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人靈長類動物是人類最緊密的親緣動物,具有與人類相似的形態(tài)解剖學、生理學和行為學特征,使其在神經(jīng)科學、生殖、傳染病、藥物研發(fā)等領域不可或缺。目前歐美國家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開展實驗的限制日趨嚴格,其實驗有著不同于一般動物的倫理特殊性,缺乏必要性評估,無統(tǒng)一評估標準和倫理傾銷危害等倫理挑戰(zhàn),應加強監(jiān)管和倫理審查。其倫理審查要點包括實驗的必要性,評估傷害-受益比和落實“3R”原則等。
〔關鍵詞〕非人靈長類動物;倫理挑戰(zhàn);倫理審查要點
〔中圖分類號〕R-0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565(2025)04-0455-07
DOI: 10. 12026/j. issn. 1001-8565. 2025. 04. 08
【基金項目】 2022年陸軍軍醫(yī)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我市涉及人的健康相關研究倫理治理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2022XRW02)
Current situation, ethical challenges, and key points of ethical review for non-human primate experiments
HE Qin1, DENG Youzhi2, ZHOU Jiyin3
(1.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Chengdu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Chengdu 610213,China; 2.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3.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Center,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7, China)
Abstract: Non-human primates are the closest relatives of human beings and possess similar morphological, anatomical,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making them indispensable in fields such as neuroscience, reproduction,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urrently, the restrictions on using non-human primates in experiment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stringent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experiments have ethical particularitie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volving ordinary animals, and they also pose ethical challenges such as lack of necessity assessment, no unified assessment standards, and ethical dumping hazards. Supervision and ethical review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key points of their ethical review include the necessity of the experiments, the assessment of the harm-benefit ratio,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3R” principles.
Keywords: non-human primate; ethical challenge; key points of ethical review
非人靈長類動物(Non-human primates)由于其形態(tài)解剖學、生理學和行為學特征與人類有相似之處,優(yōu)于其他動物模型,使其在神經(jīng)科學、生殖、傳染病、器官移植、藥物研發(fā)等領域不可或缺。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目前主要存在實驗的必要性,傷害-受益比評估和“3R”原則落實的倫理挑戰(zhàn)。已有學者就中國非人靈長類動物用于生物醫(yī)學前沿探索引發(fā)的倫理爭議提出了具體建議[1]。邱仁宗曾撰文指出,人類應逐漸用符合倫理、對科學實際有益、更實用、可重復以及傷害-受益比和成本-效益比理想的模型,取代非人靈長類動物用于實驗[2]。本文將從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基本狀況、實驗必要性和倫理合法性、倫理挑戰(zhàn)、倫理審查要點等層面分析和論述。
1 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的現(xiàn)狀和必要性
非人靈長類動物屬哺乳綱的靈長目,含14科約51屬,現(xiàn)存243種非人靈長類動物?,F(xiàn)存靈長目依演化程度升序排列為:原猴、猴、小猿、大猿和人。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作為人類模型,用于侵入神經(jīng)科學研究,已幫助人類獲得很多知識。美國、歐洲、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對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需求量很大,全球每年生物醫(yī)學研究使用超過10萬只(不包括中國的使用數(shù)量)。大多數(shù)是人工繁殖的,部分是野外捕獲的。大猿和某些猴類處于瀕危狀態(tài),應嚴格限制使用瀕危的野生非人靈長類動物。
1. 1 國外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的概括
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最多的是美國,大多數(shù)非人靈長類動物是在其建立繁殖群后,進口數(shù)逐年減少,實現(xiàn)國內(nèi)繁殖的,特別是恒河猴、食蟹獼猴、松鼠猴、貓頭鷹猴和狒狒。2000年,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鼓勵申請建立新的不含特定病原體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繁殖基地。在佛羅里達建立了一個可容納3 000只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新繁殖基地。2017年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為249項靈長類動物研究撥款,比2013年增加78項。其中,恒河猴占比接近三分之二,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表示,對恒河猴的需求與艾滋病、大腦、阿茲海默癥和成癮等相關實驗有關。美國2018年使用70 797只非人靈長類動物,占實驗動物總數(shù)量的9.1%,比2017年增加了12%[3]。數(shù)量增長引發(fā)了爭議,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被指缺乏仔細審查。
截至2011年中,美國實驗室約有1 200只。2013年,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認為黑猩猩的實驗是不必要的,且對于促進人類傳染病的健康幾乎沒有幫助,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將逐步淘汰其政府資助的大部分黑猩猩實驗。于2015年11月宣布將不再支持對黑猩猩的生物醫(yī)學研究,并將其剩余的50只黑猩猩送到庇護所。到2016年美國實驗室中的黑猩猩數(shù)量下降到不足700只。2014年1月,默克公司加入了20多家作出承諾的制藥公司和合同實驗室,宣布不再使用黑猩猩進行研究。隨著這一趨勢的繼續(xù),估計剩余的非美國政府擁有的1 000只黑猩猩將在2020年左右被送到庇護所[4]。
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地位引起了很多爭論,為保護與人類最接近的大猿(黑猩猩、大猩猩、紅毛猩猩、倭黑猩猩),2008年開展大猿計劃,認為大猿應被賦予有限的法律地位,并保護三個基本利益:生存權、保護個體自由和禁止酷刑[5]。荷蘭、奧地利和瑞典已禁止在大多數(shù)實驗中使用大猩猩。奧地利和瑞典還禁止使用小型無尾猿(lesser apes)。在歐洲,估計有70%的實驗用非人靈長類動物是進口的,其中約74%來自中國,其余來自歐洲的人工繁殖。歐盟2011年實驗動物中有0.05%是非人靈長類動物,而2005年比例為0.09%。德國2018年使用2 609只,占實驗動物總數(shù)量的0.11%,比2017年減少3%。
歐盟對非人靈長類動物的使用受保護實驗動物新指令2010/63/EU的規(guī)范。該指令于2013年1月1日生效。如果沒有其他替代方法,該指令允許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通常不允許使用大猩猩,除非認為它們對于保護物種或與威脅人類生命疾病的意外暴發(fā)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該指令強調(diào)在對非人靈長類動物進行實驗時應遵守動物福利和“3R”原理,即用代替方法(replacement)、減少動物數(shù)量(reduction)和改善動物福利(refinement)。2013年德國修訂其動物福利法,其中有針對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特殊規(guī)定,幾乎完全禁止使用大猩猩作為實驗動物。英國于1997年宣布不再許可涉及大猿的研究,是第一個禁止在實驗中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措施。英國2018年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3 789只,占實驗動物總數(shù)量的0.11%,比2017年增加28%[6]。
1. 2 中國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的概括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包含的29種靈長類動物,超過一半在云南有分布,約占世界非人靈長類物種的10%,其中以獼猴和食蟹猴數(shù)量最多,最為常見。非人靈長類動物都被列為國家二級以上保護動物,均有待加強保護,以確保可持續(xù)利用。中國現(xiàn)有涉及非人靈長類動物保護的非政府組織機構(網(wǎng)絡)共6家,其中有3家專注于非人靈長類動物保護。中國的國家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中心有蘇州、昆明兩個分中心。目前,中國非人靈長類動物養(yǎng)殖場有近百家,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海南、四川等地,每個飼養(yǎng)場的存欄量都在10 000只以上,多的達到30 000~40 000只。
2021年中國實驗非人靈長類動物需求量為12.92萬只,市場規(guī)模約為41.7億元,占實驗動物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的44.7%。2020年以來,實驗用猴價格出現(xiàn)暴漲。到2023年,價格有所回落,食蟹猴價格基本穩(wěn)定在每只12萬元左右,恒河猴價格基本穩(wěn)定在每只9萬元左右。近年來,國外對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需求量逐年增加,中國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養(yǎng)殖企業(yè)每年出口實驗猴約3萬只,約占美國市場份額的62%以上,歐洲市場份額的100%。中國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對西方國家具有吸引力,緣于中國實驗成本低,法規(guī)相對寬松以及西方國家動物權利行動主義的增加。在美國購買標準非人靈長類動物的費用遠高于中國,飼料和日常飼養(yǎng)費用也高得多。
中國近十年來通過頂層設計和大量投入資源,取得了非人靈長類生物醫(yī)學前沿的系列重大突破,首次成功基因編輯非人靈長類動物,并建立了瑞特(Rett)綜合征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在傳染病研究中,中國在非人靈長類動物研究方面的投入超過了美國。中國攻克體細胞克隆食蟹獼猴,不僅證明了非人靈長類動物克隆的可能性,也為構建更接近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提供了基礎。將助推中國基于非人靈長類動物疾病模型的醫(yī)藥研發(fā)產(chǎn)業(yè)鏈的快速發(fā)展,并加快實施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全腦圖譜計劃和尖端腦科學的實驗,需充分利用國內(nèi)已有資源。
1. 3 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的必要性
非人靈長類動物由于其形態(tài)解剖學、生理學和行為學特征與人類有相似之處,使其優(yōu)于其他動物模型。非人靈長類動物與其他動物之間的免疫系統(tǒng)差異使非人靈長類動物成為更好的模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認為,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原因是它們的大腦與人類的大腦具有高度相似的結構和功能特征。正是這些相似性,采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特別有可能產(chǎn)生與人類有關的數(shù)據(jù)。如孤獨癥實驗,由于小鼠沒有完整的前額皮質(zhì),也不能和人類一樣社交,因此,非人靈長類動物是更好的動物模型。中國科學家建立世界首個孤獨癥的非人靈長類模型,被認為是攻克孤獨癥的利劍之一[7]。
單克隆抗體具有高度的針對性和物種特異性,因此,非人靈長類動物(通常是食蟹獼猴)常是臨床前安全性實驗中的唯一動物模型。為解決無法在人類或嚙齒類動物身上解答的問題,必須用非人靈長類動物作為生殖生物學的模型。當前藥物研發(fā)常用的小鼠與人類有較大差別,用小鼠模型篩選候選藥物費時費力,臨床試驗常發(fā)現(xiàn)無效甚至存在較大副作用,導致神經(jīng)疾病等治療效果不理想。為評價生物制劑、基因工程藥等的毒性,要求必須使用獼猴屬動物。因此,在藥物研發(fā)、藥效評估等生物醫(yī)學研究中還需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
以非人靈長類動物為模型的生物醫(yī)學研究,也促進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流行病研究,對提高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的質(zhì)量起了重要作用。非人靈長類動物是最有可能在實驗中重復使用的物種。黑猩猩往往會被反復使用數(shù)十年,而不像大多數(shù)實驗動物被一次性使用和殺死。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缺點之一是它們可能難以操作,必須使用各種物理約束方法。
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大多數(shù)實驗源于制藥企業(yè)的藥物開發(fā)和毒理學實驗。發(fā)達國家每年用大量恒河猴等非人靈長類動物篩選藥物等,鑒于恒河猴有不同遺傳背景,比嚙齒類動物更具變異性,需增加非人靈長類動物數(shù)量以確保有效篩選。用于主要藥效學和毒理學實驗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數(shù)量往往少于嚙齒類動物,可能導致實驗偏差。因此,非人靈長類動物在藥物實驗中不一定比嚙齒類動物更有效。體細胞克隆食蟹獼猴技術能產(chǎn)生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食蟹獼猴,可適當減少自然繁殖食蟹獼猴的用量,且體細胞克隆食蟹獼猴具有相對一致的基因背景,可減少個體差異導致的實驗偏差,有助于解決自然繁殖食蟹獼猴的個體差異導致重復性差的問題,能大幅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數(shù)量。
2 存在的倫理挑戰(zhàn)
科技發(fā)展促進了國際科學交流的發(fā)展,合作在為科學家提供大量機會和造福社會的同時,也給那些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等動物模型的研究人員帶來了挑戰(zhàn)。動物研究監(jiān)管的多樣性有時被誤認為缺乏共同的國際福利標準。動物保護共同體反對將非人靈長類動物用于科學實驗,認為此類實驗不符合倫理原則,應被盡快逐步取消甚至立即禁止[8]。他們認為非人靈長類動物與人密切相關,能與人一樣感受痛苦;對參加實驗不能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自身無法從中受益。
2. 1 容易忽略其倫理的特殊性
非人靈長類動物與普通動物實驗的動物福利等倫理問題差別不大,其差異源于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特殊性。國際動物福利法的基本原則是保障動物具有五大自由:不受饑渴,生活舒適,不受傷害、痛苦和疾病,不受驚恐,表達天性。包括來自科學界的許多人都認為,在實驗中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是一個特殊的倫理問題。
非人靈長類動物有認知能力,情感能力,能記憶、計算和解決問題,并有焦慮、抑郁和歡樂的體驗,有些能學習語言,且壽命較長。大猿的許多特征被認為是“人性”或“人格”的指標,例如它們的自我認知(并暗示自我意識),基本的“心理理論”,語言能力,獨特的個性,深厚的情感依戀以及通過社會機制傳遞習得行為和習俗的能力[8]。不同于嚙齒動物,非人靈長類動物不僅遭受身體傷害,而且遭受精神傷害。因為非人靈長類動物與人類共享的某些功能(如高度發(fā)達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認知復雜性和強烈的社交性),這影響它們在實驗中可能經(jīng)歷的痛苦程度或性質(zhì)。準確地確定非人靈長類動物在疼痛和痛苦方面的主觀體驗是極其困難的。但是,從人類、非人靈長類動物和其他動物之間的生理、神經(jīng)和行為相似性可以明顯看出進化的連續(xù)性,這有助于做出有意義的評估。
2001年美國有實驗將人類神經(jīng)干細胞移植到舊大陸猴胎兒大腦中,引發(fā)激烈的倫理爭論。認為利用人類細胞株更有意義,且需評估移植的干細胞形成腫瘤的危害性;目前可用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種類很有限,還不了解它們的特征。提出了研究監(jiān)督委員會和其他審查小組應使用以下六個因素作為評估框架,即植入人體細胞的比例、神經(jīng)發(fā)育、非人靈長類動物種類、腦大小、腦移植部位和腦疾病。美國國家科學院建議對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神經(jīng)移植實驗進行特殊審查,此類審查應補充而非替代當前的動物使用專家組和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委員會。還進一步建議,只要有可能,對涉及人—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神經(jīng)移植實驗,要求觀察并報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認知功能的變化[9]。
2017年底中國科學院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生物節(jié)律紊亂體細胞克隆食蟹獼猴“中中”和“華華”。2018年1月29日《光明日報》發(fā)表評論文章,認為克隆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的倫理規(guī)范不可或缺。2019年4月12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合作,將人類大腦發(fā)育基因(MCPH1)植入恒河猴腦,發(fā)現(xiàn)這些恒河猴的大腦發(fā)育表現(xiàn)出接近人類大腦發(fā)育的特征。雖然轉基因恒河猴將極大地幫助了解人類獨有特征,也加快探索孤獨癥等大腦發(fā)育疾病的病因和潛在的治療手段,卻在國際上引發(fā)倫理爭議,認為將人類基因轉入非人靈長類動物體內(nèi)是不符合倫理的。
2. 2 監(jiān)管和倫理審查難以匹配需求
科學研究的自由探索應有科技倫理的規(guī)范。西方國家常常通過建立各層級和類型的專家委員會,如美國總統(tǒng)生命倫理委員會、法國國家生命倫理委員會,討論和鑒定倫理問題,并給出可行性政策和建議。中國的科技倫理管理以部門為主導,管理途徑是通過發(fā)布條例、規(guī)定等。中國于2014發(fā)布了《實驗動物機構質(zhì)量和能力通用要求》,2018年發(fā)布了《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審查指南》和《實驗動物人道終點評審指南》。倫理審查標準由各國多部門規(guī)定,也根據(jù)技術水平的高低作相應調(diào)整。美國和歐洲部分國家開展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實驗已越來越難。中國應重視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中的倫理問題,建議應有專門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倫理福利委員會審查,確保飼養(yǎng)條件,能實行安樂死等。因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2012年發(fā)布了《關于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和國際合作項目中動物實驗的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審查規(guī)定(試行)》。
克隆食蟹獼猴、轉基因恒河猴等引發(fā)的科技倫理風險也需加以重視,應盡快立法,建立科技倫理準則。目前全球的監(jiān)管和審查框架,至少在一些司法管轄區(qū),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基因編輯非人靈長類動物疾病模型的領域[10]。開展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科技倫理原則,已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重視的共同議題。通過制定科技倫理規(guī)范和法規(guī),規(guī)約高新生物技術的應用。2023年9月中國發(fā)布《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再次強調(diào)動物實驗倫理審查的重要性。中國目前針對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重大新興生物技術的研發(fā)和應用,已由科技部制訂指引辦法[11]。
2. 3 尚無統(tǒng)一的評估標準
2011年英國《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審查》(Review of Research Using Non-Human Primates)首次系統(tǒng)性地評估了此類實驗在英國的倫理問題,發(fā)現(xiàn)1997—2006年間的實驗中約有9%沒有明顯的社會、經(jīng)濟或科學效益。建議采取替代方法,如非侵入性電生理技術、腦影像術、細胞實驗和計算機模擬技術,甚至開展臨床研究,以及減少動物數(shù)量的其他方法,如數(shù)據(jù)共享、發(fā)表包括陰性的全部實驗結果等。此報告被批評未正確評估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傷害。迄今尚無用以評估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必要性的統(tǒng)一標準。
2. 4 缺乏必要性的評估
2012年美國醫(yī)學科學院報告《生物醫(yī)學和行為研究中黑猩猩:必要性評估》,提出非人靈長類動物用于實驗的三個原則:為推進公眾的健康所必需;無其他實驗模型,也不能在人類研究參與者身上合乎倫理地進行實驗;必須維持在對動物行為學合適的環(huán)境或自然棲息地。經(jīng)過詳細的評價后認為,黑猩猩用于實驗大多是不必要的。同年英國的評估報告(Bateson Report)有類似結論,為獲得科學知識,并非必須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還建議其使用必要性的評估因素包括實驗的科學價值、受益性、其他替代方法,遭受痛苦的程度和概率[8]。由于未評估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科學價值,2016年美國國會和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決定開始審查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如果必須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要明確具體使用條件,從倫理學角度進行辯護。為防止或減輕人類痛苦或促進科學知識,人類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開展實驗,卻使非人靈長類動物遭受疼痛、痛苦、傷害。逐步不用或少用動物(首先是大猿,接著是其他非人靈長類動物),在必須用時要滿足一定條件,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委員會要審查其科學價值和倫理規(guī)范。
2. 5 存在倫理傾銷的危害
由于歐盟對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的規(guī)定非常嚴格,獲批的動物實驗數(shù)量逐年下降,但美國、英國等國用于實驗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數(shù)量卻逐年增加。來自發(fā)達國家的研究者由于其所在國嚴格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使用規(guī)定,常受到利益的驅(qū)動,在監(jiān)管松懈的國家通過所謂的國際合作實驗,以規(guī)避倫理問題??梢?,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在不同國家之間也存在倫理傾銷現(xiàn)象。類似于臨床研究中存在的倫理傾銷對中國的危害,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存在的倫理傾銷也已給中國帶來危害,如違背倫理的轉基因恒河猴[12]。歐盟委員會呼吁:為避免地區(qū)間的動物權益剝削,所有國家應統(tǒng)一動物實驗的倫理審查標準。
3 倫理審查要點
目前無法禁止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實驗,因為非人靈長類是唯一或者很重要的實驗動物,非人靈長類動物本身的疾病需要實驗;人類本身也為了他人和社會利益參加臨床研究。在強制隔離和強制性疫苗接種計劃等特別明顯的例子中,對某些人造成非自愿的傷害,甚至遭受痛苦,以確保他人的利益。但人類研究參與者受到倫理審查、知情同意和相關法規(guī)的保護。
需確定評價在實驗中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相關決策的倫理標準,即建立評價在實驗中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相關決策的倫理原則。如果一項實驗必須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而無替代方法,應獲得充分的科學論證和倫理辯護。這些機構必須建立具備足夠資質(zhì)的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委員會,委員應包括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監(jiān)護人。所有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研究方案必須通過倫理審查。審查內(nèi)容包括:在科學上的必要性,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傷害-受益比的合理性,“3R”措施的充分性,研究終點,動物最后命運(被處死、重新利用、重回居處或其他),監(jiān)護人的同意。
3. 1 研究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科學界的共識是,非人靈長類動物與人類之間的緊密親緣關系使它們成為針對特定研究問題的最佳動物模型,且在缺乏合適替代方法的情況下,在生物醫(yī)學和生物學研究的某些領域以及藥物的安全性評估中,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仍不可替代[8]。恒河猴、食蟹獼猴等非人靈長類動物在全球性病毒相關研究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13]。越來越多的為非人靈長類動物研究提供資金的公共機構(如歐洲委員會、醫(yī)學研究委員會、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包括在科研資助申請的同行評審期間,積極地參與檢查此類研究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標準。在可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數(shù)量有限時,應根據(jù)研究的科學價值、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數(shù)量、成功率等因素判定優(yōu)先開展哪些研究。
在研究中繼續(xù)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理由是,必須使用它們,以免造成人類更大的傷害。這可能是最基本的倫理和醫(yī)學原則的應用,即“使危害最小”。這種推理取決于大多數(shù)非人靈長類動物與大多數(shù)人類之間在自我意識、認知意識、認知能力和感知力上的差異。
為了確定非人靈長類動物的使用在科學上是必要的,研究者應詳細說明不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則無法實現(xiàn)特定的科學目標,或為什么非人靈長類動物比所有其他可能的替代方法具有更重要的科學優(yōu)勢(如大大提高了預測價值)。理由應是具體的,但不包括實現(xiàn)目標的重要性(如根據(jù)臨床需要或商業(yè)利益而言)。應基于可靠的科學考慮,例如僅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存在的解剖結構、途徑、認知能力或感興趣的行為。應提供參考文獻和信息,以支持其使用理由并表明正在積極尋求替代方案。但對于與人類特征最接近的大猿,特別是黑猩猩,如上文所述,認為使用其進行研究意義不大,以美國為代表的各國使用黑猩猩的數(shù)量日趨下降甚至將不再使用。
3. 2 傷害-受益比評估
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實驗方案,必須進行傷害-受益比的評估。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中,必須權衡人類自身的利益與非人靈長類動物在避免傷害方面的利益。為了進行傷害-受益比的評估,研究者應以精確和具體的方式列出預期的受益,成功的可能性,對動物造成的所有傷害(表明動物遭受痛苦的性質(zhì)、頻率、持續(xù)時間和總體嚴重程度),擬開展實驗中引起的任何倫理問題,以及研究者為何認為潛在的受益大于傷害。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委員會委員必須對可能的人類受益是否足以抵消動物的傷害作出各自的判斷。實驗動物福利倫理委員會委員之間的討論和辯論將有助于澄清問題和形成決定意見。在倫理上可接受的東西,也可能存在分歧,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會采用各方達成的共識觀點。無論最終決定是否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在公共場合應當是可以辯護的。
要平衡非人靈長類動物遭受的痛苦與人類的受益,更要考慮雙方所涉及的數(shù)量。例如,一項艾滋病實驗只需使用幾十只恒河猴,實驗結果可能使數(shù)百萬患者受益。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在程度上,動物在實驗中遭受的痛苦或傷害都可能小于經(jīng)過精心飼養(yǎng)和獲得審查許可的實驗給人類帶來的受益。由于非人靈長類動物比其他動物具有更先進的認知能力,因此,應特別關注并減少遭受不適或困擾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數(shù)量。
非人靈長類動物感受痛苦的方式可能與人類相似。此外,非人靈長類動物無法自己決定是否參加實驗,且通常不會從實驗中受益。如果非人靈長類動物屬于“人類”范疇,以大多數(shù)非人靈長類動物具備的能力而言,將屬于脆弱群體范疇,因此要提供額外保護。也可以設置相應的法規(guī)來保護參加實驗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因此,從倫理上講,如果實驗必須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該實驗應該是針對人類的重大利益,且沒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否則只能讓人類持續(xù)遭受痛苦。必須通過仔細、有效和嚴格監(jiān)管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以達成治愈甚至消除給人類造成痛苦的疾病。
3. 3 “3R”原則的落實
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實驗方案必須落實“3R”,這是全球科學界普遍接受的動物倫理學原則。應要求研究者有更強的意識來實施“3R”。系統(tǒng)地總結評估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經(jīng)驗,有助于提高其實驗質(zhì)量,改善實驗成果的轉化和增加公眾的信任[14]。有人批評“3R”原則未考慮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特殊性。應通過仔細評估至少五個問題的答案來確定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倫理規(guī)范:實驗的目標是什么?成功的概率是多少?要使用哪些動物?對使用的動物會有什么影響?還有其他選擇嗎?
4 結語
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是一個有爭議的倫理問題,已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非人靈長類動物在組織結構、免疫、生理和代謝等方面與人類高度近似,仍是神經(jīng)科學等領域不可或缺的實驗動物。中國應加強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的監(jiān)管和嚴格其倫理審查。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的評估標準應基于科學價值,受益的可能性,其他替代方法的可得性以及動物傷害的程度和概率。非人靈長類動物僅在符合以下條件的實驗中使用,絕對必要(即沒有其他替代方法可用),在倫理上合理,且使用的數(shù)量和動物遭受的痛苦保持在最低限度。
〔參考文獻〕
[1]譚韜, 季維智. 靈長類生物醫(yī)學前沿探索中的倫理思考[J]. 科學與社會, 2021, 11(4): 1-11. TAN T,JI W Z. Ethical and scientific issues con? cerning the frontier exploration of primate bio? medicine[J]. Science and Society, 2021, 11(4):1-11.
[2]邱仁宗. 非人靈長類動物研究能否得到倫理學辯護?[J].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4, 24(1): 11-18. QIU R Z. Can research on non-human primate be ethically defended?[J]. Journal of Nanjing For? 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24(1): 11-18.
[3]European Commission. Seventh report on the sta? 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animals used for experi? mental and scientific purposes in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EB/OL]. (2013-05-12) [2024-07-08].https://eur-lex.europa.eu/ 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OM:2013: 0859:FIN:EN:PDF.
[4]The Associated Press. Merck joins companies ending chimpanzee research[EB/OL]. (2014-01-31) [2024-06-21]. https://www. ctvnews. ca/ sci-tech/merck-joins-companies-ending-chimpanzeeresearch-1.1664389
[5]Declaration on Great Apes[EB/OL]. (2008-08-20) [2024-07-08]. https://www.projetogap.org. br/en/.
[6]UK Animal Research Statistics[EB/OL]. [2024-07-08]. https://speakingofresearch. com/facts/ uk-statistics/.
[7]LIU Z, LI X, ZHANG J T, et al. Autism-like behaviours and germline transmission in trans? genic monkeys overexpressing MeCP2[J]. Na? ture, 2016, 530(7588): 98-102.
[8]GREEK R, HANSEN L A, MENACHE A. An analysis of the Bateson review of research us? ing nonhuman primates[J]. Medicolegal and Bio? ethics, 2011, 1: 3.
[9]HARTIG R, KLINK P C, POLYAKOVA Z,et al. A framework and resource for global col? laboration in non-human primate neuroscience[J]. Current Research in Neurobiology, 2023,4: 100079.
[10]PRESCOTT M J. Ethical and welfare implica? tions of genetically altered non-human primate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J]. Journal of Applied Animal Research, 2020, 2(2): 151-176.
[11]楊伊靜. 旗幟鮮明劃出紅線力促人類基因組編輯“向善而行”:專家解讀《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倫理指引》[J]. 中國科技產(chǎn)業(yè), 2024(7): 40-41. YANG Y J. Drawing a red line and promoting hu? man genome editing to“Do Good”: experts in? terpret the Ethical Guidelines for Human Genome Editing Research [J]. China Technology Indus? try, 2024(7): 40-41.
[12]SHI L, LUO X, JIANG J, et al. Transgenic rhe? sus monkeys carrying the human MCPH1 gene copies show human-like neoteny of brain development[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9, 6(3): 480-493.
[13]KWON T. Utilizing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to combat recent COVID-19/SARS-CoV-2 and viral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J]. Journal of Medical Primatology, 2024, 53(1): e12689.
[14]PRESCOTT M J, LANGERMANS J A,RAGAN I. Applying the 3Rs to non-human pri? mate research: barriers and solutions[J]. Drug Discovery Today, 2017, 23: 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