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877.5;B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573(2025)02-0057-09
《殷高宗問于三壽》(簡稱《三壽》)是收錄于清華簡第五輯整理報告中的一篇重要簡文,是本輯第六篇也是最后一篇。篇題竹簡自附,整理者仍襲其名。該篇簡文原有28支簡編聯(lián)而成,由李均明負責(zé)整理,今缺第三簡,存27支?!度龎邸吠ㄟ^殷高宗與三壽(少壽、中壽、長壽)的問對表達其思想觀念,思想性很強。
全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主要解釋殷高宗向少壽問\"長”\"險”“厭”“惡”四個概念的含義,第二部分主要闡發(fā)“祥”“義”“德”“音”“仁”“圣”“智”“利”“信”九個思想范疇的含義,第三部分主要討論人性的“陽”和“晦”?!度龎邸凡煌谄渌單牡拿黠@特點是其提出了多種哲學(xué)范疇、概念。如簡文中提出的四大概念,長與險,厭與惡具有相對相反的含義,隨后提出了治理國家的九種政治理念,多與儒家、墨家、道家思想有關(guān)。其思想面貌可謂雜駁多元。
《三壽》的學(xué)派性質(zhì)一直是學(xué)者爭論的焦點。其中,《三壽》屬于儒家著作還是黃老學(xué)著作之爭最為激烈。清華簡整理者李均明等認為該篇思想主要承自儒家,與荀子思想十分相似,但也有其他學(xué)派的思想。①袁青認為《三壽》與《老子》一樣充滿恐懼情緒,《三壽》中天道人道、養(yǎng)生治國、因循思想與黃老道家相符,故簡文應(yīng)為黃老學(xué)著作。②曹峰認為《三壽》很早就已成書,是儒道共同思想資源。③基于曹峰的觀點,則該篇思想在諸子百家產(chǎn)生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并可能影響到春秋末期的老子、孔子。本文結(jié)合以往學(xué)者研究成果并通過對簡文《三壽》思想的系統(tǒng)分析,認為曹峰的觀點較為得當。④今試加詳論之。
一、簡文與道家思想的相似性
“三壽\"具體含義,《莊子·盜跖》曰:“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比龎壑阜Q上壽、中壽、下壽三個不同年齡段的長者。簡文中說到彭祖是上壽的代表,傳說他活了八百歲,歷經(jīng)夏、商、周三代,此說固然不足以信,但文獻典籍對其有很多記載。彭祖長期作為古人心目中一個長壽人物的代表確是歷史事實。
《世本》記載彭祖系帝顓瑣氏后代,名叫錢鏗。劉向說彭祖是殷大夫。《史記·楚世家》記載陸終娶鬼方氏之妹,生三子叫錢鏗,六子叫季連,是為羋姓。因此,李學(xué)勤先生認為“彭祖和楚人的祖先季連有一定的關(guān)系。楚簡《殷高宗問于三壽》托名彭祖,可能不是偶然的”①。
作為養(yǎng)生高壽代表的彭祖,多見之于道家記載。如《莊子·刻意》云:“此導(dǎo)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雹趶埣疑綕h簡《引書》有“彭祖之道” ③ 之記載。此外,《王子巧父問于彭祖章》收入于馬王堆醫(yī)書《十問》。彭祖的養(yǎng)生思想在文獻中多有稱述,而關(guān)于其政治思想的記載不是太多。如《論語·述而》說“竊比于我老彭”④?!盾髯印ば奚怼吩疲骸耙灾螝怵B(yǎng)生則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禹?!雹?/p>
如今《三壽》面世清晰展現(xiàn)了彭祖的政治理念?!渡虾2┪镳^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三)》收錄有《彭祖》篇,完簡53字,記載了上古者老和彭祖之間的對話。學(xué)者傾向?qū)⑽谋局谐霈F(xiàn)彭祖或上壽的內(nèi)容作為黃老學(xué)派或道家的思想??墒牵@并不能證明《三壽》即屬于黃老學(xué)派的思想。何況,簡文中主要討論內(nèi)容屬于政治哲學(xué)問題,并未涉及養(yǎng)生治國的問題。我們不能因為簡文中一提到彭祖,就以為是黃老學(xué)派的作品。眾所周知,在《莊子》中也記載了不少儒家孔子等人物的對話,人們也并未將這些篇章視為儒家的作品。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此無需我們詳論。
整理者指出該篇簡文結(jié)構(gòu)分為前后兩大段,前段提出四種理念即長、險、厭、惡,后段提出九種法度,并逐一闡述。③《殷高宗問于三壽》第一部分記載殷高宗向少壽、中壽、長壽彭祖咨詢關(guān)于一般人如何做到養(yǎng)生長壽。簡文“人何謂長?何謂險?何謂厭?何謂惡?”正是高宗咨詢?nèi)龎垧B(yǎng)生長壽之道。彭祖是高壽者,善于養(yǎng)生之人。他回答說:“吾聞夫險莫險于鬼,厭必平,惡必傾?!逼渲小肮怼保袑W(xué)者理解為“心之鬼”,甚顯迂曲,當仍以原義鬼神之鬼為當。這反映了時人的鬼神觀念,對鬼的神秘莫測作用還是相信、敬畏的。這似乎有墨家思想的元素。
另,簡文中也提到了重視神的作用,對鬼神都充滿了信仰崇拜之意,由個人養(yǎng)生長壽之道發(fā)展到治國之道。殷高宗對三壽回應(yīng)道:“吾聞夫長莫長于天,吾聞夫險必矛及干,厭必富,惡必?zé)o食” ⑦ ,最終高宗的論述回到了如何使殷商統(tǒng)治保持國家長治久安。正如李均明所云,殷高宗與三壽的論述反映了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③曹峰認為李均明所舉例子主要來自《老子》中的“知足”思想,認為“稍顯不貼切”。③《三壽》簡文固然存在道家思想的元素,但此僅是一個方面。
道家經(jīng)典對水也多有記載,《道德經(jīng)》第8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第78章亦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①老子貴水、貴柔弱,以為柔能勝強,這是道家典型的思想。
對“厭”之含義,儒、道經(jīng)典可資參證?!兜赖陆?jīng)》第72章云:“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① 厭,整理者釋作自足。厭即足、滿足?!墩撜Z·鄉(xiāng)黨》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薄墩撜Z·述而》云:“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道德經(jīng)》第53章記載:“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馀;是謂盜夸。非道也哉!”老子認為飲食充足、擁有過多的財富如同盜賊的夸耀,并不合乎道。簡文認為通過自足達到藏(積累、擁有)、平(和諧、和平、公平)、富(富足、富有)。這與道家思想反對富足顯然不同。
對于風(fēng)、水的恒久和威力,儒、道等典籍均有記載?!墩撜Z·顏淵》:“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雹佟肚f子·齊物論》載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fēng)。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吲。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②
《莊子·齊物論》從道家立場表達了對當時儒墨爭論的看法,“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于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危垦詯汉蹼[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③對于簡文“險”,整理者釋作危險、險惡。險也可以解作險德?!肚f子·繕性》云:“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險德以行,然后去性而從于心?!雹芡ㄟ^道家文獻和簡文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簡文的確具有道家思想元素。
二、簡文與墨家思想的相似性
第五輯報告公布之前,學(xué)者尚未發(fā)現(xiàn)清華簡中顯示墨家特色的文獻,但也未完全否定其中包含有墨家思想因素的資料存在的可能性。正如戰(zhàn)國時代諸子百家思想的交流碰撞,各家各派出現(xiàn)了逐步走向融匯的趨向,在某些學(xué)派之中滲透墨家思想也屬自然。何況,在諸子百家之前,還可能有一個諸子共同吸收的公共思想資源。③
墨學(xué)大抵出于儒家,但在以后則“自為其道”⑥。在楚地傳播的一些“先王之書”或與墨子曾向楚惠王獻書有關(guān)?!赌印べF義》記載:“子墨子南游使衛(wèi),關(guān)中載書甚多?!蹦右苍嫌沃脸?,并“獻書惠王,王受而讀之,曰:‘良書也?!?⑦ 當然,楚地經(jīng)典流傳,也與墨子后學(xué)及其他傳播者大有關(guān)系。
《三壽》中具有墨家天志思想,簡文“天罰是加,用兇以見詢”說天能懲罰示兇;“天顧復(fù)之用休”是說天有賞善功能?!赌印ぬ熘旧稀吩疲骸肮视诟磺屹F者,當天意而不可不順。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雹劭梢?,墨家主張順應(yīng)天意得賞,逆天意得罰與簡文思想一致?!赌印ぬ熘旧稀吩疲骸吧侠谔欤欣诠?,下利于人,三利無所不利,故舉天下美名加之,謂之圣王?!雹塾?,《墨子·天志中》曰:“觀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而無所不利,是謂天德?!薄赌印ぬ熘鞠隆芬灿蓄愃普f法。墨子的天志、明鬼學(xué)說帶有極大的功利主義特征,也是其道德學(xué)說建立在形上基礎(chǔ)上的保證。利天、利鬼、利人是墨子“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終極目標的具體學(xué)說體現(xiàn)。
在清華簡《三壽》中,關(guān)于墨子天志明鬼的思想體系,體現(xiàn)可謂淋漓盡致。對于上天、鬼神、人三個方面,簡文在論述德、仁、圣、智等政治道德理念的過程中,均和神與民相聯(lián)系。簡文名“德”為“冒神之福,同民之力,是名曰德”;名“仁\"說:“喜神而憂人,是名曰仁”;對“圣\"則曰:“恭神以敬,和民用正”;對“智”說:“神民莫責(zé)”。諸如此類,簡文對神民共生關(guān)系的重視可謂獨具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簡文載“聞天之常,祇神之明,上昭順穆而警民之行”,“神民并憂而仇怨所聚,天罰是加,用兇以見詢”以及“恭神勞民天顧復(fù)之用休\"①,將天、神、人三個層次多加以闡釋,與墨子思想體系十分吻合??梢?,清華簡《三壽》中墨學(xué)思想元素亦非常濃厚。
《三壽》提出的九大政治理念,固然有儒家的基調(diào),也有道家的成分,然更有墨家的色彩。從簡文的問對人物殷高宗、彭祖來看,結(jié)合《三壽》與《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的伊尹來說,可視作伊尹類文獻,而彭祖、伊尹在后世往往被歸為道家的特殊身份,表面上看似乎是黃老道家的作品?!稘h書·藝文志》也將伊尹類文獻視為道家類,而清華簡這三篇文獻是否就是伊尹文獻的亡佚之作,我們現(xiàn)在沒有充分的證據(jù)。故某些學(xué)者將其歸為道家類文獻,仍然屬于推測之說,不可視作定論。我們以為,對一篇文獻而言,認定其學(xué)派歸屬,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以其中反映的主要的、核心的、本質(zhì)的、最具特色的思想元素作為標準來界定,而非拿一些次要的元素進行簡單對號入座,這種做法往往會陷入“盲人摸象”各自為是的陷阱或無休止的爭論中。
以《三壽》簡文為例,其中第一部分提到四種概念,長、險、厭、惡就不宜作為劃分學(xué)派性質(zhì)的因素,因為這在百家諸子中都出現(xiàn)過,其中含義自是紛紜。而簡文第二部分提出九大政治理念卻是分析辨別簡文學(xué)派歸屬問題的核心思想和重要參考依據(jù)。
在九大政治理念范疇中,一方面,我們需要分析每個概念范疇的具體含義以及其在九大政治理念中的位置和地位;另一方面,還需要對每個政治理念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作出合理、科學(xué)的解釋。簡文九大政治理念在文中依次排序是祥、義、德、音、仁、圣、智、信、利。無疑,從排序來講,祥是這個學(xué)派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范疇,其次是義。單純從祥、義兩個政治理念來說,儒家、道家顯然都不具備這種思想。曹峰敏銳地覺察到,“這些理念中,德、仁、圣、智、信等看似與儒家常用的概念相關(guān),但實際上無法完全對等仁在九大理念中并不占主位,九大理念起于祥義,終于‘睿信之行’,可見祥、義最為重要,而‘睿信之行’是至高的體現(xiàn),這樣的排列在儒家的經(jīng)典中沒有看到過?!?① 曹說誠是。
祥、義作為《三壽》中的關(guān)鍵詞,簡文認為:“聞天之常,祗神之明,上昭順穆而敬民之行,余享獻攻,括還妖祥,是名曰祥。邇則文之化,歷象天時,往度毋徙,申禮勸規(guī),輔民之化,民勸毋疲,是名曰義?!雹谒^祥、義,簡單來說,“祥\"就是聽從天道(常),敬重神明,包括祖先神靈,尊重民眾的行為,用豐盛的物品進行祭祀;“義\"就是效法天地規(guī)則,對人民百姓進行勸勉教化,而又不使人民疲憊不堪,這種“義”以激勵人民積極向上為要旨。揆諸文獻,簡文中的“祥”“義”在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中都有記載。通過對傳世文獻的查閱,我們發(fā)現(xiàn)《墨子》一書中對祥、義論述最多,也最充分。初步推測,簡文的思想主旨與墨家學(xué)派聯(lián)系較為密切。下面我們不妨對《墨子》一書中的主要關(guān)鍵詞進行分析。
簡文“祗神之明”即敬神之明,敬神明。正如《墨子·耕柱》云:“鬼神之明智于圣人,猶聰耳明目之于聾瞽也。”③簡文中德、音、仁、圣、智、信表面上似乎與儒家觀念相似,強調(diào)“利”又似乎與墨家相同?;诖?,學(xué)者多以為屬于黃老學(xué)派之思想,表面上似乎這正符合黃老學(xué)“采儒墨之善”的特點。值得注意的一個現(xiàn)象是,李均明等學(xué)者將《三壽》看作是儒家的作品,但作為儒家重要思想的“禮”卻不在簡文列出的九大政治理念之中,這是對《三壽》儒家說的一個重要反證。
墨家思想主張是比較鮮明的,正如《墨子·魯問》記載:
子墨子日:“凡入國,必擇務(wù)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jié)用、節(jié)葬;國家喜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辟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wù)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故日擇務(wù)而從事焉。④
所謂兼愛、非攻等“墨子十論”均躍然紙上。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簡文的“祥”概念也未列入墨家核心思想范疇。但是,《墨子》中有多處談?wù)撓榕c不祥的思想,且與仁、禮相并列。據(jù)統(tǒng)計,《墨子》中所見“祥”字詞31處,其中多是“不祥\"連用?!赌印し▋x》:“殺不辜者,得不祥焉?!雹邸赌印ぬ熘旧稀罚骸扒椅嵫詺⒁徊还颊?,必有一不祥。殺不辜者誰也?則人也。予之不祥者誰也?則天也。而天予之不祥”⑥《墨子·天志中》記載“不仁不祥”:“且夫天下蓋有不仁不祥者然獨無報夫天,而不知其為不仁不祥也。此吾所謂君子明細而不明大也?!雹佟赌印ぬ熘鞠隆芬草d:“今天下之國,粒食之民,殺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②該篇墨子對“義\"解釋道:“天欲義而惡其不義者也?!x者,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然而正者,無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③《墨子·明鬼下》云:“若以為不然,昔者夏王桀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上詬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萬民,祥上帝伐,元山帝行。故于此乎天乃使湯至明罰焉?!雹堋赌印す稀酚涊d公孟子曰:“善!吾聞之曰:宿善者不祥?!毕旅嬖僬饕赌印す稀酚涊d公孟子與墨子的一段關(guān)于“義\"“祥”的對話:
公孟子謂子墨子日:“有義不義,無祥不祥?!弊幽尤眨骸肮攀ネ踅砸怨砩駷樯衩鳎鵀榈湼?,執(zhí)有祥不祥,是以政治而國安也。自桀紂以下,皆以鬼神為不神明,不能為禍福,執(zhí)無祥不祥,是以政亂而國危也。故先王之書子亦有之日:‘其傲也出,于子不祥。此言為不善之有罰,為善之有賞。⑤同樣在《墨子·魯問》中記載有“利”與“祥”的討論:
子墨子見齊大王日:“今有刀于此,試之人頭,猝然斷之,可謂利乎?”大王日:“利?!弊幽尤眨骸岸嘣囍祟^,猝然斷之,可謂利乎?”大王日:“利。”子墨子日:“刀則利矣,孰將受其不祥?”大王日:“刀受其利,試者受其不祥?!弊幽尤眨骸安曹?,賊殺百姓,孰將受其不祥?”大王俯仰而思之日:“我受其不祥。”⑥
利此處是鋒利意思。墨子與齊大王針對“利”與“不祥”的對話,最終使齊大王理屈詞窮,作出深刻反省?!赌印攩枴愤€記載墨子對曹公子說:“今子處高爵祿而不以讓賢,一不祥也;多財而不以分貧,二不祥也?!??墨子指責(zé)曹公子的不義行為將會遭到神的懲罰。
巧合的是,記載春秋時期歷史的典籍《左傳》也有類似《三壽》祥、義、德、信等政治思想概念的討論。《左傳·成公十六年》載子反與申叔時探討對用兵的看法“師其何如?”申叔時回答說:“德、刑、詳、義、禮、信,戰(zhàn)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詳以事神,義以見利,禮以順時,信以守物。”其中對“詳以事神”注曰:“與《淮南子·匯論訓(xùn)》祥于鬼神同義,詳通祥,祥即事鬼神之應(yīng)有態(tài)度,順也,善也?!?⑧ 此外,《左傳·成公元年》還記載不祥不義“背盟,不祥;欺大國,不義;神人弗助,將何以勝?”②《管子·白心》記載:“祥于鬼者義于人?!x于人者,祥其神也?!雹?/p>
由此可見,《三壽》簡文中出現(xiàn)的祥、義等政治概念也是春秋時期政治家所津津樂道的話題,證明這兩種政治概念是當時較為流行的觀念。因此,《三壽》的成篇時代有可能早至春秋時期。
另據(jù)統(tǒng)計,《墨子》一書言“利\"達285處,言“義\"達252處,大談有義和無義。這種講求公平正義的思想與儒家毫無二致。其他仁、禮、智、信本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疇,墨學(xué)從儒家中分離,故其思想脫離不開儒家基調(diào)。但墨家思想又有所創(chuàng)新,其中祥、義的位置順序即可以反映《三壽》具有墨學(xué)的鮮明特色。
基于對《墨子》一書核心理念的考察,《三壽》的九大理念尤其祥、義這種排序在前,頗具特色的觀念與墨家的思想較為相符??梢詳喽?,清華簡《三壽》與墨學(xué)聯(lián)系最為密切,但這并不能推斷《三壽》就是墨學(xué)的作品。諸多墨、儒文獻習(xí)見的祥、義的討論和使用當出自一種公共思想資源,如上述《左傳》中即有這種討論。
可見,《墨子》一書對祥、義兩個政治理念詳細載錄,說明墨家將其作為重要的思想概念,這種觀念的形成很可能是受到《三壽》或類似文獻的影響。
清華簡《三壽》和《湯在啻門》兩篇文獻都對鬼神非常敬重?!度龎邸分信碜嬷鲝堃獫M足“神”與“民”的需求,并將之視作統(tǒng)治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湯在啻門》討論了構(gòu)成人、邦、地、天的重要因素,其中“四神”和“九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兩篇簡文思想傾向更接近黃老道家。①曹峰所論,似乎《三壽》更接近黃老道家的思想,但這種看法與他此前關(guān)于《三壽》等簡文屬于后來諸子的共同思想資源是相互抵悟的。
三、簡文與儒家思想的相似性
在《三壽》學(xué)派性質(zhì)問題上,儒道之爭最為激烈。簡文與黃老學(xué)派思想關(guān)系,前文已經(jīng)詳述,茲對《三壽》中儒家思想元素進行系統(tǒng)梳理、闡發(fā)。
《三壽》簡文“上昭順穆而敬民之行”,反映古代祭祀制度。昭穆制度是周人祭祀禮儀制度的一部分,昭、穆是周人先輩在祖廟中排位次序的稱謂。昭穆制度歷史信息表明《三壽》成書在西周以后,而不會在商代?!盾髯印ね踔啤穼φ涯碌姆直婀δ苡兴撌觯胺治炊ㄒ?,則有昭繆?!雹凇抖Y記·祭統(tǒng)》記載:“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雹圻@表明昭穆能起到理順親疏遠近關(guān)系而不致混亂的重要作用。
簡文第二段對義、德、仁、圣、智、信六大理念的論述無疑也都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其中“禮”在簡文中也有提及。在解釋何謂義時,言及“申禮規(guī)勸”,雖然類似于儒家思想,但簡文并未將“禮”作為核心思想對待。簡文具有敬天重神思想。如其中“余享獻功”意謂用豐富的祭品進行祭祀。簡文“括還妖祥”意謂約束、控制不吉利的征兆。與《荀子·議兵》載“祓除不祥”之義較接近。
李均明認為清華簡《三壽》闡述了許多哲學(xué)概念,其中把“利”也作為重要概念提出,與孔子、孟子罕言利的態(tài)度有很大區(qū)別,而與荀子重義也重利的觀念吻合,與當時的社會發(fā)展相適應(yīng)。④從而將該篇簡文的思想體系歸入儒家,同時,承認簡文也吸收墨家的某些觀點?!度龎邸穼ⅰ傲x”和“利”作為重要的哲學(xué)概念單獨提出,這種義、利共存的看法與墨子同,《墨子·大取》:“義,利;不義,害。” ⑤ 荀子主張義利并行,而極力反對墨子節(jié)用的主張,《荀子·富國》:“墨子之節(jié)用也,則使天下貧?!庇帧肮誓g(shù)誠行,則天下尚儉而彌貧,非斗而日爭。勞苦頓萃,而愈無功,愀然憂戚非樂,而日不和?!雹蘅梢娷髯优c墨子對義利看法有不同的旨趣。
簡文中一個突出理念是“音”,音當是聲音、音樂之義。先秦諸子百家中,音樂的政治教化功能受到儒家重視。孟子以為根據(jù)聽到的音樂就可以了解其品德:“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雹酆單摹盎菝裼扇伞?,整理者解作音樂可以導(dǎo)民、使民,并與《荀子·樂論》所云“故制雅頌之聲以導(dǎo)之\"互證,認為兩處強調(diào)引導(dǎo),猶如今日輿論導(dǎo)向。此種理解實有可商之處。整理者接著又將簡文“徇句遏淫”,理解成遏制壞的音樂。將簡文“宣儀和樂”,理解為傳播禮儀,調(diào)和音樂,導(dǎo)民中正和諧?!盾髯印ぷh兵》曰:“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禮義以道之。” ⑧ 簡文“非壞于湛\"指享受音樂適度,不可沉迷其中。簡文“四方勸教”指全國人民受到音樂的教化而和諧安居。簡文“濫媚莫感\(zhòng)"指不被淫媚之聲迷惑。簡文詳細討論了音樂功能,與《荀子·樂論》論述音樂功能可以相互參照。整理者將“音”等同于“樂”,這樣的解釋未免讓人存疑。
簡文對利的論述,其反映思想傾向與孔孟大異其趣??鬃雍苌僬劺?,他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雹勖献痈侵厝瘦p利?!睹献印ち夯萃跎稀酚涊d梁惠王詢問孟子對魏國有何好處時,孟子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認為“上下交征利”將導(dǎo)致國家走向滅亡。①對道家來說,更是反對仁義和利。
老子反對利,主張寡欲少私?!兜赖陆?jīng)·十九章》曰:“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① 莊子亦復(fù)如此,認為利的危害性很大,累身且傷身?!肚f子·讓王》:“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②由所引文獻可知,道家非常反對見利忘身。
細讀簡文,《三壽》與荀子思想有某些相通之處。簡文曰“內(nèi)基而外比,上下毋攘”,即以內(nèi)為本,以外為輔,求利不要上下相侵害。而《荀子·正論》云“湯、武非取天下也…興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歸之也?!雹圩非蠊餐睦娌拍苁固煜職w服。簡文“左右毋比,強并糾出”,整理者理解為爭取最大利益,又保持利益的均衡。實在看不出此等含義。簡文“經(jīng)緯順齊,妒怨毋作”,意思為管理井然有序,就不會產(chǎn)生嫉妒、怨恨的人了。而整理者以為利益分配得當,自然沒有埋怨嫉妒的事了。始終以利益平衡做解。殊不知,下面簡文“而天目毋瞇”解作事之大體不要迷失,實在看不出簡文“強調(diào)控制與平衡”的意思。荀子固然談利,但主張“先義后利”“義利兩有”。《荀子·性惡》承認“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同時《荀子·榮辱》也強調(diào)“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④
簡文“聞天之?!本褪锹犔熘?,聽從、服從天常。天常即是天道。儒、道都主張敬天,尊重天道,尊重自然規(guī)律。并常將之與人事相比附聯(lián)系。荀子認為“天行有?!薄疤煊谐5馈雹?。這種“聞天之常”與荀子思想非常近似。
簡文首段提出長、險、厭、惡四個理念,與道家思想較為接近?!伴L”,整理者釋作長久、長遠,簡文又借以風(fēng)、水等自然事物進行闡釋說明。儒、道諸家文獻對風(fēng)、水多有論述?!墩撜Z·雍也》記載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比寮页R缘赖卤扔魉鸹蚺c之作對比。如《論語·衛(wèi)靈公》記載孔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⑥孔子認為仁德比水火對人民生活更重要。《孟子·離婁上》對水有更多論述,“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又,《孟子·告子上》將仁比作水,不仁比作火,以為“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
《三壽》提出了九大范疇并逐一解釋其含義,這九大范疇,確如曹峰所說,看似有些與儒家概念有關(guān),但實際上無法完全對等,儒家經(jīng)典中并沒有這樣的排列。③在這九大范疇中,我們發(fā)現(xiàn)祥、義排在首位,而對儒家來說非常重要的仁、德、圣、智、信觀念卻排在后面,另外重要的“禮”觀念并未出現(xiàn)在九大范疇中(在簡文別處出現(xiàn)“禮\"字,還有“儀”字),僅見于對“義”范疇的解釋。另外“利”這個范疇無論如何不能成為儒家的核心觀念。
簡文將“祥\"排在首位,闡發(fā)其含義,敬天明神得福佑,上下井然有序,尊重人民行為。這其中對天、神、人(民)均持一種敬畏服從的態(tài)度,尤其對神的威力十分崇拜。義,排在第二位,其含義即是教化人民,效法天地法則,遵守禮儀制度,使得民眾走向正途。這里非常強調(diào)對民的教化、勸導(dǎo),并認為這是一種符合天道法則的行為,其中對人民的重視程度,十分可貴?!熬疵裰小薄拜o民之化”“民勸毋疲”均彰顯著民的重要性和力量。民本思想顯而易見。
簡文“揆中水衡\"涉及德之中道理論,揆中即執(zhí)中,與儒家思想聯(lián)系甚密??鬃釉浴爸杏怪隆雹?,簡文對德的這種解釋正是孔子所向往、渴望和贊成的中庸之德。這種德的觀念應(yīng)該在孔子之前。九大范疇中,祥、義均尊天重民,作為簡文的核心政治理念,這是在以往文獻中未曾看到的。簡文既重視天道也強調(diào)人道的思維模式,當有較早的淵源。
曹峰曾以《三壽》簡文依托武丁與后世道家身份的彭祖對話的現(xiàn)象,作為簡文思想傾向可能是黃老道家的先聲的一個理由。其實,這種戰(zhàn)國時人的依托之作的歷史真實性一直受到學(xué)界質(zhì)疑。譬如,在《莊子》作品中有很多有關(guān)依托孔子語言的記載,學(xué)者也不會將孔子視作道家學(xué)派的一個理由。
對于《三壽》九大政治理念中的“利”,整理者將其理解為平衡利益關(guān)系,但有學(xué)者并不同意這種解釋。如鄧佩玲、袁青、向凈卿等。有的認為“利”是統(tǒng)治者對上下級臣子關(guān)系的積極利用,以平衡各種權(quán)力關(guān)系,并非“利益”之利??傊?,《三壽》的核心思想是九種法度或者說九大政治理念,而貫穿這些政治理念之中的是“揆中”,簡文前后出現(xiàn)“揆中水衡”“揆中象?!眱烧f,即以此中道把握君臣、君民等各種關(guān)系的平衡,這些范疇都屬于國家治理要義。簡文強調(diào)的為政之道在于以禮義化民、導(dǎo)民,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治理能力具有極高的期待。
李均明認為簡文中有六個理念很大程度承自儒家,其中摻雜敬天重神思想,頗具楚地色彩。揆中即執(zhí)中。①揆中理念,荀子有所傳承。《荀子·宥坐》曾載孔子與弟子關(guān)于“宥坐之器”的對話:
孔子日:“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笨鬃宇欀^弟子日:“注水焉?!钡茏愚谒⒅卸?,滿而覆,虛而欹??鬃余叭欢鴩@日:“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②
荀子主張“禮義之中”?!盾髯印げ黄垺酚涊d申徒狄所為難事以及惠施、鄧析學(xué)說都“非禮義之中”,不符合禮義的標準;“禮義之中\(zhòng)"即為禮義的標準、規(guī)范。荀子很重視“仁之中”?!盾髯印し窍唷吩唬骸熬愚q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則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辯不若其吶也。言而仁之中也,則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雹圮髯訉χ械慕忉尯苊靼祝盾髯印と逍А份d:“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雹苤芯褪嵌Y義,故有中事、中說等說法?!盾髯印ね踔啤罚骸霸獝翰淮潭D,中庸民不待政而化”③,中庸即用中、執(zhí)中,與揆中相近?!盾髯印ざY論》:“故先王圣人安為之立中制節(jié),一使足以成文理”⑥;《荀子·樂論》:“故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币魳肥侵泻偷木V紀。“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⑦ 音樂中平,與揆中水衡相近。《荀子·成相》:“復(fù)慎、墨、季、惠,百家之說欺不詳。治復(fù)一,修之吉,君子執(zhí)之心如結(jié),眾人貳之,饞夫棄之,形是詰。水至平,端不傾,心術(shù)如此象圣人?!雹鄞颂幫跄顚O曰“詳、祥古字通。不祥,不善也。”簡文主張揆中水衡,荀子也常對中、水、衡等理念稱述??梢?,荀子對簡文思想多所繼承。
簡文第二段結(jié)尾似乎是對人性的光明和幽暗面的看法。人性的光明是“揚”,人性的暗是“晦”。揚屬于積極向上的一面?!肚f子·人間世》郭注“夫以陽為充孔揚”,謂“言衛(wèi)君亢揚之性充張于內(nèi)而甚揚于外,強御之至也”③注文甚是。簡文“晦”指晦暗愚昧,但本身自有光亮。簡文含義為,雖然人性黑暗,但施以教化可使之向善。
對于《三壽》的成書時代及學(xué)派性質(zhì),李均明認為簡文“體現(xiàn)了作者敬天重神而又務(wù)實的傾向,其理念主要承自儒家,但亦汲取道、墨等家的許多思想要素,是戰(zhàn)國中期社會發(fā)展在思想領(lǐng)域的反映,其思想體系與后來的荀子已頗相似,是研究戰(zhàn)國思想史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此說在學(xué)術(shù)界影響較大,引發(fā)學(xué)界關(guān)于簡文學(xué)派性質(zhì)的激烈爭論。說簡文屬于儒墨道思想交融文獻,我們同意其觀點。若認為簡文成書于戰(zhàn)國中期,屬于儒家學(xué)派的作品,我們以為不妥。
雖然《荀子》有些思想內(nèi)容與《三壽》有相似之處,但不可過分夸大兩者之間的思想相似之處。因為《三壽》是成書時代較早的文獻,至遲在春秋末期,而《荀子》成書晚得多。從兩者對禮、義、德、祥等概念的認識來看,許多理念并不相同,思想時代差距也十分明顯。荀子思想雖然與《三壽》多有類同之處,但并不等于說兩者成書屬于同一時期,荀子對簡文思想的繼承或許是直接的,而更大可能是間接的。荀子生活于戰(zhàn)國晚期,其晚年長期在楚地做官、生活,有可能看到類似這些楚地文獻,并受其影響。
四、余論
綜上所論,我們從學(xué)術(shù)史角度對簡文《三壽》中的道家、墨家、儒家思想分別進行了詳細的梳理、討論及分析,可以看出該篇簡文思想內(nèi)容非常豐富駁雜,很難將其歸屬于某些學(xué)者所認為的戰(zhàn)國時期某個具體學(xué)派。因此,將簡文主要劃歸某一學(xué)派的觀點似乎都失之片面,難以符合簡文反映思想的實際。
《三壽》思想內(nèi)容豐富而駁雜,《三壽》提出九大政治理念,可覆蓋儒、墨、道諸家思想內(nèi)容,這種思想當有更早的淵源,它可能是先秦諸子思想的公共資源。通過對簡文中的儒、道、墨諸子思想內(nèi)容以及九大政治理念的順序和地位等方面的比較,我們傾向認為《三壽》仍屬于一篇在春秋末期以前形成的文獻。不過,簡文經(jīng)過了戰(zhàn)國中期時人的抄寫、改作。因而,總體來說,這篇簡文仍然是儒、墨、道諸子思想的重要來源或者母體。
責(zé)任編輯:韓曾麗
A Study on the Philosophical School Attribution of Yin Gaozong Wenyu Sanshou intheTsinghua Bamboo Slips Collection
Lyu Miaojun
(School of Tourism and Historyand Culture,Yili Normal University,Yili Xinjiang 835ooo,China)
Abstract:YinGaozong WenyuSnshoumanuscriptfromtheTsinghuaCollection,publishedinthefifthinstallmentoftheTinghuabambooslipsresearchreports,presentsaprofoundphilosophicaldialoguebetwenKingYinGaozongandSanshou.Academiccircleshave engaged inintenseebatesgadngitssholaflionarticularlyetweenConfucianndDoistinterpretatioseeocets of \"Xiang\"and\"YihighlightedinSanshoureflectprevailing politicaldiscoursesduringthe SpringandAutumnperiod.Thetextwas likelycomposedolaterthantelateSpringandAutumera.Notably,itsnnecentraldotrinesspeciallyteemphasiso\"iang\" and\"Yi-demonstratesstrikingaralelswiththeBookofMozi,suggestingaparticularlylosecoetiontoMoisttought.Covering Confucian,Mohist,adDaoistideas,theninepoliticalpriciplesinYinGozongWenyuSanshoumayrepresentanimportatintell tualsourceorprototpeforprQinpilosoicalraditios.Tistextpotentiallseredasaoneptalfoundatinforlater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Key words:Tsinghua bamboo slip;Yin Gaozong Wenyu Sanshou;mohism;school affil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