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是梁實秋抗戰(zhàn)時期在重慶的居所。當時,重慶一家報社邀請他寫專欄,他便以《雅舍小品》為欄目名,用風趣幽默的筆法撰寫生活的點滴。寫的都是身邊瑣事,生活隨筆,沒有統(tǒng)一的主題,題材多是隨手拈來的,每篇散文自成一體。比如《衣裳》《握手》《寫字》《理發(fā)》等,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題目,梁實秋往往能寫出豐富雋永的內(nèi)容。他說,自己的這些作品是“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產(chǎn)物。書名用“雅舍”二字,只在點明寫作的所在地而已。用今天的話說,《雅舍小品》這本書充滿了我們現(xiàn)在特別向往的“松弛感”。
梁實秋的“雅舍”是一座什么樣的房子呢?地處荒涼,非常偏僻,它的結(jié)構(gòu)就是幾塊磚,搭個木頭架子,墻上刷上泥灰,簡單至極。房子也不結(jié)實,很單薄。有窗戶,卻沒玻璃,所以風來則洞若涼亭,雨來則滲如滴漏。梁實秋說,他一開始只求這房子能蔽風雨,結(jié)果沒想到,這房子連遮風擋雨都做不到。屋里還有坡,每天從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從飯廳回到書房是下坡,來家里做客的朋友都非常驚訝。但是梁實秋習慣了,覺得也挺好。這屋子幾乎談不上隔音,隔壁的鼾聲、噴嚏聲、喝湯聲、脫皮鞋聲,聲聲入耳。這里的老鼠還特別多,磨牙的磨牙,亂跑的亂跑,一到晚上就自由活動。還有蚊子,梁實秋說他這輩子沒見過這么多蚊子,傍晚的時候在屋里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偶爾來個客人,腿被蚊子咬得就像玉米棒子。雅舍就是一座這樣的房子。
誰會喜歡這樣的房子呢?梁實秋喜歡,喜歡它有個性。住得偏一點,正好可以親近大自然。交通是不大方便,所以會來這里看他的都是真朋友。房子建在山坡上,地勢較高,最宜賞月?!啊派帷钜嗽乱埂貏葺^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所以“雅舍”之雅,不在于房屋如何,而在于居住的人能否以一種豁達、詩意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把派帷敝?,在于“雅觀”。
梁實秋在家里還很會為自己制造樂趣,他的家里有“三無”“三有”。
他說他不是達官顯要,所以名公巨卿的照片不能進他的屋子;他不是牙醫(yī),所以家里也不掛博士文憑;他這里不是理發(fā)店,家里也不掛什么西湖十景、電影明星。但是家里有“三有”:有潔凈,有新意,有個人風格。家里雖然簡陋,可是非常整潔,常常掃灑拂拭,一塵不染。沒事他就喜歡在家里翻新布置,讓家時時有新鮮感。布置房間的時候,他喜歡參差錯落,不拘一格。中國舊式家庭,布置都千篇一律,無非是一張八仙桌,然后是靠椅茶幾。他不喜歡這樣,他就是要布置得錯落有致,契合自己的心意。這房子特別有梁實秋的風格,誰進來,都會知道這是他的房間。所以,“雅舍”之雅不在于有多少物品,而在于這個主人為自己制造樂趣。“雅舍”之雅,在于“雅趣”。
梁實秋也在“雅舍”里感悟人生。他說,“雅舍”不是他的,他只是房客之一。人生如寄,人在天地中本來就如過客一般。“雅舍”是家嗎?“雅舍”不是家嗎?不管它是不是家,現(xiàn)在住在這里,它就像是家一樣。在這里,每一天的酸甜苦辣,百般人生滋味,都是本人親嘗,都是真真切切的,屬于我的。所以,“雅舍”是我的,不是我的,這里是家,不是家,有什么重要呢?“雅舍”之雅,還在于作者能夠超然物外,俯仰天地,感悟人生。哪怕在方寸蓬蓽之中,仍然可以俯仰天地,品味人生。“雅舍”之雅,在于“雅悟”。
讀梁實秋的《雅舍》時,我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劉禹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边@兩篇文章都在講安貧樂道,隨遇而安。但這兩篇文章也并不完全相同。在微妙的差異之間,更能顯出梁實秋《雅舍》獨有的氣質(zhì)和特點。
《雅舍》與《陋室銘》最根本的差異,在于梁實秋的思想。梁實秋既不崇古,又不崇西,那他崇尚的是什么呢?他的思想根底,是“新人文主義”。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梁實秋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遇見了影響他終生的老師——新人文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和領(lǐng)軍人物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新在哪里,和以前的人文主義有什么不同?人文主義都提倡以人為本。但從前的人文主義認為,人的尊嚴在于人的理性,所以崇尚理性,追求科學。可是當片面的科學主義、極端的工具理性大行其道,人感性的一面卻被忽視、被壓抑了。于是從盧梭開始,在世界范圍內(nèi)興起一鼓打破束縛、抒放情感、表現(xiàn)自我的浪漫主義思潮。新人文主義仍然堅持以人為本,但白璧德對以往的人文主義和浪漫主義都提出了商榷。他認為,衡量一切的尺度既不是理性,也不是感性,而是豐富完整的人性。他認為健全的人性,是理性能對感性有所節(jié)制。節(jié)制到什么程度呢?不是“存天理,滅人欲”,而是達到理性與感性均衡發(fā)展、彼此協(xié)調(diào)的程度。
新人文主義對一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梅光迪、胡先骕、吳宓回國后創(chuàng)立學衡派,他們的宗旨是“昌明國粹,融化新知”,這正是新人文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陳寅恪、林語堂、錢鍾書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人文主義的影響,梁實秋正是當時新人文主義在中國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雅舍》,簡直就是對新人文主義思想內(nèi)涵和審美原則的完美詮釋。為什么面對如此惡劣的物質(zhì)環(huán)境,他卻可以不怨不怒、隨遇而安呢?因為新人文主義提倡要“理性節(jié)制情感”。為什么可以物隨心轉(zhuǎn),不按照任何慣例,而是跟隨自己的心意布置房間呢?因為新人文主義提倡的是“以人為本”。為什么他的文章可以雅俗共賞呢?因為新人文主義主張的是“完整均衡”,不走偏至。為什么他的文章如此幽默詼諧呢?因為他的文章是一位安然從容的智者在人生已無困惑時,自然流露出的隨性和喜悅。新人文主義不僅僅是一種美學風格,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除了《雅舍》,梁實秋的《雅舍小品》里還有許多散文都散發(fā)著新人文主義體貼人性、通達豁然的溫馨暖意。例如,在《旅行》這篇文章中,梁實秋說,旅行也不是沒有苦惱的,比如帶行李的麻煩、交通工具的不便等,但旅行也有很多樂趣。首先,“旅行是一種逃避”。我們平時身邊有很多喧囂煩惱,在“家里面所能看見的那一塊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塊”。“在旅行中,少不了風吹雨打,然后倦飛知還,覺得‘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這樣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變成為暫時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時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騰幾回,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绷硗?,“旅行中沒有不感覺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種趣味”。在大自然里,你會覺得人與人之間特別親切,路上遇見其他的旅客,時不時寒暄一兩句,人類之間的這種平白無故的友善,也讓人覺得特別療愈。作者對人性的體察十分精微,他能把我們生活里的小煩惱、小寂寞、小確幸,用一種很幽默的方式訴說出來。
在《中年》這篇文章中,梁實秋寫到,人到中年是容易感到哀傷的,當接到朋友傷病或離世的消息,你會感慨時光已經(jīng)在靜默中流逝了大半。同時,滿身銳氣的年輕人層出不窮,你會發(fā)現(xiàn)在不知不覺間世界已被交到了青年人的手里。身體的衰弱、面容的松弛、心志的頹唐……都讓人很難享受中年的時光。但梁實秋說:“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薄爸心甑拿钊?,在于相當?shù)卣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梁實秋并不諱言中年人不得不面對的種種傷感和困境,但他能用平靜的心境接受時光流逝的無奈,并在生命的后半段找到可以安放靈魂的位置,然而更加從容淡定地享受生活,創(chuàng)造價值。時過境遷,斯人已逝,而他留下的文字仍然在撫慰著我們心里的傷痕,溫暖著我們的人生。
新人文主義是梁實秋一生信奉的理念。他的文章看起來非常閑適、隨性、溫和,但其實有相當深厚的思想底蘊。也許有人會問,梁實秋信奉的是西方的新人文主義,這不是崇尚西方嗎?其實,新人文主義的祖師白璧德非常推崇中國的孔子,很欣賞孔子的俗世哲學。所以,學無中西,學無古今,學無新舊,學無南北。只要是符合人性的,皆可以為我所用。只要是不符合人性的,都可以提出商榷。人,才是衡量一切的尺度,這就是新人文主義的精髓。
2025年是抗戰(zhàn)勝利八十周年。曾經(jīng)的滿目瘡痍,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萬丈高樓平地起。梁實秋的《雅舍小品》也成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最暢銷的作品之一。我們一起讀著《雅舍》,一邊再次思考:房子究竟有多重要?我們到底需要多少東西,才可以安居,才能夠安心呢?我們都渴望擁有梁實秋的那一份閑適,可是閑適并不是閑出來,而是思考出來的。梁實秋的閑適,是真正悟到了人生的真諦,把握住了真正關(guān)鍵的東西,然后將其他的事物和境遇輕松放下;是在參透了世間萬物之后拈花一笑。像梁實秋這樣的一個人,不管身在何處、遇見何事,都可以隨遇而安,都可以從心、自在。蘇軾曾言:“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绷簩嵡锏奈淖忠苍趩l(fā)我們,只要有這樣的雅觀、雅趣和雅悟,哪里都可以是雅舍。無論我們在什么年紀,在什么地方,遇見什么樣的事情,都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