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數字化技術逐步成熟的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重要的歷史遺存與民族記憶,如今愈加受到人們的重視[1]。當前,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在非物質遺產文化傳播與保護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重視技術創(chuàng)新與社會文化因素融合、技術與文化深度融合、非遺文化數字化傳承路徑等問題。本文通過綜合分析數字技術在非遺傳承保護中的現有應用,探討其在提高公眾參與感、增強文化傳播力以及解決傳統(tǒng)保護方式的不足等方面的潛力。同時,結合技術、社會及文化的多維度框架,提出了數字技術與非遺文化保護的整合路徑,為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承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虛擬現實;非遺文化;數字化保護;創(chuàng)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5)07-0061-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07.018
【基金項目】202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黃河自流灌區(qū)水文化遺產資源調查與保護研究”(項目編號:24CMZ065)的階段性成果。
一、數字技術與非遺文化保護的理論框架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表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2]。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載體,包含了口頭傳承、表演藝術、傳統(tǒng)手工藝等多種形式,承載著歷史的智慧和社會的記憶。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諸多非遺項目面臨著嚴重的保護難題,諸如傳承人減少、技能喪失、文化隔閡等問題日益嚴峻。與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工作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起步較晚。十年以來,利用數字化手段輔助保存文化遺產已成為毋庸置疑的重要方法。數字人文視閾下,跨學科研究的興起,非遺保存與傳承的創(chuàng)新方式使其逐步分離出新的研究領域[3]。虛擬現實技術作為一種沉浸式體驗的創(chuàng)新手段,在非遺保護和活化傳承中得到廣泛應用。雖然VR技術在非遺保護中展現了巨大的潛力,但是在如何將技術應用與文化傳播、社會接受度、教育功能等方面深度結合,實踐中仍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本文探討了虛擬現實技術在非遺文化活化保護中的應用,通過對多個實際案例的分析,指出其優(yōu)勢與挑戰(zhàn)。結合實地調研提出實現技術與文化融合的理論框架,為非遺數字再生提供了理論化路徑。
傳統(tǒng)習俗與技藝在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方面臨著多重困境。傳統(tǒng)的保護方式往往依賴于物理空間的維護和傳承人的口述傳授,導致非遺項目的局限性和易失性。通過數字技術高度還原的虛擬環(huán)境,使非遺項目得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用戶提供沉浸式的交互體驗。數字技術建立非遺傳承主體與客體之間交互的新型關系,從保存模式、傳承場景、產業(yè)形態(tài)等方面提升了文化傳播的效能。而數字技術和文化遺產的深度融合,大致可以從兩個層次入手煥活文化遺產。一方面是強化對文化遺產存量破損的針對性修復以及增量破損的前瞻性預防,實現文化遺產妥善保存,數字永生;其次是將文化遺產與受眾多維度鏈接,使其煥發(fā)人們能近距離接觸到并感受到的魅力。
二、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遺產案例應用
(一)環(huán)境重建與三維建模
虛擬現實技術通過三維建模(3D Modeling)和環(huán)境重建技術,能夠精確復刻和還原非遺文化中的實物、場景和活動。對于傳統(tǒng)建筑、古代工藝品、歷史遺址或節(jié)慶活動等,VR系統(tǒng)可以通過激光掃描、攝影測量或手工建模等方式,創(chuàng)建詳細的數字模型。這些三維模型不僅可以精確重現文化遺產的外觀和形態(tài),還能嵌入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2024年6月11日,基于游戲技術的“云游長城”以毫米級高精度數字還原長城風貌,通過三維掃描技術①、計算機建模與紋理貼圖②技術建模技術及騰訊自研的PCG生成技術,還原了長城內外部結構,并將之嵌入VR系統(tǒng)中,實現了通過微信小程序就能“穿越”到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體驗在線“爬長城”和“修長城”(圖1)。
(二)虛擬人類行為與互動還原
在傳統(tǒng)工藝、民俗節(jié)慶和表演藝術非遺項目中,VR技術不單純是對物理環(huán)境的還原,還需要對虛擬人物進行行為模擬,增強與體驗者的互動性。通過動作捕捉與動畫③技術、人工智能(AI)和虛擬角色與情感互動④(Avatar)技術還原體驗者的動作、表情與行為模式,以便體驗者能在虛擬環(huán)境中觀察、參與或學習非遺文化活動。2024年,第八屆中國非遺博覽會“抖音非遺計劃”皮影戲互動體驗項目中,觀眾可以通過屏幕上方掉落的姿勢,與機器交互游戲,屆時會出現“加油”“再接再厲”等圖樣與觀眾互動(圖2)。2025年1月20日,VR沉浸展《玄鳥生商》在鄭州開展,觀眾可穿越時空,近距離感受殷商文明。打破傳統(tǒng)展覽的局限,激發(fā)人們對殷商歷史文化的探索熱情。
(三)音頻與環(huán)境音效的虛擬再現
聲音常常承載著重要的文化信息,如傳統(tǒng)樂器的演奏聲、節(jié)慶儀式中的歌聲或是自然環(huán)境的聲音。VR系統(tǒng)通過3D空間音頻技術來模擬這些環(huán)境聲音,使用戶在虛擬空間內感受到與現實場景相同的音效體驗。2023年11月,全球第一部洞窟式沉浸體驗劇《樂動敦煌》正式演出。這場敦煌洞窟盛宴選擇從體驗的角度出發(fā),通過沉浸聲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聲效果系統(tǒng),將敦煌壁畫中的古樂器和樂舞伎沉浸式地展示在觀眾身邊,試圖讓觀眾從不同維度感受敦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感和意象。
(四)增強交互式體驗與教育功能
非遺文化的傳承不僅是對物理形態(tài)的保存,更是對傳統(tǒng)技藝、故事、習俗和價值觀的傳遞。虛擬工藝操作技術通過互動功能與操作手柄反饋增強用戶的參與感。體驗者通過手柄、觸摸屏和頭戴式設備在虛擬環(huán)境中動手參與傳統(tǒng)手工藝制作,如制作陶器、書法、剪紙等。通過虛擬工藝模擬,用戶不僅可以“觀看”,更可以通過虛擬手工藝制作、虛擬表演等互動體驗“參與”文化教育與技藝傳承?!敖衬尽笔且豢钜灾袊糯久妓嚍橹黝}的手機游戲,利用互動式的學習模塊,用戶可解讀到背后的文化故事、技術流程和歷史背景,突出非遺的文化教育功能,讓玩家沉浸式走進千年文化,解榫卯之謎。
虛擬現實技術與非遺文化保護是技術、社會與文化的交匯點。不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它還涉及文化傳承、社會參與和教育功能等多個方面。故在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應用中,需要考慮社會接受度、文化背景與觀眾的需求,以及如何通過技術實現文化傳播的最大化。
三、數字技術賦能非遺保護傳承路徑
數字技術與非遺保護傳承的融合,更深層次的挑戰(zhàn)隨之暴露。一方面是非遺的動態(tài)性令數字化進程緩慢而復雜。另一方面,諸多相關項目在硬件與軟件上,無法獲得長期投資而影響其持續(xù)發(fā)展。另外,網絡平臺上非遺作品的版權歸屬和利益分配也是有爭議的問題。非遺文化內涵和價值在數字化處理過程中可能會簡化過度,造成文化內涵缺失或不完整。因此,保持科技理性和文化價值理性二者的平衡是確保非遺在保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過程中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
(一)充分發(fā)揮數字化保存的優(yōu)勢
數字技術的應用,更新了傳統(tǒng)非遺保存模式。過去,非遺的保存只能依賴實物保護、口述傳統(tǒng)和手工技藝傳授。然而,這種模式的面臨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且易受環(huán)境變化、遺產劣化等因素影響。傳統(tǒng)的木雕、磚雕、刺繡技藝等經過三維掃描、激光掃描等技術精細化處理形成數字資料被保存在云端或數據庫中,避免了傳統(tǒng)保護中因濕氣、溫度、自然災害等因素導致的損壞。并且數字資料可無限復制的特性保證了數字非遺項目的存儲安全,從一定程度上避免因設備損壞或數據丟失導致的傳承斷層。對突破地理范圍和語言障礙在全世界傳播我國文化有極大裨益。
(二)提升文化內涵多樣性表達
從文化內核的延續(xù)性看,真實性原則是非遺保護傳承的核心,數字技術給非遺保護的物理性可持續(xù)提供了基礎,但無法全面展示非遺的文化內核[4]。在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過程中,非遺傳承應既保留非遺文化的深厚內涵,又避免技術的過度簡化或技術性表達的偏離。數字技術與非遺文化的深度融合不只是技術層面的應用,更是文化層面的思考?,F階段的非遺電視節(jié)目或網絡公開課,應盡量突破對非遺技藝內容的簡單記錄和保存,而是通過情景串聯(lián)、互動演繹、創(chuàng)新特效等方式更生動地表現出其敘事性?;ヂ?lián)網及電視媒體可進一步通過結合技術和文化視角,推動非遺項目敘事性創(chuàng)新轉化,講好非遺故事。聯(lián)合網易云課堂、騰訊課堂等網絡教育平臺,帶動非遺文化互聯(lián)網普及傳承,滿足年輕群體的個性化需求。
(三)拓寬資金支持與知識更新渠道
數字技術為非遺的生命力延續(xù)此提供了新的機遇。數字化平臺和社交媒體推動了非遺文化的普及與傳播,使非遺不僅“活”了起來,還促進了非遺的產業(yè)化和市場化,在鄉(xiāng)村振興中表現尤為突出。以山東濱州市的灣頭村為例,該村的非遺草柳編技藝通過“非遺+電商”模式,催生了50余家草柳編企業(yè)和超過2000名電商從業(yè)者,形成了完整的產業(yè)鏈條,覆蓋快遞、物流等配套產業(yè),成功帶動了當地經濟發(fā)展。這一模式展示了數字技術在推動非遺產業(yè)化方面的潛力。但是,非遺的數字化保護依賴于高額的經費和持續(xù)的知識更新。解決非遺數字化保護過程中的困境可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在資金上,政府可設立專項基金并提供政策支持,以推動非遺數字化項目的持續(xù)發(fā)展。與企業(yè)形成“非遺+電商”或“非遺+文創(chuàng)產業(yè)”的模式,推動資金投入。此外,公益眾籌和國際合作也能作為資金補充渠道。在技術更新和知識鴻溝問題上,關鍵在于提升人才培養(yǎng)和技術普及。大力推動跨學科人才的培養(yǎng),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相關課程和培訓項目,提升教學科研人員職業(yè)技能。
(四)創(chuàng)新非遺文化產業(yè)形態(tài)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文化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yè)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fā)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yè)態(tài)和文化消費模式”,非遺文化走向產業(yè)化是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路徑之一。數字技術為非遺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在保護與傳承的基礎上,與現代經濟有機結合。開發(fā)數字化衍生品、數字藏品以及搭建虛擬商品體驗區(qū)等方式,都能將傳統(tǒng)手工藝、服飾、文具等非遺元素商品化、產業(yè)化。
四、結語
通過對數字技術在非遺文化活化保護中的應用及路徑探討,當前數字技術的應用仍面臨著技術與文化融合度不高、投入人力資金成本高、產業(yè)形態(tài)不豐富等問題。需加強數字技術與文化傳承的深度融合,推動跨領域協(xié)作與創(chuàng)新,并注重技術普及與教育體系建設,提高社會公眾對數字化非遺保護的認知與參與度。政府、文化機構與技術企業(yè)需攜手合作,共同制定行業(yè)標準與實踐指南,完善非遺保護中數字權益的均衡機制,以確保非遺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得以延續(xù)。
注釋:
①采用激光掃描儀或立體攝影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高精度掃描,捕捉其幾何形狀和細節(jié)。掃描數據會被轉化為數字格式,形成完整的三維數據模型,進而進入虛擬現實環(huán)境中。
②通過三維建模軟件(如Autodesk Maya、Blender等),將掃描數據進行加工與修正,創(chuàng)建出符合實際環(huán)境、材質感豐富的模型。
③通過使用運動捕捉設備(如Vicon或Kinect),VR技術能捕捉到真實人物的運動軌跡,并轉化為數字角色的動作。這些角色可以被嵌入虛擬環(huán)境中,模擬傳統(tǒng)工藝、舞蹈或節(jié)慶活動的表演。
④AI技術可以賦予虛擬人物簡單的情感和行為模式,使其在虛擬世界中具備一定的“自主性”。
參考文獻:
[1]王楠,單莉萍,林燕萍,等.文化強國視域下魯繡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J].紡織報告,2023,42(01):113-115.
[2]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2021-08-12)[2025-01-02].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3447.htm.
[3]馬曉娜,圖拉,徐迎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fā)展現狀[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9,49(02):121-142.
[4]譚志云,李惠芬.數字技術賦能非遺保護傳承的邏輯機理與創(chuàng)新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4(01):142-150.
[5]彭冬梅,潘魯生,孫守遷.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手段[J].美術研究,2006(01):47-51.
[6]宋俊華.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幾點思考[J].文化遺產,2015(02):1-8+157.
作者簡介:
楊娜(1995.6-),女,漢族,碩士,寧夏大學前沿交叉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數字藝術、非遺文化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