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錫堰橋村前圖書館是中國近代最早成立的鄉(xiāng)村圖書館之一,其歷史沿革可分為初創(chuàng)、探索、變革三個時期。作為中國近代鄉(xiāng)村圖書館建設的縮影和寫照,村前圖書館每年來館閱讀人數(shù)頗多,真正做到了惠濟鄉(xiāng)民。村前圖書館民建民享、藏書豐富、活動多樣,通過設立兒童閱覽室、舉辦書畫展、聯(lián)合胡氏公學等方式,充分融入了當?shù)孛癖姷娜粘I?,營造了一個鄉(xiāng)村公共文化空間,發(fā)揮了社會教育和鄉(xiāng)村教育的文化職能。加強和改進鄉(xiāng)村圖書館建設是當前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村前圖書館不失為鄉(xiāng)村圖書館建設的一個范本,為當下的鄉(xiāng)村振興和鄉(xiāng)村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jīng)驗。
關鍵詞:村前圖書館;鄉(xiāng)村圖書館;鄉(xiāng)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258.23文獻標識碼:A
Expanding Horizons and Enriching Rural Areas:The History,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the Yanqiao Cunqian Library in Wuxi
Abstract The Yanqiao Cunqian Library in Wuxi is one of the earliest rural libraries established in modern China.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initial creation,exploration,and reform.As a microcosm and refl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libraries in China,the Cunqian Library had a large number of visitors every year,truly benefiting the villagers.The Cunqian Library had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built for the people,having a large collection of books,and rich activities.By establishing children's reading rooms,holding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exhibitions,and collaborating with Hus’Public School,it had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daily lives of the local people,creating a rural cultural public space in front of the village,and playing the cultural functions of social education and rural education.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librari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Cunqian Library can be regarded as a mode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libraries,providing richhistorical experience for the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Cunqian Library;rural library;rural revitalization
為啟民智、育新人,近代中國社會各界非常重視鄉(xiāng)村教育問題。鄉(xiāng)村圖書館是鄉(xiāng)村開展社會教育的重要場所,蔡元培曾指出:教育并不專在學校,學校以外,還有圖書館[1]。1916年由胡壹修、胡雨人昆仲牽頭建設的無錫堰橋村前圖書館①是近代中國最早創(chuàng)立的鄉(xiāng)村圖書館之一。它是中國近代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的產(chǎn)物,更是中國近代鄉(xiāng)村圖書館的歷史縮影。
21世紀以來,隨著學界對近代無錫堰橋胡氏及其教育活動研究的深入,村前圖書館逐漸受到學者的重視,已有研究基本厘清了該圖書館的籌建背景及其與村前胡氏的歷史互動,但鮮少涉及該圖書館轉為縣立圖書館后的歷史、主持開展的教育活動及圖書借閱情況。專門針對該圖書館展開的研究亦僅有《胡雨人先生與無錫天上市村前圖書館》[2]及《中國現(xiàn)代“鄉(xiāng)村圖書館”的一個文化楷模——無錫“天上市村前圖書館”(1916年10月—1937年11月)研究》[3]兩篇,村前圖書館的歷史變遷及深遠影響尚有待挖掘。本研究利用《無錫天上市公園圖書館報告》等一手史料,嘗試厘清村前圖書館的歷史沿革,討論該圖書館的影響與特色,以期為當下鄉(xiāng)村圖書館建設和鄉(xiāng)村文化振興提供歷史經(jīng)驗。
1無錫堰橋村前圖書館的歷史沿革與辦館舉措
1912年1月,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教育部通電各?。骸吧鐣逃?,亦為今日急務”[4]。在蔡元培的強烈建議下,臨時政府設立社會教育司,主持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社會教育機構的建設工作。該司第一科第一項事務即為博物館、圖書館建設工作,第二科第三項事務為通俗圖書館巡行文庫建設工作[5]。在社會教育事業(yè)的建設過程中,圖書館和通俗圖書館的地位愈發(fā)重要,被視為“表章文化,發(fā)揚國光,廣求知識,振興學藝所必須”,“灌輸常識,啟迪國民之關鍵”[6]。
在蔡元培及教育部的倡導下,民國初年興起了一個圖書館建設的高潮。江蘇無錫乘時代新風,先后涌現(xiàn)了無錫縣立圖書館、大公圖書館、泰伯圖書館等多家裨益鄉(xiāng)梓教育的圖書館。村前圖書館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誕生的。現(xiàn)將村前圖書館歷史分為初創(chuàng)時期、探索時期、變革時期,逐一闡述,以期厘清其歷史沿革。
1.1初創(chuàng)期(1914—1919年):胡氏昆仲與村前圖書館的創(chuàng)建
無錫堰橋村前圖書館是在胡氏昆仲胡壹修、胡雨人的主導下籌建的。胡氏是村前望族,始祖為宋代教育家胡瑗。胡氏一族始終致力于教育事業(yè),近代以來更是涌現(xiàn)出胡雨人、胡敦復、胡剛復、胡明復、胡彬夏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胡壹修、胡雨人的父親胡和梅于1885年任湖南省桃源縣教諭,執(zhí)教20年,期間大興新學,信奉平等教育主義,關心貧苦學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yè),桃李天下。
1912年末,胡和梅不幸與世長辭。1914年,胡壹修、胡雨人為紀念父親胡和梅,繼承先嚴遺志,決定在天上市村前公園創(chuàng)建村前圖書館。圖書館建設經(jīng)費來源有三:其一為諸親友所贈賻金,共785元;其二為胡雨人、周輝夫婦所捐京師女子師范學校歷年執(zhí)教薪金[7]228等,共1 100元;其三為胡壹修所捐資金,共161元。以上共計2 046元,全部用于圖書館大樓建設。1914年9月,圖書館三幢大樓建成。胡壹修、胡雨人將胡和梅所遺圖書以及另外自購圖書共二萬余卷悉數(shù)捐贈于村前圖書館,“是為圖書館有基之始”[8]。
村前圖書館的建設得到天上市大力支持,社會各界積極協(xié)助。胡氏昆仲利用地方公款,“葺老屋,建新亭,筑垣墻,種花木,開辟兩旁道路”,教育會會所、學務員辦公處、市公所均來此辦公[8],為村前圖書館營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和文化教育氛圍,有利于圖書館社會教育事業(yè)的開展。
1914—1916年,胡壹修、胡雨人持續(xù)開展村前圖書館的圖書征集工作。胡雨人向圖書館捐贈了所有家藏圖書,并動員子侄捐贈家藏圖書,最終捐贈圖書數(shù)萬冊[9]34-35。為進一步擴充藏書,胡雨人赴上海購買新舊圖書四萬余卷,悉數(shù)捐贈給村前圖書館[10]。有感于胡氏昆仲的教育情懷,社會各界紛紛捐書,予以支持,“遠近同志所捐贈者亦日益多”[8]。經(jīng)過兩年的館舍建設、圖書籌備,村前圖書館初具雛形。
1916年10月15日,村前圖書館正式開館。為方便讀者、規(guī)范管理,出臺《無錫天上市圖書館章程》,對圖書館的工作原則、人員組織、設備管理、圖書編制、閱覽與參觀規(guī)則作了詳盡規(guī)定。該章程提出,圖書館是為“便利教師、學者之參考研究及開浚普通人民之德慧術智而設”。在人員組織方面,設館長一人(由天上市董事?lián)危⒏别^長一人(由天上市教育會會長擔任),前者負責經(jīng)費管理、人員任免等工作,后者負責協(xié)同審查、購置圖書等工作。在設備管理方面,接受圖書寄存,歡迎社會各界捐助,捐贈滿十元以上者,推為贊助員[11]。在圖書編制方面,將圖書分為舊學與新學,前者依照經(jīng)、史、子、集、叢書五部編制,后者依照文學、理學、法學、醫(yī)學、教育、實業(yè)、藝術、叢書雜志八部編制,部各分類,類各分屬,編有部類目錄,隨時更新,以便查閱。在閱覽與參觀規(guī)則方面,分男女閱覽室,入館必須持有閱覽券。閱覽券分普通、長期兩種。一般讀者持普通閱覽券,可于每日下午1—5時及周日上午9—12時入館閱覽;圖書館發(fā)起人、贊助員、寄存圖書三十元以上者及學校教員持長期閱覽券,可于每日上午9—12時及下午1—5時入館閱覽。所有人不得在館內(nèi)飲食、吸煙或有大聲喧嘩、污損圖書等不文明行為[12]。
村前圖書館改變了天上市“無樂群之廣場”“無中心之文物”的舊貌,“全市父老師生,得以歲時會集,觀摩相善,敬業(yè)之心,由此起焉。修學者,博覽是資;教學者,參考是資;未學者,觀感是資”[8]。它極大豐富了天上市的民眾教育文化活動,推動了該地區(qū)社會教育和鄉(xiāng)村教育的發(fā)展。
1.2探索期(1920—1927年):拓寬館務,艱難前行
進入20世紀20年代后,村前圖書館繼續(xù)貫徹“便利教師、學者之參考研究及開浚普通人民之德慧術智”[12]的辦館原則,為更好地服務村前民眾,開展了以下兩項工作。
(1)增建建筑,拓展閱讀空間。村前圖書館成立后,受到了熱烈歡迎,前來閱讀、寄存者絡繹不絕,漸覺“房屋狹小,不敷應用”,遂“逐日將館中經(jīng)常費從事節(jié)省”,積得千元之資[13]。1922年春,村前圖書館雇用陸仲記,花費1 300元,建造了三間洋式平房,“上鋪花旗紅松板加牛毛氈綠豆沙灌以熱柏油,四周鴿柵欄桿平頂,專便曬書之用”[14]617。
(2)開啟巡回文庫。巡回文庫是近代中國社會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即以圖書館或通俗文庫為總部,將圖書傳送至各地閱覽所,供民眾閱讀,限期歸還總部收存,可視作一種“流動圖書館”[15]。1917年,無錫縣立圖書館附設巡回文庫,并定于次年1月1日起正式送書下鄉(xiāng),開始巡回閱覽[16]。1920年,村前圖書館仿照無錫縣立圖書館,選購各種通俗圖書,籌備巡回文庫。村前圖書館將天上市分十個地區(qū),將通俗圖書送至農(nóng)民手中,進行巡回閱覽。村前圖書館所設巡回文庫不僅照顧鄉(xiāng)村民眾,還特別關照學校學生。針對當?shù)貙W校開展的巡回文庫每年有兩期,“甲期自春假至暑假,乙期自秋季至寒假,閱書期間,每區(qū)以半月為限,依此陸續(xù)遞送”[17]。借助村前圖書館巡回文庫,鄉(xiāng)村農(nóng)民和各校學生得以自由閱覽圖書,極大豐富了民眾的工作、學習、生活,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隨著村前圖書館工作的推進,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首先,由于村前圖書館位于天上市村前公園,圖書館員不得不“兼職公園灌溉花木,忙碌異常,夏日更甚”,但其膳食費每月僅九元,殊難度日。這直接導致村前圖書館“館員咸抱消極主義”[18]。其次,根據(jù)原有規(guī)定,村前圖書館負責人需由市、鄉(xiāng)領導兼任,不領薪資。這項規(guī)定本是為增強圖書館的公益性,但許多負責人忙于本職工作,忽略了村前圖書館的建設與發(fā)展。例如,1928年,村前圖書館館長由鄉(xiāng)政局長衛(wèi)執(zhí)中擔任,但“衛(wèi)君身充市政,無暇兼顧,徒掛空名,無裨實際”,教育委員辛曾輝“除發(fā)款以外,余不過聞”[19]。最后,村前圖書館的圖書編目工作落后,不符合圖書館學原理。圖書也略嫌陳舊,未能與時俱進[20]。這些問題導致村前圖書館不僅未能更進一步,甚至出現(xiàn)了“一變而為陳腐守舊之藏書樓”[19]的跡象。為挽頹勢,村前圖書館著手進行改革。
1.3變革期(1928—1937年):村前圖書館的改制與革新
1925年,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在北京成立,中國新圖書館運動進入高潮[21],美國式“公有共享”的圖書館成為“行業(yè)標桿”[22]。但此時村前圖書館卻設有“本館圖書概不借出”等“藏書樓”式規(guī)定,與新圖書館運動方向極不相符。此外,村前圖書館還面臨著經(jīng)費短缺問題。天上市政府地方經(jīng)費有限,無法予以有力支持??h當局盡管愿意予以支持,但“當局者不負專責”,經(jīng)費支持有限。村前圖書館每月只能從教育委員處得款30元,“余無他項補助”,應付三名館員的薪資“尚嫌不足”,“遑論從事進行訂閱書報”[19],更無余錢重新進行圖書編目。為解決以上兩個問題,在新圖書館運動的引領下,村前圖書館改為縣立并進一步向“公有共享”的方向發(fā)展。
1928年,村前圖書館改由縣辦并更名為無錫縣第二學區(qū)天上市圖書館(3年后,復更名為無錫縣立村前圖書館)[23],由縣教育局主管,專撥資金并年支經(jīng)費360元。1929年,為管理村前圖書館,無錫縣教育局決定成立天上市圖書館委員會,教育局局長陸仁壽函聘衛(wèi)執(zhí)中、胡寶三、胡保如等當?shù)厝耸繛槲瘑T,由教育委員辛曾輝下鄉(xiāng)先行召集談話會,進行籌備[24]。1929年2月3日,天上市圖書館委員會正式成立,陸仁壽親自下鄉(xiāng)出席會議。會議決定聘請楊夢樓為館長,由天上市圖書館委員會負責采購書籍及改進內(nèi)部設備[25]。村前圖書館收歸縣辦后,組織架構更加明晰。館長與委員會對圖書館直接負責,館長下轄編目、指導、推廣三股。編目股負責圖書的登記、分類和編目;指導股負責出納圖書、指導閱覽、講演書報內(nèi)容和搜集參考資料;推廣股負責流通借書、書報介紹、編輯刊物和交換重本圖書[23]。三股互相關聯(lián),共同推進村前圖書館的發(fā)展。
縣教育局主管村前圖書館后,圖書館氣象一新:入館者可接受專業(yè)指導,長年雜亂的書籍由專人整理,巡回文庫再次啟動[26]。村前圖書館多項停滯多時的業(yè)務都有了新進展:(1)圖書重新分類、編目。此前,村前圖書館圖書分為舊學、新學兩類,二者用兩套分類方法,檢索圖書殊為不便。隨著新圖書館運動的深入,中國圖書館學理論逐步發(fā)展,愈來愈多學者開始關注中國圖書分類問題,涌現(xiàn)出沈祖榮和胡慶生《仿杜威書目十類法》、杜定友《世界圖書分類法》、王云五《中外圖書統(tǒng)一分類法》等一批植根于中國圖書特點、借鑒世界圖書分類先進經(jīng)驗的本土圖書分類法[27]。受益于此,1932年村前圖書館依據(jù)杜定友《世界圖書分類法》對館內(nèi)圖書重新分類,但該分類法中文學、教育、史地等類分類繁復,與鄉(xiāng)村圖書館不適應,故兼采王云五《中外圖書統(tǒng)一分類法》、徐旭《民眾圖書分類法》等,詳細編訂,以供應用[23]。分類后,村前圖書館即行編目,因經(jīng)費支絀,沿用舊簿式目錄,終于1933年完成圖書重新分類編目工作,并于一年后刊印分類的書目小冊子,分贈各界,以備查考。(2)結合編目工作,積極進行藏書、閱覽統(tǒng)計,以期進一步研究,更好地推廣圖書館事業(yè)。(3)開展流通借書業(yè)務。1932年,村前圖書館成立流通部,規(guī)定16歲以上者可自由外借圖書。來館外借圖書,須事先辦妥登記表存查,另發(fā)外借圖書卡,線裝書外借以兩種六冊為限,平裝書以三種十冊為限,限期兩周,可續(xù)借,不取分文。這一改革得到了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平均每月借書者可達三十余人。
通過改革,村前圖書館融入了新圖書館運動,圖書分類編目更加科學規(guī)范,館務愈發(fā)多元開放。1931年,村前圖書館加入“無錫圖書館協(xié)會”[28],并于兩年后與無錫其他圖書館共同搭建了館際互借平臺[29],惠及了更多普通民眾。1934年,村前圖書館還預備組織讀書會、增設閱報處、籌備民眾學校、添置新式書架[23],以期更好地服務民眾。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村前圖書館的發(fā)展被迫止步于1936年。是年,中日關系緊張,“陸軍八十八師駐防無錫地區(qū)一帶,而堰橋則駐有該師獨立炮兵營,設營本部于村前圖書館內(nèi),公園也被全部占用……圖書館業(yè)務一度中止”[9]36。1937年,全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陸軍八十八師前往上海參加“八·一三”抗戰(zhàn),圖書館業(yè)務暫時委托胡氏公學管理。是年十一月下旬,無錫縣不幸淪陷[9]36。無錫縣淪陷后,日軍即行縱火,梨花莊、堰橋、胡家渡等地均化為焦土,“斷壁殘垣,慘不忍睹”[30]。村前圖書館也于“兵燹時盡付一炬,所有書籍儀器及私家遺著、可資征文考據(jù)者早已蕩然無存”[31]。
此后,村前圖書館進行了三次重建:(1)1947年,無錫第五區(qū)(天上市)區(qū)長胡守真與參議員胡仲芳、胡正霞等人于胡氏中學召開村前圖書館整理籌備會,決定重開村前圖書館,以發(fā)揚文化、裨益教育[32]。半年后,整理事業(yè)初具規(guī)模,教育局遂委任胡守真為村前圖書館館長[33]。是年6月,村前圖書館正式恢復經(jīng)營。后因各種原因,圖書館事業(yè)再度陷入長期停滯。(2)2011年,堰橋中學舉行了村前圖書館“重新開館”揭牌儀式,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贈送了書籍及書法、繪畫作品[34]。但重建后的具體發(fā)展和經(jīng)驗情況,缺乏后續(xù)報道。(3)2021年,“書香故里天上村前”保護項目正式啟動[35],村前圖書館作為極具價值的歷史建筑和鄉(xiāng)土記憶載體,其重建工作再次被提上日程。2022年,村前圖書館完成原樣重建工作,定名為天上市圖書館,現(xiàn)已成為當?shù)貝蹏髁x教育、鄉(xiāng)土教育的重要基地。
2無錫堰橋村前圖書館的辦館特色
民國時期,鄉(xiāng)村圖書館建制具有明顯的不穩(wěn)定性,但村前圖書館卻能堅持20余載,并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難能可貴。在此期間,村前圖書館體現(xiàn)出民建民享、藏書豐富和活動多樣的特點。
2.1民建民享
村前圖書館是民眾建設、民眾享用的鄉(xiāng)村圖書館。盡管村前圖書館是在胡壹修、胡雨人昆仲的主持下創(chuàng)建的,但許多當?shù)孛癖姸技尤肓舜迩皥D書館的建設中。村前圖書館的藏書由三部分構成:購置、捐贈和寄存,其中捐贈和寄存始終是村前圖書館藏書的重要來源。在胡氏昆仲的引領下,當?shù)孛癖姺浅VС执迩皥D書館的建設,如范昱于1931年將兩千余冊家藏圖書捐予村前圖書館[23]。
村前圖書館在民眾的幫助下建設起來,同時也積極地回饋民眾。及至1934年,村前圖書館共有館舍兩所,上下九間,第一層設有圖書館閱覽室、兒童閱覽室、閱報室、流通書部等,第二層為辦公區(qū)、書庫和新聞報紙儲藏室[23],館內(nèi)備有靠背椅、書桌,方便來館人員抄錄資料、閱讀學習。它還積極參與當?shù)氐泥l(xiāng)村文化建設,舉辦各類展覽會,聯(lián)合當?shù)貙W校開啟巡回文庫,最大限度地履行圖書館的文化教育職能。每年都有大量民眾前來村前圖書館,或讀書借書,或參觀休閑,“附近的居民,得益不淺”[36]。
2.2藏書豐富
村前圖書館特別重視書籍的收藏與整理工作,其“藏書之多,規(guī)模之大,在當時無錫縣鄉(xiāng)村來說是首屈一指的”[9]134。除村前圖書館外,當時無錫還有禮社私立新民圖書館、后宅圖書館、無錫縣立涇濱民眾圖書館和查家橋圖書館等數(shù)個鄉(xiāng)村圖書館。與它們相比,村前圖書館開館時間最早,藏書規(guī)模最大,是當?shù)剜l(xiāng)村圖書館的標桿和典范。
村前圖書館的藏書也頗具特色。其一,館藏日文書數(shù)量頗豐,甚至比江蘇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圖書館的館藏還多,這與胡雨人的留日經(jīng)歷有很大關系。其二,藏有大量的鄉(xiāng)賢著述。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曾任無錫縣圖書館館長,在任期間參與地方史志修撰工作。他曾在《復楊畦韭縣長規(guī)畫修志辦法書》中寫道:“至鄉(xiāng)賢著述,擬盡圖書館所有,寫目函知天上市及開元鄉(xiāng)大公兩圖書館主任,請其檢各該館所有而縣圖書館無者列目其覆?!盵37]可見村前圖書館在此方面有所長。作為一個鄉(xiāng)村圖書館,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2.3活動多樣
在“新圖書館運動”的引領下,村前圖書館拓寬館務,積極開展內(nèi)容多元、形式多樣的社會教育活動,豐富了當?shù)孛癖姷娜粘I睢?/p>
縣辦改革后,村前圖書館為更好地發(fā)揮社會教育功能,多次舉辦鄉(xiāng)村展覽會。1933年,聯(lián)合堰橋小學舉辦“西山書畫展覽會”,征得二百余件名家作品,“布置新穎具藝術化,琳瑯滿目,美不勝收”[38]。1935年4月,為宣傳讀報運動,村前圖書館計劃舉辦報紙展覽會,陳列中外報紙、剪報、壁報、畫報等,內(nèi)容涉及歐戰(zhàn)、五卅慘案、社會生活新聞等方方面面。村前圖書館還曾舉辦讀報測驗,成績優(yōu)秀者“照章各贈邑報一份”[39]。上述活動的成功舉辦,一方面得益于村前圖書館先進的辦館理念,另一方面也離不開村前圖書館地理位置的加持。位于天上市村前公園內(nèi)的村前圖書館,“四圍景物清幽,花木扶疏,實為一區(qū)之名勝”,西南方毗鄰胡氏公學,二者相距僅百余步[23]。因此,公園散步休閑的民眾、胡氏公學的教員和學生來館閱讀、參與活動都非常方便。
村前圖書館不是一個獨立于村前村的文化孤島。通過各式各樣的文教活動,村前圖書館與當?shù)孛癖姷纳罹o密地結合在一起,并與天上市村前公園、胡氏公學等教育文化單位一起,打造了一個切實融入當?shù)孛癖娚畹泥l(xiāng)村公共文化空間。
3無錫堰橋村前圖書館的社會影響
村前圖書館雖然只存在了20余年,但其對無錫,尤其是對天上市的影響是巨大的。大量民眾通過閱讀增長了見聞,越來越多的農(nóng)民走進圖書館,開始接觸文化知識。
村前圖書館開館時即受到了無錫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男女來觀禮者約計千余人”?!稛o錫天上市立公園圖書館報告》記載了六篇賀詞,高度贊揚了胡氏昆仲創(chuàng)辦村前圖書館的義舉。無錫縣視學孫思贊曰:“堰橋胡氏,開風氣先。游學歐美,興學村前。胡君壹修,昆季多賢。仰承遺訓,捐書累千。出資建筑,館屋巍然?;綖楣?,永保萬年。”商界人士孫鳴圻、華文川、蔡文鑫稱贊此義舉為“偉業(yè)”;省議員孫肇圻、袁宗沂、顧寶琛自金陵郵寄賀聯(lián):“話到鄉(xiāng)天又繼大公行典禮觀宜壁上要從尚武見精神”;省議員高瑩亦自秣陵郵寄賀聯(lián):“高會菊花時為集琳瑯別開新館無量桑梓福如來矍相觀者堵墻”;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和縣立第六高等小學校亦分別作聯(lián)句為賀[14]615-616。這六篇賀詞分別來自無錫政界、商界和教育界人士,從側面說明村前圖書館社會影響之廣。村前圖書館聲勢浩大的開館儀式為其打響了名號,也為之后的工作鋪平了道路。
開館后,村前圖書館始終保持著較高的來館閱讀人數(shù),具有較強的社會吸引力。1916年10—12月,開館僅3個月,來館閱讀人數(shù)就達到了625人。此后3年,每年來館閱讀人數(shù)都在2 000人以上,月平均閱讀人數(shù)保持在100人以上。1920年起,村前圖書館出現(xiàn)了經(jīng)營問題,年來館閱讀人數(shù)跌破了2 000人,但仍能保持在1 500人以上[14]599-663。1928年,村前圖書館改為縣辦后,再次煥發(fā)生機,隨著圖書重新分類編目、兒童閱覽室的設立和巡回文庫的重啟,越來越多的人被吸引進村前圖書館。1930年來館閱讀人數(shù)達到了5 278人,兩年后更是高達7 206人[23]。
村前圖書館規(guī)定,只要能自書姓名、年齡、籍貫、住址、職業(yè)者,不論男女老幼,都可入館閱覽??疾靵眇^人員,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來館讀者中農(nóng)民的占比位列第三,居于教員、學生之后。充分說明村前圖書館作為鄉(xiāng)村圖書館,實實在在地起到了惠及鄉(xiāng)民、潤澤鄉(xiāng)里的作用,在農(nóng)民中有較好的影響。第二,注重女性教育。1917—1923年間,平均每年來館閱讀的女性人數(shù)達72人。這與村前胡氏一族的影響是分不開的。1904年,胡氏捐資創(chuàng)辦胡氏書塾(后改名胡氏公學),規(guī)定凡胡氏一族,男女兼收,一概免費,開無錫鄉(xiāng)村女子教育之先河[40]。胡雨人還曾創(chuàng)設京師女子師范學堂,其妻周輝任齋務長[7]226-228。在胡氏一族的引領下,天上市形成重視女子教育的風氣。也正是這種風氣的引導,村前圖書館沒有歧視女性,而是向女性讀者敞開大門。
20余載風雨兼程。從1914年到1937年,無錫堰橋村前圖書館籌建開館、艱難經(jīng)營、銳意改革,成為無錫堰橋地區(qū)鄉(xiāng)村公共文化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標桿,為民眾提供了一個閱讀書籍、接受教育、休閑娛樂的公共場所。民建民享的村前圖書館真正做到了啟智增慧、潤澤鄉(xiāng)里,推動了無錫的社會教育與鄉(xiāng)土教育發(fā)展。
4結語
“鄉(xiāng)村文化振興離不開鄉(xiāng)村圖書館的發(fā)展。鄉(xiāng)村圖書館不僅具有保存文化記憶、傳播人類知識的基本功能,以及社會教育、休閑娛樂、公共空間等衍生功能,它還有一個與城市圖書館不同的功能,即能夠培育鄉(xiāng)土認同感。”[41]如何發(fā)揮鄉(xiāng)村圖書館的衍生功能,如何通過鄉(xiāng)村圖書館培育鄉(xiāng)土認同感?“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被仡櫞迩皥D書館的歷史,我們應該認識到:鄉(xiāng)村圖書館首先要植根鄉(xiāng)村。以胡氏為核心的鄉(xiāng)村民眾主導了村前圖書館的建設,對村前圖書館感情深厚。建設鄉(xiāng)村圖書館要充分調(diào)動廣大鄉(xiāng)村民眾建設圖書館的積極性,組織捐書活動,建立鄉(xiāng)村志愿服務站,使廣大民眾真正與鄉(xiāng)村圖書館緊密聯(lián)系起來。其次,鄉(xiāng)村圖書館要服務鄉(xiāng)村。村前圖書館對普通民眾打開大門,開展了讀報測驗、報紙展覽、圖畫展覽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對村前村的學習風氣和社會風氣都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可見,鄉(xiāng)村圖書館不僅要舉辦各種閱讀活動,提高鄉(xiāng)村圖書館的利用率,還要真心真情服務鄉(xiāng)村,將其建設成為鄉(xiāng)村的文化中心。再次,一定要以鄉(xiāng)村民眾的喜好來引進文獻資源,避免出現(xiàn)供需不匹配的情況。最后,鄉(xiāng)村圖書館要傳承和利用好鄉(xiāng)村文化。鄉(xiāng)土認同感建設有賴于鄉(xiāng)村文化的傳承和利用。村前圖書館在當?shù)剜l(xiāng)賢著述收藏方面有所長,這啟示現(xiàn)今的鄉(xiāng)村圖書館要注意收集當?shù)氐奈氖焚Y料,必要時展開口述史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保存好民間記憶,傳承好鄉(xiāng)土文化。
注釋:
①村前村地處無錫市惠山區(qū)堰橋街道。清初至民國年間,無錫設十七市、鄉(xiāng),村前歸屬天授鄉(xiāng)天上市,因而經(jīng)常稱“天上村前”。村前圖書館創(chuàng)建于1914年,開館于1916年,原名天上市圖書館,1928年因地方經(jīng)費不足,改由縣辦,更名為無錫縣第二學區(qū)天上市圖書館,1931年又更名為無錫縣立村前圖書館。史料中亦見有無錫堰橋村前圖書館、天上市村前圖書館、無錫天上市公園圖書館等名稱。為行文方便,后文統(tǒng)一簡稱為“村前圖書館”。
參考文獻:
[1]蔡元培.何謂文化[J].北京大學日刊,1921(806):1-3.
[2]陳亮.胡雨人先生與無錫天上市村前圖書館[J].新世紀圖書館,2011(11):81-83,28.
[3]許琳瑤.中國現(xiàn)代“鄉(xiāng)村圖書館”的一個文化楷模:無錫“天上市村前圖書館”(1916年10月—1937年11月)研究[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1(6):112-116.
[4]南京教育部致各省都督通電[N].時事新報,1912-02-02(1).
[5]法令:教育部令:第三十五號:教育部分科規(guī)程[J].教育部編纂處月刊,1913,1(6):19-25.
[6]教育部呈擬定社會教育各項規(guī)程繕單呈核文并批令[N].益世報,1915-10-28(7).
[7]陸陽,胡杰.胡雨人水利文集[M].北京:線裝書局,2014.
[8]無錫天上市公園圖書館開幕公啟[N].新無錫,1916-10-14(2).
[9]胡耀庭.江蘇無錫堰橋村前村史[M].無錫:無錫新一代印刷廠,2008.
[10]天上市圖書館開幕先聲[N].新無錫,1916-09-30(5).
[11]無錫天上市圖書館章程[N].新無錫,1916-10-15(2).
[12]無錫天上市圖書館章程(續(xù))[N].新無錫,1916-10-16(2).
[13]天上市圖書館添建房屋[N].錫報,1921-12-21(3).
[14]無錫天上市立公園圖書館報告[M].//王強.近代圖書館史料匯編:第一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15]吳靜.民國時期巡回文庫服務研究[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2(6):79-81.
[16]圖書館置備巡回文庫之辦法[N].無錫日報,1917-12-30(2/3).
[17]天上市圖書館巡回文庫近況[N].錫報,1921-12-28(3).
[18]天上市圖書館近訊[N].新無錫,1920-09-24(3).
[19]天上圖書館急待補助[N].工商日報,1928-07-31(3).
[20]華萼.改進天上市教育的意見(續(xù)第9期)[J].無錫教育周刊,1927(11):8-13.
[21]廖銘德.20世紀“新圖書館運動”研究述評[J].圖書情報工作,2009(3):128-131.
[22]左玉河.從藏書樓到圖書館:中國近代圖書館制度之建立[J].史林,2007(4):24-39,189.
[23]縣立村前圖書館[J].無錫縣教育周刊,1934(277-280合集):112-115.
[24]天上市圖書館委員會定期成立[N].國民導報,1929-01-19(3).
[25]天上市圖書館委員會成立記[N],國民導報,1929-02-5(3).
[26]天上市圖書館改組后消息[N].國民導報,1929-03-15(3).
[27]沈占云.“新圖書館運動”與民國時期圖書館學學術轉型[J].圖書館,2013(6):24-27.
[28]無錫圖書館協(xié)會成立[J].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會報,1931(4):22-24.
[29]無錫圖書館協(xié)會第二次大會[J].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會報,1933(4):26-27.
[30]無錫成廢墟斷垣頹壁街市蕭條[N].申報·漢口版,1938-02-16(2).
[31]教廳令查填在華歐美教會文化事業(yè)等四件[A].無錫市檔案館:ML01-1939-007-0152.
[32]天上市圖書館召開整理會議[N].江蘇民報,1947-02-12(2).
[33]村前圖書館胡守真任館長[N].錫報,1947-08-17(3).
[34]郜峰.胡氏三杰與天上村前[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70.
[35]陸陽.天上村前:中國近代科教之鄉(xiāng)[M].北京:團結出版社,2022:240.
[36]趙永良,蔡增基.無錫歷史文獻叢書第一輯(四)[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5.
[37]傅宏星.錢基博集:方志匯編[M].鄭娉,校訂.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5.
[38]西山畫展[N].國民導報,1933-03-28(3).
[39]村前圖書館舉辦報紙展覽[N].人報,1935-04-03(2).
[40]胡氏公學三十周年紀念會[N].人報,1932-11-21(3).
[41]王子舟.圖書館學關鍵詞:鄉(xiāng)村圖書館與鄉(xiāng)村文化振興[J].圖書館建設,202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