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勞動教育正經歷著從傳統邊緣化的活動課程,向承載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戰(zhàn)略性課程的深刻轉型。在此背景下,(以下簡稱“集團”)秉持“培養(yǎng)有智慧的人”的辦學理念,緊扣“慧·勞動”核心主張,依托課題研究、校本研修與項目實踐等路徑,深入探索勞動教育的本質內涵。集團系統構建并不斷完善“365X”勞動校本研修體系,以校本課程研發(fā)與實踐為核心手段,注重學生真實的勞動體驗與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一、架構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在“慧·勞動”核心主張的引領下,集團勞動教育研修團隊立足勞動教育的本質與目標,逐步搭建起“365X”校本研修體系,積極探索勞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主要路徑。其中,“3”指三級組織架構,即以集團黨總支書記為組長、分管副校長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由科室管理干部組成的核心團隊以及由全體教職工與校外輔導員構成的導師團隊。“6”指六大研修步驟,即理論提升、思想碰撞、設計評價、督導把脈、反思進階、共融遷移。“5”指五度深化,即研修觀念的認同度、研修過程的達成度、研修氛圍的豐盈度、研修質量的守恒度和研修成果的內化度。“X”代表基于學生發(fā)展需求的創(chuàng)新項目實踐衍生內容,同時寓意學生成長的無限可能。
集團勞動教育研修團隊以勞動教育的三個核心維度為出發(fā)點,依托智慧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慧·勞動”校本課程體系。集團注重在理念上凝聚各方共識,在目標上實現層層遞進,在內容上做到多元融合,在評價上力求多維精準,推動勞動教育效果的全方位達成。
二、夯實集團勞動教育實踐
集團在實踐中錨定國家意志,聚焦勞動教育的思想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特質,注重“做中學”“做中育”,全面構建“慧·勞動”校本課程體系,探索校本勞動教育實施路徑,多維度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建立價值取向,實現目標認同一體化
為更好地促進勞動教育校本課程落地生根,集團結合低、中、高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與學習興趣,遵循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接力推進的原則,進一步細化各學段的勞動教育目標,增強課程的層次性和進階性,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提升勞動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塑造勞動精神,進而實現全面發(fā)展。
(二)加強課程統整,實現內容進階一體化
集團依托必修課程、學科滲透、課外(校外)實踐、校園勞動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勞動,系統實施“慧·勞動”課程。同時,集團堅持將學校作為勞動教育的主要陣地,家庭作為勞動教育的啟蒙搖籃,社會作為勞動教育的拓展平臺,推動三者協同發(fā)力,實現了“ ? ’的協同效應。
1.契約與“具身”雙驅,筑牢生活勞動根基
一是“契約化”培育生活技能。集團引導學生通過書面契約的形式,明確其在家庭和班級中的勞動責任與具體任務,營造了“人人會家務、人人會班務”的良好氛圍。集團設計了《“慧囡囡”家務勞動手冊》,將學生的日常家務勞動任務具體化,并指導學生定期進行圖文記錄。集團以“勞動清單”為載體,將勞動教育課程與家庭勞動任務相結合,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勞動意識,強化了勞動技能,促進了家校協同育人。二是“具身化”獲取勞動體驗。集團通過具身化的勞動教育活動,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獲得直接體驗,促進知識與技能的內化。例如,集團積極開展勞動嘉年華活動,讓學生在籌備、擺攤、經營等環(huán)節(jié)中體驗勞動的樂趣與價值。
2.非遺與學科融合,拓展生產勞動維度
一是“多元化”傳承非遺技藝。作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傳承教學基地,集團開設了“黑陶”非遺特色課程,邀請非遺傳承人授課。該課程依托“陶也”主題公園、非遺客廳、黑陶工作室等實踐基地,引導學生在學習傳統技藝的同時,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藝與精益求精的勞動精神。二是“項目化”推進學科融合。集團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以核心素養(yǎng)培育為目標,以項目為載體,構建了開放、多元的勞動教育項目化實踐課程。例如,集團依據省編教材《勞動》四年級下冊的“出力流汗也快樂——打造陽臺小菜園”項目,開展了“小小設計師”校園綠地改造項目化活動。學生在參與設計和改造的過程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綜合運用數學、信息科學、美術等學科知識,將鈞儒小學綠地打造成他們心中的“智慧夢工場”。
3.資源與場景共鏈,強化服務勞動擔當
一是“系列化”開展公益服務。集團將公益服務納入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精心設計課程內容,采用多樣化的實踐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服務性勞動。例如,集團開設“慈善志愿服務課程”,讓學生在志愿服務中收獲勞動成果,體會勞動的幸福。二是“場景化”探索職業(yè)體驗。集團整合教育資源,打造“五慧工場”課程模塊,通過三校區(qū)聯動,營造濃厚的勞動教育氛圍。集團設有木工坊、陶藝館、美食屋、錦繡種植園、視覺藝術中心、賞識銀行等勞動專用場域,供學生進行職業(yè)體驗。
(三)健全評價體系,實現評價展演一體化
1.聚焦表現性評價,達成學教評協同集團精心構建校本化評價體系,聚焦表現性評價,旨在全面、精準地評估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真實表現與成長過程。集團設計分項等級評價,制定《慧·勞動探索手冊》,并將其作為記錄學生勞動情況的載體和引導學生探索勞動世界的“指南針”。在日常勞動教學與實踐中,集團靈活運用任務卡、實踐單、檔案袋等多樣化工具,全方位記錄學生的勞動實踐表現,并從多個維度進行細致評價,推動學生持續(xù)進步。
2.聯動綜合評價,給予學生持續(xù)激勵
集團建立了以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和家庭社會評價為一體的多元評價機制,形成公平、全面、立體的評價網絡,將評價貫穿學生勞動教育全過程。學生可通過勞動實踐表現獲得“慧創(chuàng)獎章”,并記錄在《集“慧”手賬》中。為進一步增強激勵效應,集團還設立了“月度慧創(chuàng)之星”和“學期慧創(chuàng)之星”的評選機制,定期表彰表現突出的學生。此外,學生還可將積累的獎章兌換成集團專屬“賞識幣”,用于換取特色文創(chuàng)產品,從而在正向激勵中實現自我驅動式成長。
3.搭建展示平臺,推動學生能力進階
集團積極拓寬評價渠道,搭建多樣化展示平臺,依托勞動課程、技能競賽、“豐收節(jié)”展評等手段,深化項目化實踐,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以“智慧夢工場”項目實踐為例,集團核心組和導師組全程跟進項目探究進程,通過“實施工具評價一專業(yè)數據分析一專家引領研討一發(fā)現問題一反思改進策略一優(yōu)化再實施”等系列研修活動,進階迭代出表現性評價量表3.0版,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提供了科學支撐,也為后續(xù)的項目開展提供了經驗與模板。
三、推動勞動教育提質增效
(一)探索勞動教育新樣態(tài)
集團構建了“科研引領一課程創(chuàng)新一生態(tài)協同”三位一體育人體系,持續(xù)探索富有集團特色的勞動教育文化與項目化學習樣態(tài),不斷推動勞動教育向系統化、綜合化、生態(tài)化方向發(fā)展。集團的這一系列探索在區(qū)域內產生了廣泛影響,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集團已有3項國家級、省級、市級勞動課題成功結題,在研課題5項,獲得市級成果二等獎1項。集團獲得嘉興市勞動教育示范學校、嘉興市義務教育第二批勞動教育實驗學校等榮譽稱號,并多次在市級勞動教育專題活動中作經驗分享。
(二)拓展學生成長新路徑
在勞動項目實踐中,學生深度參與項目規(guī)劃、實施與成果呈現全過程。從種植農作物,到制作手工藝品,再到參與社區(qū)服務,這些具體、真實的勞動實踐,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勞動的艱辛與收獲的喜悅,顯著提升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chuàng)新教師發(fā)展新范式
集團通過組織深度教研與專題培訓等方式,不斷提升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和勞動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在課程實踐與研究中,教師深入探索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路徑,持續(xù)優(yōu)化勞動項目設計,嘗試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以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獲得感。這種研究驅動下的課程開發(fā)模式,不僅助推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也促進了教研團隊的協同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圍。
展望未來,針對《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一2035年)》的戰(zhàn)略部署,集團將繼續(xù)以“365X”勞動教育校本研修體系為支點,在勞動教育的探索之路上不斷深耕細作,培養(yǎng)兼具家國情懷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未來工匠”,讓勞動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