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觀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價值追求,為廣大青年認知歷史規(guī)律、把握時代大勢提供了思想坐標。樹立正確黨史觀能引導青年人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歷史密碼,厚植家國情懷,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鍛造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時代新人。
一、正確黨史觀的科學內涵
(一)黨史認知觀
首先,樹立正確的黨史認知觀,就要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在艱難險阻中展現的堅韌奮斗與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爸袊伯a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這一特征鑄就了真正的中國共產黨人無論順境逆境,始終堅定信仰、勇往直前的品格。
其次,樹立正確的黨史認知觀,需深刻理解黨的歷史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生動實踐,是理論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的輝煌篇章。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守,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再次,樹立正確的黨史認知觀,需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真理、勇于自我革命的歷史品格。黨的百年光輝歷程,歷經無數艱辛與挑戰(zhàn),其中不乏曲折與失誤。然而,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具有刀刃向內政治勇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其百年發(fā)展歷程中始終貫徹自我革命的歷史自覺;其歷史之所以光輝偉大,正是在于其能夠在歷史進程中直面問題、改進不足,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二)黨史時空觀
歷史,作為客觀存在的既定事實,其本質特征在于不可逆轉性與時空鎖定性,即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會因時空的流轉而喪失其原有的形態(tài)與意義。在認識與評價歷史的過程中,我們務必秉持尊重歷史時空的原則,避免無根據的臆測,更不可對歷史進行任意的修飾或歪曲,以維護歷史的真實性與客觀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時間以外的存在像空間以外的存在一樣,是非常荒誕的事情?!?這一論斷為我們理解歷史的時空屬性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正確的黨史時空觀,要求我們全面且深刻地把握中國共產黨在歷史長河中的發(fā)展脈絡,洞悉其內在規(guī)律。同時,我們也應充分關注中國共產黨在全球范圍內對世界格局產生的深遠影響。在此認識過程中,時間與空間是兩個重要的認識維度。從時間維度來看,我們要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fā)展脈絡,把握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與特點;從空間維度來看,我們要洞察中國共產黨在世界范圍內的活動及其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我們必須從這兩個維度出發(fā),精確錨定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定位,以此構建對黨的歷史演進全面且多層次的認知框架。
(三)黨史價值觀
在歷史的長河中,誰才是歷史真正的創(chuàng)造者?正確回答這一核心問題是樹立正確黨史價值觀的關鍵,它深刻反映著我們的立場與原則。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在此問題上形成了鮮明的對立。唯物史觀以人民為中心,揭示了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的決定性作用;而唯心史觀則偏離了這一正確軌道,將歷史的動因歸結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充分證明,每一次真正的革命運動,實質上都是人民群眾為掙脫陳舊社會枷鎖、追求光明未來所進行的英勇抗爭,這不僅得到歷史的見證,而且體現出時代變遷中人民力量的巨大。要樹立正確的黨史價值觀,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發(fā)展、壯大過程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中國共產黨如何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與力量,在不同歷史階段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這些成就不僅是黨的光輝歷程的見證,而且是人民群眾偉大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
(四)黨史使命觀
正確看待政黨的歷史使命,是深刻把握一個政黨內在特質的核心。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便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這一使命,是中國共產黨內在特質的集中體現。要樹立黨史使命觀,必須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出發(fā),全面剖析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導向、歷史擔當、職責履行以及人類關懷。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便展現出宏偉的志向與崇高的理想,在其發(fā)展歷程中,主動承擔起領導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重任。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無產階級政黨的原則,忠實兌現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致力于為廣大人民謀取福祉,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不懈奮斗。這種使命與擔當,不僅體現在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上,還體現在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上,以及對人類進步事業(yè)的深切關懷上。對新時代大學生而言,樹立正確黨史觀,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與傳承,還是對未來的責任與擔當。
二、新時代大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的價值意蘊
中國共產黨的輝煌歷程跨越百年,鑄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篇章,充滿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新時代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充分發(fā)揮黨史的育人功能,從而達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要求和價值取向。
(一)樹立正確黨史觀是新時代大學生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現實需要
新時代大學生成長在一個價值多元化與思想交匯碰撞的復雜時代背景下,其心智發(fā)展雖已跨越未成年階段,判斷力有所提高,但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時,仍易被誤導。盡管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已開始覺醒,但仍處于相對“稚嫩”的階段,尚未成熟與完善,在構建正確黨史觀的過程中,難以確保其始終堅守正確的價值立場。在信息化時代,互聯(lián)網作為知識獲取與信息傳遞的重要媒介,其信息的海量性與交互性特征,也為錯誤思潮的滲透與擴散提供了空間與場域,影響著大學生群體對黨史的正確認知。部分媒體借助網絡平臺的匿名性與即時性,肆意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行選擇性截取與主觀性重構,甚至不惜歪曲事實、混淆視聽,以達到其特定的目的,這導致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尚未定型的大學生難以進行科學甄別與理性判斷,進而偏離正確軌道,削弱了大學生對黨史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正確黨史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的歷史所形成的根本觀點和根本看法,是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汲取真理智慧和精神力量所形成的思想品質和政治立場。3新時代大學生應樹立并堅持正確黨史觀,提高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把握能力。對歷史規(guī)律的把握越深刻,越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把握歷史主動,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力量。
(二)樹立正確黨史觀是新時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石
“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4青年群體理想信念的構筑與堅守,是新時代大學生正確黨史觀培育的題中應有之義。當代大學生作為民族復興重任的接力者與踐行者,承載著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從抽象愿景轉化為具體現實的歷史性使命。這一群體理想信念的穩(wěn)固性、思想認知的深化程度以及價值取向的正當性,深刻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能否順利推進。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的生動寫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風雨洗禮中,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強大的反動勢力,勇往直前,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帶領人民推翻舊制,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秉持樂觀主義與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以無畏的勇氣,奠定了社會主義制度基礎,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勇于探索,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動力,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的堅定守護。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自信自強,守正創(chuàng)新,以堅定的步伐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的矢志不渝。中國共產黨人憑借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才能夠戰(zhàn)勝無數艱難險阻,贏得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勝利。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正確黨史觀的培育,就要通過剖析黨史奮斗篇章與英雄壯舉,引導大學生從學理層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準確認識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與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這種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認知建構過程,既能強化青年群體的政治認同與價值內化,又能有效促進其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分析歷史現象,進而實現其思想境界的升華與理論思維能力的系統(tǒng)性提升。
(三)樹立正確黨史觀是新時代大學生擔當時代重任的戰(zhàn)略需要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光輝典范,既善于從歷史鏡鑒中汲取智慧、堅守初心,銘記使命、開辟未來新局。在致力于自身建設與事業(yè)發(fā)展的壯闊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將確保后繼有人作為戰(zhàn)略思維,以此構筑黨的事業(yè)長青之基。這一戰(zhàn)略思維不僅凸顯了中國共產黨對未來發(fā)展的深刻洞察與前瞻規(guī)劃,而且展現了其作為歷史使命承擔者的非凡領導力,為黨的長期執(zhí)政與民族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從培養(yǎng)接班人視角審視,樹立正確黨史觀是對新時代大學生擔當民族復興重任提出的必然要求。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培育大學生正確黨史觀,有助于充分發(fā)揮黨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百年黨史是一部譜寫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壯麗史詩。學習黨史,能深化青年對先輩奮斗歷程之感悟,激勵青年立高遠之志,做勤勉奮斗之表率。百年黨史也是一部救亡圖存、浴血斗爭的愛國主義史詩。學習黨史,能根植愛國之情于青年心田,砥礪強國之志,引導青年踐行報國之志。百年黨史還是一部攻堅克難、勇闖新路的改革史詩,學習黨史,能激發(fā)青年發(fā)揮潛能,激勵其銳意進取,成為守正創(chuàng)新之先鋒。
三、高校培育新時代大學生正確黨史觀的實踐路徑
新時代大學生正確黨史觀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須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善作善成。
(一)發(fā)揮主體意識,加強自我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出要把“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5]。正確黨史觀的培育與外部的教育引導密不可分,但更需通過大學生內在的思想運動來實現其深化與內化。教育的成效,最終依賴大學生能否主動接納并內化黨史知識,發(fā)揮自身的主體性作用,積極調動主觀能動性,自覺形成并堅守正確黨史觀,有效抵御錯誤歷史認知的影響。因此,培育新時代大學生正確黨史觀,必須緊緊聚焦大學生群體,敏銳洞察并適應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所展現的新特質與新動態(tài),據此精心策劃并實施針對性策略,循序漸進地推動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深化。這要求高校不僅要傳授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方法,還要增強他們主動承擔歷史使命的能力。同時,高校還要引導大學生學會自我反思與自我評價,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家庭期望、學校要求以及社會需求。通過持續(xù)的反思與自我評價,最終實現自我教育目標,從而牢固樹立正確黨史觀。這一過程不僅是對黨更知識的學習,而且是對大學生思想品質與歷史責任感的深度塑造。
(二)注重實踐養(yǎng)成,夯實奮斗之基
在通常意義上,知行合一是意識形態(tài)認同的最佳效果,行為是意識形態(tài)有效性的直觀表現。然而,行為不僅是衡量意識形態(tài)是否深人人心的重要尺度,還是推動意識形態(tài)深入人心的重要方式。“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意味著人的認知習慣、思維方式、感覺模式是在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意味著堅定信仰必須踐行信仰,觀念、信仰必須化為行動,行為、實踐才是確立思想和信仰的根基。因此,要推動正確黨史觀深人人心,就必須在行為層面縱深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踐行正確黨史觀,需要新時代大學生將正確黨史觀轉化為自覺行動,融入學習、生活和工作。要使正確黨史觀深入大學生內心,高校必須強化實踐養(yǎng)成,致力于使其成為大學生“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首先,高校要將正確黨史觀融入大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實踐,確保黨史學習教育能夠“深入人心”,實現真正的“落地生根”。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往往經由家庭環(huán)境的社會化影響、學校教育的系統(tǒng)性傳授、職業(yè)經歷的實踐性鍛煉以及休閑活動的文化性滲透而內化為個體的認知體系,正確黨史觀的培育也應體現于這些環(huán)節(jié)之中。其次,要使正確黨史觀成為大學生“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還需要經歷從自發(fā)性了解到自覺踐行的轉變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父母的言傳身教、教師的悉心指導以及同齡人的相互影響都起著重要作用。通過不斷的實踐積累,大學生會逐漸形成對正確黨史觀的自覺認同和踐行。這時,正確黨史觀將成為大學生“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無須外部督促,也能自覺遵循。
(三)塑造良好風氣,補足精神之“鈣”
第一,高校要依托校園文化育人平臺,構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協(xié)同育人模式,打造立體化黨史育人環(huán)境。營造富含黨史元素與正能量的校園環(huán)境,對于引導大學生在無形中接受并內化正確黨史觀至關重要。高校的文化展示平臺和媒介形式多樣,如校園廣播、宣傳欄等,均可成為傳播黨史知識的重要載體。高校要特別注重校園建筑布局、景觀設計及日常管理制度中的隱性教育元素,使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于細微之處感受黨史的深厚底蘊與偉大精神,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黨史觀。同時,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平臺,將其打造為學習宣傳黨史知識、弘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重要陣地,確保黨史學習教育覆蓋全體師生。
第二,推進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建設,構建線上線下融合式教育矩陣,以拓寬大學生正確黨史觀培育的渠道。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網絡媒介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也為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徑。高校應充分利用已有的網絡交流平臺,如學生論壇、學院微信群等,快速、廣泛地傳播黨史知識,引導大學生在線上討論中深化對黨史的理解與認同。
第三,創(chuàng)新實踐育人機制,著力推動文化熏陶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以增強大學生正確黨史觀培育的實效性。校內社團所組織的各類文娛活動,不僅可以極大地豐富大學生的課余時光,還是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的有效載體。高校應廣泛利用各類文娛活動,將黨史元素融入其中,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大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化對黨史的認識與理解。
(四)構建制度保障,強化使命之責
第一,健全協(xié)同育人機制。一方面,高校要整合校內各種教育資源,注重挖掘和開發(fā)黨史素材,用系統(tǒng)而全面的資源體系充分彰顯黨史的時代力量。高校要明確育人目標,培育具有正確黨史觀的大學生。另一方面,高校應將協(xié)同培育正確黨史觀的理念融入教學管理和服務中,使各個育人主體參與黨史學習教育,發(fā)揮各自長處,實現優(yōu)勢互補。
第二,形成常態(tài)長效機制。高校應將正確黨史觀培育的多元要素全面融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各個環(huán)節(jié),確保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課程思政、專題教育活動以及社會實踐中得到有效實施;需在機制建設上下功夫,既要注重機制運行的效率與效益,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高效推進,又要強化機制設計的科學性與實操性,緊密結合時代發(fā)展與學生特點,避免機制構建成為脫離實際、缺乏活力的紙上談兵。
第三,形成考核評價機制。在大學生正確黨史觀的培育中,應當高度重視過程性評估與結果性考核的雙重作用,持續(xù)驗證并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正確黨史觀培育的評估體系構建,需形成一套完備、系統(tǒng)且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主要包括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過程的常態(tài)化、長效化及評價原則的激勵性與發(fā)展性等。
四、結語
輝煌的黨史中流淌著中國共產黨人偉大斗爭的熾熱血液,演奏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的時代強音,鐫刻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時代大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有獨特的科學內涵、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只有樹立正確黨史觀,才能使新時代大學生在黨史學習過程中,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tǒng)一,勇于擔當,敢于作為,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7月1日)[J.求是,2021(8):4-20.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3吳增禮,王亞娟.大學生正確黨史觀教育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路徑指向[J.大學教育科學,2022(5):48-55,84.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4.
[5][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2版.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350.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