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莊子·養(yǎng)生主》中蘊含的養(yǎng)性理念和生死觀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仍具有較大的啟迪價值。本文運用功能對等理論對華茲生(Burton Watson)的《莊子·養(yǎng)生主》英譯本進行剖析,從詞匯、句法、篇章及文體層面展開,探討華茲生是如何在翻譯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語文本的語義、文化內涵以及風格特點以實現(xiàn)功能對等的,以期為典籍英譯研究提供多角度思考,同時為促進跨文化傳播與交流貢獻力量。
【關鍵詞】《莊子》;功能對等;華茲生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3-01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3.035
一、引言
《莊子》是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的經(jīng)典之作,承載著超越時空的哲學智慧。其文筆靈動飄逸,想象瑰麗奇特,故事妙趣橫生,研究價值經(jīng)久不衰。它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思想史,也為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貢獻了獨特的東方智慧。
在當今競爭激烈、物欲橫流的社會,《莊子》蘊含的人生哲理仍閃爍著熠熠光輝。百年來,有許多譯者群體推動這部經(jīng)典著作走向世界,其中包括英國報業(yè)家巴爾福(Frederic Henry Balfour)、漢學家翟理思(Herbert Allen Giles)、理雅各(James Legge)、中國哲學家馮友蘭、中國翻譯家林語堂、美國翻譯家巴頓·華茲生(Burton Waston)等。1968年,華茲生完成了英譯本《莊子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1]。在該譯本中,他既精準地傳達出《莊子》深邃的哲學思想,又保留了原文獨特的文學韻味。
華茲生在漢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翻譯了大量中國古代經(jīng)典著作,涵蓋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等多個領域。翻譯時,他力求簡潔明了,傾向于意譯,注重傳達原文的內在意義和精神實質。對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韻律、節(jié)奏等特點,他能巧妙地將其再現(xiàn)于英語句式中,努力保留中國古典文學的獨特風格。對于一些中國特有的文化概念、歷史典故等,他會選擇西方讀者熟悉的概念進行類比,促使西方讀者客觀真實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內涵。他的譯文值得學習,他的翻譯理念和方法也為世界從事文學的翻譯者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齊物論》三千余言不為煩,《養(yǎng)生主》五百字不為簡?!盵2]以往對于《莊子》英譯本的研究多聚焦于文化翻譯觀下的闡述,或是對其他譯者的譯本分析。本文將功能對等理論全面系統(tǒng)地應用于華茲生的《莊子·養(yǎng)生主》英譯本的多層面分析中。一方面,期望深挖功能對等理論的價值,助力從事中國典籍英譯的譯者產(chǎn)出更高質量的譯文;另一方面,希望能為推動中西文化在更深層次的對話與交融上貢獻綿薄之力。
二、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概述
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是在考慮語言、文化等差異的基礎上,在意義、情感、交際等功能層面盡可能實現(xiàn)對等?!肮δ軐Φ炔⒎菃渭兊恼Z言形式對等,而是語言所發(fā)揮功能的對等,也就是要實現(xiàn)讀者心理反應的對等?!盵3]他也提出了翻譯的四個標準,“首先是傳達信息;二是傳達原作的精神與風格;三是語言順暢自然,符合譯語規(guī)范和慣例;四是讀者反應類似”[4]。
在其漫長的學術生涯中,奈達逐步拓展了該理論的內涵與外延,明確了從詞匯、句法到篇章以及文體各層面達到功能對等的原則。在詞匯層面,譯者應選擇最貼近原文意義且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的詞匯,而非機械地照搬原文詞匯;句法層面,應靈活調整句子結構,遵循目的語的語法規(guī)則和邏輯順序,保障譯文通順自然,具備良好的可讀性;篇章層面,要注重整個文本的銜接與連貫,使其在邏輯和語義上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文體層面,應當保留原文本的修辭手法,最大程度維持風格上的統(tǒng)一。
三、案例分析
(一)詞匯對等
與字對字死譯相反,詞匯對等強調傳達詞的基本語義和內涵意義。華茲生在翻譯原文中具有中國文化底蘊的詞匯時,運用了多種翻譯方法,確保譯文在詞匯意義傳達上與原文高度契合。
例1:庖丁
譯文:Cook Ting
對于“庖丁”一詞,華茲生將其譯為“Cook Ting”。在中國文言文中,“庖”字具有明確的語義指向,指廚師;而“Ting”則直接采用音譯的方式,保留了原詞中人名的部分。這樣翻譯,在傳達職業(yè)信息的同時,也保留了原詞的獨特性和文化背景,實現(xiàn)了詞匯基本語義上的對等。
例2:牛
譯文:ox
在中國古代農(nóng)耕社會,牛是用來耕作農(nóng)田的,或是作為祭祀的犧牲。華茲生將庖丁解牛的“牛”譯為“ox”,而不是譯為“bull”“cow”“calf”等其他詞。這樣翻譯是較為準確的,因為“ox”一詞在英語世界專指閹割過用以食肉或耕作的牛,譯文保留了這一文化意象,讓西方讀者能接觸到背后深層的文化意涵,達成了詞匯對等。
例3:介
譯文:footless
“介”在中國古代漢語中有“獨、只有一只腳”的意思。結合原文上下文語境,華茲生用“footless”翻譯“介”的含義,契合了原文語義。二者都將讀者引向對右?guī)熒眢w殘缺的關注中去,不但在基本信息的傳達上實現(xiàn)了對等,還在一定程度上傳達了原文情境所涉及的文化內涵。
例4:道
譯文:Way
莊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及其規(guī)律,是一種超越人類認知和語言的玄妙境界。在原文“臣之所好者道也”中,這里的“道”蘊含著對事物本質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和體悟。華茲生將其譯為“Way”,與原文中“道”所表達的含義相呼應,實現(xiàn)了語義對等。
(二)句法對等
句法對等旨在讓譯文的句子結構與原文在語義及功能表達上盡可能相似,讓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有相同的閱讀感受,譯者需要充分考慮句子結構、語法規(guī)則等句法問題。
例5: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譯文:Keep my eyes on what I’m doing,work very slowly,and move the knife with the greatest subtlety.[1]
原文句子結構是由三個短句構成的并列結構?!耙暋薄靶小薄皠拥丁睘橹髡Z,“止”“遲”“甚微”為謂語,每個短句都表達一個獨立的動作或狀態(tài)。譯句與原句的并列結構相對應,在語法成分和語義上一致。此外,原文三個短句之間存在邏輯關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遇到復雜部位時的一系列謹慎動作。譯文同樣按照類似的邏輯順序,先強調專注,再說明動作緩慢,最后描述用刀的精細,準確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和邏輯,實現(xiàn)了句法對等。
例6: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譯文:So I never touch the smallest ligament or tendon,much less a main joint.[1]
華茲生在翻譯時,添加了主語“I”,是充分考慮到了漢語多無主句這一特點,考慮到了英語句子的語法結構及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同時,原句是一個反問句,通過“而況…… 乎”的結構加強語氣,以庖丁自身的口吻正面表達高超的解牛技藝。譯文雖未直接保留原句句子結構,而是使用“much less”即“更不用說”的分句結尾,將其從反問句變?yōu)殛愂鼍?,同樣達到了“進一步強調否定的程度”這一功能,從而實現(xiàn)了句法對等。
例7:“技蓋至此乎?”
譯文:“Imagine skill reaching such heights!”[1]
這句話出自文惠君之口。“蓋”通“盍”,意思是“何,怎么”。該句為簡單的主謂倒裝句結構,重點在于詢問庖丁的技藝達到這種程度的原因。然而譯文卻并沒有處理為特殊疑問句,而是選擇了祈使句。“Imagine...”在這里的作用是引導讀者沉浸于對庖丁技藝的思索之中,促使讀者對庖丁已達化境的高超技能感到驚嘆與折服。這種帶有驚嘆與引導意味的祈使結構以及“such heights”這種帶有強調程度的表達,在整體語氣和語義強調上與原文所要傳達的效果是對等的。因此,譯文在句法層面達到了功能對等。
(三)篇章對等
篇章對等要求譯文在整個篇章層面,實現(xiàn)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的銜接與連貫。盡管《莊子·養(yǎng)生主》原文段落較多,由多個故事構成,看似零散,由一個故事接連突然轉向另一個敘事,“但此篇的行文并非雜亂的拼湊,而是有其內在的邏輯線索”[5]。
1.上下文語境
例8: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
譯文:This is to hide from Heaven,turn your back on the true state of affairs,and forget what you were born with.[1]
在原文語境中,此句是對前面描述吊唁場景里人們過度哀傷行為的總結和批判,邏輯上是因果關系。譯文中“This is...”順承前文,與原文一樣呈現(xiàn)出因果邏輯關系。從《莊子·養(yǎng)生主》整篇主題來看,例句與全文順應自然、保持內心平靜以及正確看待生死等養(yǎng)性理念的主題緊密相關,譯句同樣傳達了對違背自然、背離真實以及忘卻本性等行為的批判,與原文主題一致。華茲生這樣翻譯,使得英語讀者明白此句在整個篇章中對于闡述養(yǎng)生主題的作用,使上下文在主題關聯(lián)上保持連貫。
2.情景語境
例9: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譯文:...look all around me,completely satisfied and reluctant to move on.[1]
例句所處的情景是庖丁完成解牛工作后的充滿成就感和滿足感的一個情景氛圍,帶有對自身技藝的欣賞和自豪之情?!發(fā)ook all around me”讓讀者仿佛看到庖丁在審視自己的成果,“completely satisfied”直接點明了滿足的情緒,“reluctant to move on”則增添了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使整個情景充滿了成就感和滿足感,與原文所營造的情景氛圍相契合,實現(xiàn)了情景語境的連貫。
3.文化語境
例10: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譯文:In the old days,this was called being freed from the bonds of God.[1]
華茲生將“God”對應原文的“帝”。雖然“帝”在古代中國文化語境中,與西方文化中的 “God”在內涵上存在差異,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具有至高權威的存在;“縣解”指的是徹底的解脫,是擺脫了某種束縛后達到的一種自由境界。華茲生譯為“being freed from the bonds”,意即“從上帝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在文化概念的傳達上保持了連貫性。同時,譯文傳達了與原文同樣的核心文化內涵。即當人們能夠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被世俗的情感和欲望所左右,就會達到心靈的自由。而這正是道家養(yǎng)生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可以說,譯文實現(xiàn)了文化語境上的功能對等。
(四)文體對等
文體對等包括修辭手法的再現(xiàn)和風格的保留。原文中,對偶、比喻等修辭較常見;語言風格典雅莊重,充滿理性。華茲生在翻譯時,既再現(xiàn)了原文修辭與文學價值,又保留了原文風格,以實現(xiàn)文體對等。
1.修辭手法的再現(xiàn)
例11:如土委地。
譯文:The whole thing comes apart like a clod of earth crumbling to the ground.[1]
原文使用了明喻的修辭手法,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xiàn)出解牛的最終效果。華茲生的譯文也使用了明喻的修辭結構,準確地將牛體散落、分解成碎塊,就像泥土碎落到地面的狀態(tài)完整展現(xiàn)出來,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解?,F(xiàn)場的真實氛圍,增強了表達的生動性和形象性。這也側面烘托出庖丁解牛時的得心應手,與原文通過明喻所傳達的庖丁精湛技藝的意圖相契合,在功能上實現(xiàn)了與原文的對等。
2.風格的保留
例12: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
譯文:Your master happened to come because it was his time,and he happened to leave because things follow along.[1]
在原文語境中,莊子巧妙地借秦失之口,將這一議論部分的語氣冷靜超脫地表現(xiàn)出來。這種冷靜超脫,并非是對生死的漠視,而是將生死看作是自然流轉的必然環(huán)節(jié),是一種基于對自然規(guī)律深刻認知之上的、勇于面對生死的坦然態(tài)度。在翻譯過程中,華茲生精準地把握了原文的情感基調與思想內涵,同樣采用平穩(wěn)、理性的口吻,與原文超脫淡然看待生死的語氣相符,極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文體對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華茲生的《莊子·養(yǎng)生主》譯本在相當程度上遵循了功能對等理論的原則和要求。在當今時代,從詞匯、句法、篇章和文體四個方面研究該譯本不僅能將功能對等理論得到更充分有效的應用,為典籍英譯研究提供一個更為綜合、全面的視角,而且使目的語讀者能領略道家思想的深邃智慧,為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傳遞和思想溝通搭建了橋梁。
參考文獻:
[1]Watson,Burton.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8.
[2](明)陳深著,嚴靈峰編.莊子品節(jié)[A]//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11冊)[M].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47.
[3]王華.析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標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07):70-71+105.
[4]王林海,石艷婷.功能對等理論在文學翻譯中的應用——以《現(xiàn)代沙特阿拉伯文學敘事藝術》翻譯實踐為例[J].外國語文,2014,30(04):123-126.
[5]周歡.《莊子》“庖丁解?!闭軐W意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22.
作者簡介:
呂柯儒,女,漢族,河北工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