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專業(yè)視域;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課程思政;思政元素;體系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18-0144-05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from a major perspective, to \"go together and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This article first explores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from a major perspective, and propo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indicator system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urriculum. Then, a course support matrix is established from a major perspectiv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educational outline of the course Analog Electronic Circuit is introduced as an example.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eachers need to identify with their concepts and be competent in their abilities to truly immerse students in their ears, minds, and hearts, and truly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the curriculum effective.
Keywords: major perspectiv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ystem reform
教育涉及接班人問題、國家長治久安問題、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問題,課程思政是人才培養(yǎng)的應有之義、必備內容,因此至關重要,必須做好[1],高等學校必須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方略舉措,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任務。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2]、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2019年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提出了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育人的全過程,要挖掘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xié)同效應。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19年浙江農林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出臺了《中共浙江農林大學委員會關于深化“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2020年浙江省教育廳出臺了《浙江省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經過幾年實踐,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長期以來,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僅僅當成是學校“思政線”的工作,這種認識上的偏差沒有發(fā)生根本改變,導向上的偏失導致教師思政責任意識不強;其次,在機制上的偏頗導致了教師個人的思政能力不足[3];另外,較少考慮從專業(yè)視域整體考慮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問題,這不僅造成了為課程思政而思政的現(xiàn)象,每門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簡單甚至重復而且“硬融入”,沒有形成協(xié)同效應,從而導致立德樹人效果大受影響。本文探討地方農林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問題,探討如何在專業(yè)層面做好頂層設計,落實落細將思政目標及育人要素分解到各具體課程教學過程中,組織教師深入挖掘、甄別并提煉課程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資源,特別是隱性的文化、精神、思維方式及價值范式的思政元素,并通過開展課程思政研討、培訓等活動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水平,從而形成課程思政合力,確保育人效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因此,高校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和視野、更實的舉措和方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學生為中心,三全育人、五育并舉,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以“農林”為背景的高校,學校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我校的重要指示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給涉農高校書記校長的回信精神,堅持“以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作為浙江省唯一農林特色的省重點建設高校,要厚植“大國三農”情懷,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融入中國夢,成為堪當共同富裕和現(xiàn)代化大任的先鋒力量;要在“三農”工作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要在“兩個先行”中貢獻更多浙農林力量;要為浙江省高質量推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創(chuàng)造更有辨識度的業(yè)績;要聚焦浙江省“三農”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積極開展科技創(chuàng)新和社會服務,深入基層,走進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農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大道上。
為了加強新工科建設,由光學工程、機械工程、農業(yè)工程及控制科學與工程等學科組建光機電工程學院,整合師資隊伍、教學平臺、資源及其他要素,結合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定位,提出了培養(yǎng)具有“家國農林情懷、工匠精神、三干品質及芯光四色(‘底色紅、本色強、成色好、特色亮’)”創(chuàng)新型高級應用人才。不同專業(yè)人才通過“雙師”型導師、綜合性學科競賽、產學研項目等深度耦合交流,為培養(yǎng)復合型新工科人才奠定基礎。
必須深入理解新工科建設內涵,挖掘專業(yè)課程思政要素,才能實現(xiàn)“元素潤人、師德育人、實踐礪人”的目的。因此,我們必須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讓新工科建設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使命,培養(yǎng)一批理想高遠、政治信念堅定、工程能力卓越和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夙愿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4]。因此,要把加強理想信念、品德修養(yǎng)、愛國主義與增長才干相融合,將培養(yǎng)奮斗精神、綜合素養(yǎng)放在心上,融入到教學中。同時,要引導樹立安全、憂患意識,培養(yǎng)底線思維,提高識變、應變能力,將立德與樹人相統(tǒng)一,建立健全課程思政融入新工科的體制機制。
為確保課程思政取得實效,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加強學科專業(yè)引導,重視教師責任,建立基于教師、課程、教學的評價與考核指標體系,把“立德樹人”貫穿于專業(yè)教育教學全過程,如此,才能有利于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和推進[5]。
需要系統(tǒng)梳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有關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資源,并將其有機融入到各專業(yè)課中[6-7],特別是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思維、科學倫理、工程倫理、工匠精神、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新發(fā)展理念、學校精神及“三干”品質等有機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使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思政教育更加具體、生動,教學更加有效,具體思政元素如圖1—圖4所示。
圍繞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和定位,涵養(yǎng)“求真敬業(yè)”的校訓和“堅韌不拔、不斷超越”的學校精神及“肯干、能干、實干”的“三干”品質,塑造具有光機電工程學院特色的“芯光四色”新工科人才,基于以上思政元素及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現(xiàn)有的課程體系,經過專業(yè)全體教師的深入研討,確定了課程思政的內涵觀測點,見表1。基于表1,建立了相應課程支撐矩陣,見表2。
根據(jù)課程思政支撐矩陣,要求各專業(yè)課程進一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及德育資源,建設3~5個課程思政案例庫,修訂并完善育人大綱,下面以模擬電子線路課程為例。
課程育人目標:厚植學生愛國主義和職業(yè)倫理,提高學生的法制及道德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特別是唯物辯證法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培養(yǎng)學生對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知、情感和信念,并承擔相應責任、履行相應義務的自覺態(tài)度。
根據(jù)育人目標,要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提醒學生在開發(fā)、設計、實踐和審核批準等過程中,遵循法律法規(guī),包括行業(yè)標準,增強法制意識并引導學生加強技術保密意識,遵守行業(yè)的職業(yè)操守。通過“項目或任務驅動,團隊形式考核”實現(xiàn)課程思政與知識、能力、素質培養(yǎng)于一體,提高同學們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團隊精神,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并能“知足”。本課程部分思政要素及德育資源見表3,建立了“家國情懷”“唯物辯證”“團隊精神”三個典型案例。
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必須符合專業(yè)育人特點,符合認知科學要求,教師要理念認同和能力勝任,才能使學生真正入耳入腦入心,真正使課程思政工作落地見效。因此,建立了專業(yè)視域下的專業(yè)課程思政體系。同時,還需提高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根據(jù)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教師要把課程思政當作一門真正需要深入研究的學問、一種價值、一種信仰;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法,突出“教學口”和“專業(yè)味”,實施多元化考核,堅持“隱性和顯性”相統(tǒng)一,上“金課”,做“政治立場過硬、業(yè)務能力精湛、技術方法嫻熟、育人水平高超”的“金師”,才能使育人取得實效。當然,課程思政建設永遠在路上,需要不斷積極探索專業(yè)課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02-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97bb09
e300111a29000000056426eb6f.
[2]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 劉清生.新時代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審視[J].江蘇高教,2018(12):91-93.
[4] 蒲清平,雷洪鳴,王馨瑤,等.新發(fā)展階段、新發(fā)展理念、新發(fā)展格局視域下新工科建設的三重邏輯[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7(4):160-169.
[5] 張松華,陸秀令,洪俊.電子信息類專業(yè)課程思政的實踐[J].2021,37(6):162-164.
[6] 劉書凱.構建高職院校電氣自動化專業(yè)“課程思政”體系的探索[J].時代汽車,2020(23):26-27.
[7] 唐宏偉,林立,李輝,等.新工科建設背景下課程思政推進路徑研究與探索[J].科技視界,2022,22(6):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