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07-0022-04
教育部等十一部門2017年印發(fā)的《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指出,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是中小學校安全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事關億萬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事關千家萬戶的幸福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事關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偉大復興。當前,中小學生欺凌情況不容樂觀,欺凌事件呈多發(fā)態(tài)勢,筆者對所在區(qū)域的中小學校進行的調(diào)查顯示:在調(diào)查的300名中小學生中,“曾經(jīng)被同學欺凌”的占 2 5 % ,“曾經(jīng)欺凌過同學”的占 43 % ,“看見同學被欺凌”的占 30 % ;主要的欺凌方式有看不慣同學就惡意給同學起外號,誹謗、嘲笑同學,背地里說同學壞話,給同學的QQ、微信發(fā)送惡意短信,一言不合就恐嚇、威脅甚至毆打同學,敲詐勒索等;而被欺凌者與欺凌者的關系或是同班同學,或是同年級同學,受了同年級學生欺凌后找高年級學生幫忙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針對上述調(diào)查結(jié)果及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學校、家庭、學生三者著手,“三位一體”做好中小學生欺凌防范工作。
一、學校要不斷完善防治體系,提高防治學生欺凌的能力
在建設安全和諧校園的過程中,預防和應對學生欺凌事件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教育部等九部門2016年印發(fā)的《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學校防治學生欺凌提出了“切實加強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認真開展預防欺凌和暴力專題教育\"“嚴格學校日常安全管理”“強化學校周邊綜合治理”等要求,對此各中小學校要不折不扣落實,切實提高防治學生欺凌的能力。
(一)管理層面
《意見》指出,中小學校要制定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將其納入學校安全工作統(tǒng)籌考慮,健全應急處置預案,建立早期預警、事中處理及事后干預等機制。預防學生欺凌,中小學校要從制度、教育、環(huán)境等多方面入手,積極創(chuàng)設一個安全、和諧、友善的校園環(huán)境。一是建立完善制度。要認真制定學生欺凌預防和處理制度,明確學生欺凌的定義、表現(xiàn)形式、處理流程等,確保制度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加強宣傳教育。要通過多種宣傳形式,提高學生對欺凌的認識,明確學生欺凌的危害,增強學生的防范意識。三是建立監(jiān)測機制。設立學生欺凌舉報郵箱、舉報熱線等,鼓勵學生積極舉報欺凌行為,同時學校也要定期對學生欺凌情況進行排查和監(jiān)測。四是加強心理輔導。對于受到欺凌的學生,學校應提供心理輔導和支持,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恢復正常生活。五是建立家校合作機制。學校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合作,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及時發(fā)現(xiàn)和干預學生欺凌行為。六是進行安全風險排查。建立完善學生欺凌排查機制,及時發(fā)現(xiàn)和排除潛在的安全隱患,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地杜絕學生欺凌事件的發(fā)生。
案例呈現(xiàn):玉林市玉州區(qū)某小學建立完善學生欺凌防范機制,并在全校范圍內(nèi)進行廣泛宣傳,有效防止了學生欺凌現(xiàn)象的發(fā)生。一是不定期邀請法治副校長上專題教育課,讓學生了解校園欺凌的定義、種類和案件,教會學生辨識欺凌行為的方法,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與技巧;二是定期組織學生觀看學生欺凌相關的短片,提高學生對造謠、給同學惡意起外號等間接性學生欺凌行為的認識;三是舉辦有獎問答活動,提高學生學習防范欺凌知識的積極性;四是定期舉辦反欺凌活動,如手抄報、畫畫、表演等,讓學生反欺凌的立場更堅定;五是設置匿名信箱,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聲,或是舉報所見的欺凌事件;六是定期與家長溝通,充分發(fā)揮家委會的作用,共同關注孩子成長,及時發(fā)現(xiàn)和干預學生欺凌行為;七是定期開展心理輔導活動,為受到欺凌的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幫助。
由上述案例可知,預防中小學生欺凌行為,關鍵在于舉措扎實,努力做到“五要”:要完善防治機制,設立學生欺凌防治機構(gòu),明確職責分工,制訂詳細的防治計劃和應急預案;要制訂完善校園欺凌預防和處理制度,明確相關崗位教職工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的職責;要強化人防、物防、技防建設,加強校園欺凌治理的基礎設施建設,如安裝監(jiān)控設備,借助信息技術提高校園安全管理水平;要開展專題教育,將預防學生欺凌教育納入學校日常教學計劃,通過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情景模擬等形式,讓學生深刻理解欺凌行為的嚴重后果;要多渠道宣傳,利用校園廣播、海報、宣傳欄等媒介,廣泛宣傳反欺凌理念,營造“人人反對欺凌,人人參與防治”的良好氛圍。
(二)教師層面
每一個教師都應當成為學生欺凌的第一“觀察員”和“信息傳遞者”,細心關注學生的情緒和狀態(tài)變化,尤其是那些舉止反常的學生。在日常工作中,教師要努力做到“三識兩會”,共同防治學生欺凌。一是識特征。小學生免不了打打鬧鬧,但教師要學會界定與識別學生的行為是不是欺凌。二是識角色。參與和目擊學生欺凌事件的人數(shù)越多,牽涉到的角色就越復雜,教師要善于識別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觀者和保護者四種角色。三是識線索。學生欺凌事件會對被欺凌者的生理、心理、行為和社會交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教師要見微知著,洞察學生的細微變化。四是會回應。學生向老師報告欺凌事件時,教師要肯定學生的報告,耐心詢問欺凌事件的經(jīng)過。在此過程中,要確保學生的安全,讓學生理解報告欺凌事件與“打小報告”之間的差異。五是會干預。一旦發(fā)生了學生欺凌,要及時做出有針對性的干預,避免欺凌事件的進一步發(fā)生,努力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
案例呈現(xiàn):有一天下課后,李老師發(fā)現(xiàn)班里活潑的浩翔(化名)無精打采地坐在座位上發(fā)呆,要是在平時,他早就興高采烈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了。職業(yè)的敏感性告訴李老師,這孩子肯定遇到了堵心的事。于是,李老師把浩翔叫到了辦公室。剛開始,浩翔什么都不肯說。在李老師的開導下,他才慢慢打開心扉。原來,小區(qū)里的一個高年級學生讓浩翔給煙卡,浩翔沒有煙卡,這個高年級學生就揚言:“今晚若不給,就揍一頓!”浩翔正為如何找煙卡發(fā)愁,而且不敢告訴家里人。了解實情后,李老師第一時間聯(lián)系了浩翔的家長,告知家長事情的來龍去脈,指導家長解決問題,包括與那個實施欺凌的學生家長取得聯(lián)系,鼓勵浩翔勇敢面對,避免欺凌事件進一步蔓延。
由上述案例可知,該教師靈活運用“三識兩會”,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異常情況,關注到學生的情緒、行為和社交模式的變化。教師在平時要注意觀察學生是否突然變得沉默寡言、焦慮不安,或者出現(xiàn)身體上有傷痕、個人物品損壞等情況。在處理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建立信任關系十分重要,要鼓勵學生敢于主動報告遭受的欺凌,同時關注班級氛圍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及時發(fā)現(xiàn)潛在的欺凌跡象。
二、家長要落實監(jiān)護責任,提高防治學生欺凌的意識
家長是防治學生欺凌的第一責任人。家長在面對孩子被欺凌時,既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緒變化,又要與學校緊密合作,共同為孩子提供支持和保護。倘若發(fā)現(xiàn)自已的孩子對同學實施欺凌,家長一定要明確態(tài)度、嚴肅對待,要嚴肅地告訴孩子欺凌行為是不被接受的,同時要引導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認識到錯誤,停止欺凌行為。
(一)被欺凌者家長要理智面對
家長平時要多關注孩子的身心變化,而不是一味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遭受欺凌后回到家,可能會經(jīng)歷以下幾個階段,對此家長要做好應對。一是孩子一反常態(tài)。家長若發(fā)現(xiàn)孩子放學回家后不愿說話,不敢直視家長的目光,或是找理由讓家長向老師請假等,此時就應引起重視,耐心詢問孩子,并伺機檢查孩子的身體、物品等是否有損害。如果孩子不愿意交流,家長可以先避開話題跟孩子聊別的事情,或讓孩子做自已喜歡的事情,待孩子情緒穩(wěn)定后,再聽孩子訴說。二是孩子只字不提被欺凌。一些被欺凌的孩子,無論家長如何開導就是不愿意說自已被欺凌的事情。這時,家長可以繞開孩子自身的話題說別的事,比如家長自己小時候曾被同學嘲笑,后來在大人和老師的幫助下解決了問題。家長可以用類比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只有告訴大人,才能幫助其擺脫被欺凌的困境。三是孩子傾吐被欺凌。當孩子向家長訴說遭遇欺凌時,家長要始終保持平和心態(tài),不能說“他罵你,你也可以罵他呀,你怎這么沒用”這樣質(zhì)問的話,避免讓孩子產(chǎn)生“說與不說都一樣”的感受。家長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讓孩子感受到大人值得信賴,愿意聽從家長的建議,勇敢面對問題。
案例呈現(xiàn):愛明(化名)是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最近她陷入了被同學欺凌的陰影中:同學依華(化名)因為嫉妒老師時常在全班同學面前夸獎愛明的習作,于是聯(lián)合其他同學一起孤立愛明,這讓愛明很苦惱。愛明的父母察覺到了孩子的變化,發(fā)現(xiàn)愛明變得沉默寡言,有時還不愿意去學校,成績也開始下滑。經(jīng)過耐心詢問,愛明終于向父母吐露了被欺凌的真相。愛明的父母聽后非常心疼,立即與愛明的班主任取得了聯(lián)系,詳細說明了情況,讓班主任及時關注并制止欺凌行為。同時,愛明的父母還與依華的父母進行了溝通,理智地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希望依華的父母能夠做好引導,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停止對愛明的欺凌。依華的父母獲悉后非常震驚,誠懇地向愛明的父母道歉,表示一定嚴格教育好依華。在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依華最終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愛明道歉并停止欺凌行為。
由上述案例可知,家長平時一定要關注孩子的身心變化,在處理孩子受欺凌問題時,要保持冷靜和理智,積極與學校老師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平時家長要以身作則,善于控制自已的情緒,理性解決問題,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應注重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分享學校生活,建立開放的溝通渠道,為孩子營造安全、溫馨、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
(二)實施欺凌者的家長要明確態(tài)度
在進行家校溝通時,學校要有意識地引導家長共同參與防治學生欺凌。針對有欺凌行為學生的家長,學校要引導家長做好管教工作,要讓孩子牢記:無論同學的長相、衣著打扮、家庭背景等與別人有什么不同,你都沒有權利對同學實施欺凌;如果同學間發(fā)生矛盾,可以爭辯,但不可以實施欺凌。家長可以結(jié)合一些媒體報道的典型案例讓孩子意識到欺凌其他同學的嚴重后果。
案例呈現(xiàn):王志(化名)是一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他的父母最近被老師告知,王志在學校有欺凌同學的行為。聽到這一消息后,王志的父母感到震驚和不安,意識到必須正確處理這個問題。首先,他們與老師溝通,詳細了解情況,包括王志的行為表現(xiàn)和被欺凌同學的感受。之后,他們與王志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談話,用平和的語氣詢問王志為什么會這么做,王志表示是因為覺得好玩,沒有意識到會對同學造成傷害。接著,他們耐心地向王志解釋,欺凌行為是錯誤的,會讓同學感到害怕和難過。他們通過故事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讓王志設身處地地感受被欺凌者的感受,幫助孩子理解這種行為的后果。最后,父母要求王志向被欺凌的同學道兼,并鼓勵他主動關心對方,彌補過錯。同時,王志的父母也反思了自己在教育中的不足,在往后的日子里更加注重培養(yǎng)王志的同理心和責任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王志的行為有了明顯改善,與同學的關系更加融洽。
由上述案例可知,面對孩子欺凌同學的錯誤行為,家長要保持冷靜,態(tài)度明確,通過理解、引導和教育,幫助孩子認識到錯誤并改正,同時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與孩子共同成長。學校平時要注重提高家長的科學育兒水平,尤其是針對有欺凌行為學生的家長,可通過家長學校、家長講座、線上交流等方式,引導家長多關注孩子的成長,讓孩子遠離欺凌。
三、學生要學會智慧防衛(wèi),堅決抵制欺凌行為
面對突如其來的欺凌,中小學生該怎樣做好個人防護呢?學會智慧應對他人欺凌,同時堅決抵制欺凌行為,是學生面對欺凌的重要原則。
(一)智慧應對他人欺凌
在學生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尤其是暴力欺凌,被欺凌的學生身體力量可能不足以直接對抗欺凌者。為此,被欺凌者要智慧應對,學會保護自己,并尋找機會制止欺凌行為。一是保持冷靜。在受到欺凌時,保持冷靜是首要任務。只有冷靜,才能清晰地思考,做出正確的判斷。二是觀察并收集證據(jù)。遭受欺凌時,要留心觀察欺凌者的行為,收集相關證據(jù),如文字、圖片、視頻等,這些證據(jù)在必要時可以作為自衛(wèi)的武器。三是尋求幫助。遭受欺凌時,要向家長、老師或信任的朋友尋求幫助,讓他們了解你的處境,為你提供支持和建議。四是利用環(huán)境。在遭遇欺凌時,可以利用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自衛(wèi),如尋找遮擋物、使用物品作為防御工具等。五是學習溝通技巧。通過有效的溝通,讓欺凌者明白你的立場和感受,讓實施欺凌者停止欺凌行為。
案例呈現(xiàn):文曉(化名)因為面腆,不愛說話,被某同學惡意起外號。剛開始,文曉選擇了不理會,但是這個同學反倒越來越肆無忌憚,在公共場合大聲喊文曉的外號。在旁人投來的異樣目光中,文曉意識到不能再容忍這個同學胡作非為了。文曉讓自己先保持冷靜,不動聲色地記錄這個同學每次實施欺凌的時間、地點、所喊外號的次數(shù)等細節(jié),隨后向家長和老師尋求幫助,家長獲悉后立即與學校聯(lián)系。老師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與雙方家長進行了溝通,對這個屢次給文曉起外號的同學進行了批評教育,也讓這個同學知道被人惡意起外號的難受滋味,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文曉不再被該同學欺凌,臉上有了燦爛的笑容。
由上述案例可知,教師日常應該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在遭受欺凌時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應對欺凌。一是保持冷靜。當遇到欺凌時,首先要保持冷靜,不要慌張或哭泣,因為這可能會讓欺凌者覺得你很好欺負。二是明確拒絕。堅決地對欺凌行為說“不”,要讓欺凌者知道,他們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三是尋求幫助。如果周圍有同學,可以大聲呼救,引起他們的注意。更重要的是,無論欺凌行為大小,都要及時向老師或家長報告,要相信老師和家長有辦法和能力保護你。
(二)堅決抵制欺凌行為
在學生欺凌事件中,旁觀者的態(tài)度和行為往往對事件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一個堅決抵制欺凌行為的旁觀者,有時不僅可以阻止欺凌的繼續(xù)發(fā)生,還可能影響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態(tài),進而改變整個欺凌事件的發(fā)展方向。教師平時要教育學生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拒絕加入欺凌者隊伍,如果有同學邀請你對他人實施欺凌,一定要明確拒絕;二是不做消極旁觀者,若發(fā)現(xiàn)身邊有欺凌事件,要做到既不協(xié)助欺凌,也不冷漠旁觀,要及時把自已所知道或看到的欺凌行為告訴老師和家長;三是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方式分散欺凌者的注意力,如大聲喝止、表明態(tài)度等;四是給予被欺凌者支持和鼓勵,讓被欺凌者知道自已并不是孤立的,還有同學的陪伴和幫助。
案例呈現(xiàn):文鏵(化名)平時性格溫和,很有正義感。星期天的早上,正在操場跑步的文鏵看到一個高大的男孩子正在恐嚇一個瘦小的同學,要求其每天交10元錢的“保護費”。文鏵沒有視而不見,他一邊厲聲制止欺凌行為,一邊鼓勵被欺凌的同學:“別怕,我會幫你的!”周圍的同學見狀,紛紛過來幫襯,有的安慰被欺凌的同學,有的指責實施欺凌的男孩子,讓其感受到壓力。最終,被欺凌的同學得到了幫助和支持,實施欺凌的男孩子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灰溜溜地走開了。
由上述案例可知,文鏵的勇敢行為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欺凌行為,讓被欺凌的同學得到了保護。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明確告知學生,在制止欺凌行為前一定要保護自身安全,如果自己單身一人,此時也沒有旁人,而實施欺凌者人高馬大或人多勢眾,就不能貿(mào)然制止,而應選擇及時告知老師、保安或其他大人。當看到有人被欺凌時,不要慌張或沖動行事,因為沖動可能會讓局勢升級,甚至將自己卷入危險之中。
綜上所述,防范中小學生欺凌需要多方協(xié)同,只有學校、家長、學生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治學生欺凌,為中小學生營造安全、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金輝召.班主任對校園欺凌的洞察與防治[J].教育科學論壇,2024(25):75-80.
[2]程奇.家校聯(lián)動防治校園欺凌:現(xiàn)狀分析及心理教育策略[J].初中生輔導,2024(18):67-72.
(責編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