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4-0131-03
在“三新\"(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大單元閱讀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中,起到了培養(yǎng)學生語文水平、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作用。與舊版語文教材相比,新教材打破了傳統(tǒng)的文體限制,通過多篇文本組合的方式形成了以單元為整體的教學樣態(tài),使得語文課程教學更具整體性、系統(tǒng)性。通過開展大單元整合閱讀教學,能使教師的閱讀教學思路更為開闊,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力、文化自信等多項核心素養(yǎng)。當前,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滲透,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教學活動越來越普遍,也愈發(fā)熟練,使得語文大單元閱讀教學角度更為多元,并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系統(tǒng)的教學方案。
但是,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還存在以下共性問題。一是視頻、圖片、動畫等多媒體資源引入不當。部分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學生適配教學資源,所收集的互聯網教學資源未能契合當前的教學內容,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二是利用信息化工具開展教學活動存在滯后性。部分教師在高中語文大單元閱讀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時,沒有及時更新課件,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三是沒有借助信息化工具搭建良好的大單元閱讀互動平臺。部分教師在運用信息化教學工具時,習慣于在課堂上“自說自話”地講解,并沒有搭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平臺,也沒有為學生構建課下閱讀、線上交流的空間,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交流互動明顯不足。因此,教師應將大單元閱讀教學作為關鍵切入點,靈活運用現有多媒體資源及其他信息技術手段,及時更新課件內容,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開展語文大單元閱讀學習,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提煉文本主題與內涵,設定完整的大單元閱讀任務
在落實大單元閱讀教學活動之前,教師要深入了解當前新教材的具體編排情況,再根據新教材編排的課文內容提煉出每個單元的文本主題與內涵,然后設置與本單元相符的大單元閱讀任務;學生則要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對本單元所涉及的知識點有系統(tǒng)性了解。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認為,提煉文本主題與內涵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教師要有一定的耐心及較強的洞察力,如此方能有針對性地提煉文本主題。電子白板的出現,為教師提煉文本主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因為電子白板不僅具備一般多媒體設備的展示功能,還可以通過當堂手寫、與學生進行提問互動等方式來完成課堂教學,從而使課堂教學形式及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電子白板提煉出文本主題與內涵,有針對性地設置比較完整的大單元閱讀任務,在學生能夠透徹理解大單元閱讀內容。
例如,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節(jié)選了關漢卿的《竇娥冤》、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中的部分內容。從教材編排情況可以看出,本單元的主題是以中西方經典戲劇閱讀學習為主要方向,但實際上,本單元所選入的三篇文章不僅同屬于戲劇這一文學體裁,其共同點還都反映了人物在特定時代或特定環(huán)境下的命運,細致入微地表現了人物復雜而掙扎的內心動態(tài)。教師可以從單元整體視角提煉出其中各個文本的主題與內涵。例如,教師可先提煉出文本中的“第一主人公”,即《竇娥冤》中的“竇娥”、《雷雨》中的“魯侍萍”《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的境遇及內心狀態(tài)。隨后分析上述三位主人公所處不同時代背景及性格命運:“竇娥”處在中國封建社會,受到“男尊女卑”“父父子子”的封建禮教影響,加之當時社會黑暗,其不公遭遇體現出了人心之惡、時代之冷酷;“魯侍萍”處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舊社會,其個人命運映照了當時社會動向(“魯侍萍”的命運被周樸園、魯貴、魯大海、四鳳等諸多人物牽引,身不由己,最終走向被摧毀);“哈姆萊特”則肩負著復仇重任,但又面臨著叔父與母親有違倫理的情感關系,同時,“哈姆萊特”又在與自身的優(yōu)柔寡斷做抗爭,這也使其內心極為復雜,因此便有了“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說法。
在提煉本單元的文本主題與內涵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為學生進行提煉。具體做法如下:教師先將電子白板連接到PC上,然后通過投影儀將PC上的內容投影到電子白板上。此時教師可以通過互交式電子白板為學生動態(tài)展示文本中所涉及的具體人物關系,加深學生對文本情節(jié)的印象]。之后向學生提問:“上述幾位主人公的內心動態(tài)及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性?”最后,教師將學生的回答投影到電子白板上,使學生的思維與教師保持同步。如此教學,更有利于教師高質量完成大單元閱讀教學任務,幫助學生高效理解文本知識。
二、綜合考量新高考閱讀考查方向,有效整合大單元閱讀資源
從當前語文新高考命題趨勢來看,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成了重要方向之一,但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新高考備考,需要教師靈活設定大單元閱讀教學方案,有效整合多方閱讀資源[2]。此外,縱觀最近幾年各省份及自治區(qū)的語文高考出題規(guī)律,《紅樓夢》幾乎成了每年必現的出題方向之一,主要考查學生對《紅樓夢》中重要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性格、典型章節(jié)的掌握情況,此外還涉及個性化人物解讀能力的考查。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結合新高考命題趨勢整合大單元閱讀資源時,要準確把握文本情感基調,在豐富學生課外文本閱讀種類的同時,始終以《紅樓夢》等古典名著的閱讀與分析為主要方向,實現對文中重點章節(jié)的深度閱讀,尤其要發(fā)揮信息化教學工具的輔助作用,幫助學生高效理解文本所傳遞的思想及情感內涵。
例如,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四單元給出了明確的單元主題,即“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其中包括“認識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識媒介信息”等三個部分。在引導學生閱讀與學習本單元文本內容時,教師要明確“認識多媒體”“善用多媒體”“辨識媒介信息”的情感基調,即都是以現代化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習之間的關系探討為基調,其呈現了更加高效便捷的語文學習方式及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應具備的學習能力。對本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辨識媒介信息”而言,其情感基調與上述兩篇課文大致相同,但在“認識多媒介”“善用多媒介”的基礎上,又增設了新的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辨識互聯網信息真?zhèn)瘟驾姆椒╗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多種信息化媒介收集《紅樓夢》“周邊”,以此構建載體形式豐富、內容新奇有趣的大單元閱讀框架。例如,可以讓學生收集與自己喜歡的《紅樓夢》中人物有關的影視短片、混剪素材、圖片或人物解讀文章等,使大單元閱讀的視野不局限于文字閱讀層面,還包括了音頻、視頻、圖片等多元化形式,增強了文本理解的豐富性與深度。通過整合上述閱讀資源,可以幫助學生在面對語文高考中與閱讀有關的題目時更有底氣。
三、結合大單元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有代入感的閱讀情境
對大部分高中生而言,其之所以在語文閱讀學習過程中積極性不高,往往與教師閱讀教學活動氛圍沉悶、教學方式單調等有關,使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難以產生代入感,也無法深入理解文本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應以大單元教學目標為基礎,靈活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代入感較強的閱讀情境,使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課堂情境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印象[4]。尤其對高中階段的某些單元或課文而言,其所涉及的內容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例如,很多古文語言生僻、詰屈聱牙,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難以把握重點,也無法感同身受。這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有代入感的閱讀情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有實踐性的虛擬仿真課堂,通過用虛擬仿真教學模擬真實的教學場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身臨其境之感。虛擬仿真課堂主要通過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打造“超凈間”,以完成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更具真實感,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并使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學習體驗。
例如,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編入了荀子的《勸學》、韓愈的《師說》等古文,其教學目標之一是積累重要的文言文虛詞和實詞,掌握文章出現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等基本文言知識。但對很多學生而言,這些古文的造句方式、語言邏輯、用詞風格等與現代文存在較大差異,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會受到一定阻礙。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涵。如在引導學生閱讀《勸學》這篇古文時,教師先播放電視劇《孔子》中孔子與其弟子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探討“為學”的有關片段。荀子與孔子同為儒家學說代表,且荀子諸多思想都受孔子的影響,通過播放上述電視劇片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為學”的本質。同時,電視劇中以情節(jié)、人物的具象化表現來展示與“為學”“勸學”有關的觀點,促使文本閱讀教學更具代入感,所闡述的觀點也更為生動自然。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虛擬仿真技術來打造仿真空間,使所營造的閱讀情境更具真實性。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利用虛擬仿真軟件打造出的仿真空間內分別扮演荀子、孔子及其弟子,進而形成“跨空間對話\"這一特殊情境。學生可以借助計算機系統(tǒng)模擬人物形象、動作及語言風格,具象化展示人物形象,加深其對文本及影視作品中與“勸學”“為學”有關內容的理解。學生在虛擬仿真情境中學習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將虛擬仿真課堂分為理論知識講解、實踐案例演示、創(chuàng)新型實踐活動開展等三個部分,利用虛擬仿真引擎(VRSE)來創(chuàng)設出三維虛擬環(huán)境。在這一虛擬環(huán)境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人物形象,并加入自己對人物特征的主觀理解。此時,學生在情境學習過程中不再是單一地闡述荀子、孔子及其弟子的觀點,同時也使課堂氛圍更為活躍,使語文教學與當前“三新”改革要求更加契合。
總而言之,在“三新”改革背景下,信息技術融入是高效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重要方式,需要教師正視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學科的具體關聯,并靈活設置大單元閱讀教學方案,使信息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優(yōu)勢得到充分體現。具體來說,教師應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并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作為語文大單元閱讀教學主要目標,從提煉文本主題與內涵、結合新高考閱讀考查方向等維度整合大單元閱讀資源,創(chuàng)設有代入感的閱讀教學情境,并結合當前高中生具體學情,不斷完善高中語文大單元閱讀教學方式,促進課堂結構、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的更新,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謝錦.大單元教學視域下高中語文發(fā)現式閱讀教學評價策略探究[J].中學語文,2024(18):101-103.
[2]李艷.基于語言素養(yǎng)的高中語文大單元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4(6):18-20.
[3]肖玉蘭.“三新”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大單元閱讀教學研究:以部編版語文必修上冊為例[J].廣西教育,2024(11):118-121.
[4王龍祥.多重視角下大單元閱讀教學實踐探析:以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戲劇單元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3,24(9):23-25.
注:本文系賀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4年度立項課題“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2024ZXKT121)的研究成果。
(責編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