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3851(2025)06-0366-09
The path to exoneration in non-confrontational cases battered women who kill their husbs: An exploration the theory limited self-defense
Abstract: The path exculpation in the case murder husb by non-confrontational battered women needs the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the doctrine criminal law. The theory defensive emergency avoidance breaks through the nature the priority the right to life,while there is an interpretativ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quirement traditional justifiable defense \"ongoingilegal infringement\" the interval domestic violence,so they are both not reasonable solu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limited view justifiable defense through doctrine:taking the existence real imminent danger as the prerequisite for determining the timeliness justifiable defense;the act counter-kiling can be considered as justifiable self-defense only when the cycle violence exists in reality, the abused woman does not have a reasonable effective remedy, the abuser has made explicit threats lethal violence or it is reasonable to infer that the next aggravated violent act is imminent. On this basis,the paper classifies various situations this kind case makes substantive judgment by applying restrictive justifiable defense, so as to realize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battered women.
Key words: battered women; justifiable defense; defensive emergency hedging;domestic violence cycle
非對峙型受虐婦女殺夫案,指的是長期遭受丈夫家暴的妻子,在非對抗的情況下,趁丈夫處于熟睡或其他不能抵抗的狀態(tài)時將其殺害的案件。近年來,該類案件中受虐婦女的刑事責任認定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并成為學界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
以姚某故意殺人案①、張某故意殺人案②以及吳某故意殺人案③為例,這類案件的共性在于,受虐婦女以長期遭受家暴或面臨死亡威脅作為辯護理由,并希望以此說明殺人行為的非主動性與正當性。由于缺乏司法解釋的權威認同④及傳統(tǒng)教義學的理論支持,司法實踐對該類情形一般不予出罪考慮,至多作為量刑情節(jié)進行判斷。如此判決往往與公眾樸素的道德觀相悖,因此頻頻引發(fā)社會輿論風波。
犯罪學研究指出,長期家暴對婦女形成了嚴重的威嚇控制,從而導致受虐婦女在長期恐懼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從受害者轉(zhuǎn)變?yōu)榧雍φ遊1]。對此,刑法學界開始探索受虐婦女出罪的合理路徑,利用正當防衛(wèi)成立條件緩和理論[2]、防御性緊急避險理論[3]、受虐婦女綜合征理論[4]以及期待可能性理論[5]來實現(xiàn)出罪。然而,在這些研究中,受虐婦女綜合征并未成為該類案件行為人出罪的獨立事由。相關學者將“受虐婦女綜合征\"定位為證明正當防衛(wèi)成立的必要要件,在被告人符合該癥狀時,其行為構成正當防衛(wèi)[,因此本文在正當防衛(wèi)的框架內(nèi)探討該理論。期待可能性理論也由于缺乏實定法依據(jù)、解釋力不足等原因,不再成為該研究主題下的重點方向。截至目前,學界尚未對該問題形成一致且合理的意見。為實現(xiàn)非對峙型婦女殺夫案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有必要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審視現(xiàn)有的出罪路徑,在批判性檢驗中對各種可能的進路進行總體方向的選擇。然后,在確定以正當防衛(wèi)作為基本理論進路的前提下,在正當防衛(wèi)的理論框架內(nèi)重新審視該類案件,對其構成要件進行解釋。最后,在建構限定性正當防衛(wèi)理論的基礎上,塑造該類型案件出罪的規(guī)范路徑,實現(xiàn)對涉案受虐婦女罪刑邊界的理性控制。
一、迷霧:出罪基本方向之爭與議
欲使受虐婦女的殺夫行為得到出罪,前提性基礎是選擇適宜的正當化事由作為出罪進路。然而,僅從該類案件的表面事實特征來看,受虐婦女在非對峙時期實施的殺夫行為顯然不能滿足各類出罪事由的全部成立要件。鑒于此,需要進一步反思各路徑的缺陷,剖析我國刑法理論與實踐基礎,明確出罪的基本方向。
(一)防御性緊急避險說之不足
防御性緊急避險源于德國刑法,指避險行為直接指向危險源本身的緊急避險。陳璇3認為,防御性緊急避險能夠適用于該類案件,主要基于以下理由: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緊急避險對象并未排除侵害者;婦女已窮盡法律或社會救濟途徑時,家暴威脅可能符合緊急避險要件“正在發(fā)生的危險”;通過利益衡量可嘗試說明殺夫行為的手段合理性。然而,我國刑法理論一直將緊急避險客體限于第三者的合法權益[8]137,防御性緊急避險在實踐中極大地沖擊了傳統(tǒng)刑法理論,其適用理由值得商榷。
其一,德國與我國為緊急避險設置的法定要件存在重大差異。《德國刑法典》第34、35條均強調(diào)“緊急\"狀態(tài),并不含有“避險”及類似表述[9]。避險,即躲避危險。然而,我國刑法明文表述為“緊急避險行為”,顯然意圖強調(diào)“避險\"要件的重要性。而受虐婦女殺死施暴丈夫的行為,屬于直面并殺死侵害者,絕非躲避。另外,德國防御性緊急避險在對象上廣于我國的正當防衛(wèi)制度。若直接引入該制度,則無法應對來自我國刑法體系的詰問:不僅直接削弱了我國緊急避險制度的重要要件,更將間接導致我國正當防衛(wèi)制度的空洞化。
其二,“窮盡救濟途徑\"要件欠缺統(tǒng)一的判斷標準,更難以反推受虐婦女的手段正當性。采取殺夫行為的受虐婦女大多出生于鄉(xiāng)村且受教育程度較低[10],僅通過列舉各項可能的救濟途徑,難以在客觀上確立“窮盡救濟途徑\"的具體判斷標準。此外,若僅根據(jù)受虐婦女“習得性無助”而產(chǎn)生精神障礙,認為其已確信避險行為達到“不得已”程度,便認可其剝奪他人生命的正當性,存在過于傾向主觀判斷之嫌。緊急避險的相對溫和性決定了其手段正當性的判斷反而更為嚴格,此時要求行為人不存在其他行為可能性,迫不得已只能對他人利益造成損害[11]。即使在防御性緊急避險普遍適用的德國,對于“窮盡救濟途徑\"要件的判斷也極其謹慎[12]。因此,在受虐婦女殺夫案中適用緊急避險,面臨著行為正當化認定的困境。
其三,利益衡量難以在緊急避險中證成殺人行為的手段合理性。我國通說認為,緊急避險造成的損害必須小于所避免的侵害[8]138。這是基于利益衡量在緊急避險中得出的普適結論。同時,生命法益的不可衡量性使其成為最高位階的法益。高位階的法益比低位階的法益更具有保護性,只有在位階相同的情況下,才有必要在具體案件中對法益保護優(yōu)先性進行判斷[9]。而在非對峙型受虐婦女殺夫案中,丈夫很可能只是相對輕微地侵害了妻子的身體、自由法益,而受虐婦女選擇將丈夫殺死,這顯然超過了緊急避險的必要限度。例如在姚某故意殺人案①中,雖然丈夫侵害了妻子姚某的身體法益,但其還主動提出通過離婚來解決家庭糾紛。此時無論是從“不得已\"要件來看,還是從“必要限度”的原則來說,姚某的行為都不應當成立防御性緊急避險。
總之,緊急避險的法理基礎決定了其不可能適用于殺傷他人生命的情況中[13]。緊急避險的正當性建立于功利主義與社會團結義務的基礎上。從功利主義來看,為了避險而犧牲健康、自由等更高層次的人身權利只有在極其罕見的情形下才是可接受的;雖然緊急避險需要犧牲某些法益,但絕不能是作為生存基礎和人格核心要素的生命法益[14]。為保護自身可能受到侵害的生命法益,而在施虐者處于無法反抗狀態(tài)下隨意剝奪施虐者的生命,這在現(xiàn)代緊急避險中是絕不被允許的。另外,社會團結義務說明個人對于人類社會必要的互助要求應當承擔社會連帶義務。此外,每個主體都可能在特殊情況下采取緊急避險,也均有義務忍受他人避險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然而生命法益是其他所有法益的基礎,理性個體在面臨危險時,很難自愿選擇犧牲自我以保全其他法益。當生命受到威脅,個人將無法再在未來保護自己的其他重要利益,因此人們絕不會容忍任何危及自身生命的避險行為[15]。由此,生命權的優(yōu)先性使得剝奪生命的緊急避險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阻卻其違法性。
(二)傳統(tǒng)正當防衛(wèi)說之質(zhì)疑
正當防衛(wèi)的制度邏輯在于,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令法益處于緊迫的危險中,從而使防衛(wèi)行為成為保護法益的必要手段[16]。但在非對峙情形下,受虐婦女并非直面施虐者的嚴重暴力侵害,導致難以界定正當防衛(wèi)要件中“不法侵害正在進行\(zhòng)"這一時間要件。
面對上述困境,有學者將丈夫長期以來的家暴行為評價為一個侵害整體,從而認為家暴周期中不法侵害一直持續(xù)存在,適用正當防衛(wèi)實現(xiàn)出罪[17]然而,將施虐者首次實施家暴行為后的全部生活狀態(tài)評價為“一個完整的行為狀態(tài)”,顯然不符合客觀現(xiàn)實[5]。雖然在此類案件中,丈夫長期對妻子實施家暴,但大多數(shù)施虐行為并不是始于婚姻之初,而是發(fā)生在產(chǎn)生沖突或不滿時。妻子的安全、自由法益并非長時間處于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之中,這與非法拘禁罪、綁架罪等持續(xù)犯罪形態(tài)存在顯著差異。況且,妻子趁丈夫無法抵抗時將其殺害,此時妻子的重大法益相對平穩(wěn),難以認定丈夫的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對于案件事實的規(guī)范評價必須緊密結合具體情況,否則可能導致事實認定隨意和主觀,進而損害刑法安定性。
另外,也有學者根據(jù)“受虐婦女綜合征\"理論,將主觀的衡量要素納入正當防衛(wèi)的時間要件判斷中[6]。然而,這種觀點難以在我國刑法體系中得到適用。受虐婦女綜合征作為英美法中的一種刑事辯護理由,是防衛(wèi)理論“相信原則”的產(chǎn)物之一。該理論根據(jù)行為人主觀上對“不法侵害正在進行\(zhòng)"的相信與否,來評價正當防衛(wèi)是否滿足時間要件。同時該理論還指出,即使行為人發(fā)生了認識錯誤,客觀上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并不存在,其行為依然構成正當防衛(wèi)。英美法系之所以贊同該觀點,在于其對正當防衛(wèi)的相關判例中本身就涵蓋了主觀判斷[18]。而我國正當防衛(wèi)理論中對不法侵害的判斷堅持“事實原則”,以客觀上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是否存在作為防衛(wèi)的前提,僅通過主觀評價便采取正當防衛(wèi)顯然忽視了防衛(wèi)對象的合法權益。更重要的是,我國刑法沒有關于受虐婦女綜合征的任何規(guī)定,即使承認該癥狀下受虐婦女有理由相信不法侵害正在進行,也完全可以在現(xiàn)有刑法體系中適用假想防衛(wèi)來阻卻犯罪故意,或是通過精神狀況檢測,對受虐婦女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8條來阻卻罪責,而不是以此來緩和解釋正當防衛(wèi)的時間要件。
(三)適用正當防衛(wèi)路徑之緣由
正當防衛(wèi)的“銳利性\"特征決定了其在保護法益的力度上展現(xiàn)出較為強勢的風格。與緊急避險相比,其在適用時不需要滿足“不得已\"要件,為合理處理該類案件提供了相應空間。當前學界對于正當防衛(wèi)理論的質(zhì)疑主要在于非對峙情形下難以緩和解釋時間要件。因此,對正當防衛(wèi)理論的適用應突破“正在進行\(zhòng)"的狹隘視角中,認識到“正在進行\(zhòng)"并不等于“正在實行”,將“即將實行”的情形也納入考量范圍,并對此類情況加以限縮適用[19]。本文通過進一步挖掘現(xiàn)有的理論基礎,進而論證該類案件中防衛(wèi)時間的適度提前具有合理性。
司法實踐中,針對因反抗長期束縛而導致限制者死亡的案件,往往以不法侵害狀態(tài)“現(xiàn)實進行”的標準代替“正在進行”來苛責擺脫者,據(jù)此判定其不具備防衛(wèi)權[20]。這種認定方式忽視了不法侵害者先前的行為及后續(xù)可能的行為對受害者造成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對此,我國2020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依法適用正當防衛(wèi)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正當防衛(wèi)指導意見》第6條①明確規(guī)定,對于不法侵害已經(jīng)形成現(xiàn)實、緊迫危險的,應當認定為不法侵害已經(jīng)開始。由此可知,即使是在非對峙情況下,只要施虐者仍有繼續(xù)侵害可能性,不法侵害就未結束,受虐婦女的防衛(wèi)行為便有可能是適時的。
類似的結論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對“于海明正當防衛(wèi)案\"的指導意見②中也可得出。不法侵害表現(xiàn)形式千差萬別,因此在判斷不法侵害是否已經(jīng)開始時,必須針對具體行為和現(xiàn)場情境進行深人細致的分析,以判斷正當防衛(wèi)是否正在進行。具體到該案中,不能機械地認為,于海明搶到砍刀后不法侵害就已結束,只要劉海龍并沒有喪失繼續(xù)侵害能力,主觀上也無法推定其放棄侵害的意思表示,便可認定不法侵害正在進行[21]。正當防衛(wèi)應當是側重于保護防衛(wèi)人合法權益的緊急權,只要不法侵害所帶來的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已近在咫尺,那么就可以認為不法侵害正在進行。
總之,防御性緊急避險理論挑戰(zhàn)了生命權的優(yōu)先地位,而正當防衛(wèi)理論則提供了處理該類案件的合理解釋空間。同時,從最高司法機關頒布的《正當防衛(wèi)指導意見》以及相關指導案例中,均可看出當前我國刑法界正在重新審視并完善正當防衛(wèi)理論。對正當防衛(wèi)適用范圍的適度擴張,不僅能鼓勵公民積極與不法侵害作斗爭,還能有效實現(xiàn)預防不法侵害、維護法秩序的功能。因此在現(xiàn)有背景下,選擇以正當防衛(wèi)作為解釋對象從而建構出罪路徑最為合適。
二、破障:限定性正當防衛(wèi)合理性之證成
在確定以正當防衛(wèi)作為基本理論進路,存在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為防衛(wèi)前提后,還需在正當防衛(wèi)的理論框架內(nèi)重新審視該類案件的特征。要認定受虐婦女正面臨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需要抓住家暴行為周期性的特征,挖掘周期中的規(guī)律性與可預測性,以及暴力周期中丈夫施虐行為的演變趨勢,據(jù)此預測到下一次極端危險將于短時間內(nèi)到來,此時適當提前的反殺行為應被認定為防衛(wèi)適時[22]。本文在該類案件中提煉出可實際操作的正當防衛(wèi)成立要件認定標準,并進一步厘清適用的限度邊界,以實現(xiàn)限定性正當防衛(wèi)的證成。
(一)各要件綜合檢視:防衛(wèi)時間適度提前
防衛(wèi)適時的前提性基礎是受虐婦女在非對崎時期面臨著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對于現(xiàn)實、緊迫危險的具體認定,需要結合該類案件中的現(xiàn)實條件,具體限縮成立要件,以實現(xiàn)對防衛(wèi)適時的實質(zhì)判斷。通過深入剖析其中的具體情形,可歸納出認定防衛(wèi)適時的三個必要條件。
1.家暴周期必須現(xiàn)實存在
家暴行為的周期循環(huán)進行,使得受虐婦女可預測現(xiàn)實緊迫的家暴行為即將到來,這是其反殺行為成立提前防衛(wèi)的前提。在部分家暴案件中,施虐者僅是在酗酒、嚴重沖突等特殊情況下才爆發(fā)家暴行為,該情形下家暴發(fā)生的頻次較少,且發(fā)生時間難以事先預測,此時受虐婦女剝奪丈夫生命的提前防衛(wèi)行為應受到刑法遣責。因此,該類案件適用正當防衛(wèi)的前提是家暴周期現(xiàn)實存在。家庭暴力行為必須已發(fā)生過多次,并在性質(zhì)上產(chǎn)生實體的現(xiàn)實危害,是具有一定周期性、有跡可循的循環(huán)暴力行為。處于家暴周期中的受虐婦女因先前循環(huán)遭受的暴力行為,自身已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tài)中,此時其防衛(wèi)行為并不是一味依賴于主觀臆想的假想防衛(wèi),而是基于周期性事實,對自身已陷入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情形作出的客觀判斷。通過對家暴周期的理性分析,得出當受虐婦女確已處于極端危險的狀態(tài)下,其所采取的反殺行為雖在防衛(wèi)時間上有所提前,但仍符合正當防衛(wèi)的時間要件。
2.有效救濟途徑闕如
正當防衛(wèi)時間要件設立的核心目的在于明確私力救濟的合法邊界。當面臨不法侵害時,若缺乏及時有效的公力救濟途徑,便不能再壓縮私力救濟的成立空間[23]。在該類案件中,下述三類情形應認定為有效救濟闕如:a)受虐婦女已嘗試各類救濟途徑,不僅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反而遭到丈夫更加嚴厲的施暴行為。b)丈夫以各種類型的侵害行為威脅、恐嚇,阻止受虐婦女向外界求助。c)下一次施暴行為即將到來,受虐婦女已不具有足夠時間實施其他合法救濟手段。此外,由于正當防衛(wèi)的適用條件較為寬松,在評估受虐婦女尋求其他救濟途徑的可能性時,應適度放寬責任要求,無需苛求其陷入“走投無路\"的狀態(tài)。因受虐婦女在家暴周期中已陷入極端恐懼的狀態(tài),此時需立足防衛(wèi)人本位,根據(jù)社會一般人的認知判斷其是否難以獲得有效救濟,進而認定有效救濟途徑是否闕如。
3.防衛(wèi)時間已到達最后有效性
所謂“最后有效性”,指的是侵害行為已迫近受虐者所能采取防衛(wèi)措施的最后時刻,若在此時再不進行有效防衛(wèi),受虐者將會永遠喪失防衛(wèi)可能性[24]。從表面看來,此時的防衛(wèi)行為似乎“有所提前”,但在當時的緊迫情境下,受虐者除采取此防衛(wèi)行為外,難以期待其他途徑能夠保護其合法權益,因此該防衛(wèi)行為應被認定為正當且適時[25]。對于防衛(wèi)時間是否已到達最后有效性,不能從案件外觀進行直接判斷,武斷地認為施虐者正處于熟睡等完全不能反抗的情況便絕對無法適用。需要全面考察侵害人此前的暴力行為樣態(tài)、所使用的武器以及所處的具體空間等因素,對防衛(wèi)時間的最后有效性作出實質(zhì)判斷[26]。當施虐者已明確作出嚴重暴力預告,受虐婦女的恐懼心理會進一步加劇,使其確信丈夫即將實施足以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行為,自己正處于致命性或重傷以上的風險中,從而認為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近在眼前,此時適用最后有效性理論便具有合理性。此外,若施虐者為其家暴行為的實施已采取預備手段,如武器準備、空間封鎖等,受虐婦女可根據(jù)家暴周期合理推斷下次家暴即將到來,且施暴程度可能加劇,便可以認定危險狀態(tài)具有現(xiàn)實緊迫性,防衛(wèi)時間已到達最后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受虐婦女在可能存在防衛(wèi)認識錯誤的情況下,其結合事中環(huán)境,基于自我認識判斷,認為施虐者即將實施嚴重侵害人身安全的不法侵害。如果認為這種誤認具有合理性且不可避免,則應承認該防衛(wèi)是正當?shù)腫27]
(二)防衛(wèi)人本位下法益衡量:防衛(wèi)限度實質(zhì)判斷
在對正當防衛(wèi)的時間要件進行限縮,使受虐婦女的殺夫行為在特定情形下被認定為防衛(wèi)適時的前提下,還需對其殺夫行為是否超過必要限度進行實質(zhì)判斷。我國《刑法》第20條第3款規(guī)定了無過當防衛(wèi),此時被防衛(wèi)對象的行為需達到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若想實現(xiàn)對受虐婦女的出罪處理,需對丈夫長期實施施暴行為的危害程度進行衡量。
1.危險限度判斷的價值根據(jù):法益衡量
若丈夫施暴不頻,且每次家暴僅造成妻子皮外輕傷,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仍能與妻子和睦相處,而受虐婦女在矛盾沖突后選擇在非對峙情形下剝奪丈夫生命,這種行為顯然難以被社會接受。因此,對該類案件中正當防衛(wèi)的限度要件適用需嚴格審視,并對丈夫長期施暴行為的危害性進行本質(zhì)判斷。
正當防衛(wèi)的合法性依據(jù)源于法益衡量說。該學說認為,正當防衛(wèi)之所以能在必要限度內(nèi)被視為合理行為,根源在于其所捍衛(wèi)的利益在價值上高于其所可能造成的損害。在正當防衛(wèi)中,不法侵害者的法益可保護性因其侵害行為的實行而降低,此時防衛(wèi)者的防衛(wèi)行為不僅保護了自身的合法權益,還維護了法確證的利益,使得其法益可保護性得以提高[28]。在防衛(wèi)權適用不斷擴張的趨勢下,權衡雙方利益時,應凸顯并保障防衛(wèi)人法益的優(yōu)先地位。因此,在法益衡量的基礎上,還應兼顧正當防衛(wèi)權本身作為權利行為的屬性,以此調(diào)和功利主義可能帶來的\"保守性\"[22],確保防衛(wèi)行為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得到充分體現(xiàn)。
具體到該類案件中,丈夫作為不法侵害的制造者,其長期施暴行為降低了其法益的保護性,而受虐婦女的保護法益需求更為迫切。當丈夫在家暴周期中已實施了嚴重的暴力行為,且直接威脅到受虐婦女的生命法益時,即可判斷受虐婦女的反殺行為未超過必要限度?;蚴窃诩冶┲芷谥?,丈夫持續(xù)性實施嚴重侵害受虐婦女身體健康法益的行為,這類持續(xù)性不法侵害可能橫跨幾年,乃至數(shù)十年,丈夫已將受虐婦女完全視為自己泄憤、侵害的控制對象。隨著時間流逝,被害人的權利受制于婚姻存續(xù)關系,其行動自由受限而承受的精神壓力急劇上升,與外界的聯(lián)系被切斷,從而淪為侵害者的奴役對象。在這一過程中,被害人不受憲法所保障的人格尊嚴遭到了嚴重侵害,從而強化了其實施防衛(wèi)行為時面臨的法益侵害緊迫性[20]。結合家暴的周期性規(guī)律,當預測受虐婦女正面臨被殘忍手段造成重傷甚至更嚴重后果的危險,且其個人法益與防衛(wèi)行為所保護的法益位于同一位階,便可認定她的反殺行為沒有超過必要限度。此外,在考慮丈夫的施暴行為時,應當包括身體暴力、威脅、隔絕孤立以及情感、性、經(jīng)濟暴力等手段,且丈夫?qū)ζ渌彝コ蓡T實施暴力行為以及對社會的惡劣影響也應被評價到法益衡量范圍內(nèi)。由于該類案件中多類、多人侵害利益的疊加,此時應賦予受虐婦女更大的防衛(wèi)權利與防衛(wèi)空間,使其擁有更高位階的防衛(wèi)權限[27],從而在此基礎上對受虐婦女的殺夫行為是否超過必要限度進行實質(zhì)判斷。
2.危險限度判斷的具體方向:防衛(wèi)人本位
《正當防衛(wèi)指導意見》第12條中指出,認定防衛(wèi)限度時應當綜合不法侵害危害程度與防衛(wèi)時的具體情形,立足防衛(wèi)人防衛(wèi)時所處的情境作出判斷。同時,不僅要考慮已經(jīng)造成的損害,還要考慮造成進一步損害的緊迫危險性和現(xiàn)實可能性,不能從事后角度苛求防衛(wèi)人必須采取與不法侵害基本相當?shù)姆磽舴绞胶蛷姸取?/p>
在家暴周期中,需要額外考慮丈夫長期以來的家暴行為使得受虐婦女陷入恐懼、無助的心理狀態(tài),此時面臨的危險變得更具緊迫性。例如,丈夫的一句“明天起來就干掉你”,很有可能直接讓受虐婦女陷入絕望中,完全被恐懼的陰影籠罩,令其認為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近在眼前,難以抑制她不采取極端行為來保護自己的沖動。抑或是丈夫的施虐行為在家暴周期循環(huán)中危害程度有規(guī)律地顯著遞進增加,此時根據(jù)丈夫的工具準備、空間封鎖等犯罪預備行為,受虐婦女可合理推測下一次嚴重的暴力行為即將到來。當其他救濟途徑難以奏效時,受虐婦女采取殺夫行為來進行自我保護顯得情有可原。此外,在對危險限度進行認定時,由于受虐婦女時刻面臨著生命受威脅的狀況,其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會因侵害行為對防衛(wèi)人心理造成的恐慌而減弱,此時不應當苛求防衛(wèi)人準確把握住制止侵害行為所必需的防衛(wèi)行為[29]。
在傾向于保護受虐婦女合法權益的同時,對主觀因素的判斷過程應當最大程度客觀化,以避免正當防衛(wèi)的司法認定滑向恣意。即使在對受虐婦女殺夫案審理較為寬松的美國,法院對受虐婦女的出罪也持謹慎態(tài)度[15]。因此,需要對危險狀態(tài)的判斷加以限制,將該類案件中各要件的適用基于防衛(wèi)人本位進行實際判斷:a)暴力周期必須客觀存在。暴力周期作為該類案件的本質(zhì)特征,是認定存在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讓受虐婦女“提前防衛(wèi)\"行為出罪的前提。對暴力周期的認定必須嚴格遵守客觀現(xiàn)實,絕不能依據(jù)受虐婦女的主觀假想直接判斷。否則不僅是脫離事實的肆意評價,更會嚴重侵害施虐者權益,導致法秩序的不平衡。b)救濟途徑的闕如、最后有效性的認定可以基于防衛(wèi)人本位采取適度寬松的標準。受虐婦女因施虐者行為或語言預告陷入緊迫危險之中,她們主要思考如何迅速采取有效行動來擺脫險境。此時其防衛(wèi)行為往往是本能直覺與感性判斷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考慮到施虐者自行將自己置于法益沖突的險境,因此更應考慮受虐婦女當時所處的具體情境,結合其在家暴周期中“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tài)對這兩個要件進行寬松判斷。
三、錨定:限定性正當防衛(wèi)之具體適用
通過在正當防衛(wèi)的理論框架內(nèi)對該類案件特征的重新審視,可以得出若要認定非對峙情形下存在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必須滿足暴力周期客觀存在、有效救濟途徑闕如、防衛(wèi)時間已達到最后有效性這三類要件。而最后有效性要件,在該類案件中主要體現(xiàn)為施虐者已明確作出嚴重暴力預告與受虐婦女可以合理推測嚴重不法侵害即將到來這兩種情況。為實現(xiàn)限定性正當防衛(wèi)路徑的具體適用,結合上述要件,可以類型化構造非對峙受虐婦女殺夫案中各類情形,并通過具體案例對此進一步展開討論。
(一)非對峙情形下不存在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
當該類案件的具體特征并未完全滿足上述三類條件時,則應判定在非對峙情形下不存在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例如在姚某故意殺人案①中,姚某能夠通過離婚這一有效途徑擺脫家庭暴力,且丈夫并沒有當場實施其他加害或威脅行為,其卻選擇在家庭沖突后便殺死丈夫。該案中并沒有滿足有效救濟途徑闕如的特征,應認定此時并不存在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其殺夫行為并不能構成正當防衛(wèi)。即使丈夫存在多次家暴虐待的行為,姚某無論如何也應得到刑法的懲戒,而其丈夫的虐待行為僅能作為《家庭暴力犯罪意見》中的從寬處罰事由。
另外,姚某甲故意殺人案①可以為防衛(wèi)時間已達到最后有效性的判斷提供有益經(jīng)驗。被告人姚某甲和被害人楊某系夫妻關系并育有一子。務工期間,楊某因懷疑姚某甲不忠而對她進行言語侮辱并多次酒后實施暴力,甚至頻繁索要錢款,導致兩人關系緊張。在一次沖突后,被告人姚某甲將其丈夫楊某灌醉,并用絲襪對醉酒的楊某實施了勒頸行為,導致他當場身亡。在該案件中,楊某已經(jīng)處于醉酒不能抵抗狀態(tài)下,這與一般情況下的非對峙型家暴不同,后者中的受虐婦女可能隨時面臨施虐者的再次侵害。而此時,姚某甲已控制家庭暴力的危險源并阻斷了危險發(fā)展,大大降低了其丈夫?qū)嵤﹪乐夭环ㄇ趾Φ目赡?。在此情形下,姚某甲的防衛(wèi)時間尚未達到最后有效性,其并未陷入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中。因此,她隨后實施的殺人行為,并非為了防衛(wèi)即將發(fā)生的家庭暴力,其行為滿足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不應被認定為正當防衛(wèi)。
當丈夫的家暴行為未達到造成婦女重傷以上風險時,并不存在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在夏某故意殺人案②中,夏某在發(fā)現(xiàn)其丈夫黃某與第三人有染后,二人之間的關系惡化,并爭吵數(shù)次,期間黃某多次實施家暴行為。中午,夏某在餐館中發(fā)現(xiàn)黃某與其情人行為暖昧,雙方發(fā)生爭吵,黃某當場毆打夏某,并對其進行辱罵。當日22時,黃某回到家后,反復將睡在房間床上的夏某拖到地上。同日24時,夏某拿出一把殺牛刀,刺死了正在睡覺的黃某。正當防衛(wèi)的必要限度指的是有效防衛(wèi)行為的最低強度[30],需將不法侵害者已經(jīng)造成的實際損害以及將要實施的侵害納人考量之中。該案中黃某雖然多次毆打夏某,但毆打行為主要發(fā)生在二者起沖突后,且較為輕微。甚至在夏某采取殺夫行為的當晚,二人正處于沖突狀態(tài)中,黃某也只是將其拖下床幾次,并未采取嚴重的暴力行為。通過法益衡量判斷,該沖突情形下并不存在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因此,夏某的殺夫行為超過了有效防衛(wèi)行為的最低強度,不能成立正當防衛(wèi),實為沖突后的報復行為。
(二)非對峙情形下仍存在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
受虐婦女遭受的家庭暴力呈周期性,反復循環(huán)證明了其持續(xù)性和反復性,使受害者安全長期處于威脅之中,隨時可能遭受實際傷害。在經(jīng)歷了多次的暴力循環(huán)后,受虐婦女對施虐者的性格和行為方式有了深刻的認識,能夠精準地預感到自己何時可能再次遭受暴力傷害。即使施虐者處于熟睡或其他無意識狀態(tài),此時并未發(fā)生家庭暴力,但受虐婦女依然處于隨時可能遭受再次毆打的恐懼中。若此時施虐者已明確作出不法侵害預告或是根據(jù)家暴周期的具體情形可以合理推測不法侵害即將到來,便可認定非對峙情形下仍存在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
1.施虐者已明確作出嚴重暴力預告
在張某故意殺人案③中,丈夫楊某長期實施家暴行為,其虐待行為甚至導致張某流產(chǎn)。在矛盾沖突爆發(fā)后,拿出水果刀威脅張某喝掉農(nóng)藥,同時作出“你不喝掉,就剁死你”的不法侵害預告。從該案中可以看出,雖然張某實施殺夫行為時仍處于非對峙狀態(tài),但其生命法益明顯已經(jīng)受到了現(xiàn)實、緊迫的威脅,丈夫楊某已將張某視為自己的完全控制對象。根據(jù)施虐者先前實施的暴力行為,可看出該案的家庭暴力具有嚴重、有形、可預測性的特征。在持續(xù)不斷的家暴周期循環(huán)中,張某遭受了長期的虐待。當楊某明確發(fā)出不法侵害預告后,基于受虐婦女的立場,人們有理由相信其已面臨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即將遭受生命威脅;且該危險源自于丈夫以往的家暴周期和已作出的嚴重暴力預告,無需在事后對施虐者實施暴力行為的可能性進行苛刻的審視,此時的殺夫行為應被認定為正當防衛(wèi)。
先前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的劉某故意殺人案[31]也屬于該類情形。蔣某長期酗酒、賭博,并時常對家人實施家暴,并且他從繼女上六年級起就多次對其進行性騷擾。一晚,蔣某企圖對繼女進行性侵,其妻子劉某竭力阻止,卻遭到蔣某的暴力毆打。蔣某甚至囂張地揚言,第二天清晨要將繼女拉到公路邊進行性侵。面對如此緊迫危險的局面,劉某在凌晨拿起鐵錘,對俯臥在床的蔣某頭部、胸部等要害部位進行擊打,導致蔣某當場喪命。在此案中,蔣某已經(jīng)明確做出了即將對繼女進行性侵的嚴重暴力預告,并結合其先前多次實施家暴行為并多次對繼女做出性騷擾的行為,劉某預測蔣某第二天將會對其女兒進行性侵,其他證人證言亦可進行佐證。在如此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狀態(tài)下,劉某的殺夫行為便可成立正當防衛(wèi)。
2.可以合理推測嚴重不法侵害即將到來
當受虐婦女根據(jù)家暴周期中施虐者的先前行為特征,并結合施虐者現(xiàn)有的預備行為,可以合理推測嚴重不法侵害即將到來,現(xiàn)有境遇下已存在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時,應認為受虐婦女適當提前的防衛(wèi)行為屬于正當防衛(wèi)。在吳某故意殺人案①中,被告人長期受虐但并未達到重傷的嚴重程度,難以斷定其正處于重大人身安全威脅。但在持續(xù)性暴力周期的肉體侵害與精神折磨中,受虐婦女極度擔憂自己和兒子的安全,對施虐者的任何異常行為都異常警惕,已難以理性、準確地判斷事態(tài)。同時,這種認識能力的下降并非出于她自身的過錯,而是長期遭受家暴所導致的后果。由于吳某與熊某屬于軍婚,其無法通過離婚等緩和方式脫離家暴周期,已符合有效救濟途徑闕如的條件。鑒于熊某現(xiàn)有的異常暴力行為,以及在家中發(fā)現(xiàn)了劇毒的氰化鉀,在吳某心中已可以合理推測下一次嚴重威脅生命的不法侵害即將到來。誠然,雖然難以確定主觀上熊某是否具有殺死吳某母子的意圖,但基于吳某已處于極端恐懼的狀態(tài)下,應站在防衛(wèi)人本位充分考慮她的心理狀態(tài),判定其殺夫行為為正當防衛(wèi)。
相似的情形還出現(xiàn)在李某故意殺人案②中,李某經(jīng)常遭到其丈夫無故的毆打。在家庭暴力的前期,李某也嘗試采取向親友進行求救,向公安機關進行報案,向法院提起訴訟離婚等救濟方式。但這些救濟方式不但沒能使李某擺脫家庭暴力的困境,反而令其遭到丈夫一輪又一輪更為嚴厲的毆打。已陷入絕望的李某曾嘗試過割腕自殺,但其丈夫始終沒有中止施虐行為,甚至還發(fā)出“你若敢自殺或逃跑,全家都不得安生!”的威脅預告,以杜絕李某的求救可能性。此后,李某意識到,除了殺死丈夫外,已無其他有效救濟途徑使自己與家人得到安寧。最終在走投無路的狀態(tài)下,只得選擇殺死其丈夫。從該案中可以看出,丈夫是一位極端殘暴的施虐者,對妻子的侵害已經(jīng)達到了嚴重危害人身安全程度。試想,任何弱勢女子在此境遇下,生存已至絕境。此時,受虐婦女可以合理推測嚴重不法侵害即將到來,殺死丈夫來實現(xiàn)解脫已成為唯一出路。因此,李某的殺夫行為應被認定為正當防衛(wèi),對其作出出罪處理。
綜上所述,限定性正當防衛(wèi)理論對于非對峙情形下受虐婦女的殺夫行為是否成立正當防衛(wèi),關鍵在于判斷其是否面臨現(xiàn)實、緊迫的危險。這要求綜合考慮暴力周期的客觀存在、有效救濟途徑的闕如以及防衛(wèi)時間是否達到最后有效性這三個要件。上述案例的具體分析,已經(jīng)闡明了限定性正當防衛(wèi)在適用過程中的具體考察要素與論證形式,也進一步說明了限定性正當防衛(wèi)在處理非對峙型受虐婦女殺夫案出罪問題時的合理性與可操作性。
四、結語
“法律總是要給人一條路走的,而且給的必須是一條屬于人走的路。\"[32]在非對峙型受虐婦女殺夫案中,受虐婦女從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轉(zhuǎn)變?yōu)闅⒑φ煞虻募雍φ?,如此“逆變性\"結果的發(fā)生,不僅是家庭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司法機關不應直接將受虐婦女納入犯罪圈再去尋求減輕事由,而應充分剖析案件的具體特征,挖掘我國現(xiàn)有的刑法教義學資源以尋求出罪路徑。本文通過深人審視正當防衛(wèi)要件,并結合該類案件具體特征探索出一條限定性的正當防衛(wèi)出罪路徑。當暴力周期現(xiàn)實存在,受虐婦女不具有合理有效的救濟途徑,且施虐者已做出明確的暴力預告或可以合理推斷下一次的暴力行為即將到來時,此時受虐婦女的反殺行為可認定為正當防衛(wèi)。利用限定性正當防衛(wèi)的判斷思路,刑法得以全面考察非對峙型受虐婦女殺夫案的事中情形與事前要素,能夠充分地評估受虐婦女個人的可譴責性,理性地對受虐婦女殺夫行為的應受刑罰懲罰性進行判斷。本文在解釋論上建構了限定性正當防衛(wèi)理論框架,旨在指導我國正當防衛(wèi)制度的實踐應用,重申“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與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張遠煌.犯罪學[M].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165.
[2]陳興良.家庭暴力中的正當防衛(wèi)[J].政法論壇,2022,40(3):78-88.
[3]陳璇.家庭暴力反抗案件中防御性緊急避險的適用:兼對正當防衛(wèi)擴張論的否定[J].政治與法律,2015(9):13-26.
[4]郭曉飛.論“受虐婦女綜合癥\"的意義、局限及其在中國的接受:一個比較法的視角[J].婦女研究論叢,2023(6):107-126.
[5]張明楷.受虐婦女反殺案的出罪事由[J].法學評論,2022,40(2):13-27.
[6」彭文華.受虐婦女綜合癥與殺夫案中正當防衛(wèi)的認定[J」.法學評論,2022,40(5):66-77.
[7]趙秉志,原佳麗.對女性“以暴制暴\"行為的刑法學思考:基于家庭暴力視野下的思考[J].人民檢察,2015(13):16-23.
[8」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
[9]隗佳.責任阻卻性緊急避險的厘清與適用:以受虐婦女殺夫案為視角[J].法學家,2020(1):130-145.
[10]李波陽,賈敏.對家暴受虐婦女殺夫案件量刑的實證分析:以某省女子監(jiān)獄24起案例為樣本[J].犯罪研究,2019(5):61-71.
[11]高橋則夫.刑法總論[M].李世陽,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0:278.
[12」羅克辛.德國最高法院判例:刑法總論[M」.何慶仁,蔡桂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64.
[13]金德霍伊澤爾.刑法總論教科書[M].6版.蔡桂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184.
[14]馬克昌.緊急避險比較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1(4):91-97.
[15]王鋼.對生命的緊急避險新論:生命數(shù)量權衡之否定[J].政治與法律,2016(10):95-108.
[16]張明楷.刑法學[M].6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263.
[17]季理華.受虐婦女殺夫案中刑事責任認定的新思考[J].政治與法律,2007(4):176-181.
[18]姜敏,谷雨.“受虐婦女綜合征”:概念、體系地位與啟示[J].刑法論叢,2019,59(3):563-588.
[19」趙興洪.論束縛關系下的正當防衛(wèi):從受虐婦女殺夫案件切入[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5(4):1-15.
[20]季世陽.正當防衛(wèi)中法益侵害急迫性的存立根據(jù)與司法認定[J].中外法學,2021,33(1):223-242.
[21]張開駿.論正當防衛(wèi)中不法侵害現(xiàn)實性和緊迫性之判斷:于海明案刑法教義學的分析[J].交大法學,2019,10(4):171-190.
[22]丁文焯.受虐婦女殺夫案中的出罪路徑研究[J].刑法論叢,2022,69(1):126-157.
[23]王新.受虐婦女殺夫案的認定問題[J].法學雜志,2015,36(7):87-94.
[24]黃榮堅.基礎刑法學[M].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50.
[25]周光權.正當防衛(wèi)的司法異化與糾偏思路[J].法學評論,2017,35(5):1-17.
[26]王俊.反抗家庭暴力中的緊急權認定[J].清華法學,2018,12(3):118-137.
[27]于沖,蘇鴻靖.正當防衛(wèi)的階層化判斷倡導[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9,27(6):115-127.
[28]大谷實.刑法講義總論[M].黎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53-254.
[29」王曉,凌瑞翔.論正當防衛(wèi)必要限度:結合《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的分析[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6(3):328-336.
[30]鄒兵建.正當防衛(wèi)中“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法教義學研究[J].法學,2018(11):139-153.
[31]謝寅宗.重慶女子殺害丈夫受審,是否構成正當防衛(wèi)成庭審焦點[EB/OL](2020-12-24)[2024-08-22]. https://www. thepaper. cn/newsDetail_forward_10517711.
[32]黃榮堅.刑罰的極限[M].臺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84.
(責任編輯:秦紅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