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萼梅俗稱綠梅,是薔薇科梅屬,為落葉喬木,葉片寬橢圓形或倒卵形,花期跨冬春兩季,從12月到次年3月,果期5月到6月,萼綠花白,香氣清幽,極具獨特的藥用價值和極高的觀賞價值。地區(qū)種植綠萼梅歷史悠久,可追溯至上千年前,古梅樹的擁有量占安徽省的 25% ,是皖南地區(qū)最大的綠萼梅種植基地,同時也是全國綠萼梅主產地之一。近年來,歙縣堅持發(fā)展區(qū)域特色產業(yè),以上豐縣為核心向周邊鄉(xiāng)鎮(zhèn)快速發(fā)展綠萼梅產業(yè),綠萼梅現(xiàn)已成為當?shù)剞r戶主要增收途徑之一?;诖?,本文從綠萼梅植株特征入手,對綠萼梅的種苗培育、移栽管理技術內容進行概述,以供參考。
一、綠萼梅植株特征
1、綠萼梅的形態(tài)特征
綠萼梅為喬木,株高 4-6m ;樹皮灰紫色,幼枝或嫩枝深綠色或微帶紫色;單葉互生;葉柄長 1-1.5cm ,葉柄上方及葉基部有數(shù)枚腺體;葉片寬橢圓形至倒卵形,葉長 4-7cm ,葉基部為圓形或楔形,葉邊緣有細小銳鋸齒;花白色,有香氣;花梗極短,花萼多為5片,綠色;花瓣倒卵形,單瓣或重瓣;花兩性,雄蕊多數(shù),雌蕊1-2,花絲白色;花多不結實。
2、綠萼梅的生態(tài)習性
綠萼梅喜溫耐寒,在我國各地區(qū)均可栽培,南部地區(qū)以露地生產較多,北部地區(qū)多為盆栽生產。綠萼梅根系分布多在40-50cm 的土層范圍中,吸收毛細根多分布在 10-30cm 處,為淺根型植株。綠萼梅不耐澇、怕旱,嚴禁將其栽培在積水、低洼區(qū)域。綠萼梅屬陽性樹種,適宜種植在陽光充足、通風良好、排水良好的地方,開花量相對較多。當栽培至光照少、庇蔭的地帶,綠萼梅枝條細弱、長勢衰弱,最終樹體死亡。綠萼梅生長期間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多種土壤質地、pH微酸、微堿等環(huán)境下均可正常生長,栽培時以排灌便利、透氣性強的壤土最佳。綠萼梅對含硫、磷類的農藥較敏感,易造成藥害,避免使用。
二、綠萼梅種苗培育
綠萼梅種苗培育方式有種子播種、扦插繁育等,目前生產期間以扦插繁育最為常見。
1、綠萼梅的苗床整地
苗床要選擇而且靠近水源的地方。地選后,于扦插或播種前深翻土壤,整平耙細,施足基肥,然后作寬 1.3m 的高畦。綠萼梅育苗苗床建議選在向陽背風、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疏松透氣、肥沃的砂質壤土,土壤pH值在5.5-7.5、排便便利的地塊。選址后精細整地,精耕細耙,施入充分腐熟有機肥 1000-1250kg/667m2 或商品有機肥 500-800kg/667m2 作為底肥,撒施后旋耕土壤,旋耕深度 25cm ,提升土壤肥力。底肥施入同時可以加入硫酸亞鐵、辛硫磷藥劑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撒施硫酸亞鐵 10-20kg/667m2 3% 辛硫磷顆粒劑 1-1.5kg/667m2 ,撒施土表,隨旋耕入土。旋耕后耙糖土表,促使土壤細碎,隨后起壟作床。苗床東西向最佳,苗床高度 25-30cm 寬 100-120cm ,苗床之間操作行寬 30-40cm ,長度依照苗床長度確定。整地后苗床土壤細碎、床面平整、排水溝暢通。使用竹竿或玻璃纖維棒在苗床上方搭建一個小拱棚,拱棚脊高 80-100cm ,上方覆蓋塑料薄膜,便于插穗生根管理。當扦插育苗季節(jié)為高溫季節(jié),在拱棚上方搭建一個高度 150cm 的遮陰棚,上方覆蓋遮陽率為 75% 的遮陽網,搭建好遮陰棚后備用。
2、綠萼梅的扦插時間
綠萼梅扦插育苗在春季、梅雨季節(jié)、秋季均可進行,其中以秋季扦插較多。歙縣綠萼梅扦插時間大約在10月份以后,以樹體開始落葉時進行,選用當年生半木質化發(fā)育健壯的枝梢,此階段枝條養(yǎng)分充足,且扦插后,土壤溫度對比空氣溫度較高,插穗生根效果好、成活率高。
3、綠萼梅的采集插穗
從品種優(yōu)良、長勢健壯、無病蟲害的優(yōu)質母株上采集插穗,選取當年生健壯萌芽枝或1-2年生的木質化枝條作為插穗。剪取插穗后,將其修剪為 10-15cm 長度的插穗,插穗上方保留葉片2-3片。插穗上方剪口修剪為平口,剪口位置距下方芽眼1-1.5cm ;下方剪口修剪為馬耳形, 45° 角傾斜修剪,斜面與上方芽眼放線相反,剪口平整,靠近下芽。插穗修剪后,依照枝條的粗細程度進行分級,扎成小捆待用。
4、綠萼梅的扦插管理
扦插前,先將扦插條基部浸泡至生根粉溶液中促進生根,浸泡深度 3-5cm 浸泡時長2-3h,生根粉稀釋濃度1500-2000倍液。浸泡后取出晾 1-3min 即可扦插。為便于扦插后統(tǒng)一管理,依照插穗粗細程度進行分開扦插,扦插密度以插穗之間葉片不重疊為宜,株行距控制在 10cm×20cm 。當培育優(yōu)質大苗時,可以酌情增加扦插密度。扦插時,先使用與插穗等長、略粗的小棍子,在苗床上依照株行距垂直下扎一個深 6cm 左右的扦插孔。隨后將插穗下方插入孔中,插入深度為插穗的2/3扦插后,使用手部將插穗周邊的土壤壓實。扦插時,當插穗過長,可以傾斜 15-30° 下插插穗?;蚩砷_溝淺插插穗,在插穗上方挖扦插溝,扦插溝深度3-5cm ,將插穗淺插至溝內,隨后覆土,踏平土壤,封土呈壟狀。扦插完成后,澆灌1次透水,促使扦插穗與土壤連接緊密,增強生根效果?;蚩稍谇げ迩?,先在苗床上澆灌1次透水,待水分充分下滲后再進行扦插。
5、綠萼梅的扦插后管理
扦插后為提升土壤溫度,促進插穗快速生根,扦插后使用塑料薄膜覆蓋緊密,小拱棚外使用土壤四周壓實或壓實一邊,便于后期管理。高溫季節(jié)扦插時,在覆蓋塑料薄膜后,上方遮陰棚上覆蓋一層遮陽網,避免苗床內溫度過高。扦插密封塑料薄膜后,保持苗床表面濕潤,土壤含水量控制在 60% 左右,只要苗床上方土壤不干燥,通常不需要揭膜補水。日常觀察苗床含水量情況,當薄膜上方無水珠凝結時,即可揭開小拱棚進行灌水。在灌水時,可以使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稀釋3000倍液,隨水潑灑至苗床上,避免病菌侵染插穗,造成病害,影響成活率。
培育扦插苗期間,當苗床上方出現(xiàn)雜草,人工拔除雜草,秉承“拔小、拔了\"基本原則。人工除草時,動作輕柔,避免損傷扦插幼苗根系。插穗開始萌發(fā)新芽時,及時將插穗基部的萌芽抹除,減少插穗營養(yǎng)消耗,保留插穗上方2-3個芽眼。插穗成活抽生新枝后,及時追肥,使用尿素500倍液、磷酸二氫鉀500倍液葉面噴施,每隔10-15d左右葉面噴灑一次,連續(xù)使用3-5次即可。扦插綠萼梅培育方式具有操作便捷、省時省工、成本低、成苗快等特征,插穗在經過1年的培育可以出圃形成商品苗,若培育大苗,可以延后幼苗出圃時間。
三、綠萼梅移栽定植技術
1、綠萼梅的移栽時間
歙縣綠萼梅移栽時間通常為秋季落葉后至春季芽眼萌動前。移栽已孕育花芽的大苗時,建議帶土球移栽,移栽后2-3個月即可開花。移栽小苗時,深秋移栽,至翌年春季即可萌芽展葉,生長出新枝。冬季移栽時,為避免受寒潮、低溫的影響降低綠萼梅移栽后成活率,可以在移栽時觀察天氣變化,待無極端低溫出現(xiàn)后再移栽效果較佳。
2、綠萼梅的移栽方式
移栽前,依照株距 3m 、行距 5m 挖定植穴,定植密度為40-50株 1667m2 。定植穴寬 60cm 深 60cm ,挖出底王與表土分開堆放?;靥顣r,單穴內施入充分腐熟有機肥 10kg 做底肥,有機肥回填至穴底,隨后回填一層表土,厚度約 10cm 。定植裸根苗時,修剪綠萼梅根系,保留根系長度 20-30cm 將種苗置于定植穴內擺正,先回填表土,后回填底土,并壓緊壓實。綠萼梅定植深度為莖基部土以下 5cm 左右,覆土壓實呈饅頭狀,并澆灌定根水。
3、綠萼梅的肥水管理
冬季移栽的綠萼梅植株在翌年春季開花后,及時追施1次肥料,促進植株長勢。此次追肥使用 45% 氮、磷、鉀(15-15-15)復合肥 30-50g/ 株,沿綠萼梅外枝垂直倒影處挖環(huán)狀施肥溝,溝深 10-15cm ,施肥后覆土即可。第2次追肥為7-8月綠萼梅花芽分化期,追施 45% 氮、磷、鉀(15-15-15)復合肥100-150g/株,施肥方式同上。第3次施肥為樹體落葉后(12月),此次施入底肥,以有機肥為主,使用充分腐熟羊糞 30kg/ 株、菜籽餅肥 1-2kg/ 株,施肥方式同上,但施肥溝深度 20-25cm 。
綠萼梅植株不耐澇,因此種植地點選在地勢較高、排灌便利的土壤中最佳。歙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年降水量 1477mm 降雨集中在6-7月梅雨季節(jié)。在梅雨季節(jié)中,需要加強綠萼梅的排水防澇工作。通常情況下,綠萼梅抗旱性強,植株移栽成活后通常不需要灌水,在夏季高溫季節(jié)時,綠萼梅葉片卷曲為正?,F(xiàn)象,不需過于灌水補水。綠萼梅生產期間,觀察土壤情況,當土壤表面泥土出現(xiàn)開裂,及時進行1次充足灌水。夏季灌水時,禁正午間高溫灌水,以早晚灌水效果較好。
4、綠萼梅的樹體修剪
歙縣綠萼梅栽培以采收花朵作為商品銷售,科學的修剪管理可以促進植株樹形的養(yǎng)成、提升開花量,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綠萼梅修剪時間通常在驚蟄前進行,將直立枝、過密枝、病蟲枝、過長枝修剪疏除,為枝條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空間。通常在定植后第1年定干,定干高度 40cm ,主干上保留分布均勻、長勢健壯的主枝3-5個;第2年修剪時,保留主枝延長枝外圍枝干40cm 短截處理,樹體中間的直立枝全部疏除,當出現(xiàn)側枝偏直時,可以使用布條拉枝的方式控制角度,使其與主枝保持 45° 以上的開角;第3年修剪時,側枝上保留3-4個延長枝,生長至40cm 時短截,樹體上的直立枝、背上枝全部疏除,修剪后整個樹冠結構呈饅頭狀。通過持續(xù)修剪更新管理,增大樹冠,提升采花面積、矮化樹形,便于后期采摘花蕾。
5、綠萼梅常見病蟲害防治
歙縣綠萼梅種植期間,主要病蟲害有葉斑病、灰霉病、流膠病、蚜蟲、刺蛾、天牛等,在生產時需注重防控管理,避免病蟲害的發(fā)生對綠萼梅的植株生長、產出等造成不良影響。
① 葉斑病的發(fā)生與防治
葉斑病主要危害綠萼梅葉片,發(fā)病后從葉片葉緣處有褐色病斑,病斑逐漸擴大相接,造成葉片枯萎、死亡。葉斑病多發(fā)6-8月降雨較多的季節(jié),生產時注意排水,降低梅園內濕度。防治時,在降雨前、發(fā)病初期,使用 3% 多抗霉素水劑2000倍液樹冠噴霧,間隔7-10d/次,連續(xù)使用2次即可。
130|農天致富液
② 灰霉病的發(fā)生與防治
灰霉病主要危害綠萼梅花朵,影響花朵的市場價值。發(fā)病初期,花朵的花瓣上有水浸狀病斑,隨后逐漸擴散至整個花朵,出現(xiàn)灰白色的病變,花朵整個逐漸轉變?yōu)楹稚蚝诤稚?,嚴重腐爛,并在病部生長出厚厚的灰色霉層。當出現(xiàn)灰霉病危害時,將發(fā)病枝葉修剪帶離梅園內集中銷毀處理,避免造成該病的進一步蔓延危害。并使用 43% 腐霉利懸浮劑3000倍液或 70% 咯菌腈水分散粒劑2500倍液樹冠噴霧,間隔7-10d/次,連續(xù)使用2次即可。
③ 流膠病的發(fā)生與防治
流膠病主要危害綠萼梅枝干,發(fā)病后枝干上出現(xiàn)流膠,致使枝條腐爛,不僅影響花芽分化,還會造成植株死亡。引發(fā)流膠病的病原可分為兩種,分別為葡萄座腔菌、可可球二孢菌,分別引起枝腐型流膠、干腐型流膠。此兩種病原冬季以菌絲體的形態(tài)在發(fā)病枝干上越冬,翌年3月-11月期間引發(fā)樹體發(fā)病,其中以5-7月、9-10月期間發(fā)病最為嚴重。
當綠萼梅枝條出現(xiàn)流膠時,將流膠部分直接砍除或使用小刀剔除流膠病部,使用50億 CFU/g 多粘類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涂抹病部,分別于萌芽期、初花期、果實膨大期共施藥3次即可。
④ 蚜蟲的發(fā)生與防治
蚜蟲發(fā)生后多聚集在綠萼梅的新葉、嫩枝上刺吸其汁液危害,造成綠萼梅葉片卷曲畸形、褪綠黃化,嚴重時整株葉片枯干脫落。蚜蟲繁殖速度快,多世代重疊危害。除此之外,蚜蟲活動期間產出的分泌物是誘發(fā)綠萼梅煤污病的主要因素,需加重防控。歙縣綠萼梅蚜蟲危害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使用 5% 吡蟲啉乳油3000倍液或 20% 啶蟲可溶粉劑2500倍液樹冠噴霧,間隔10-15d/次,連續(xù)使用2次。
⑤ 刺蛾的發(fā)生與防治
危害綠萼梅的常見的刺蛾有黃刺蛾、桑褐刺蛾、扁刺蛾等。刺蛾以幼蟲啃食綠萼梅葉片危害,食用葉肉組織部分,保留一層葉表皮。初齡幼蟲聚集危害,至高齡期后分散轉移危害,啃食葉片,造成葉片缺刻、孔洞,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幼蟲大量爆發(fā)危害時,可以幾天內將整株綠萼梅葉片啃食殆盡。刺蛾在歙縣1年發(fā)生2代,冬季以老熟幼蟲在樹干、淺土層等部位越冬,翌年5月化蛹羽化,每年5-7月、8-10月為刺蛾發(fā)生危害高峰期。防治刺蛾時,可以借助刺蛾低齡幼蟲的群集性,將帶蟲的枝條、樹葉集中收集統(tǒng)一銷毀處理,減少梅園內害蟲基數(shù)。刺蛾爆發(fā)危害時,可以使用 5% 多殺霉素懸浮劑1500倍液或 30% 芘蟲威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樹冠噴霧,間隔10-15d/次,連續(xù)使用2次。
⑥ 天牛的發(fā)生與防治
天牛是綠萼梅生產期間較為常見的一種害蟲,以幼蟲蛀食主干危害,造成綠萼梅樹干中空,樹勢衰弱,植株長勢不良,嚴重造成整個植株死亡。以歙縣地區(qū)常見的桃紅頸天牛為例,此害蟲在歙縣每2年發(fā)生1代,冬季以幼蟲的形態(tài)在寄生枝干內越冬,翌年6-7月中旬成蟲羽化,將蟲卵產在主干或樹皮上。幼蟲孵化之后蛀入樹干韌皮部、木質部,形成蛀道,并排出大量的排泄物、蛀屑至孔洞外,孔洞處易出現(xiàn)樹體流膠。防治時,可以先根據蟲孔外的排泄物、木屑尋找到蟲道,并向蟲道內部注射 50% 敵敵畏乳油100倍液或 45% 殺螟松乳油500倍液,并在蟲洞處覆蓋泥土,以達到滅蟲效果?;蛟谔炫S鸹⑵?,使用 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樹冠噴霧,間隔10-15d/次,連續(xù)使用2次。
在對綠萼梅病蟲害防控期間,除了應用高效的化學藥劑,還可通過加強樹體修剪、排灌管理、肥水供應等途徑,提升綠萼梅植株長勢,優(yōu)化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減少病蟲的影響。
除此之外,綠萼梅花蕾現(xiàn)蕾前1個月禁正使用化學藥劑,避免造成花蕾藥劑殘留超標,影響花蕾的品質。
6、綠萼梅采收及烘焙
綠萼梅花蕾采收時間通常為立春前后,以即開未開的花蕾品質最佳。采收時,樹冠較低的位置人工手工采收、樹冠較高的位置可以使用竹竿敲打抖落花蕾,敲打前,在綠萼梅樹冠下方鋪放布幔用于承接花蕾。收獲后對花蕾進行挑揀,將雜質、樹葉、花梗等摘除,保留梅花的凈度,低溫烘干至花蕾手捏成粉后即可。
綜上所述,綠萼梅具有較強的觀賞、藥用價值,隨著近年來園林綠化生產、農旅融合發(fā)展、家庭觀賞需求、大健康養(yǎng)生的發(fā)展,綠萼梅市場前景逐漸廣闊、種植經濟效益較高。做好綠萼梅栽植生產,對歙縣綠萼梅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在開展綠萼梅生產期間,種植戶在明確綠萼梅植株生長特性的基礎上,從加強種苗培育、栽植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及烘焙等方面,提升綠萼梅植株長勢,減少病蟲害影響,增加綠萼梅產出量。未來,相關科研人員還需進一步加強對綠萼梅生長特性的研究,探求更為高效的栽培生產技術,培育出更為優(yōu)質的綠萼梅新品種,為綠萼梅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高效途徑。
(作者單位:245200安徽省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