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mpact of Chinese Rural Residents’Low-carbon Awareness on Carbon Emision in Rural Areas—An Example from Carbon Emission Baseline Survey of Liziba
ANG Bin-ru(School of Economics,Gansu Universityof Political Science andLaw,Lanzhou,Gansu 73000)
AbstractLoabonaessisportantactorinboiuttisindfictiseedbcialooco mentandotherfactors.Theexamplewichcarbonemissionbaselinesurveyfromfieldworkshowstherelationshipbetweenlowcarbonaware nessandcarboemisionAndthencomparedtherelatioshipbetweencarbonemissoandlow-carbonawarenessundercertaincoditions. Toanalyzethefactorsthatrestricteelatioshipetweenlowcarboaaresandcarboeisionasdotedataofsueytogetrele vant conclusions in the last.
KeywordsLow-carbon awareness;Carbon emissions;Restricted factors
低碳意識是指個人思想意識中所樹立的低碳環(huán)保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會影響一個人有關碳排放的決策準則和行為方式。一個人的低碳意識越強,其在日常生活中越會盡可能選擇碳排放較低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產品。具體表現為個人日常行為中自覺履行環(huán)保公民責任、選擇低碳生活方式、選擇節(jié)能產品等[1]。根據低碳意識的概念可作如下假設:如果人的行為是由意識來決定的,那么低碳意識的提高會使人們的行為更加低碳化,進一步會對碳排放造成積極影響。即越高的低碳意識激發(fā)越多的低碳行為,從而導致碳排放量的降低[2]。但這一假設僅僅是通過邏輯推演得出的,是否成立還需要實證論據的支持。
為了結合現階段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分析以上提出的3個問題,需要詳細的并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實證數據?!独钭訅翁寂欧呕€調查》為進一步論證這些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該項調查中對農村居民低碳意識的評測主要包括農村居民對低碳理念的認知、日常生活習慣、政策法規(guī)的鼓勵與約束和未來的低碳生活選擇等方面[3]。筆者通過對此次調查中有關低碳意識和碳排放的數據進行整理,就現階段中國農村居民低碳意識對農村碳排放的影響及制約因素進行分析和探討。
1低碳意識對碳排放的影響
1.1低碳意識分級低碳意識是抽象的概念,因此在這里采取序數分級的方法分析低碳意識[4-5]。根據《李子壩碳排放基線調查》對抽樣農戶訪談調查了解到的情況,通過居民對低碳概念的了解程度,結合居民對低碳意識的認知程度,將受訪農戶分為3組:低碳意識較強(占比 14.29% )、低碳意識一般(占比 50.79% )、低碳意識缺乏(占比 34.92% )。
1.2低碳意識對碳排放影響的分析在確定了低碳意識的差別之后,通過進一步調查受訪農戶與碳排放有關的行為來測度低碳意識對碳排放可能的影響[6]。 ① 在無附加條件下,低碳意識較強組和低碳意識一般組的所有受訪農戶都會選擇低碳行為,而低碳意識缺乏組也有 90% 的受訪農戶選擇低碳行為。 ② 當低碳行為會帶來一定經濟利益時,3組的選擇與在無附加條件下的選擇比例是完全一致的[]。這說明,在受訪農戶的意識中,當低碳行為不附加類似經濟得失的條件時,低碳概念和低碳行為是有積極意義的,其積極意義類似于帶來經濟利益。 ③ 當低碳行為不會帶來任何經濟收益時,受訪農戶的選擇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3組中不會選擇低碳行為的農戶比例分別提高了25百分點、31.25百分點、20百分點。 ④ 當低碳行為不僅不會帶來經濟利益,反而需要付出額外的經濟代價時,低碳意識較強組和低碳意識一般組中不會選擇低碳行為的農戶比例繼續(xù)上升,分別上升了25百分點和6.25百分點,而這時低碳意識缺乏組中不會選擇低碳產品的比例仍為 30% 。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無附加條件下、低碳行為帶來經濟利益時、低碳行為不會帶來經濟利益時,低碳意識越強的組中選擇低碳產品或低碳生活方式的比例越高,這說明在這3種情況下低碳意識與低碳行為成正比。
不同的情況出現在居民需要為選擇低碳生活付出更多的經濟代價時,低碳意識缺乏組中有 70% 的受訪農戶表示會選擇低碳產品,而這一比例在低碳意識較強組中為 50% ,在低碳意識一般組中為 62.5% 。在這時,低碳意識與低碳行為的選擇成反比關系,即低碳意識越強低碳行為反而越少[8-9]對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妨先做一個假設,即低碳意識對碳排放的影響不是獨立的,這種影響受到其他條件或因素的制約。
2低碳意識影響碳排放的制約因素
2.1引入制約因素之一:經濟因素經濟因素是如何制約低碳意識對碳排放的影響,該研究通過引入分析3組農戶的收入情況加以論證。
表1反映了3個受訪戶組的收入狀況,包含年戶均收入和年人均收入,很明顯的是,不論年戶均收人和年人均收入,低碳意識越強組的收人越高。那么需要判斷是低碳意識的影響促進了收入增長,還是由于高收入刺激了低碳意識的形成。因為受訪戶中還沒有采用高科技生產方式或者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同時所有的受訪農戶所從事的產業(yè)和產品均相同或類似,所以可以排除低碳意識促進了收人的增長這一情況[10-I]。因此可以推斷,一部分居民收人提高以后產生了較強的低碳意識,是高收入刺激了低碳意識的形成。
從以上的分析論證可以進一步推論,經濟因素會制約人們的低碳意識,從而影響人們的低碳行為選擇,并最終制約低碳意識對碳排放的影響。
2.2經濟因素制約低碳意識的體現經濟因素會制約人們的低碳意識,從而影響人們的低碳行為選擇,并最終制約低碳意識對碳排放的影響[12-13]。在這里經濟因素對低碳行為的影響是通過對低碳意識的制約造成的,是間接的。
通過分析發(fā)現經濟因素是如何制約低碳意識對低碳行為抉擇的影響,在低碳行為會帶來一定經濟利益時 100% 的受訪戶會選擇低碳生活方式;當低碳行為不會帶來任何經濟收益時,低碳意識較強組中 75% 的受訪戶會選擇低碳產品;當居民需要為選擇低碳生活付出更多額外的經濟代價時,低碳意識較強組中選擇低碳產品的受訪戶僅為 50% 。按照這種方法分別分析其余2組,會得到同樣的結果。這說明,在現階段中國農村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經濟因素的制約對人們的低碳行為選擇具有直接而明顯的影響:當低碳生活和低碳產品會為人們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時,絕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低碳生活方式;但當需要為低碳生活方式付出額外的經濟支出時,人們會根據自身情況做出各種選擇??梢赃@樣說,在受訪居民所處的經濟社會發(fā)展階段,以及他們的整體收入水平來看,經濟因素選擇優(yōu)于低碳環(huán)保選擇是合情合理的。
2.3經濟因素制約低碳意識的實證分析表2反映了3組受訪戶的收人情況和碳排放量情況,與之前表2中分析的收入和低碳意識的高度相關性不同,不論是碳排放總量、戶均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3個受訪戶組的碳排放量都表現出與低碳意識的非相關性。首先,從碳排放總量看,低碳意識較強組與低碳意識缺乏組的碳排放總量占比都低于其人口所占比重,低碳意識一般組的人口數量占總受訪戶50.79% ,卻造成了 60.93% 的碳排放。其次,從戶均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來看,低碳意識較強組與低碳意識缺乏組的數據近似,而低碳意識一般組的該項數值卻遠高于其他2組。最后,從單位收入碳排放(單位收入所造成的碳排放)和碳生產力(每千克碳排放的產出)這2項數據上看,低碳意識較強組的數據要優(yōu)于其他2組,說明該組的碳排放效率和能源使用效率高于其他2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低碳意識缺乏組的單位收入碳排放和碳生產力數據要優(yōu)于低碳意識一般組,說明低碳意識缺乏組的碳排放效率和能源使用效率高于低碳意識一般組。
將表2中3組受訪戶的碳排放量、低碳意識和收入水平之間的關系以函數曲線的形式表現出來即為圖1、2和3。
圖1反映了低碳意識與戶均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橫軸表示低碳意識由低到高的排列??梢钥闯?,相對于低碳意識一般組的戶均碳排放量,其他2組的戶均碳排放量較低。
圖2是3個受訪戶組的戶均年收入與戶均碳排放量的關系,反映了受訪戶收入水平與其碳排放水平的相關關系??梢钥闯?,隨著3個受訪戶組的收入水平由低到高的變化,他們的碳排放水平呈現出先增長后下降的趨勢。
圖3反映了3個受訪戶組的戶均年收入與單位收入碳排放之間的關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訪戶收入水平與碳排放效率和能源使用效率之間的相關關系。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3個受訪戶組的收入水平由低到高的變化,他們的單位收入碳排放也表現出先增長后下降的趨勢??梢姷吞家庾R較強組的碳排放效率與能源使用效率遠高于其他2組。
圖1、2和3所反映的3個受訪戶組的碳排放量、低碳意識和收入水平之間的函數關系非常類似于庫茲涅茨曲線,圖2反映的戶均收人水平與戶均碳排放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圖3所反映的戶均收入水平與單位收人碳排放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可以看作“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在中國農村低碳意識與碳排放的實證,即“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隨收入增加而上升,高收入水平上隨收人增長而下降”。這說明,在現階段的中國農村,人們的低碳意識會對碳排放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是有限的,甚至在經濟因素的制約下,低碳意識會與碳排放出現了圖1中所示的倒“U\"形,而非前文所說的低碳意識與碳排放成反比的情況。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低碳意識對碳排放的影響受到了其他客觀因素的制約,諸多影響因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經濟因素。
3結論與啟示
3.1結論通過前文低碳意識對碳排放影響的分析可知,在不考慮經濟收益等制約因素的前提下,低碳意識越強將會導致越多的低碳行為,并會降低碳排放。因此,可以得出結論一:在無制約因素的前提下,低碳意識與碳排放成反比,即低碳意識越強,碳排放越低。
非常值得關注的是圖1所反映的情況,如果按照上文得出的結論,低碳意識水平越高,碳排放水平越低,那么圖1中低碳意識與戶均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應當呈反比關系??蓪嶋H上通過調查得出的實證數據卻反映為一條類似于“庫茲涅茨曲線”的倒“U”曲線,與圖2和圖3中曲線的趨勢相一致。圖2和圖3反映了收入水平對碳排放的影響,即經濟因素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由圖可知,在中國農村目前的社會環(huán)境和經濟水平下,經濟因素對碳排放量的影響要大于低碳意識對碳排放量的影響,甚至會改變低碳意識對碳排放影響的原有趨勢。所以,可以得出結論二:在中國農村目前的社會環(huán)境和經濟水平下,人們的低碳意識會對其低碳行為和碳排放產生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不是完全獨立作用的,它受一定客觀條件的制約,例如經濟因素對低碳意識影響碳排放作用的制約。
在調查中還得知,除了人們的低碳意識和經濟因素之外,還有其他的因素影響人們的低碳行為選擇和碳排放量。這些因素包括國家的政策法規(guī)、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鄰居朋友的示范效應、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以及產業(yè)傳承等因素。因此,可以得出結論三:除低碳意識外,政策法規(guī)、生活環(huán)境、示范效應、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和產業(yè)傳承等因素都會影響農村碳排放水平。
3.2啟示在中國,幾乎任何問題都不能拋開農村、農村居民和農業(yè),與低碳環(huán)保、綠色環(huán)保相關的一類問題概莫能外,低碳鄉(xiāng)村的建設、農村居民生活和農業(yè)生產的節(jié)能減排是中國構建低碳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村居民的低碳意識對低碳農村建設和綠色農業(yè)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結論一的啟示是:在中國農村,提高農村居民的低碳意識就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村碳排放的降低,并進一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體系碳排放的降低。
結合現階段中國農村的社會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階段、資源環(huán)境等情況,低碳意識對碳排放的影響作用受到極大的制約,甚至不能發(fā)揮促進低碳行為并降低碳排放的作用。因此,結論二和結論三的啟示是:就中國農村的資源與環(huán)境問題來說,構建低碳鄉(xiāng)村僅僅提高農村居民的低碳意識是不夠的,要將推進農村經濟發(fā)展、促進農村居民收人增加、完善“三農\"政策法規(guī)、優(yōu)化農村產業(yè)結構、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面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系統進行規(guī)劃發(fā)展,才能建設低碳環(huán)保的中國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