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為全面掌握地名基本信息,提高我國地名管理和服務水平,國務院印發(fā)《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通知》,決定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為了記錄和展示地名普查成果,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地名普查的效用,出版業(yè)積極推進地名圖、錄、典、志的編撰工作。目前,已經出版《**標準地名圖集》《**地名錄》《**地名詞典》《**地名志》《**行政和地名圖集》《圖說 ? ? 地名》等圖書?!? ? 標準地名圖集》以地圖形式反映地名所在行政區(qū)域內的地理分布情況[1; 地名錄》以分類表形式反映各地行政區(qū)域內的地名,具有檢索資料的功能[2]; ??** 地名志》以文字介紹為主,是某地以地名普查資料為基礎征集出版的地名資料書,具有法定性質,是加強地名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標準地名使用的重要依據(jù)[3];《**地名詞典》以文字形式,從自然、經濟、人文和歷史的角度,介紹特定范圍內的地名[4]。
以上圖書是對地名普查成果進行分類匯總后,編撰而成的工具書,專業(yè)性較強,難以在社會大眾中普及。為了使大眾對地名文化產生興趣,進而深入了解,地名圖書出版需要根據(jù)讀者的年齡、文化水平、閱讀偏好等因素,優(yōu)化內容表達和傳播形式,普及和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6-0054-03傳播地名知識。
二、地名文化的內涵
地名文化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它不僅是指代符號,還蘊含著地理、歷史、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首先,地名文化承載著地理風貌特征。以“薊”這一地名為例,根據(jù)相關記載和考證,大薊是一種形如車蓋的植物,生長大薊的土丘叫“薊丘”,由此派生出“薊\"這一聚落名和后續(xù)發(fā)展起來的城邑“薊城”,從地名追溯地區(qū)曾經的自然植被情況,知曉其地理特點。又如“海參崴”,詞源意義是“盛產海參的港灣城市”,直觀地體現(xiàn)了當?shù)氐奈锂a特征,反映出特定的地理風貌。
其次,地名文化記錄著地方歷史變遷。許多古老的地名具有獨特的歷史印記。例如,河南修武縣在秦朝時期已設置,其名源于商末周武王在此修兵練武,取“武王伐紂、修兵演武于此”之意,沿用至今。這一古老的縣名,見證了漫長的歲月。又如“八朝古都”開封,春秋時期鄭莊公取“啟拓封疆”之意將其定名為啟封,后因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改稱開封縣,最終演變?yōu)殚_封市,清晰地展現(xiàn)了政治和文化的變遷軌跡。
再次,地名文化反映了地方經濟發(fā)展狀況。以北京為例,馬廠、羊房等地名反映出當?shù)匦竽翗I(yè)較為發(fā)達;沙鍋劉胡同、豆腐陳胡同體現(xiàn)了手工業(yè)發(fā)展情況;瓷器口、帽兒胡同則反映出商品貿易情況。這些地名猶如一個個歷史故事,展現(xiàn)了當?shù)卦诓煌瑫r期經濟發(fā)展面貌。
最后,地名文化與社會生活相關。我國地名中常見的福、吉、祥、順、富、達、和、安、寧、興、盛、昌、旺等吉祥詞語,以及德、禮、仁、義等承載價值理念和道德信念的詞語,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社會價值取向。此外,地名也體現(xiàn)了當?shù)氐纳鐣嫵?。例如,以守墳的墳戶為基礎聚集而成的村落,就以“墳”命名。
總之,地名文化是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區(qū)域的文脈傳承緊密相連,是我們了解歷史、傳承文化的關鍵所在。
三、地圖出版?zhèn)鞑サ孛幕穆窂?/p>
(一)以地圖為主,與文字、照片相結合
地圖就是根據(jù)一定的數(shù)學法則,使用地圖語言,繪制在一個平面上表現(xiàn)地球上各種事物的空間分布、聯(lián)系、數(shù)量和質量特征的圖形圖像。地圖具有科學性、直觀性等特點,能反映某一區(qū)域地名的空間分布、地名之間的相互關系,便于人們記憶。
通過地圖出版?zhèn)鞑サ孛幕鸵劢固囟▍^(qū)域,深入研究該區(qū)域內的特色地名,如自然地名、當代地名、歷史地名、紅色地名、古跡地名、事件地名、人物地名、史實地名、傳說地名、姓氏地名等。出版者應采用地圖與文字、照片相結合的表現(xiàn)形式,通過獨特的視覺表達,運用創(chuàng)意元素,傳播地名文化。具體應采用三種形式:第一,單張地圖形式。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名,編制專題地名地圖。以標注地名點位和名稱、添加引線和文字框等方式展示專題內容,用地理底圖表現(xiàn)與地名相關的行政、水系、交通等內容。第二,對比不同時期地名的地圖。通過對比的方式,反映某一區(qū)域內的地名演變和行政區(qū)劃變遷,使讀者對該區(qū)域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情況有一定了解。主要采用標準地圖或手繪地圖形式,根據(jù)不同年齡、文化程度讀者的需求匹配內容的難易程度。第三,地圖冊形式。將多個單張地名地圖細分為不同專題并結集成冊,采取左圖右文的形式,以文字闡釋地名概況,搭配標志性實景照片,凸顯專題特色。
地圖與文字、照片相結合具有以下優(yōu)勢:第一,讀者既能直觀地了解某一區(qū)域內地名的空間分布情況,又能掌握具體的地名知識;第二,地名符號、標志性照片能加深讀者對地名的印象,給讀者帶來輕松愉快的閱讀體驗。
(二)以故事和知識讀本形式傳播地名文化
以故事形式傳播地名文化,更容易讓讀者接受。地名故事提高了讀者閱讀地名讀物的興趣,他們了解地名的由來和含義,感受故事承載的文化價值,對地名文化形成初步認知。出版者要收集和分析特定區(qū)域地名的資料,從地域文化、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社會變遷等方面,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通過一個個具體事例,讓讀者了解當?shù)氐娜宋臍v史。例如,《**紅色地名故事》精心選取眾多紅色地名,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展現(xiàn)紅色地名的起源與內涵,傳承紅色精神,延續(xù)紅色文脈,弘揚紅色文化[5]。地名是鄉(xiāng)音,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中;地名像明燈,照亮游子回家的路?!?*最美地名故事》通過挖掘當?shù)亍白蠲赖孛鸤"故事,講述人文歷史,展現(xiàn)地理和文化的演變脈絡,喚起根植于人們心中的鄉(xiāng)土情懷,增強人們對家鄉(xiāng)的認同感和歸屬感[6]。 ??** 歷史地名故事》以著名的山、河、寨、臺、塔、橋、樓、街、巷、古村落、遺址等為基礎,追根溯源,厘清歷史文脈,闡釋地名的命名依據(jù)和其承載的自然人文發(fā)展歷史[7]。《**地名傳說》《**地名典故》《**地名趣事》等,以生動的文字和紀實圖片講述地名的起源,做到了思想性和文學性的有機統(tǒng)一,有效增強了地名書籍的可讀性和地名文化的傳播效能[8]
此外,出版者以知識讀本的形式傳播地名文化,讓大量鮮活的地名知識走進大眾視野。例如, ??** 100個地名知識》《**地名知識學生讀本》是面向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讀者編寫的知識讀本,內容深入淺出,旨在提高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對地名文化的認識,激發(fā)他們傳承地名文化的動力。
(三)探索多樣化傳播形式
在技術層面,出版者要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多元化呈現(xiàn)地名文化。要將虛擬現(xiàn)實(VR)和增強現(xiàn)實(AR)技術運用到圖書中,讓讀者通過掃描頁面二維碼,置身于虛擬的歷史場景之中,沉浸式體驗地名所在地區(qū)的真實風貌,直觀領略地名承載的豐富文化內涵;借助人工智能,根據(jù)不同讀者的閱讀偏好和需求,精準推薦地名圖書;運用人工智能輔助創(chuàng)作,生產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地名故事,提升圖書的可讀性和感染力,讓更多讀者對地名文化產生興趣。
在宣傳方面,出版者要創(chuàng)新地名圖書的傳播形式,開展接地氣、聚人氣的宣傳活動,吸引大眾關注地名文化。例如,組織知識問答、知識競賽等活動,構建以地名為核心,內容包含歷史、地理、語言、民俗的地名題庫;舉辦“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主題大會,寓教于樂,增強大眾的互動體驗,提高他們對地名知識的興趣;開展地名文化一堂課、地名文化探訪體驗、地名文化圖片巡展等實踐項目,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加深參與者對地名文化的理解。
四、結語
地名作為人們在社會交往和經濟活動中廣泛使用的媒介,不僅具備地理指向功能,更是國家主權的象征。地名是人類重要的文化創(chuàng)造成果。講好地名故事,普及地名知識,宣傳地名文化,讓人們充分感受中華地名之美,對于傳承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從政策角度來看,我國高度重視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陸續(xù)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地方各級政府加大了對地名圖書出版項目的資金投入,紛紛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支持傳承地方特色地名文化圖書的編撰與出版工作。同時,在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引導下,地名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之相關的圖書出版得到更多支持。出版單位應堅持內容為王的準則,注重提升圖書質量,確保地名文化能夠準確、生動地呈現(xiàn)給廣
大讀者。
從社會需求來看,人們對本土文化、地方特色的關注度日益增加,希望通過各種途徑深入了解自己家鄉(xiāng)和其他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地名圖書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同時,隨著文旅融合不斷推進,地名圖書成為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重要載體,借助旅游市場的熱度,地名文化和地名圖書的受眾群體將進一步擴大。
展望未來,地名圖書出版在推動地名文化普及與傳播方面前景廣闊,相信在新政策支持、新技術賦能以及社會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地名圖書必將在文化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彩,助力地方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承工作,讓承載著厚重歷史和人文情懷的地名代代相傳,成為凝聚鄉(xiāng)土情感、傳承民族文化的堅實紐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qū)標準地名圖集[M].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1999.
[2]上海市楊浦區(qū)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上海市測繪院.上海市楊浦區(qū)地名錄[M].上海:中華地圖學社,2019.
[3]《上海地名志》編纂委員會.上海地名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4] 馮志文.西域地名詞典[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5] 貴州省民政廳.貴州省紅色地名故事[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21.
[6] 妥永蒼,崔曉華,李波.寧夏最美地名故事2020[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21.
[7] 長沙市民政局.長沙市歷史地名故事[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2024.
[8] 青島市民政局.青島文化地圖[M].青島:青島出版社,2020.
[責任編輯: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