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認為個體自出生起即孩童時期便具有側(cè)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并將這四心定義為“善心”,他堅信不讓這“四心”丟失,便構(gòu)成了人性中固有的善性?!遏~我所欲也》便是從孟子的“性善論”出發(fā),首先闡明孟子“義重于生”的態(tài)度,并由此衍生出“義大于利”和“不義為恥”的觀點,最后將兩者總結(jié),點明其“舍生取義”的主張。
文中,孟子運用了著名的比喻:“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边@個看似簡單的選擇命題,實則蘊含著中國哲學(xué)辯論的核心手段與道德取舍。本文將以《魚我所欲也》為切入點,深入剖析孟子在面對道德選擇時如何進行價值取舍及多方論證,并分析文章的內(nèi)在邏輯及現(xiàn)代意義。
一、文本解構(gòu):從類比推理到價值觀念的建構(gòu)
古語有云“生命誠可貴,道義價更高”,其實無論是生命還是道義,這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選擇。畢竟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便再也不會回來,然而道義同樣如此,它不僅是人類文明的崇高體現(xiàn),更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如果為了道義拋棄生命,就等同于之后再也無法享受生命中的種種快樂,可要是為了生命拋棄道義,便喪失了一個人最基本的“善心”,這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最終觀點,也是那些舍生取義之人最后做出的選擇。
為了印證這一觀點,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開篇便以“魚”與“熊掌”作為比喻,以個體對于兩者的選擇作為契入點,緊接著通過類比論證,從而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即“生”與“義”的價值排序。開頭一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作者表面是在說魚與熊掌,實則在言“生”與“義”的現(xiàn)實討論,而后一句“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便是對這句話的補充闡釋,亦是本文的核心論點。在孟子看來,魚與熊掌之間,我們作為選擇的主體會主動選擇更加珍貴有價值的東西,因此我們選擇了熊掌,而在生與義之間我們選擇了義,便從側(cè)面印證了“義”才是兩者中更為重要的東西,這種借物言事的論證思路,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在哲學(xué)辯論中“以淺喻深”的論證智慧。
而等孟子闡述出核心論點后,他又對核心論點進行了補充論述一具體分析為什么要舍生取義。他首先為論點設(shè)定了一個基本觀念,即“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通過明確二者的價值排序,表明兩者均為主體心中所追求的事物,進而再在兩者之間進行取舍。因此當“二者不可得兼”時,孟子才會斬釘截鐵地主張“舍生而取義者也”。通過這一點可以看出,孟子的選擇并非出于個人情感沖動,而是基于他對生命本質(zhì)的哲學(xué)認知,也就是他“舍生取義”的道德價值觀驅(qū)使他所做出的選擇。而接下來孟子又通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的雙重否定,構(gòu)建了他舍生取義“性善論”的本體基礎(chǔ),他認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是因為人具有“羞惡之心”這一道德本能。因此當個人生命與道義發(fā)生沖突時,真正的仁者才會“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這種“不為茍活”的決絕,彰顯了儒家道德哲學(xué)的實踐理性特質(zhì),也構(gòu)建出孟子舍生取義的價值觀。
二、義利之辨:超越功利主義的道德抉擇
孟子在構(gòu)建出“舍生取義”價值觀的基本架后,又對其進行重新梳理,既是以“性善論”為依據(jù)對人的生死觀進行的深入剖析,也是對其“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觀點的一個詳細描述。如果說,上文孟子是以類比論證的方式來闡明其中心論點,那么下文的“義利之辨”便是對他超越功利主義的價值觀的具體分析,也是本文最為核心的論證部分。
首先孟子以生死引題,表明生是人人所向往的,死是人人所厭惡的,接著他提出第一個假設(sh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從而引出讀者思考,即既然人人都想得到生,那么凡是可以保全性命的手段,為什么還有人不用呢?這既是孟子“義利之辨”中第一個思考點,也是對后文舍生取義的鋪墊。而在有了前者的引用后,孟子才直截了當?shù)卣f出了自己的觀點:“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奔床⒎鞘ベt之人才會有義大于生的思想,人人都有,只是圣賢者不會因為外界影響而喪失自己的本心。
從這里不難看出,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觀與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功利主義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在下文中,孟子明確反對“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等身外誘惑,從而接受“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功利性行為。在他看來,面對“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等如此嚴峻的生存危機,還會有“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的人性選擇,可見孟子內(nèi)心還是相信“人性本善”的道德觀念,也正是有了這種觀念的支撐,他才會對下文舍義取利的不齒行為做出批評排斥,才會做出“舍生取義”的堅定選擇。畢竟真正的道德選擇,應(yīng)當超出簡單的物質(zhì)層面的考量,直指人靈魂深處的思考及精神層面的尊嚴和價值。
因而在對上文生與死、生與義的取舍做了分析衡量后,孟子“性善論”的道德選擇觀也得到了再次完善和補充。他認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強調(diào)道德稟賦是個體所擁有的獨特的內(nèi)在本質(zhì),因此當生命與道義沖突時,“舍生取義”的選擇實際上是對人性本質(zhì)的回歸與守護。
實踐示例:從個人選擇到社會觀念的重構(gòu)
本文通過闡述“義高于生,義超于利、不義為恥”三個道理,具體總結(jié)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并通過對比兩種群體面對價值取舍時的不同選擇,贊揚了重義輕生的圣賢之人,抨擊了見利忘義的偽君子。盡管隨著時代長河的發(fā)展,如今關(guān)于“義”的具體定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已經(jīng)由之前對理想信念的追求轉(zhuǎn)變?yōu)椤吧鐣x”,即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乃至民族利益,但這套“舍生取義”的價值觀放在今天也同樣值得借鑒與發(fā)揚。
如何做到“舍生取義”,幾千年前的孟子便給出了完美答卷,即堅守“羞惡之心”,堅守住內(nèi)心的道德底線,判斷出哪些是符合道義的事,哪些是可以做的事,從而保持內(nèi)心操守。當今社會,我們總會時不時面對物質(zhì)的誘惑和人情的困擾,因此需要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進行理性思考,從而堅守住底線去追求真正該追求的東西,例如像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抑或如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凡此種種,都是從國家利益角度出發(fā),以小我奉獻大我,以個人投身社會,從而達到真正的舍生取義。而孟子的道德選擇觀不僅為此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更是提供了實踐指南,他通過主張“配義與道”的持續(xù)實踐,將道德原則內(nèi)化為個體的精神品格。這種修養(yǎng)論在《魚我所欲也》中體現(xiàn)為“賢者能勿喪耳”的自我期許一即使面對生死考驗,真正的賢者也能保持“本心”不失。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用短短三百余字構(gòu)建了一個完整的道德哲學(xué)體系。他以“魚與熊掌”的比喻破題,通過層層遞進的論證,將“舍生取義”的道德選擇提升到本體選擇論高度。這種思想不僅回應(yīng)了戰(zhàn)國時期的價值危機,更為人類文明留下了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在當今價值多元的時代,孟子的智慧依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芒一一當我們在利益誘惑與道德責任之間徘徊時,不妨重溫“舍生取義”的古訓(xùn),讓超越世俗的價值追求成為照亮生命的永恒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