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2-0007-03
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歷史教育的價值正面臨重新審視。《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通過歷史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仍存在將人文精神培養(yǎng)簡化為知識灌輸的現(xiàn)象。筆者在使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外歷史綱要》時發(fā)現(xiàn),教材中暗含大量人文教育線索,如雅典民主制與先秦民本思想的對比、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覺醒等,這些內容若僅停留在史實記憶層面,將造成人文資源的巨大浪費。只有充分利用人文資源,將歷史講深、講透,并且引起高中生更多的主動思考,才能借古喻今,以史明志,樹立起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筆者作為高中歷史老師,在近年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特別是近現(xiàn)代史教學過程中,不斷因勢利導開展教學,并與人文資源應用相融合,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本研究通過課堂觀察、學生訪談與作業(yè)分析,探討如何將教材內容轉化為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載體。
一、以歷史人物為線索構建人文精神的情感共鳴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不僅需要傳授知識,更應聚焦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通過以歷史人物為線索構建情感共鳴,可以有效實現(xiàn)這一目標。因為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載體,深度開發(fā)教材資源能夠為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提供豐富的素材。例如,在講授必修上冊第4課“西漢與東漢\"時,可以補充《史記·酷吏列傳》中張湯“舞文巧詆\"的細節(jié)。通過這一細節(jié),引導學生思考法治精神與人性倫理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在理解歷史事件的同時,深人探討法律與道德的邊界,從而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和人文關懷。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深入歷史情境,還能幫助他們從人性的角度理解改革者的抉擇與掙扎,從而增強對歷史人物的共情能力。1
在選修課程《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中,講授“中國近代的救亡圖存\"時,以戊戌變法中的譚嗣同為例,設計專題研討。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譚嗣同《仁學》中的哲學觀點,課堂上通過演繹“獄中絕筆\"場景,對比康梁逃亡與譚氏赴死的不同選擇。這種情境化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無畏精神,進而引發(fā)對士人精神的情感共鳴。課后,要求學生撰寫《如果我是1898年的知識分子》微論文,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青年對士人精神的理解深化。這種以情入史的教學策略,不僅提升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還培養(yǎng)了他們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
在“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教學中,通過對比中外科技發(fā)展的制度背景與人文價值觀,引導學生思考科技與社會的互動關系。這種對比分析不僅幫助學生理解科技發(fā)展的多元因素,還培養(yǎng)了他們從社會層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在“辛亥革命\"的教學中,以林覺民的《與妻書》為切入點,挖掘革命者家國情懷背后的精神內核。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革命者在面對家國抉擇時的復雜情感,進而理解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因此,通過教材資源的深度開發(fā)、教學實例的精心設計以及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以歷史人物為線索構建情感共鳴。
二、借助情境化歷史教學激活高中生人文精神的現(xiàn)實價值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借助情境化教學能夠有效激活學生心中的人文精神,使其在歷史學習中不僅能夠掌握知識,更能深刻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人文價值,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對社會的關懷。
(一)讓歷史事件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
高中歷史脈絡清晰,對于歷史事件的表述更為明確,因此可以充分發(fā)揮情境化教學的教學策略,以此將歷史事件與當代事件相結合,讓學生在熟悉的現(xiàn)實中感受歷史的延續(xù)性。例如,在講授必修下冊“經濟全球化\"單元時,可以引入2021年蘇伊士運河貨輪擱淺事件。通過模擬19世紀大運河商幫的危機應對策略,學生能夠理解歷史事件在當代的映射,進而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此外,結合“一帶一路\"現(xiàn)代的拓展,積極討論古絲綢之路對于世界文明與發(fā)展的貢獻,開發(fā)“絲綢之路數字博物館”虛擬研學項目,讓學生在文物修復的情境中體會文明交流的深層意義。這種虛擬情境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興趣,還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文明交流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深遠影響。
(二)重構歷史情境體現(xiàn)事件的重要人文價值
情境化教學的核心在于讓學生置身于歷史情境中,通過角色扮演和問題解決來理解歷史事件。在講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相關內容時,可以設計“鄭和下西洋的決策重構\"情境。將班級分為“戶部\"\"兵部\"\"工部\"等模擬部門,提供永樂年間的財政數據、航海技術資料,讓學生從不同部門的角度思考鄭和下西洋的決策過程。這種情境化教學不僅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復雜性,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辯證思維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通過角色代入,學生能夠從第一人稱的角度體驗歷史,從而激發(fā)情感共鳴。[2]
(三)以情入史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歷史的熱情
情境化教學強調以情入史,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例如,在講授“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如果你是生活在1978年的一個普通農民,面對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你會有什么感受和看法?”這種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從普通人的角度思考歷史事件的意義,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情感共鳴。情境化教學能夠有效激活學生心中的人文精神,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學生不僅能夠深人理解歷史事件,還能從中感受到歷史人物的情感和選擇。
為了升華高中生的人文理解,高中歷史教師可以不斷用情境化教學手段,很好地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事件的發(fā)展與內涵。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引入當代事件、設計教學實例以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激活人文精神的現(xiàn)實價值。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還培養(yǎng)了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多角度融合歷史拓展高中生人文精神的認知維度
跨學科主題教學實踐可以從多角度為高中生提供更加豐富的人文精神認知素材,在此過程中可以將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滲透到現(xiàn)代高中歷史教育的范疇中。通過多角度融合歷史,拓展高中生人文精神的認知維度,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更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一)打破學科壁壘,拓展人文視野
跨學科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學生可以從多角度理解歷史事件和文化現(xiàn)象,從而深化對人文精神的認知。
在講授必修上冊“遼宋夏金元的文化\"時,可以與語文課程《赤壁賦》進行聯(lián)動教學。通過繪制“文人精神遷徙地圖”,引導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感受蘇軾在政治失意后的豁達與堅守,進而探討遼宋夏金元時期文人的精神世界。這種跨學科的融合不僅豐富了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理解,還培養(yǎng)了他們對人類精神文化遺產的珍視。在物理學科中,牛頓定律的發(fā)現(xiàn)史是經典內容。歷史教學可以結合這一部分,對比分析明清“西學東漸\"中的文化心態(tài)差異。通過探討中國知識分子在接受西方科學時的復雜心理,引導學生思考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自信。[3]
(二)借助數字化\"歷史\"講述更多人文精神
利用虛擬數字人技術重現(xiàn)歷史人物,讓學生通過VR、AR等設備與“歷史真人\"互動,從當事人的角度理解歷史事件,從而深刻感悟歷史人物的心理與精神。在選修“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教學中,敦煌文物的數字化保護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案例。通過引入故宮“數字供養(yǎng)人\"項目案例,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技術倫理中的文化傳承責任。結合歷史教學內容,組織“莫高窟壁畫修復聽證會”,讓學生從歷史學家、藝術家、當地居民等多重身份出發(fā),提出各自的修復方案。這種角色扮演不僅讓學生理解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還培養(yǎng)了他們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共情能力。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學生積極獻計獻策文化及文物的保護,不僅體現(xiàn)了學生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們在實踐中踐
行人文精神的能力。
通過跨學科教學、項目化教學以及實踐活動的結合,學生可以從多角度理解歷史事件和文化現(xiàn)象,從而深化對人文精神的認知。這種多維度的教學策略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歷史知識,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文化自信和責任感。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內涵,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歷史教育的育人目標,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結語
隨著我國高中歷史教學在新形勢下不斷發(fā)展,歷史學習作為凝聚學生精神力量的載體和“壓艙石”也煥發(fā)出新的活力。當歷史課堂突破時空界限,將冰冷史實轉化為有溫度的人文對話時,學生開始主動追問“歷史何以發(fā)生\"“文明向何處去\"等本質問題。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建立符合社會主義特色的教學有效策略,用人文精神的內核動力促進歷史教學,能夠更好地聚焦立德樹人教育方向,讓高中生學會用史學思維去了解和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使自己可以用正確的歷史觀去面對青春期可能出現(xiàn)的思想波動,為其健康成長打下基礎。認知轉變也印證了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深層價值,更能成為照亮學生精神世界的火炬。
參考文獻:
[1]趙祥琴.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策略探析[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4):136-138.
[2]郎曉林.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人文精神培育探析[J].學周刊,2023(19):91-93.
[3]陳德讓.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途徑探討[J].學周刊,2023(3):106-108.
作者簡介:
李國標(1977年5月一),男,漢族,市平南縣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