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6-0088-06
一、引言
在全球化、城市化深入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城市形象研究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俺鞘行蜗蟆边@一概念是由城市學家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的。他將其界定為“大眾對一系列有形的城市元素的主觀感知”,強調(diào)這種感知的形成受大眾傳媒、個人經(jīng)歷以及人際傳播等因素影響[1]。當前,世界各地的城市都競相吸引更多游客、新居民和投資者,以促進自身經(jīng)濟增長,創(chuàng)造積極的“發(fā)展螺旋”[2]。城市形象則是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體現(xiàn)[3]
南充市,作為川東北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是省人口第二大城市,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近年來,南充在城市建設、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傳承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城市形象進一步提升[4]。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塑造和傳播獨特的南充城市形象,增強城市吸引力,提升居民文化自信,是值得我們深人探討的問題[5]。語料庫語言學家運用計算機技術,快速提取大量客觀語言資源,準確顯示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為城市形象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本文運用語料庫方法,結合語言學家梵·迪克的新聞話語分析框架,基于客觀、真實的新聞語料,通過對與南充相關的媒體報道進行話語分析,探究南充對外城市形象。
二、研究背景
城市形象具有復雜性,它建立在人與城市的關系之上[2]。新聞媒體話語折射出社會關系,是話語分析的主要對象[7]。新聞媒介塑造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客觀屬性與人們主觀感知相結合的結果[5]。據(jù)此,在中國知網(wǎng)以“城市形象”為主題進行檢索,截至2024年8月,共得到文獻18828篇,主要涉及“城市品牌”“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領域。其中,聚焦對外城市形象的研究共130篇。
從總體上看,相關研究多以傳播學視角展開,探討城市形象傳播的機制和策略。學者錢秋月指出,玉溪市在城市形象對外傳播中存在渠道單一、傳播效果不明顯、內(nèi)容特色不足等問題,提出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 + 傳播媒介”的模式進行宣傳[8]。學者黨潔通過研究陜西城市形象對外傳播的策略,總結了區(qū)域形象的數(shù)字媒體傳播路徑,提出運用視聽符號克服語言障礙,用情感共鳴彌合文化差異[9]。學者施敏總結了全媒體輔助城市形象對外傳播的方法,強調(diào)充分使用新媒體,保持形象宣傳的連貫性[10]。同時,一些研究從語言學視角分析對外城市形象。學者許潔從話語主體分布、主題分布和報道話語形式三個方面,對“十三五\"期間福州對外城市形象構建展開研究,探討了負面報道和正面回應對城市形象的影響[11]。學者李嘉璇基于皮爾斯的符號三元構成理論,結合多模態(tài)分析,對賬號iChongqing發(fā)布的視頻展開研究,發(fā)現(xiàn)動態(tài)化、多元化的城市形象來源于再現(xiàn)體、對象與解釋項的互動[12]。此外,部分研究采用語料庫作為輔助方法,研究城市的國際形象。
綜上所述,基于語言學視角的對外城市形象研究尚顯不足,運用語料庫開展城市形象對外傳播的研究較少,且語料收集來源有限。因此,本研究采用自建語料庫的方式,依托新聞語料進行話語分析,旨在揭示南充對外城市形象的特點、優(yōu)勢和不足。
三、研究設計
(一)語料和研究對象
本研究語料選自ChinaDaily(《中國日報》)、People'sDailyOnline(《人民日報》)、GlobalTimes(《環(huán)球時報》)的報道。這些媒體以其公信力和國際影響力,為語料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數(shù)據(jù)支撐。
運用python,從三家新聞媒體官網(wǎng)抓取含有“Nanchong\"關鍵詞的新聞,限定發(fā)布時間為2014年至2024年,得到169篇文稿,共計65591詞次(token)。進行語料清洗后,將語料導人AntConc4.1.4和AntConc4.2.0作后續(xù)話語分析。AntConc是一款語料檢索工具,具有“KWIC語境檢索”“詞叢”“N元模式”等功能。本研究使用了兩個不同版本,AntConc4.1.4版本具有詞云功能,AntConc4.2.0版本具有pre-built參考語料庫功能。
(二)研究理論和路徑
語料庫語言學(CorpusLinguistics)是指運用計算機技術,快速提取大量客觀語言資源,從而揭示語言使用的傾向性及其所傳達的意識的研究[13]。國內(nèi)學者將語料庫理論和方法應用于二語習得、話語分析、翻譯對比等領域,其中,對于新聞話語的研究較多[7]。語言學家梵·迪克提出了新聞話語分析框架,旨在依托宏觀語義學的結構理論,精準剖析新聞文本的主題,從微觀角度揭示話語的語義連貫性和隱含意義[14]。具體而言,新聞話語的宏觀結構包含命題、主旨、要點以及核心信息,微觀結構則包含話語的功能、條件以及二者的一致性。結合語料庫語言學,宏觀角度的新聞話語研究從主題詞與高頻搭配詞分析展開,微觀角度的新聞話語分析則從索引行、上下文關鍵詞的語義傾向分析展開。
本研究基于語料庫,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客觀、全面地分析主流媒體對南充的新聞報道話語。主要回答以下問題:南充城市形象通過哪些主題進行表達?報道整體呈現(xiàn)的情感態(tài)度傾向是怎樣的?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宏觀話語主題分布
主題是文本內(nèi)容的核心特征。在新聞話語中,主題是新聞的主旨和要點信息[14]。在語料庫語言學中,觀察主題詞,獲取某一給定文類或主題文本的詞語特征,對于文本檢索具有重要價值[13]。因此,本文借助AntConc 的參考語料庫American English 2006:PressReportage,導出語料關鍵詞,并使用詞云功能得出南充新聞主題詞分布,如圖1。
從圖1看出,在關于南充的新聞報道中,最顯著的共現(xiàn)詞為“China”“Sichuan”“province”“southwest”,這些詞匯多涉及南充的地理位置和行政歸屬。媒體在介紹時,經(jīng)常使用“southwestChina(位于中國西南地區(qū))\"和\"inSichuanprovince(省內(nèi))\"等表達。此外,報道多次提及、、廣安、達州等南充周邊城市,以凸顯南充作為成渝地區(qū)雙城經(jīng)濟圈一員的重要地位。
1.綠色發(fā)展引領多元南充
通過梳理以地區(qū)為核心的報道主題,統(tǒng)計相關報道中高頻出現(xiàn)的地區(qū)及其對應的主題(見表1)。
2.社會民生譜寫包容南充
從表1看出,閬中、蓬安和南部是被報道頻次較高的地區(qū),主題涵蓋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旅游、公共安全等方面。中小型城市形象對外傳播的主要目的是“使人知”“引人來”,因此,應聚焦區(qū)域敘事,講好區(qū)域故事[15]。南充市下轄三區(qū)五縣,代管一縣級市。如表1所示,從數(shù)量上看,閬中市被單獨報道的次數(shù)最高,且主題豐富。報道主題包括春節(jié)文化(SpringFestivaltradition)發(fā)源地、中國四大古城(Ancienttown)等,展示了閬中獨特的風景和人文。從內(nèi)容上看,針對不同轄區(qū)的報道都著重講述了南充的自然景觀與綠色發(fā)展規(guī)劃。例如,蓬安縣的相如湖國家濕地公園(XiangruLakeNationalWetlandPark)、南部縣的“南部水城(WaterCityproject)項目計劃、西充縣的有機農(nóng)業(yè)(organicagriculture)、高坪區(qū)的嘉陵江濕地公園(JialingRiver wetlandpark)等,體現(xiàn)了南充對生態(tài)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同時,媒體對各區(qū)縣的特色文化活動進行了報道。例如,儀隴縣非遺文化購物節(jié)(ICH-themed shopping festival)、蓬安縣周子古鎮(zhèn)(Zhouziancienttown)文旅活動、順慶區(qū)木偶藝術節(jié)(BigPuppetshow)等。通過開展文化旅游和特色購物節(jié),不僅促進了南充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還提升了人們對文化多樣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認識。從報道視角上看,文章以第三人稱展開敘事,客觀地描述南充在綠色多元發(fā)展道路上的探索與實踐,提升了報道深度和準確度,增強了傳播效果[14]。
為進一步分析媒體報道中涉及的主體類型,本文梳理了其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描述對象及對應內(nèi)容(見表2)。
從表2看出,報道重點集中在當?shù)卣?、公安機關以及鄉(xiāng)村居民等主體上,相關主題涵蓋應急管理、社會治理、農(nóng)業(yè)發(fā)展等領域。結合表2,在以不同主體為中心的報道中,聚焦南充當?shù)卣臄?shù)量最多,話題集中在自然災害防治與救援、政策新規(guī)、企業(yè)管理等方面。例如,媒體對2021年8月南充特大暴雨事件進行了報道,在暴雨、洪水突發(fā),群眾需要緊急疏散的情況下,政府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有序組織,切實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提升了市民的安全感。此外,南充市政府強調(diào)“adherence of greendevelopment(堅持綠色發(fā)展)”,扶持特色產(chǎn)業(yè)“silkandgarment(絲綢)”,體現(xiàn)了城市在堅持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同時,注重傳統(tǒng)技藝的保護與傳承。
聚焦公安機關的報道,主要展現(xiàn)其在社會治安和交通管理方面的成果,彰顯了公安干警履行職責使命,全力為南充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huán)境和法治環(huán)境。對鄉(xiāng)村居民的報道集中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面,如“l(fā)argevegetablebase(蔬菜種植基地)”“breed-ingindustries(養(yǎng)殖業(yè))”等。體現(xiàn)了南充的農(nóng)業(yè)綠色發(fā)展產(chǎn)業(yè)鏈建設,彰顯了生態(tài)資源優(yōu)勢。從對外傳播效果來看,此類報道具有真實性、貼近性,展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充滿活力的南充城市形象[6]
媒體對“PandaPapa(熊貓爸爸)”胡錦矗教授、“Sichuan Opera performer with Down syndrome(練川劇的唐氏綜合征女孩)”、“inheritorof chuanbeiliangfen(川北涼粉繼承人)”等典型人物進行特別報道,不僅展現(xiàn)了南充獨特的人文風貌,還體現(xiàn)出對不同社會群體的理解與包容,構建了多元和諧的南充城市形象。對于獨特的人物和故事,媒體將報道重心放在情感上,用情感共振促進國際傳播,喚起受眾的共鳴[9]
3.文化飲食創(chuàng)造旅游南充
為了進一步揭示媒體報道的主題分布和關注重心,本文對其中高頻出現(xiàn)的描述對象及其關聯(lián)關鍵詞進行了分類統(tǒng)計(見表3)。
數(shù)據(jù)顯示,工業(yè)與文化是報道頻次最高的主題。城市形象傳播需要依托具體的載體,包括歷史人物、地理標志、風土人情、飲食文化等[1]。中小城市要挖掘本地資源,采取差異化發(fā)展戰(zhàn)略,積極培育契合當?shù)靥攸c的優(yōu)勢產(chǎn)業(yè),打造特色經(jīng)濟[15]。結合表3,新聞報道中南充的城市形象載體主要包括絲綢產(chǎn)業(yè)園、絲綢博物館、三國人物等,在飲食方面則包括川北涼粉、愛媛橙、張飛牛肉等。
南充的絲綢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2005年,中國絲綢協(xié)會授予南充“中國綢都\"稱號[4]。報道中多次出現(xiàn)“silk and garment industry(絲綢產(chǎn)業(yè))\"“silkroadthemedtourism(絲綢之路主題旅游)”“silkmuseum(絲綢博物館)”,加深了受眾對南充絲綢文化之都的印象。春節(jié)文化是南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漢時期,巴郡閬中人落下閎編制了太初歷,恒定了春節(jié),中華民族有了過春節(jié)的習俗[18]。有關南充“春節(jié)文化(SpringFestivalculture)”的報道較多,塑造了春節(jié)文化之鄉(xiāng)的城市形象[15]。此外,《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于公元233年出生于巴西郡安漢縣(今南充),由此,南充收獲了“三國文化之源”的美譽[19]。但是,媒體關于“三國文化(“ThreeKingdoms\"culture)”的報道數(shù)量較少。說明當?shù)貙θ龂幕麄髁Χ炔蛔?,傳播成效欠佳?/p>
在教育方面的新聞報道中,“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西華師范大學)”“NorthSichuanMedicalCollege(川北醫(yī)學院)”被多次提及,這是媒體對這些院校師生和留學生進行了采訪拍攝。留學生作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其留學經(jīng)歷是傳播城市形象的重要載體。在交通方面的新聞報道中,“GaopingAirport(高坪機場)”和“LangzhongGuchengAirport(閬中古城機場)”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南充的城市規(guī)模較小,但擁有兩個機場,便利的交通促進了地區(qū)間的溝通交流,完善了旅游服務。在食品與農(nóng)業(yè)方面的報道中,南充知名特產(chǎn)“Chuanbeiliangfen(川北涼粉)”“sweet potatoes(紅薯)”“Baoning Sweet Steamed Buns(保寧蒸饃)\"被提及次數(shù)較多,展現(xiàn)了當?shù)鬲毺氐娘嬍澄幕?/p>
此外,南充作為革命老區(qū),擁有朱德同志故居、羅瑞卿紀念館、張瀾故居等紅色旅游資源[20]。但是,新聞報道中對當?shù)氐募t色文化鮮有提及,說明南充紅色文旅的宣傳有待加強。
綜上所述,通過媒體報道,南充呈現(xiàn)出綠色、多元、包容、開放的對外城市形象。今后應繼續(xù)立足城市核心定位,梳理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可體驗、可傳播的文化符號,促進城市形象傳播。
(二)微觀語義結構一致性
通過分析特定的詞語和句子,在微觀結構上達成局部一致性,能夠理解新聞的總體結構[14]。語義傾向展示了一個詞在語境中是如何獲得意義的[。語義韻是整個意義單位(復合詞項)所傳達的態(tài)度意義。通過研究語料的語義傾向和語義韻,能精準識別新聞文本中的核心主題與其內(nèi)在微觀結構之間的邏輯一致性,進而闡明新聞命題在呈現(xiàn)事實時所遵循的語義、功能條件關系以及相互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結[14]。因此,本文結合高頻主題詞的上下文關鍵詞,考察跨距為左右15個詞索引行內(nèi)的主要搭配,并大致按照積極、中立、消極分為三大類,分析每一類對應的主題指向(如圖2)。在169篇新聞報道中,客觀報道數(shù)量最多,共113篇,正向宣傳34篇,負面消極報道22篇。
1.正向積極報道
媒體報道能引導大眾的情感偏向,對輿論具有顯著影響[21]。關于南充的正向報道,主要包括“人物先進事跡”“綠色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效”“非遺文化傳承”“成渝雙城經(jīng)濟圈”四類子主題。
例1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Nanchong,along the bank of the Jialing Riverfor more than2,2OO years,has made remarkable efforts in preserv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itself into one of the most livable cities in China,according to local officials.
例1指向主題“綠色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效”,“re-markableefforts(顯著成效)”“mostlivable(最具活力)”等形容詞呈現(xiàn)出明顯的積極傾向,表現(xiàn)出對南充綠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高度肯定和贊揚。城市形象越好,市民和游客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就越高[3]。此類報道不僅宣傳了城市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擴大了城市知名度、提升了城市影響力、增強了城市競爭力,還增加了當?shù)鼐用竦奈幕孕拧?/p>
2.客觀中立報道
新聞具有非個人化和組織化的特點,呈現(xiàn)中立、客觀態(tài)度的報道在語料中占比最高[14]。包括“社會活動”“舉行會議”“普及傳統(tǒng)文化”“城市建設與規(guī)劃”“產(chǎn)業(yè)產(chǎn)品信息”等子主題。此類報道是對南充城市形象最真實、客觀的寫照。
例2 It's the birthplace of the“Three Kingdoms”cultureandSpringFestivalculture,aswellasthemillennium silkcity.Forthosewhoaremore interested inhistorical events can visit the Wanjuan building,where Chen Shou,a historian in theWestern Jin Dynasty(265-316),wrote the Record of the Three Kingdoms,a biographical series of the Wei, Shu and Wu dynasties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例2指向主題“傳統(tǒng)文化科普”,其與正向報道中的\"非遺文化傳承”子主題有所差別,主要體現(xiàn)在用詞的語義傾向上。例2中“thebirthplaceof(發(fā)源地)\"“historicalevents(歷史事件)”等中性表達,是對南充三國文化和萬卷樓景區(qū)的客觀描述,不摻雜個人情感。而正向報道中則傾向于使用“makinganim-portantdelicacy(形成重要的美食傳統(tǒng))”“buildaqualifiedteamofworkers(建設高質(zhì)量工人隊伍)\"等表達。
3.負面消極報道
新聞報道的內(nèi)容選擇和呈現(xiàn)方式會直接影響大眾對城市的認知和感受[21]。南充的負面情感內(nèi)容報道集中在社會民生方面,包括“違法犯罪活動”“重大災害事件”等子主題,共12篇新聞。
例3Aftera video ofa shark beingboiledand barbecuedbyafoodvloggernamed Tiziwentviral ontheinternet,the local police in Nanchong,Southwest China‘s SichuanProvince,confirmed that the shark in Tizi'svideo wasa great white shark - an endangered species- and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is being conducted,according to mediareports.
例3指向主題“違法犯罪活動”,網(wǎng)紅直播吃瀕危物種大白鯊這一事件引發(fā)廣泛關注,三家媒體均有報道。對于該負面新聞,相關部門迅速回應,公安機關及時控制有關人員,維護了城市形象,有效控制了負面輿情[1]。
綜上所述,有關南充的新聞報道語義傾向較為客觀中立,但涉及的主題有限,限制了受眾的整體了解和深度認知。在推進城市對外形象傳播時,深入了解受眾情況和市場至關重要[10]。南充要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找準傳播載體,靈活運用宣傳技巧,多維構建、多渠道傳播正向的對外城市形象。
五、結語
媒介解放并延伸了人的器官,人們透過媒體的敘述,形成對一座城市形象的認知[21]。本文運用語料庫研究方法,分析南充對外城市形象。從宏觀話語主題分布來看,其對外城市形象塑造呈現(xiàn)出綠色發(fā)展引領多元南充、社會民生譜寫包容南充、文化飲食塑造旅游南充的特點。從微觀語義結構分析來看,報道總體呈現(xiàn)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彰顯了南充多元、包容的形象。展望未來,南充應立足自身歷史文化資源優(yōu)勢,以城市特色文化為支撐,以歷史底蘊為抓手,系統(tǒng)推進城市形象建設。在城市對外形象宣傳中,應注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有機融合,運用新媒體手段,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敘事方式講好區(qū)域故事,塑造城市品牌,傳播城市形象[22]
參考文獻:
[1]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11-13.
[2] Constantinos-VasiliosPriporas,NikolaosStylos,Irene(Eirini)Kamenidou.Cityimage,citybrand personal-ityandgenerationZresidents‘life satisfactionundereconomic crisis:Predictors of city-related socialmediaengag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Research,2020(119):453- 463.
[3] 田馳,付濤.主流媒體對城市形象的對外傳播研究——以《中國日報》八聯(lián)版新聞設計為例[J].新聞愛好者,2024(3):84-86.
[4] 張明川,何芙蓉.南充絲綢文化旅游發(fā)展對策研究[J].經(jīng)濟論壇,2018(2):62-65.
[5] Yue Jiang,Xianwen Kuang.Image of a city in the lo-cal and global media: Suzhou asa case[J]. Cities,2023(143):104593.
[6] 許家金.語料庫與話語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9.
[7] 張瑞華,李順然.國內(nèi)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研冗練述[J」.當代外語研究,Z0ZU(0):101-110+5
[8]錢秋月.玉溪城市形象對外傳播研究[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23,39(2):112-120.
[9]黨潔.數(shù)字媒體條件下陜西對外形象傳播策略[J].新聞傳播,2024(3):50-52.
[10]施敏.城市對外形象傳播的全媒體路徑選擇[A].《智能城市》雜志社,美中期刊學術交流協(xié)會.2016智能城市與信息化建設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II[C].武漢:長江日報社,2016:1.
[11]許潔.對外傳播中的福州城市形象話語建構—以“十三五\"期間China Daily 報道為例[J].武夷學院學報,2024,43(2):60-65.
[12]李嘉璇.符號三元構成說視域下城市形象對外傳播研究——基于iChongqing對外傳播的考察[J].新聞前哨,2024(4):20-23.
[13]梁茂成,李文中,許家金.語料庫應用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3-52.
[14]圖恩·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M].曾慶香,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5-183.
[15]郭毅.地方國際傳播中心的功能定位、建設難題與中小城市的戰(zhàn)略選擇[J].對外傳播,2024(3) :23-27.
[16]辛斌.媒體形塑時代的對外傳播研究[J].話語研究論叢,2022(1):1-12.
[17]李斌,侯琳,肖瀟.城市形象的建構與對外傳播——以“電動汽車之都\"柳州為例[J].對外傳播,2022(11) :43-47.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閬中:潮玩千年古城盡享春節(jié)假期[EB/OL].(2024-02-05)[2024-08-13]. https:/www. mct. gov. cn/whzx/qgwhxxlb/sc/202402/t20240205_951190.htm.
[19]吳俊蓉,吳俊艷,趙俊鳳.文旅融合視域下的南充三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J].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23(3): 12-15+33
[20]張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紅色文旅融合發(fā)展研究——以南充市為例[J].旅游學院學報,2023(1) :46-51.
[21]宋凱.北京文化形象的媒體呈現(xiàn)——基于大數(shù)據(jù)和社會網(wǎng)絡分析方法[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10):18-24.
[22]相德寶.自媒體時代的中國對外傳播策略[J].當代傳播,2011(6):98-101.
[責任編輯: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