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4-0059-05
《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下文簡稱《綱要》)明確提出,要“統(tǒng)籌推進“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體現(xiàn)了我國“雙減”目標達成之后的后“雙減”時代義務教育教學系統(tǒng)性變革要求,指向國家“雙減”政策持續(xù)推進和新教學秩序的建立。為此,我們聚焦后“雙減”時代義務教育教學體系重構這一主題開展研究,以探明后“雙減”時代義務教育教學體系的內涵、要素及構架。
一、后“雙減”時代下義務教育教學體系內涵解讀
對于教學體系的概念有多重理解,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種分析視角。
一是系統(tǒng)行為管理學視角?!绑w系”本身具有“系統(tǒng)”的意蘊,否則就不能稱之為“體系”。那么,什么是系統(tǒng)?系統(tǒng)論創(chuàng)始人貝塔朗菲認為,“系統(tǒng)”說到底就是“整體”或“統(tǒng)一體”的指謂[。錢學森先生也曾有過這樣的論述:“系統(tǒng)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且這個系統(tǒng)本身又是它所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2基于此,在理解“義務教育教學體系”時,我們既可以從比其更大的系統(tǒng)出發(fā),如“義務教育體系”去考察,也可以將“義務教育教學體系”所應具有的特定功能或是目標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根據(jù)系統(tǒng)行為管理學的觀念,義務教育教學活動是一種系統(tǒng)行為,蘊含著理念、運行和 保障三大要素。
二是國家教育政策文本視角。教學體系是以落實國家教育政策為目的的,因此,必須符合黨的教育方針、國家教育政策要求。教學體系由哪些內容構成,可以從國家政策文本視角進行分析。對“義務教育教學體系”的理解,可以參照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該文件共分為六大部分,六大部分以關鍵詞的方式呈現(xiàn),可以表述為:“思想導向”“素質教育發(fā)展”“教學管理”“教師隊伍建設”“關鍵領域改革”“組織領導\"3]。這六個方面內容大致構成了義務教育體系的主要內容,“教學體系”是“義務教育體系”的子系統(tǒng),并處于中心地位。由此,我們可以將“思想導向”理解為義務教育教學體系中的“觀念性子系統(tǒng)”;“素質教育發(fā)展”中的一部分內容,可理解為義務教育教學體系中的“內容性子系統(tǒng)”;“教學管理”中“優(yōu)化教學方式”等內容,可理解為“操作性子系統(tǒng)”;“教師隊伍建設”“關鍵領域改革”“組織領導”等部分內容則可理解為“保障性子系統(tǒng)”。據(jù)此,義務教育教學體系可理解為由“觀念性”“內容性”“操作性”“保障性”等子系統(tǒng)構成的一個整體,其中,“內容性”“操作性”子系統(tǒng),兩者可合并起來表征為教學活動的“運行子系統(tǒng)”。
三是教育現(xiàn)象學視角。對教學體系的理解,應該回到一線教育工作者對這一概念最為素樸的認識。在他們看來,“教學體系”這個概念并不是一個需要重新界定的概念。胡塞爾所創(chuàng)立的現(xiàn)象學認為,“認識事物要尊重現(xiàn)象本身,‘現(xiàn)象’是一切知識的起源\"4。基層學校的校長、教師所“觀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教學體系”,往往限于“教什么與學什么”“怎么教與怎么學”“教得怎么樣與學得怎么樣”這些基本問題或常見現(xiàn)象層面。在他們看來,這些或許就是“教學體系”本身。而這三個基本問題或常見現(xiàn)象,也對應了教育學這門課程的內容結構,即課程、教學、評價。因此,從現(xiàn)象學視角分析“義務教育教學體系”內涵,則可解釋為:在義務教育活動中由課程、教學、評價所構成的直接關涉教學活動本身的系統(tǒng)性活動。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對“后‘雙減’時代義務教育教學體系”這一概念進行界定,即在國家“雙減”政策持續(xù)深入的背景下,基于區(qū)域義務教育實際,著力育人質量提升的,由“教學理念”“教學運行”“教學保障”三大子系統(tǒng)構成的區(qū)域義務教育學校教學活動系統(tǒng)。其中,教學理念體系是先導與基礎,教學運行體系是重點與關鍵,教學保障體系是支撐和條件。
二、后“雙減”時代義務教育教學體系的要素分析
教學體系的要素分析建立在后“雙減”時代義務教育教學體系重構的話語之中,“重構”不僅意味著體系結構的變化,也意味著組成體系的要素及其內涵發(fā)生變化。
(一)義務教育既有教學體系的目標功能的重新定位
一個體系是什么樣子,往往是由體系的功能與目標所決定的,義務教育教學體系也是這樣。義務教育教學的目標與功能受制于時代背景。數(shù)智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范式將被徹底改變,注重內在興趣、創(chuàng)新意識、想象力、健康行為、審美情趣等可持續(xù)發(fā)展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將成為教育的主要目標\"5。我們應在“教育成為終身教育、學習成為終身學習、社會成為學習型社會”的后“雙減”時代背景中建構義務教育體系,當然也包括了義務教育子系統(tǒng)——教學體系?!半p減”政策持續(xù)推進,顯然不能僅僅停留或者滿足于解決“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問題,而是要建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義務教育教學體系。在這種思想的引領下,義務教育教學體系的目標與功能就應由追求升學的“考試”“勝出”轉向促進人的發(fā)展。這種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為目標的轉向,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方案》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課程方案》明確提出義務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通過“雙減”,把學生從機械作業(yè)、題海戰(zhàn)術中解放出來,從唯分數(shù)、唯升學中解放出來,才有可能實現(xiàn)育人目標。
(二)義務教育既有教學體系的課程內涵的重新組織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要從“全面壓減作業(yè)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guī)范校外培訓行為”等方面減輕學生負擔。這實際上是對學校育人時空進行了調整。從時間維度看,增加了“課后延時”。從空間維度看,通過組織開展校內課后服務,壓縮學生參與校外學科類培訓的空間。時空的變化,一方面要求我們加強課后服務課程化推進,以避免學生課后服務的隨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要求我們重新審視所謂“學校時空”的意蘊,特別是課后服務時空,不應歸人為學校教育范疇,而應是學校主導下的社區(qū)教育、家庭教育范疇,課后服務所要做的事情,學校教育代為實現(xiàn)社區(qū)教育、家庭教育的功能。我們所推行的課后服務課程,更需要關注學生的非知識性學習和非正式學習,體現(xiàn)出“學習動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導、與情境關聯(lián)、自愿、個體化、非線性\"的特征。
(三)義務教育既有教學體系的教學方式的重新建構
課堂教學的優(yōu)質高效的“減負”遠比單純學生作業(yè)、校外培訓的“減負\"更為根本、更為徹底。前者是“治本”,后者是“治標”,“治標”與“治本”都很重要,然而標本兼治最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xiàn)“雙減”目標,這也是后“雙減”時代義務教育教學體系重構的核心。一方面,要遵循課程統(tǒng)整理念,強調學科課程的融合,積極推進基于大觀念、大單元、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改革,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全面喚醒學生的“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要拓展實踐育人和網(wǎng)絡育人重要陣地,堅持“以生為本,學為中心”,做到“做中學、用中學、創(chuàng)中學”,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像工程師一樣實踐”,從而探索出“課內課外協(xié)同、校內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方式。
(四)義務教育既有教學體系的教學評價的重新設計
傳統(tǒng)評價往往是“評價即考試\"7,教學與評價是割裂的,教學評價就是以結果為導向、以分數(shù)論“英雄”,這樣的評價不僅不能促進學生進步,反而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因此,需要對義務教育既有教學體系中的教學評價進行重新設計。要秉持“為了促進學習進行評價”的理念設計教學評價:一方面,推進“教師教學評價”改革,通過評價標準的導向作用,引導教師認真上好每一節(jié)課、關愛每一個學生。比如,建立教師教學述評制度,通過“述學生一教師述一評教師一用結果”的方式[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另一方面,推進“課堂教學評價”改革,強化“教、學、評”一體化思路,落實學習表現(xiàn)性評價,通過教學觀察、分析、診斷等方式,以評價促進教學反思,實現(xiàn)教學增值。
三、后“雙減”時代義務教育教學體系的架構重建
在后“雙減”時代,義務教育教學體系由三個子系統(tǒng)構成,即“教學理念子體系”“教學運行子體系”“教學保障子體系”,這是義務教育教學體系的基本架構,在這樣的架構之下,每個子體系又有其特有的小結構。
(一)處丁光寸地位的教字理忿丁體系
作為系統(tǒng)行為的義務教育教學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表征為一種社會秩序。社會學認為,任何一種社會秩序都建立在某種思想觀念之上。正如哈耶克所認為的,“社會觀念在不同文明、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和社會制度的起源和變遷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對義務教育教學體系的理解,發(fā)揮著“關鍵性作用”的是人們的思想觀念,一套內隱在人們頭腦中的觀念性體系。教學理念子體系是人們對教學活動中的一些共同問題、基本問題的認識,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的教育觀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xiàn)。“共同問題、基本問題”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即“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樣發(fā)揮作用”“作用結果如何”0。與這四個問題相對應的,是人們常說的“本質觀”“價值觀”“實踐觀”“評價觀”。據(jù)此,就形成了由“教學本質觀”“教學價值觀”“教學實踐觀”“教學質量觀”等組成的“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教學體系的教育理念子體系,由此反映體系的價值取向、目標功能、行動原則和評價準則等。這些教學理念在《課程方案》中均得到明確回答:關于教學的本質,應把它看作一個引導和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其不僅涉及知識與技能的傳遞問題,還涉及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多個方面因素。關于教學的價值,可用“三有”“三面”“五育\"來概括:“三有”指的是義務教育階段應培養(yǎng)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三面”指的是應培養(yǎng)出學生適應未來發(fā)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五育”指的是應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關于教學的實踐,即如何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課程方案》提出5條“基本原則”,在課標中,也給出了更為詳實的“教學建議”,由此形成了后“雙減”時代義務教育教學體系的理念子系統(tǒng)。
(二)處于關鍵地位的教學運行子體系
從教師視角看教學運行子體系,其結構要素主要是課程、教學和評價三個方面。在后“雙減”時代義務教育教學體系重構研究中,我們在上述三個要素的基礎上增加了另外一個要素,即“學生作業(yè)”,也就是說,義務教育教學體系是由課程供給、課堂活動、學生作業(yè)、教學評價和四大要素構成。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體系結構,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突出“學生作業(yè)”?!皩W生作業(yè)”原本屬于課堂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將其從中獨立開來,成為與“課堂教學”相并列的一個要素,這既是我們對國家“雙減”政策的回應,也是基于對“學生作業(yè)”內涵的新理解。學生作業(yè)本質上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方式,一種相對自主的、獨立的學習方式,雖有鞏固、消化知識的功能,但更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差異性。二是突出“教學評價”。在義務教育教學體系重構中,把“教學評價”作為“教學體系”的要素之一,是從“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層面去思考,即將教、學、評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使教學活動中蘊含著評價,評價活動中也包含著教學,以評促教,教評合一。
(三)處于支撐地位的教學保障子體系
后“雙減”時代義務教育教學體系的良好運行,還需要強有力的教學保障子體系。
一是教學管理機制。在教學體系重構實踐中,南通市健全了學校教學管理規(guī)程,統(tǒng)籌制訂教學計劃,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堅持和完善集體備課制度,認真制定教案。切實加強課程實施日常監(jiān)督,不得有提前結課備考、超標教學、違規(guī)統(tǒng)考、考試排名和不履行教學責任等行為。出臺了《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推出了13條具體提質舉措。全市推進常態(tài)化巡課視導、學科組集體教研、備課組互學評議機制,全面跟蹤課堂教學和作業(yè)管理情況;組織開展市域視導評估,對學校進行“課程開設情況”“作業(yè)管理機制建設情況”“學校課后服務情況”等方面的評估,以評價助推“雙減”政策落地。
二是質量評價機制。應充分發(fā)揮評價指揮棒作用,結合區(qū)域教育實際,重點在學生、教師、學校評價上下功夫、求突破,著力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研制出體現(xiàn)區(qū)域特色的教育評價標準,在實現(xiàn)資源配置公平的基礎上,更好地實現(xiàn)教育機會公平。還應持續(xù)減少考試焦慮,特別是加大中考改革力度,淡化競爭性。在命題上,堅持以學定考、回歸教材、面向全體,突出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在招生上,擴大校額到校比例,擴大免試人學比例,探索分層分類派位。只有這樣,薄弱學校改造工作才有可能取得實質性的成功,薄弱學校和優(yōu)質學校的差距才能真正縮小直至消除,義務教育發(fā)展才能實現(xiàn)實質性的優(yōu)質均衡目標。堅持素質教育評價導向,完善市域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機制,實施常規(guī)而穩(wěn)定的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工作。
三是研訓服務機制。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持續(xù)加大教師培養(yǎng)培訓力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創(chuàng)新教師培訓模式,實施南通市中小學教師“1115”培養(yǎng)工程,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加強交流輪崗,讓教師在崗位流動中發(fā)揮更大作用,實現(xiàn)持續(xù)成長,實現(xiàn)區(qū)域教師資源配置均衡。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教研工作,理順教研管理體制,加強對校長、教師進行“雙減”理念、策略、技術、方法等方面的系列化培訓;建立“價值引航、問題導向、深耕基層”的區(qū)域教學研究聯(lián)動機制,開展以學科育人、教學育人、活動育人、服務育人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研究。
四是家校社共育機制。對標教育部等十三個部門發(fā)布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意見》要求,突出“健全機制”重點,著力家校社教育合力的形成。一方面,切實加強學校的主導作用,推行家訪機制,密切家校聯(lián)系,幫助家長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另一方面,加強社區(qū)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建設,強化社區(qū)資源的整合利用與公共文化機構的教育責任,發(fā)揮對學生的支持作用,不斷完善平等、有效的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機制。
在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進程中,“雙減”對學生成長和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后“雙減”時代,“雙減”政策應走向常態(tài)、走向深人,與全新的義務教育教學體系互為因果關系?!半p減”落實需要新的教學體系支撐,需要建構一種新的教學體系、新的教育秩序和新的教育生態(tài)。
參考文獻:
[1]王雨田.控制論、信息論、系統(tǒng)論科學與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422
[2]錢學森,等.論系統(tǒng)工程[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10.
[3]陳元龍.政策工具視角下我國義務教育政策研究—以《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0(5):10-14+35.
[4]胡塞爾.現(xiàn)象學[M].李光榮,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8.
[5]申繼亮.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挑戰(zhàn)與未來走向[J].中國基礎教育,2025(1):6-10.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
[7]嚴奕峰.論素養(yǎng)本位課程評價[J].課程·教材·教法,2021(5):11-17.
[8]張竹林,夏旖.聚焦教學述評全要素探索師生發(fā)展新路徑一一上海市奉賢區(qū)開展中小學教師教學評述的實踐探索[J].人民教育,2023(20):33-36.
[9]韋森.觀念體系與社會秩序的生成、演化與變遷[J].學術界,2019(5):69-85.
[10]孫綿濤.關于教育觀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4):3-10.
[11]張傳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十年:政策引領、重大創(chuàng)新與未來展望—一基于《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的解讀[J].課程·教材·教法,2024,44(1):13-22.
責任編輯:趙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