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活:“文學鑒賞”微專題的價值
“文學評論”是新教材中加入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引起了多方重視。在“文學評論”教學過程中寫作既是情境任務也是課堂教學目的,閱讀則是為了更好地寫作。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文本解讀能力,也可以提升寫作素養(yǎng)。但教學落地過程中仍存在偏失。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學習動力沒有很好激發(fā),獨立面對復雜文本時不知如何切入或者淺嘗輒止,“少慢差費”現(xiàn)象依然存在;二是因為短評教學處于依附地位,常屬于閱讀教學中一個環(huán)節(jié),評價相關知識沒有專題化,導致“一課一得”難以實現(xiàn);三是因為過程性指導處于缺位的狀態(tài),文學鑒賞能力既包含陳述性知識也涉及過程性知識,除了掌握概念、原理等“是什么”的知識,也需要掌握如何分析文本、如何使用文學理論和批評方法等過程性知識,這些均需要老師引導學生不斷模仿、反饋、調(diào)整和再實踐。
因此,應該抽出一定課時開展“文學鑒賞”微專題。具體而言,是以文學鑒賞中知識或技能為核心構成“微專題”,以不同階段教材為素材,開展積極言語實踐活動??v向觀察,它是指以學生對具體鑒賞知識的認識為起點,師生共同對暴露的問題進行價值判斷、篩選、修正和應用的過程,是通過活動化、項目化、思辨讀寫等手段讓學生在“疑”中有“得”的學習模式。其課堂模式詳見圖1。
本文試以“場景描寫的鑒賞與應用”為例,談一談“文學鑒賞”微專題教學探索經(jīng)驗。
二、補遺:“文學鑒賞”微專題的選擇
“文學鑒賞”微專題可以基于課標、教材及教師讀寫經(jīng)驗來確定,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應該是在新課標理念下、在新教材框架里,根據(jù)學情對教材進行“補遺”。同一文本在不同學段不同教科書中的不同編排,體現(xiàn)教科書編寫者不同意圖,但這些意圖往往是人文主題,因而缺少“文學鑒賞”知識體系。這就需要教師提煉指向明晰、聚焦性強、成效明顯的知識、技能作為補充。
,它是“文學閱讀與寫作”的基礎技能。分析統(tǒng)編版教材,可以看到有關場面描寫的任務呈現(xiàn)一種進階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具體見表1。
但細究其活動設置,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缺乏深度鑒賞要求。必修下第六單元學習提示中有“看看他們在作品的‘環(huán)境’構成中起到什么作用”的要求;選擇性必修上冊要求“分析其中的環(huán)境描寫,理解其復雜意蘊,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討》要求分析“這些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有哪些”。雖分布在不同學段,但以上幾個任務能力要求基本相同。
其次,缺乏教考銜接意識。從這幾年考題來看,新高考強調(diào)在復雜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教材中學習任務依然沒有逃離“套路答題”。
最后,缺乏思辨讀寫實踐。選修教材《學術論著專題研討》中“戲劇改寫小說”的任務對學生提出了應用層面要求。而從教學實際看,一線教師基本上沒有開展選修教材教學。所以可以說,高中階段沒有很好開展環(huán)境描寫的思辨讀寫,實屬遺憾。
三、建構:“場景鑒賞”微專題的實踐
1.理解“微專題”內(nèi)涵,形成運用指標
灌輸式教育直接或間接地強化了人對其所處境況的宿命論式的認識,而提問式教育則把人們目前的處境作為問題提出來[。文學鑒賞技能的掌握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教學的第一步是幫助學生通過活動發(fā)現(xiàn)、明確技能的概念和內(nèi)涵。當具體的文本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教師要幫助學生將其轉化、提煉為抽象要素。在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可以圍繞文本,引導學生判斷他們根據(jù)閱讀經(jīng)驗產(chǎn)生的直觀評價指標的內(nèi)涵和重要性,進而形成有效的“評價標準”。這個評價標準,既是對學生原始閱讀經(jīng)驗的總結,也是后續(xù)活動開展的抓手。
基于此,可做如下設計。
【任務一】鑒賞場景描寫,形成評估標準
活動1小組合作,推敲下列場景描寫,分別給他們評分,最高分為5分,最低分為0分。
活動2討論交流,集體形成較為完備的場景描寫質(zhì)量評估標準。
選擇什么難度的語段、選擇多少均應根據(jù)學情補充。活動1可根據(jù)學情選擇在課上或是課前完成。課堂的重點是活動2的充分開展,這是后續(xù)環(huán)節(jié)開展的前提。以上選取的幾個典型句子根據(jù)情況展開分析。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訴人們答案,而是引導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答案。第3、5兩句的場景描寫,學生往往覺得煩瑣贅余,得分不高,但其實精妙。對這樣的句子,師生共同對評分進行討論和修正,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場景描寫評價技能、提升表達能力的過程。
第3句涉及“兩個我”的視角差異?!翱傆幸粋€在吃奶”是因為吃不飽,這里是少年大衛(wèi)的視角?!拔铱梢栽谶@里提一下”是成年大衛(wèi)的。少年大衛(wèi)其實都不知道為什么米考伯太太會被兩個孩子脫不開身,而成年后大衛(wèi)知道了,但是對小米考伯食不果腹這件事情卻到了嘴邊又吞了回去。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蔽覀兛梢郧逦乜吹剿耐樾暮捅瘧懬閼选_@里可以看到場景中的“閑筆”對人物個性的凸顯作用。同樣,第5句的環(huán)境描寫,“微雪”不是暴雪、驟雪,但卻是江浙最冷的時候。只是輕輕的一筆,讀來卻有一種滲入骨髓的悲涼。點點“微雪”,是祥林嫂心靈深處難以排遣的悲涼和寂寞的象征。
評分是認識的載體,打得不準確、不統(tǒng)一說明想得不明白,討論分數(shù)的過程就是提煉評價標準、掌握評價技能的過程。對分數(shù)的修改也就是一個批判性理解的過程。活動2的班級集體探究中,及時將提出的評價指標呈現(xiàn)在黑板或者課件中。同時,本環(huán)節(jié)要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到,優(yōu)秀的小說語言,不是“好詞好句”的堆砌,而是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的敘事方式(即表3中“獨特而具有鮮明個性的敘述視角”這一標準)?;顒?的具體時間需要根據(jù)學情判斷,從基本判斷優(yōu)劣到歸納出場景描寫的評價標準,需要調(diào)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考察能力,在原先空白的學案表格中將黑板或課件中的標準自行摘錄,形成如表3的基本標準供之后的環(huán)節(jié)使用。
2.開展“微專題”操作,積累實踐經(jīng)驗
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高階段是能夠將抽象概念應用到新的具體情境中。一方面,學習“文學鑒賞”的目的是運用;另一方面,學生必須在運用評估標準中理解鑒賞技能。閱讀素養(yǎng)是無法靠單純的“教”傳授的,教帥要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應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不斷實踐中逐步理解評價量規(guī),真正有獲得感。
基于此,做如下設計。
【任務二】運用評估標準,鑒賞場景描寫
活動1選擇下面一個片段,并依據(jù)場景描寫質(zhì)量評估標準進行鑒賞。(具體句子略)
活動2下面的試題節(jié)選自某年全國卷,答案來自某教科書,請依據(jù)場景描寫質(zhì)量評估標準分析參考答案的要點,并嘗試完善參考答案。(此處原文省略)
原題: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緒隨著他在江上的所見所感而逐步生發(fā)展開。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① 子胥登上漁船,清新的空氣、和諧的櫓聲等都使他感到安寧; ② 船到江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緒隨江水奔涌,復仇的情緒漸趨激昂。
這兩個活動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通過遷移運用,進一步鞏固場景鑒賞知識。同時高考題的引入,將學與用打通,讓學生有一課一得的獲得感。限于篇幅,活動1不展開分析,課堂上可選擇一定量的句子給學生實踐應用
活動2這道高考題出自2022新高考全國I卷,呈現(xiàn)出明顯的去套路化,考生需要理解子胥在江上不同階段所見到的景象內(nèi)容和特點,以及這些景象如何影響和觸發(fā)他的內(nèi)心感受和情緒變化,能力要求高于教材內(nèi)學習任務設置。《江上》舟行江上那幾段,寫得極為優(yōu)美,大多數(shù)考生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景交融”或者“寓情于景”的效果。該答案對“他在江上的所見所感”提取不到位,分點作答的層次不太清晰。從場面描寫的角度看“船到水中央”應該分為兩層:“望”“看”等相互呼應的動詞的領起作用沒有被發(fā)掘和分析?!八髯兊眉斌E”,伍子胥先是看著“映在水里”的自己的身影,“望著江水發(fā)呆”,想起了郢城往事,喚起了壯志;后來“看那漁夫有時抬起頭望望遠方,有時低下頭看看江水”,感念漁夫“引渡的恩惠”。
3.參與“微專題”反思,進行思辨讀寫
NAEP將其測試語境中的寫作界定為“寫作是復雜、多面、有目的的交際行為。這一行為是在各種背景中,在有時間限制的情況下,運用各種語言資源和技術工具完成的”[2]?!拔膶W鑒賞”學習中的“讀”“寫”是不可分割的。合理的寫作轉化任務是檢測評估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
圍繞新學習技能的運用性寫作,應當勾連真實生活中的各種表達樣式和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樣式。同樣,可以讓學生依據(jù)前期形成的評價標準對生活中的各種表達方式進行點評。這個評估過程是將知識外顯的過程,寫與評的過程既能給學生充分的獲得感,又能進一步促進對評估標準的理解。同伴間無法預設的評價讓思辨的空間大幅放大,點評時的碰撞讓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真正提高。
基于此,做如下設計。
【任務三】思辨反思與改進,提升運用場景描寫的能力
活動1圍繞“我們的美麗校園”這一話題,寫一段場景描寫,要求至少描寫三個場所。完成片段后并運用場景描寫質(zhì)量評估標準給這段話評分,并簡要說明理由。
活動2小組長匯總小組內(nèi)的作品;自由挑選,根據(jù)標準完成一份簡明的文學短評。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給出修改意見,幫助同伴提高場景描寫的能力。
“描寫”作為一種基本的表達方式,在這個活動中發(fā)現(xiàn)可以輻射到各種真實的表達樣式,本任務通過陌生、復雜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將閱讀經(jīng)驗和理論,遷移到表達交流中?;顒?讓學生的“用”的使用范圍從教材走向學生身邊的校園?;顒?既鍛煉了“文學短評”的寫作,又通過思辨讀寫,讓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真正獲得提高。學生修改他人的過程,也是改進自己的語言表達、發(fā)展閱讀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不同于考場中論述類文章的寫作,這類基于貫穿性知識的寫作更具內(nèi)容和角色上的靈活性。從筆者的實踐來看,雖然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空話、套話,但是他們彼此已經(jīng)能夠找到值得商榷處,并能夠給出一定的修改意見。
實踐發(fā)現(xiàn),圍繞文學鑒賞技能開展的微專題教學遵循了“動機激發(fā)一認知沖突一團隊建構一元認知提升一沖突化解一應用遷移”的路徑。在教學上聚焦學習“目標、任務、活動、評價”四大元素,不僅提供學習任務,還融合方法指導和解決問題的路徑,引導學生拾級而上,不斷攀登,深化了學生的思維深度,搭建起課堂多維對話的平臺,有利于課堂活力和質(zhì)量的雙贏。
參考文獻
[1]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30周年紀念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葉麗新.讀寫測評:理論與工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