強調門生故吏對自己恩主的道德義務幾乎無上限。呂布這樣兩次殺害提拔自己的人,要是沒有受到懲罰還享受榮華富貴,社會價值體系就要崩潰了。
接下來李傕、郭汜進攻長安,呂布打不過,只好逃到東邊去,從此他再也沒法認干爹了。這也意味著,他要由打工人變成創(chuàng)業(yè)者了。
創(chuàng)業(yè)者和打工人的心態(tài)自然不同,這之后,呂布的表現(xiàn),更能說明他的真實水平。
兗州之戰(zhàn),呂布大戰(zhàn)曹操,先獲勝,然后進入相持階段,對峙了一百多天,最后因為呂布和曹操的軍隊都沒飯吃了,暫時休兵。這個戰(zhàn)績相當過硬,因為和呂布的軍隊交戰(zhàn)前,曹軍已經(jīng)是頂級戰(zhàn)力,公孫瓚、袁術、陶謙的聯(lián)軍,都被曹操的軍隊殺得大敗,可是一對上呂布,曹軍就非常吃力,可見呂布的騎兵是非常可怕的。后來,呂布的軍隊打劉備、袁術的軍隊,也都有優(yōu)勢。
但是,有一個趨勢:曹操的軍隊越打越強,呂布的軍隊則越打越弱。
這是因為呂布手下沒有像樣的文官組織,沒有穩(wěn)定的后勤補給,軍隊只能去搶劫。而在一塊地盤上搶劫,收益明顯是遞減的。所以呂布的軍隊必須花越來越多的時間、精力去搶劫,這就導致其必然越來越不在作戰(zhàn)狀態(tài)。還有,呂布軍隊的優(yōu)勢本來是騎兵厲害,但他活動的青、徐、兗、豫這幾個州,都不是產(chǎn)馬區(qū),所以呂布軍隊的馬是死一匹少一匹。
呂布要打敗曹操,唯一的機會在建安二年至三年(197年—198年)。當時曹操在南陽郡和張繡對戰(zhàn),呂布若抓住這個機會和袁術聯(lián)合,全力進攻曹操,還能有一點勝算。但當時呂布被曹操所代表的皇權的光輝所迷惑,和曹操頻繁通信,甚至兩個人互換官印的紫色綬帶,可見呂布完全不曾想過要抓住這個機會。
總之,呂布作為打工人,算是會討領導歡心的,但忠誠度極差,工作積極性也一般;作為創(chuàng)業(yè)者,呂布戰(zhàn)斗力強悍,但腦子不太夠用。不過,挑呂布的毛病容易,但像呂布一樣出身的人,比呂布更聰明、更忠誠、更積極,甚至更強悍的人,可能有不少,可是他們在那個亂世里無聲無息地死去,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痕跡。這可能又是另一種悲哀了。
(季 長摘自新星出版社《說三分:三國故事的三重敘事》一書,本刊節(jié)選,戴敦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