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進步推動現代媒體變革的時代背景下,社交媒體已成為新聞傳播的重要渠道。作為新的信息傳播平臺,社交媒體改變了傳統(tǒng)的新聞生產傳播方式,推動新聞傳播從以權威機構為核心的單向傳播模式轉變?yōu)橐怨妳⑴c為特色的多向傳播模式,對新聞的傳播效果產生了深遠影響。文章旨在探討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傳播模式的變化,分析社交媒體對傳統(tǒng)新聞機構的影響,以及新聞傳播實踐的新趨勢和新挑戰(zhàn),并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社交媒體;新聞傳播;新聞生產;信息分發(fā);受眾參與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普及,社交媒體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微博到微信,從抖音到小紅書,這些社交媒體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交流觀念、分享生活、展示自我的空間,還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場所。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新聞的傳播模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用戶的互動行為變得極為復雜,不再局限于簡單的信息交換,還涉及情感、認知和價值觀等多層面的交流。因此,深入研究社交媒體對新聞傳播模式的影響,對我們理解網絡社會的構建和運作機制至關重要。
研究社交媒體對新聞傳播模式的影響可豐富社會學、傳播學和心理學等領域的理論體系。同時,這也有助于揭示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的新聞傳播規(guī)律,為相關學科提供新的研究視角。此外,對新聞機構而言,研究社交媒體上的新聞傳播有助于更好地利用新技術和新平臺,改變傳統(tǒng)的經營模式和內容呈現方式,增強自身競爭力。對社交媒體而言,理解新聞傳播的特點和規(guī)律有助于優(yōu)化產品設計和服務,提高用戶滿意度和忠誠度。對相關部門而言,了解社交媒體上新聞的傳播模式,有助于更好地進行輿情監(jiān)測和引導,維護社會穩(wěn)定。社交媒體中的新聞傳播反映了當代社會的文化特征和價值觀變遷。通過研究社交媒體上新聞的傳播模式,我們可以深入了解網絡文化的發(fā)展趨勢,為相關部門制定文化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一、社交媒體對新聞傳播的影響及案例分析
(一)社交媒體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1.新聞生產主體多元化
在社交媒體時代,新聞生產主體呈現多元化的特點。除了傳統(tǒng)新聞機構,普通用戶甚至人工智能也成了新聞生產的重要力量。多元化的生產主體使得新聞來源更加廣泛,新聞內容也更加豐富多樣。專業(yè)記者通常接受過系統(tǒng)的新聞傳播教育,具有較高的新聞素養(yǎng),擅長深度全面的報道。而普通用戶則能夠第一時間接觸新聞現場,通過社交媒體發(fā)布第一手資訊,彌補了新聞機構在時效性方面的不足。
2.新聞傳播渠道多樣化
社交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渠道也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新聞機構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在網站、移動應用、社交媒體等多個平臺上同步傳播新聞內容。用戶也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通過不同的終端接收信息,極大地提高了新聞傳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此外,社交媒體的興起還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交互機會,用戶可以通過評論、轉發(fā)、點贊等方式積極參與到新聞的傳播和討論中,進一步擴大了新聞的影響力。
3.新聞生產模式創(chuàng)新化
在社交媒體時代,新聞生產模式也呈現創(chuàng)新化的發(fā)展趨勢。一方面,新聞機構積極探索多媒體元素的應用,通過圖文、音頻、視頻等形式呈現新聞內容,使得新聞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另一方面,新聞機構也注重內容的深度挖掘和個性化呈現,通過深度訪談、背景分析、專家解讀等方式,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內容,并根據受眾的興趣和關注點推出定制化的內容服務。此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智能化寫作、智能推薦等被應用于新聞生產,進一步提高了新聞生產的效率和質量[1]。
(二)社交媒體時代新聞生產模式變革的案例分析
社交媒體時代新聞生產模式的變革體現在新聞生產的各個方面。這一變革不僅改變了新聞生產流程,還重塑了新聞傳播格局和生態(tài)。澎湃新聞依托上海報業(yè)集團,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實現快速發(fā)展?;谧陨碣Y源優(yōu)勢,其推出多個欄目,對時政新聞進行多角度專業(yè)解讀,贏得大眾信賴與支持。此外,澎湃新聞緊跟時代發(fā)展趨勢,加強對記者的技術培訓,推動新聞生產的數據化和可視化發(fā)展。澎湃新聞的成功體現了新聞生產主體在專業(yè)化與技術化方面的努力。
新華社打造的“全民拍”社會治理交互平臺,是一個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多元主體協(xié)同溝通治理平臺。該平臺功能定位為解決基層群眾的困難事、煩心事,由網友提供交通違法、環(huán)境治理等方面的問題線索,經記者核實后,提交相關部門進行處理。這一平臺充分體現了新聞生產主體的多元化發(fā)展趨勢。
澎湃新聞在新聞可視化發(fā)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澎湃新聞加強對記者的技術培訓,助力記者實現“一專多能”轉型,以促進新聞生產的數據化和可視化發(fā)展。新聞生產可視化不僅能夠提升新聞的吸引力,還使新聞內容更易于理解。此外,在社交媒體上,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新聞傳播的速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些平臺應用算法分析用戶偏好,推送定制化的內容,從而迅速吸引用戶關注。例如,新華社在海外推特賬號上發(fā)布的短視頻《病毒往事》和《疫苗大戰(zhàn)病毒》引發(fā)強烈反響,展現了社交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二、社交媒體對新聞傳播的挑戰(zhàn)與應對策略
社交媒體重構了信息傳播的底層邏輯,形成了全民生產、即時交互和算法主導的新型傳播格局,也給我國新聞傳播帶來了挑戰(zhàn)。
(一)社交媒體對新聞傳播的挑戰(zhàn)
1.信息過載與碎片化問題不容忽視
社交媒體上,信息以驚人速度涌現并快速更新,導致受眾在篩選有價值的信息時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信息洪流中,新聞質量參差不齊,既有經過嚴格采編與深度挖掘的高質量內容,也不乏快速拼湊且未經核實的低質內容。此外,信息的碎片化特征日益顯著,簡短直接且情緒化的內容更容易吸引受眾。這種情況下,受眾很容易受到情緒化內容的影響,導致在判斷新聞是否真實時出現偏差,難以形成全面、客觀的認知。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受眾的信息獲取效率,還可能削弱受眾對新聞機構的信任感,對社會輿論環(huán)境造成不利影響[2]。
2.主體泛化給新聞生產帶來結構性挑戰(zhàn)
第一,傳統(tǒng)媒體“把關人”角色弱化現象愈加嚴重,2023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數據顯示,微博、抖音等平臺日均新聞類短視頻產出超200萬條,用戶生成內容(UGC)占比達62.3%,專業(yè)媒體內容占比不足15%。第二,傳播倫理失范現象加劇,自媒體為獲取流量紅利,催生“標題黨”“洗稿”等異化生產行為。第三,傳播責任主體模糊化,平臺、用戶、MCN機構形成責任傳導鏈條,虛假信息追責成功率不足12%。
3.算法機制引發(fā)的傳播失序
第一,信息繭房效應顯性化?;谟脩舢嬒竦耐扑]算法大幅提升同質化內容傳播率,群體極化現象在熱點事件中尤為突出。第二,輿情傳播引發(fā)蝴蝶效應。一些典型的輿情案例表明,社交媒體可使局部輿情在3小時內形成全國性傳播,而傳統(tǒng)輿情應對機制的時效性滯后約6—8小時。第三,價值導向偏移風險。娛樂化、低俗化內容獲得算法優(yōu)先推薦,正能量內容傳播效率大幅衰減。青少年群體受不良亞文化影響的概率顯著增加[3]。
4.多元主體角力下的治理困境
首先,不利于國際傳播話語權的爭奪。國家網信辦相關數據顯示,境外勢力通過社交媒體進行的滲透量每年增長31%,涉及敏感話題的境外賬號互動量更是每月超2億次。這種滲透不僅威脅到國家的信息安全,還加劇了國際傳播話語權的競爭。其次,網絡民粹主義有所抬頭。在“后真相”傳播時代,情緒往往先于事實傳播。復旦大學調查數據顯示,62%的網民在熱點事件中更傾向于情感共鳴而非事實核查,這進一步增強了網絡輿論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最后,商業(yè)平臺網絡治理有待加強。頭部平臺在內容審核方面的投入僅占營收的1.2%,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這無疑增加了網絡治理的難度。
(二)應對策略
1.構建智能化技術治理體系
相關部門可以建立算法備案與動態(tài)評估機制,要求平臺公開推薦算法的核心參數與權重設置。國家網信辦于2023年試點推出的“算法說明書”制度,使重大輿情事件中的信息偏差率降低32%。社交媒體通過設置正能量內容加權參數,將主流媒體發(fā)布的內容在推薦池中的優(yōu)先級提升40%—60%,能夠有效破解“流量至上”的算法難題。
社交媒體應研發(fā)多模態(tài)虛假信息檢測技術,重點突破AI生成文本和Deepfake視頻的識別瓶頸。同時,其還應建立跨平臺數據共享機制,構建覆蓋圖文與音視頻的全息識別網絡。同時,相關部門可以設立國家數字內容鑒證中心,為新聞事件中的爭議內容提供權威技術背書。
2.完善全鏈條制度保障
社交媒體應推行新聞生產主體“數字身份證”制度,將專業(yè)媒體、自媒體賬號納入統(tǒng)一信用評價體系。蘇州試點的“傳播信用分”機制成果顯示,信用等級與內容傳播權限掛鉤后,低質內容產出下降58%。社交媒體應對違規(guī)賬號實施“階梯式熔斷”,將嚴重失信主體永久納入行業(yè)黑名單。
相關部門應完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tài)治理規(guī)定》,建立內容審核國家標準,要求日活用戶超千萬的平臺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專業(yè)審核員,并實行24小時輪班制。
3.強化主流價值引領
新聞機構應堅守新聞真實性原則,確保報道內容準確無誤,以此提升公信力。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機構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引導公眾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新聞機構應遵守法律法規(guī),堅決抵制虛假新聞、低俗內容,維護良好的新聞傳播環(huán)境,通過持續(xù)的努力,不斷提升新聞傳播能力,為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新聞工作者須不斷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增強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力,提升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同時,新聞工作者要創(chuàng)新報道方式,運用新媒體技術,提高新聞內容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此外,新聞工作者還須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了解受眾需求,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新聞服務,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認同感。
4.建立多元協(xié)同治理機制
各主體需要明確自己在新聞傳播中的角色和職責,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和特長。政府應負責監(jiān)管和引導,媒體應負責報道和傳播,企業(yè)和公眾應積極參與并提供支持。
政府應發(fā)揮主導作用,聯合媒體、企業(yè)、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制定新聞傳播的政策和標準,確保新聞傳播的準確性和公正性;建立有效的監(jiān)管和評估機制,對新聞傳播活動進行監(jiān)督和評估,確保新聞傳播活動的健康有序開展;搭建合作平臺,如社區(qū)治理委員會、媒體聯盟等,讓多元主體參與其中。通過該平臺,各主體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共同解決問題,形成協(xié)同治理的合力。
新聞機構應加強與政府、企業(yè)、公眾等的溝通與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和協(xié)同應對機制,及時傳遞真實、客觀的新聞信息,提高新聞傳播的時效性;通過購買服務、公益創(chuàng)投等方式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新聞傳播;創(chuàng)新報道方式,提高新聞內容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三、結語
社交媒體已然成為新聞傳播格局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其影響力滲透至新聞生產、傳播和消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面對社交媒體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新聞機構需要積極擁抱變革,在堅守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基礎上,探索與社交媒體協(xié)同發(fā)展的新模式。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社交媒體對新聞傳播模式的影響還將持續(xù)深化。本研究僅為拋磚引玉,期待更多學者和實踐者加入這一領域,共同探索社交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未來圖景。
[參考文獻]
[1]王斌,李曜宇.基于平臺媒介的新聞分發(fā):演進階段、核心機制與現實啟示[J].當代傳播,2024(02):41-47.
[2]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修訂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
[3]張志安,湯敏.新新聞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國新聞業(yè)的新行動者與結構重塑[J].新聞與寫作,2018(03):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