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4-0117-04
從古至今,知行合一都受到人們重視。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學者對知與行進行了研究,但大多就“心動與行動”“知道和做到”泛泛而談,沒有揭示出“知易行難”的內在機理。在工作與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或經歷“道理與知識兼?zhèn)洹⑿袆与y以匹配\"的情形,導致“夢想者無數、成功者少數”的現象頻頻發(fā)生。本文對從知到行的身體啟動之價值、內在張力和突破路徑進行了闡述。
一、身體啟動的價值
身體啟動是個體正式行動前身體的觸發(fā)狀態(tài)或預備狀態(tài)。它是行動之始,是個體投入實踐活動的準備,是知與行之間的橋梁。它是成事之基,任何事情只有開始動身了,才會在行動中不斷成長。它是起點,是中點,但絕不是終點。它是知與行的伴隨者;知中需要身體啟動,去不斷獲取與更新知識;行中更需要身體啟動,去開始一項任務,去克服重重困難。它是一個“觸發(fā)鍵”,扮演著“推手”的角色。
首先,對學生而言,身體啟動對克服懶散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時??吹綄W生在課堂開始了許久還沒進入狀態(tài),東翻西找,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或者對老師的指令沒有反應,呆坐著,無精打采。如果學生身體能事先啟動,將會是不同的景象。比如:學生在正式上課前做好課本和文具準備,做好預習,預先想一想本節(jié)課要講什么內容,他們的身體就處于啟動狀態(tài),上課時就很快跟上老師的進度,從而有效克服懶散行為。這就好比跑步比賽之前,裁判員喊“預備”時,運動員的身體肌肉處于警覺狀態(tài),身體機能調節(jié)到最佳狀態(tài),在裁判員喊出“跑”的時候,身體直接奔出去了。為此,“跑”之前的身體的預備狀態(tài)就是身體啟動。其次,身體啟動對學生克服困難有積極作用。很多學生在學習中遇到難題會望而生畏,遇到困境就直接躺平,這不利于抗逆力的培養(yǎng)。此時,如果學生在解決難題或掙脫困境之前,身體處于啟動狀態(tài),就容易走出困境,比如:學生遇到難題,先反復讀題并審題,標出關鍵詞,找出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遇到困境時,大腦一直在思考相關問題,收集相關信息。這些都是身體啟動狀態(tài),這些行為都有利于學生克服困難。
二、身體啟動的內在張力
英國約翰·海曼認為人類行動需要從四個維度去考察,即物理維度、倫理維度、心理維度、理智維度。這里考察的主要是行動的心理維度,涉及欲望、目標、意向等概念,概念與概念之間都存在聯系,體現行動的內在機制。
(一)欲望與行動
欲望從何而來?哲學家拉康認為,欲望產生于鏡像階段(嬰兒6\\~18個月)后期,此時個體的需要從之前的生理需要轉變?yōu)閷ν獾囊?。這個轉變產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主體可以區(qū)分出他人面容,他已經開始通過認同他人的意象來重塑自己的內在要求了,于是欲望浮出水面[2。在欲望的滿足中,個體追求的“物欲”是表象,他者的愛才是個體內心深處真正追尋的東西。比如:家長經常跟老師聊到親子溝通的困難,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耍什么脾氣,不知道怎么才能滿足孩子。其實,孩子想要得到媽媽的愛,可能想要的是媽媽的悉心照顧,是媽媽的擁抱、親吻、撫觸,也有可能想要的是媽媽溫柔的話語,還有可能想要的是媽媽和他一起玩耍此時,如果媽媽只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沒有看到孩子真正想要的是媽媽的愛,那么,孩子就會以各種“不聽話”的行為來尋求媽媽的關注,進而索求媽媽的愛。因此,我們可以說,個體行動的多樣性、發(fā)散性與欲望的層次性、非純粹性有關。
(二)目標與行動
目標是活動的預期結果,是尚未達成的狀態(tài),屬于個體的主觀意識,它為活動指明方向,通常根據個體的需要來設置。然而,在教育教學中,我們通常發(fā)現學生的計劃和目標很宏大,行動起來卻很無力,導致目標不能實現或不能如期實現。究其原因,有研究者認為目標背離傾向隨著目標進展而發(fā)生倒U型變化,其主要原因是個體在進程前半程傾向于以目標起點為參照點,在后半程傾向于以目標終點為參照點。也就是說,目標推進到中期的時候學生最容易放棄,如果學生沒有調整自己的參照點,他們的目標實現就會受到影響。當然,學生的人格特質差異也會導致目標實現中出現“先緊后松”或“先松后緊”的現象。另外,目標欠清晰、不具體、難度大,或者學生對目標的價值評估發(fā)生變化都可能影響行動,學生對一個問題起點和終點很清晰,但過程沒想明白,沒有細致思考,或者邏輯思路混亂,都會使身體啟動受阻。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摻雜了很多因素,有客觀的目標特點,有個體的個性特點,還有個人的欲望、個人的認知等,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影響著目標的實現。
(三)意向與行動
托馬斯·阿奎那認為意向概念有三種內涵:一是意動內涵,行動的根源在于意向(意愿、對對象的渴求);二是認知內涵,即外部世界客體變形為心靈中的意向性內存在;三是存在論內涵,即意向性內存在是一種新的存在方式[4]。德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布倫塔諾認為,表象、判斷以及情感(廣義的情感包括欲望)是呈現意向性的三種基本的心理形式。行為者的內心要么是通過表象的方式而對某個對象予以直觀的把握,形成關于它的某種觀念,要么是通過判斷的方式而對某個對象的存在或屬性予以肯定或否定的斷言,要么是通過情感的方式而對某個對象做出喜好或厭惡、快樂或痛苦的反應[5]。
可見,意向具有豐富的內涵,具有不同的心理呈現方式。其中,表象和判斷的呈現是從外向內的,而欲望和情感的呈現是由內而外的。因此,身體啟動不僅需要形成關于外部世界的表象,并且對外部世界有好壞判斷,或者做出喜好的情感反應。在教育教學中,有的學生對完成學習任務后的積極強化物沒有美好的期待與想象,也不知道自己學習的意義,對學習表現出被動、厭惡、反感等,學習的意向明顯較弱,甚至完全沒有。此時,學生就不可能積極投入學習。當學生覺察到或理解了這些內在張力,就容易去突破知易行難的張力,從而順利讓身體啟動,進而完成行動。
三、突破知易行難的張力
(一)了解欲望的本質,看到并滿足內在深 層需求
在個體行動中,欲望促使個體向外界去“要”,很多人會以為個體“要”的是具體東西(物質的),想盡辦法滿足個體的物欲后,發(fā)現個體還是沒有行動,于是開始批評、責備、謾罵甚至斷絕關系,因為這讓人感覺很無力、很焦躁。其實,欲望是一種極其活躍、復雜的心理:其活躍性表現在它行走于目標、意向當中,復雜性表現在它有著深層的需求(精神之愛)。為此,要促使個體行動,就要看到個體的內在需求,滿足個體的“愛欲”。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經常會碰到“缺愛”“等著被愛”的學生,主要表現為頂撞、辱罵、毆打他人,抽煙、打牌、游戲成癮、整天睡覺等,一切看似糟糕的品行背后,實則隱藏著“對愛的渴求”。教師要看懂學生的這些不良行為,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在需求。一是滿足學生“被愛的需要”。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正面的影響,如溫柔的語言(肯定、表揚等)、積極的情緒、溫暖的肢體行為(擁抱、撫觸、微笑等)、開心扉的談話交流…這些言行都是有愛的,能有效豐潤個體成長的土壤。二是樹立“有愛的榜樣”。教師可以經常給學生分享自己家庭中“愛的故事”,也可以分享班級中同學之間的“友愛之情”,還可以分享“缺愛”學生轉化為“有愛”學生的經歷。三是教會學生“予愛”。教師可以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學生給予他人之愛的內在體驗與意義,還可以開展“仁愛之星”等獎項的評比,促使更多學生積極投人“愛的行動”之中。
(二)分解與堅守目標,靈活調整目標參照點
對學生來說,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學習需要循序漸進,因此,階段性目標必不可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該教學生去分解與堅守目標。第一,分解的目標要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目標過大,學生無從下手;目標過小,學生容易被其他新穎的事物所吸引。而當目標與學生的能力水平適配時,他們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會產生心流體驗,這種體驗帶給其成就感、愉悅感,又會強化他們實現下一個目標和克服困難的勇氣。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目標則是適合學生的目標。第二,目標分解要有順序性與邏輯性。順序性是目標實現中誰先誰后的問題,邏輯性是指目標與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性。教師要讓學生最先安排基礎性的目標,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讓學生知道當下的課堂內容是將來學習的基礎,直接影響以后的學習,這樣他們就有了堅持下去的力量。第三,目標實現中要適當暫停。適當暫停讓學生有反思的時間和空間,及時調整與修正自己的目標,靈活調整目標參照點。尤其在目標進行到中期時,學生很容易放棄目標,暫停也可以讓他們調整自己的情緒與心態(tài),從而為自己賦能,進一步增強行動的動力。
(三)形成心理圖像,增強行動意向
心理圖像是個體在大腦中形成某個事物的形象,它的本質是圖像。圖像既是想象的外顯,又是對原始語境的某種脫離,這意味著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得以通過自主意識參與圖像的認知。只有當想象和知覺跨越物質載體生成心理圖像時,真正的圖像才得以成立。可見,心理圖像離不開想象和知覺。心理圖像為行動者構建了一個關于目標的美好藍圖,也為行動者指明了行動方向,提升了行動者展開行動的欲望。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心理圖像,來增強學生的行動意向。第一,可以讓學生想象目標實現后的圖像。比如:想象完成學習任務之后可以享受一頓美餐、出去玩耍、得到一個獎勵等;想象考場中順利的、美好的場景。這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境,穩(wěn)定的、愉悅的內心為目標順利展開保駕護航。第二,可以讓學生形成關于目標的整體心理圖像。學生對圖像的整體知覺能夠讓他們把握住目標的大方向,他們有了掌控感,也就有了行動信心。比如:學生復習時對整本書知識框架的印象,其實就是一個整體心理圖像,為此,要學會做整本書、整章節(jié)的思維導圖。第三,可以讓學生經常回憶以往令其自豪的、滿意的、開心的畫面。這些畫面或圖像是學生內在推動力,能有效增強其行動力。
(四)多途徑調動積極情感,形塑行動意向
情與意既有區(qū)別又相互聯系。情是盲目的,意是有方向的;情是潛在的意,意是具體的情。如果行動者沒有對目標形成積極情感,行動的動力就會大大減弱。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呢?第一,建立積極聯結,喚醒內驅力。教師讓學生將完成某件事與獲得某個獎勵聯系起來,這個獎勵就是強化物,包括物質強化物(如玩具、食物等)、社會強化物(如擁抱、微笑、關注、表揚等)、活動強化物(如做自己喜歡的事等)、內在強化物(如自豪感、成就感、愉悅感等)。讓學生在行動前想象一下自己得到想要的強化物后的狀態(tài),能營造積極的情緒氛圍,為形塑行動意向提供了豐厚的條件。第二,進行積極的人際溝通,調節(jié)情緒情感。在行動之前或行動之時,學生可能會遇到困難,但向他人傾訴自己的煩憂之后,對任務的畏難與厭惡情緒會得到緩解,因此利用好自己的外部資源也是善于借力的表現。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生命力資源,看到自己“做到的”和“擁有的”,增強自我價值感。第三,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點燃行動的熱情。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行動之前,做自己喜歡的事,良好的心境讓自己更愿意去行動;在行動之時,做自己喜歡的事,給自己暫停反思的機會,對自己進行正強化。
總之,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學生從知到行的過程比較復雜。教師要了解身體啟動的原理,知道行動與欲望、目標、意向的內在關系,有針對性地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教給他們分解目標的方法,善于運用積極想象和積極情感來啟動身體。
參考文獻:
[1]海曼.知識、行動與意志[M].張桔,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5.
[2]陳蓉蓉.拉康的欲望理論及其當代價值[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34(12):149-155.
[3]楊鑫蔚.短期行動與長期目標的背離[D].杭州:浙江大學,2018:5.
[4]張秋成.意向性理論及其對現當代西方哲學“對話”與“融合”的價值[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6(6):7-16.
[5]布倫塔諾.從經驗立場出發(fā)的心理學[M].郝億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235-236.
[6]熊亦冉.圖像轉向的現象學維度—一對圖像意識和媒介的再考察[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1(6):149-156.
責任編輯:趙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