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07-0078-03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語文課程學習所應當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師若想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需要通過創(chuàng)設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概念相互關聯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習活動及語言情境,以精準教學來幫助學生拾級而上、逐步成長?!伴喿x”與“表達運用”是小學語文課程中非常重要的兩大模塊,貫穿于各年級的語文課程之中。但從總體上來看,當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存在“重閱讀輕表達”“閱讀與語言表達無法結合”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教師立足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找準各項核心素養(yǎng)和語文閱讀表達教學之間的聯結點,將“閱讀”與“表達”有機結合,優(yōu)化教學流程,提高教學質量。
一、語言運用:積累+整合,通過模仿學習表達方法
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之中,“語言運用”處于基礎地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掌握通用語言文字的特點、內涵與應用規(guī)律,使學生能夠自主表達、有效表達。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在閱讀與表達運用結合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素養(yǎng),需要教師做好基礎閱讀指導教學,使學生持續(xù)不斷地積累閱讀知識,掌握整合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掌握表達技巧,進而對照現有的文本材料,以及結合自身的學習理解來進行“模仿性表達”。這樣能降低學習理解難度,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并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與表達習慣。
例如,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以“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和“運用描寫人物的方法,表現出一個人的特點”作為學習要素,教師須抓住這一要點,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本單元的各語篇,感悟和積累“人物描寫”的表達方法:在《摔跤》一課中,讓學生著重標注課文里描寫主人公小嘎子的一連串動作,感受作者“活靈活現”的動作描寫;在《他像一棵挺脫的樹》一課中,提醒學生圈畫課文中出現的“直硬”“紅撲撲”“結實硬棒”等形容詞,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二次解讀”這些形容詞,體會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展現主人公旺盛生命力的手法;在《兩莖燈草》一課中,讓學生概括“課文中最具有戲劇性的故事情節(jié)”,并由此重點講解“事例描寫”;在《刷子李》一課中,引導學生將本篇課文和先前的課文進行對比分析,拓展介紹“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兩種不同的人物描寫方法。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歸納、整合和總結各類描寫方法,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閱讀習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門員和他的觀眾們》,先找出文章所描寫的主要人物,再找出各種不同的人物描寫手法,最后歸納它們的不同作用、對比各自不同的特點。經歷了這樣的閱讀積累和學習整合過程后,學生在面對本單元習作任務“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時,就能夠激發(fā)對“描寫和刻畫人物”的興趣,并實現模仿表達。此外,教師還應當指導學生從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就地取材,確定諸如“我最喜愛的同學”“我的爸爸”“我最敬愛的老師”之類的習作主題,從觀察對象、梳理素材開始,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寫作手法來選取合適的描寫方法,完成簡單的習作練習。學生有了前期豐富的閱讀積累,后期就能夠自然而然地學會模仿、樂于表達,最終實現能力進階。
二、思維能力:思考+想象,利用支架提升表達能力
語言既是交際工具,也是思維工具。一個人進行語言表達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展現其邏輯思維的過程。學生在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規(guī)范表達的同時,實際上也在發(fā)展自身的思維能力。教師應聚焦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來改進語文閱讀與表達運用結合的教學,通過學習探究型活動和課堂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激發(fā)想象,進而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性表達,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注入活力。
第一,用好各類輔助性學習支架,助力學生學會有序表達、規(guī)范表達。比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這兒真美”的習作課時,為了讓學生避免出現“寫流水賬”“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等問題,教師可使用電子白板的“思維導圖”工具為學生展示簡單易懂的樹狀圖。學生確定“花園真美”“森林公園真美”“學校的操場真美”等主題后,根據樹狀圖的結構,分類寫出“近處的景色”“遠處的景色”“想象的景色”或“山美”“水美”“人美”“動物美”等關鍵短語。學生將這些短語羅列出來后就能發(fā)現它們之間既平行并列又緊密相關,共同指向作文主題“這兒真美”。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圍繞這些關鍵短語開展習作訓練。這樣的學習支架為學生的邏輯思考提供了支撐,有助于學生有主題、有條理地寫作。當然,輔助學生強化思維能力的學習支架不正思維導圖一種,還可以使用其他圖表或者“句子填空”等方式幫助學生梳理思維表達的脈絡,促進學生提高思維能力。
第二,用好啟發(fā)式教學法,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尋找答案來幫助學生深入思考、激活想象。例如,在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三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淺層閱讀的基礎上不斷思考、加深理解。在學生初次閱讀課文后,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課文中的兩個孩子感知太陽的方法分別是什么?”,要求學生“用普通話說出課文中兩個小孩不同的觀點,并說出他們對太陽的感知方法有什么不同”。在學生基本梳理清楚課文情節(jié)后,讓學生以“給不同人物配臺詞”的方式簡單呈現課文內容,同時以問題二“孔子在聽到兩小兒說‘孰為汝多知乎’后又會怎么想、怎么說呢?”,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把孔子的反應通過表演的方式表達出來。經過前兩個問題的學習,教師還可以進一步介紹“議論文三要素”的內容,讓學生在課本上標注出兩個小孩不同的論點和論據,并對比學習他們的論證方法有何區(qū)別。最后,教師提出問題三“讀完課文后,你覺得兩個小孩誰的觀點更可信?”,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把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討論。在學生開展辯論賽前,教師要指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以及生活中對太陽的不同體驗來補充論據,從而使學生在據理力爭的趣味化辯論活動中提升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在辯論賽的后期,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注意梳理正反方提出的不同觀點與論據,請“學生評委”共同思考討論“哪一組說得更有道理”,從而在這樣的創(chuàng)新性表達活動中進一步激活學生思維。
三、審美創(chuàng)造:發(fā)現+運用,結合感受增強表達效果
語文教材中蘊含許多富有美感和詩意的元素,教師應結合教材中的各個學習主題進行賞析,并拓展到生活中,引導學生去發(fā)現語文課程中的真、善、美。具體而言,教師可通過閱讀與表達運用相結合的方式來促使學生感受美、發(fā)現美,鍛煉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第一,創(chuàng)設沉浸式學習情境,以情境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描寫、呈現的環(huán)境氛圍,促使學生真正感受美、發(fā)現美,提高審美鑒賞水平。例如,在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入《大好河山小興安嶺——探索森林中的奧秘》《航拍中國——黑龍江省美麗的小興安嶺》等視頻資源,并根據課文內容將視頻按照四季順序進行適當剪輯,讓學生邊讀邊看,并將自已對小興安嶺美麗景色的想象與現實景觀聯系起來,加深對小興安嶺的美的感悟。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學習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完課文、觀看完學習視頻后,根據學生對不同季節(jié)的喜好對學生進行分組,組織每個小組圍繞“在季,小興安嶺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景物,這些景物美在哪里”開展討論。各組學生首先按照“動物”“植物”“自然景色”的分類來梳理課文內容,然后自由表達閱讀課文、觀看視頻后的審美感受。教師根據各組討論的結果,請全班學生選出“小興安嶺最美的季節(jié)”,進一步豐富學生對“自然美、生態(tài)美”的感受。
第二,在學生積累了學習和審美的經驗后,鼓勵學生借助語言文字或其他工具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進行發(fā)散性表達和創(chuàng)意性表達。仍以《美麗的小興安嶺》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想象,以及觀看視頻后的感受,選取一個季節(jié)完成“美麗的小興安嶺”繪畫作品,作品中必須至少包含課文里提到的兩種景物,同時允許學生進行適當發(fā)揮。另外,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完成的繪畫作品,給作品所展現的美麗景色寫一段“導游詞”,用上課文里“淙淙”“金光”“飛舞”等有畫面感的詞語,把這里的美景描述清楚。從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學生在閱讀課文、增進視聽感受的過程中“發(fā)現美”,到指導學生運用手工繪畫、口語表達等方式方法“表達美”,學生逐漸提高對“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的審美感悟力,提升了審美創(chuàng)造核心素養(yǎng)。
四、文化自信:延伸+遷移,借助實踐豐富表達內容
文化自信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和實踐力量,它激勵著人們堅守自已的文化立場,推動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為民族繁榮和社會進步提供堅實的支撐。體現在語文課程之中,是指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所形成的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與自信心。借助語言文字這一主要媒介,各種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內容得以在語文課程中充分展現。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不斷拓展延伸本土特色和實踐特色的文化元素,促進學生從理論學習向實踐行動的遷移,使學生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地將語文課程由課堂向課外延伸,充分發(fā)揮家庭、學校、社區(qū)協(xié)同育人體系的作用,凝聚校內外多方育人主體的合力,借助國慶節(jié)、建黨紀念日、建軍節(jié)等節(jié)日契機,定期帶領學生參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勞動研學基地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實地參觀或實踐加強對當地革命人物、社會變遷的了解,或者是體驗和感受“非遺”、民俗技藝等特色文化內容。在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設置與語文學習主題相關的合作學習項目,讓學生繪制圖文并茂的學習小報或撰寫研學日記,使學生在“實踐 + 表達”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豐富內涵,使表達內容豐富多彩。
此外,教師還應當根據各類具有特色文化元素的教材文本,優(yōu)化課后實踐類作業(yè)設計。例如,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中蘊含了豐富的雷鋒精神內涵,但是要求小學二年級學生完全理解雷鋒精神的內涵,顯然是不符合學情的。教師應創(chuàng)新設計課后作業(yè),以綜合性、特色化的作業(yè)形式引導學生完成表達任務。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長的輔助下完成“我是雷鋒:小小志愿者”的課后實踐任務,或者要求學生幫助教師整理擺放語文作業(yè)、引導小區(qū)居民對垃圾進行分類等,同時學唱《學習雷鋒好榜樣》歌曲。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初步體會到雷鋒精神的內涵。
總而言之,教師如果想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就應當聚焦語文核心素養(yǎng),做好閱讀與表達運用相結合的教學工作。語文教師要圍繞核心素養(yǎng)開展創(chuàng)新教學,把握核心素養(yǎng)的內在要求,抓住語文課程的育人本質,實現閱讀與表達有機聯動,促進學生實現“模仿表達、感受表達、進階表達、實踐表達”的能力提升。
參考文獻
[1]潘靜倩.探究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德育的方法[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31-3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4年度專項課題“分層·浸入·閉環(huán):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新任教師能力素養(yǎng)提升路徑研究\"(2024ZJY226)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