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2;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6883(2025)02-0085-05
DOI: 10.19986/j.cnki.1007-6883.2025.02.012
繪畫寫生課程是一門繪畫實操課程,其教學自的是通過對自然物像的寫生讓學生掌握用“美”去表現繪畫、掌握繪畫中“美”的認知,其教學過程主要是通過介紹講授、示范講解、物像繪畫寫生實操、講評修改來完成教學的。在繪畫寫生課程教學中審美認知的引導往往取決于教師的藝術修養(yǎng),其審美理論教學呈現出差異性。同時其課程思政的融合點往往出現分散的特點,必然會影響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以傳統(tǒng)審美為主線來構建繪畫寫生課程的藝術導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以上問題,使審美認知教學和課程思政教學有方向、有目標,能“一以貫之”并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一、繪畫寫生課程融人思政教學的可行性
繪畫寫生課程,是美術專業(yè)課程體系中重要的構成部分,是美術專業(yè)教學的基礎課程。寫生被視為一種訓練技巧的方法,即通過觀察和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來提高畫家的繪畫水平。[1]繪畫藝術中的表現與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寫生的積累,繪畫寫生是我們理解客觀物像如何在繪畫中表現的一個重要的途徑,繪畫寫生通過描繪客觀世界的物象,掌握用繪畫的方式來表現客觀物像的規(guī)律、經驗,并用主觀的認知去表現個人的繪畫理念。在教師的教授和引導下,學生在不斷地學習表現技能和仿照實踐描繪中提煉出繪畫表現的方法,以及個人對客觀世界的感悟,進而在繪畫中展現個人情感和價值觀。寫生并不是對自然界物像的照搬照抄,個人感悟和情感表現是衡量作品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因此繪畫寫生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繪畫表現闡述個人的主觀認知。
與創(chuàng)作不同的是,繪畫寫生是一種學習手段,是情感和認知在繪畫表現中不斷探尋和磨合的過程,而繪畫創(chuàng)作則是情感和認知的完整表現,這是繪畫寫生與繪畫創(chuàng)作的重大的區(qū)別。繪畫寫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至關重要,繪畫寫生教學的階段也是為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因此,什么樣的引導將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在踐行“立德樹人”“三全育人”這一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在繪畫寫生教學階段貫徹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以傳統(tǒng)審美來引導學生,正是課程思政運用于專業(yè)培養(yǎng)并貼合于課程的體現。通過引導,學生將延續(xù)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用傳統(tǒng)的審美來理解和認知繪畫藝術,從而產生文化自豪感、促進文化認同,形成文化自信。因而,課程思政融于教學過程中對于繪畫寫生課程來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其導向作用是兩者能相融的基礎。
在繪畫中,個人主觀認知的表達是繪畫作品的靈魂,是決定繪畫作品成敗的關鍵。繪畫如何打動人、如何引起觀者的共鳴,奧妙在于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和認知所引發(fā)的共情。縱觀繪畫發(fā)展史,不管是東方繪畫還是西方繪畫,不管是傳統(tǒng)的繪畫還是現代的繪畫,其作品無一不是在傳遞個人的情感與認知,而且這些作品的情感與認知是具多元性的,隨著所處時代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一般來說,這種多元性的情感表現和認知表現是受時代影響的,譬如:中世紀繪畫以宗教為主要的表現題材,中國文人畫以“天人合一”為主要的表現題材,文藝復興的繪畫以“人文主義”為表現題材,印象派、后印象派、立體派等以“工藝革命”發(fā)展所帶來的理解和認知為表現題材等等。因此,繪畫藝術是脫離不了時代的影響的,時代的發(fā)展將促使繪畫藝術產生改變,因為繪畫藝術體現的是人類對自身實踐活動的精神反思和價值訴求。也正是基于此,繪畫寫生課程中的情感和認知的引導應符合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來說,文化自信正是新時代的發(fā)展訴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盵2]因此在繪畫寫生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強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塑造共同的價值觀,是繪畫寫生課與課程思政共同的目的,課程思政融入繪畫寫生課正是新時代發(fā)展必然的結果。
二、用傳統(tǒng)審美來建構繪畫寫生課程思政導向的合理性
繪畫作品的創(chuàng)作源于人類對“美”的追求,“美”是我們繪畫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因此,如何看待美,是我們如何去創(chuàng)作的重要前提?!懊馈钡男纬墒軙r代環(huán)境、認知積累、自我思考等因素影響,這是繪畫史中作品風格迥異的原因,因而審美的導向是決定繪畫創(chuàng)作如何表現情感和認知的重要因素。在審美的建構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于認知的積累,繪畫寫生正是這一積累的基礎階段。在美術專業(yè)的教學體系中,繪畫寫生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是其他美術課程的前期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如何去理解與表現造型、畫面、技法等美術專業(yè)的基礎知識,同時也引導學生如何審美,其審美的引導貫穿于造型“美”、色彩“美”、畫面“美”的具體教學中。
“美”的形成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固定的,而是人的主觀認知結果,是對比的結果,是與周圍的事物在共存中不斷交融和選擇,最終形成“美”的認知,即我們所說的審美。審美體現在具體事物認知和呈現狀態(tài)的各個方面。審美的“美”與我們認為的“漂亮”是有區(qū)別的[3],審美的“美”,不僅有部分漂亮的屬性,也包含著認知和情感以及各種各樣的感悟。在繪畫寫生課程中,審美體現在繪畫意圖、構圖、造型、色彩、畫面效果上。以塑造人物造型為例: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用圓潤和細膩的造型塑造了一個美麗、溫柔和純潔的圣母形象,愛德華·蒙克的《吶喊》用扭曲和夸張的造型塑造了一個在極度壓抑與絕望中的人物形象,梁楷的《潑墨仙人圖》用率性的筆法與造型塑造了一個寬衣大肚、憨態(tài)可掬卻盡脫俗相的仙人形象。以上畫家塑造的造型形象可以讓我們充分理解審美認知的作用。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下,拉斐爾塑造了一個遠離神性貼近現實的圣母形象;受自身境遇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哲學和美學思潮的影響,愛德華·蒙克以變形扭曲的造型來塑造悲傷和壓抑的人物形象;在禪宗思想和宋代士大夫推崇“墨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4]審美傾向的影響下,梁楷以高度概括和“意趣”的造型來塑造脫俗的人物形象。在繪畫藝術發(fā)展歷史中,在審美的導向下“美”是多樣性的存在,審美的認知讓作品呈現出不同的情感與認知表現,這體現在構成畫面的各個因素中,從選擇描繪對象到如何描繪、從構圖到造型色彩的選擇,這些審美認知對繪畫表現的影響將一直存在,而審美又受時代環(huán)境和個人認知的影響。
中國的繪畫藝術歷經幾千年的發(fā)展,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審美認知。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是受儒、道、佛三種美學思想影響的,體現為一種倫理觀念的追求與表現,尤其是對人格“美”的審視,人的修養(yǎng)和德操成為衡量“美”的重要標準,“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展現人格情懷的至善境界,這也成為了中國幾千年來文人的審美認知與審美追求。如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常出現的梅、蘭、竹、菊“四君子”,松、竹、梅“歲寒三友”[5]等表現題材,無不是在闡述畫家的品德追求和精神寄托?!爸居诘?,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盵6]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不在于繪畫本身,而在于審視人的自我完善。
審美認知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在以傳統(tǒng)審美認知為基調的基礎上,隨著文化和思想的發(fā)展、各種文化與思想的碰撞與融合,審美認知也會在不同程度上發(fā)生改變。盡管中國繪畫在具體的審美認知有一定的發(fā)展和變化,但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基調依舊鮮明無比,繪畫藝術一直延續(xù)著對倫理觀念的追求與表現。究其原因在于,中國審美認知總是恪守修養(yǎng)和德操的“美”,然后根據自己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和文化思想加以拓展,形成了“萬變不離其宗”的穩(wěn)定的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這也使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具有廣闊的包容性,對于當代多元的繪畫表現來說,中國傳統(tǒng)審美具有與其表現形式相向而行的特性。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丛诶L畫寫生課程中用中國傳統(tǒng)審美來思政導向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里面透露的是對社會的關懷和對個人情懷的舒展,作品的精神導向是明確的,體現的是人格操守、或者是一種家國情懷的政治倫理思想,而這種思想是超脫繪畫藝術本身的,具有廣泛應用性和可延續(xù)性,它將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存在而存在。因此,在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下,我們新時代的繪畫審美應該延續(xù)傳統(tǒng)的審美認知。這是文化的認同和民族凝聚力展現的需要,從這一方面來說,我們脫離不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審美認知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發(fā)展與變化中,中國的繪畫歷經千年的發(fā)展,形成了具體表現物像的審美認知,如:以“意”造境的藝術境界觀、源于“道”的虛實物像存在觀、以“物”托志的造物觀、“墨分五色”的物像本源表現觀等。其對“美”的認知是建立在客觀物像基礎上的精神拓展,它離不開客觀物像但超脫于物像,展現的是在所處的時代中或激昂向上、或憂國憂民、或修其身、或濟天下的德操精神內涵。這種精神內涵,也正是新時代所要塑造的一種精神內涵,也是我們在繪畫寫生課程中引導學生審美認知的方向。這在繪畫寫生課程中體現為對所表達意圖、畫面、構圖、塑形、色彩的理解。當然,這種理解不是強加于教學內容的,而是一種在專業(y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引入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即以中國傳統(tǒng)審美為主線來吸收并拓展繪畫藝術的專業(yè)知識,使之能在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三、傳統(tǒng)審美融人繪畫寫生課程思政的要求
繪畫寫生課程源于西畫的教學體系,形成于民國時期新式美術院校西畫專業(yè)的設置,其目的是為西畫的創(chuàng)作提供基礎教學。由于其在訓練繪畫表現的系統(tǒng)性和適用性中被美術教學廣泛采用,逐漸成為美術專業(yè)基礎教學的重要內容。繪畫寫生課程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客觀物像的知識與技能,具體體現為意圖的表現、構圖、造型、技法、畫面的表現等知識的學習,繪畫寫生分為靜物、人物、風景寫生等具體內容。繪畫寫生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般包括理論學習、技法講解演示、寫生訓練、寫生過程輔導、作業(yè)點評、歸納總結等幾個部份。由于是專業(yè)技能知識的學習,繪畫寫生課程對于審美認知和架構并沒有具體規(guī)范,審美認知的獲得一般以受教師的引導和所學知識的影響為主,其審美認知導向不明確并容易造成學習過程的困惑,因此,在繪畫寫生課程中應樹立明確的審美認知導向。而以中國傳統(tǒng)審美為主線來建構繪畫寫生課程的思想導向無疑是符合繪畫寫生課程的要求的。
在繪畫寫生課程的審美認知構建中,中國傳統(tǒng)審美因其“超然于物外”的導向特性,使其能適用于繪畫專業(yè)知識的教學,并不會與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相沖突。中國傳統(tǒng)審美如何體現在繪畫寫生課程教學中,教學過程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是執(zhí)行者,在教學過程合理引入審美認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結果。如何用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來引導繪畫寫生課程,可從教師和教學過程兩個方面進行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的強化和沁入。
(一)不斷學習、自我提升是繪畫寫生課程教師教學的必然要求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我們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是圍繞著這個目標而進行的?!盀檎l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是新時代教師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因此“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教師的職責。隨著時代發(fā)展,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提高才能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這對于繪畫寫生課程教師同樣如是。
將中國傳統(tǒng)審美融入繪畫寫生課程教學相對于原來的繪畫寫生課程來說,既是一個新的領域,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一方面,原來的繪畫寫生課程是以素描、油畫、水彩、水粉等西畫為繪畫手段,其教學內容也是圍繞著西畫的相關知識展開的,其專業(yè)知識自然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并無直接的關聯(lián)。這就使得擔任繪畫寫生課程的專業(yè)教師對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系統(tǒng)知識相對缺乏。另一方面,將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融入繪畫寫生課程的教學也是需要探索和實踐的。怎樣才能在完成繪畫寫生知識教學的同時融入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怎樣才能使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融入繪畫寫生課程教學的過程變得自然而然?作為教學的實施者和引導者,擔任繪畫寫生課程的教師應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不斷學習和自我提升就成為教師執(zhí)行課程目標的必然要求。第一,深人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升課程思政在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增強中國傳統(tǒng)審美融入繪畫寫生課程思政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通過塑造新時代人格德操來完善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第二,深入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梳理中國繪畫發(fā)展的脈絡,理解中國的美學思想及繪畫理論,掌握中西繪畫的共性和特性,完善自我的知識儲備。中國傳統(tǒng)審美富于啟發(fā)性,這就不僅要理解專業(yè)知識而且必須對中國乃至外國的文化、政治、藝術等知識有所涉及,才能在引導中有據可循、有理可依。第三,教師之間要加強溝通交流,以教研室等形式進行共同備課、討論、交流、聽課等,為構建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教學集思廣益、統(tǒng)一教學方向,并以此取長補短為教師提供教學參考。第四,關注現代教育理念和技術的發(fā)展,與時俱進地融入教學內容,將中國傳統(tǒng)審美更為靈活地融入繪畫寫生教學中。
(二)用共性引發(fā)特性,在繪畫寫生教學過程中潤入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
繪畫寫生課程教學源于歐洲的繪畫教學,其教學內容的設置以教授西方繪畫的相關知識為主,而西方繪畫和中國繪畫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繪畫認知上有其迥異之處。西方繪畫側重于寫實的表現,其精神核心是“物我對立”,而中國繪畫側重于虛靈表現,其精神核心是“物我相融”,這也是兩者外在表現迥然不同的原因所在。但作為繪畫藝術,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同樣遵循繪畫表現規(guī)律,在表現畫面中有共性之處。如在表現繪畫時均采用虛實對比、明暗對比、色彩對比、畫面構成等繪畫表現手段,這些繪畫的共性為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融入西畫教學體系提供交叉的結合點,從這些共性的結合點進行引申和拓展,從而更好地在繪畫寫生課程中引入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知識的教學。
在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融入繪畫寫生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在繪畫寫生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進行側重點引導,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環(huán)節(jié)的特點進行深人分析并制定具體方案,讓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融入更具合理性和系統(tǒng)性。
就繪畫寫生教學環(huán)節(jié)而言,其分為:理論教學、技法講解演示、寫生訓練、寫生過程輔導、作業(yè)點評、歸納總結等幾個部份。根據這幾個部分的特點,將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的相關知識進行梳理,在教學開始階段有一個前期的預判,并準備好相關的知識支撐。具體如:在理論學習和歸納總結環(huán)節(jié)中,教授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時,可通過引入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共性的知識進行比較分析,在比較中有針對性地講解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的知識。比如,在進行風景寫生知識介紹時,可引入中國山水畫進行比較,并在比較中將中國傳統(tǒng)審美對山水畫的理解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在技法講解演示中可根據自己的學習經歷和認知感悟,作為示范性引導。比如,在用筆塑造物像時,從筆法的連貫性來闡述“氣韻生動”的審美認知。在寫生訓練和作品輔導點評時運用引導的方式,針對具體問題對比相關作品或事例進行引導。比如,涉及到型體的塑造時可采用“胸有成竹”的造型觀來闡述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認知。只有在具體寫生課程中通過針對性的知識運用和講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將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貫徹于其中。
在繪畫寫生課程教學內容上,主要涉及的是:意圖、構圖、造型、色彩、技法等繪畫表現具體方式。以共性為契機引入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相關知識,進行具體繪畫表現的對比,引發(fā)共同情感,最后達到共同認知。如:在分析表現意圖時,可結合中國傳統(tǒng)審美中的政治倫理追求與表現進行引發(fā)闡述。比如,在討論“畫什么”時,可引入中國傳統(tǒng)中為什么以“梅、蘭、竹、菊”作為表現題材,闡述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中的“澄懷味象”“以形媚道”“托物言志”等意圖表現觀。在講解畫面造型知識時,可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融入造型知識點進行分析與講解,闡述表現對象造型與畫家表現情感寄托的辯證關系。比如,在畫梅、畫竹時,堅韌、不屈、剛正等代表人格德操的情感被充分的融入造型塑造中。在講解畫面構圖時,將“氣”與“勢”、“虛”與“實”、“意”與“境”等關于中國繪畫經營畫面的認知進行分析和講解,闡述中國傳統(tǒng)審美在構建畫面“意境”的認知。構圖不僅是為了便于視覺的主次觀看,在中國傳統(tǒng)審美中構圖更是為了情感的延伸,比如,在畫山水時,采用違反透視原理的“三遠”觀,使畫面達到“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7]的視覺效果,使畫面能映照現實,構建“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意境,為精神提供可寄托的載體。在講解色彩表現時,將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的“五色”觀和“五德”觀[8結合色彩的本質進行比較分析。比如,色彩是物外在的表現,隨著光影的變化而變化,只有抓住其內在的構成規(guī)律即“五色”才能不被外在所迷惑。同時色彩也是情感表現的最直接方式,色彩的冷與暖、淺與重同人的感悟和格調有著直接的關系。從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五德”進行相關的比較分析,能賦予色彩表現更多的內涵。在講解繪畫表現技法時,以筆法的氣韻連貫與繪畫表現技法結合,將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畫如其人”“逸筆草草”等表現觀進行講授。比如,八大山人繪畫中的鳥與魚,筆簡意賅、筆墨凝練,卻盡顯胸中的豐富情感。
將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融入繪畫寫生課程是一個系統(tǒng)的、科學的過程,其并不是強加于課程教學中的另一個知識體系,是專業(yè)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是一種專業(yè)知識的認知導向,能為專業(yè)知識起到補“短板”的作用,同時,構建繪畫寫生課程中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是與強調文化自信同向而行的,符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涵蓋的內容,因而將中國傳統(tǒng)審美認知融入繪畫寫生課程是完善該課程教學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王慧瑋.具象表現繪畫寫生方法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23:10.
[2]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18-08-22)[2024-01-20].https://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Gov.
[3]吳冠中.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一—《美與漂亮》導讀[J].讀寫月報,2022(28):7-10.
[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0.
[5]張玉能.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特征與傳統(tǒng)審美心理[J].漢江論壇,2009(3):95-101.
[6]袁永飛.“志道、據德、依仁、游藝”的推闡[J].道德與文明,2016(5):146-154.
[7]邵大筬.藝術格調[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92-95.
[8]安子毓.從五方五色到五德終始一—論五行說核心之變遷[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21(4):62-72.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Aesthetics into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Painting and Sketching
SHEN Gui-lin (College of Fine Arts,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Abstract:In the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painting and sketching,maintaining cognitive orientation with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s the controling idea can enable the entire course teaching to define a clear teaching direction,and avoid the fragmented nature of cu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Meanwhile,it can continuously enrich the connotationunder the controling idea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thusachieving the sustainability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teaching.Integrating traditional aesthetics into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sfundamentallyin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the course of painting and sketching,facilitating a deep integration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ithin the teaching guidelines and specific instructional practices,thereby achieving the goals of enhancing value identity and fostering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aesthetics;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ainting and sketching;course 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