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智時代重塑青少年道德認知與道德品質的生成過程,中華傳統(tǒng)美德在形成道德共識方面正遭遇較大阻力。當前,儉德共識形成受阻,主要源于數智時代物質豐裕的虛假錯覺及其對青少年價值觀的沖擊、數智時代電子終端消費的便捷性與多元誘惑、數智時代消費主義與慵懶主義并生導致的儉德旁落。促進青少年儉德共識形成,需要家庭教育中對儉德的弘揚與踐行,學校教育中大中小一體化接力開展儉以養(yǎng)德的教育努力,也需將儉德融入青少年數智生活世界。
關鍵詞 數智時代;道德共識;傳統(tǒng)美德;儉德
作者簡介 崔振成,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朱靜,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
數智時代帶來人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價值世界的多維蝶變,開放性信息體系、界面化交往范式、便捷式支付方式正在生成多元價值系統(tǒng)和交往生態(tài),青少年的道德認知被全方位重塑?;趥鹘y(tǒng)相對穩(wěn)定性道德條目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否還可以形成青少年相對穩(wěn)健的道德共識?或者說道德共識在價值多元的數智時代境域中有多大的合理性張力空間?比如,幾千年來,“儉”都是中華民族生命力極強、傳播范圍極廣的美德條目,“儉以養(yǎng)德”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共識,但在數智時代,青少年被消費主義圍困,儉之德性的培育與養(yǎng)成就遭遇嚴峻挑戰(zhàn)。一些青少年甚至理直氣壯地認為勤儉是祖輩、父輩的道德堅守,他們這一代生活在物質豐裕時代,無需再堅持儉德。青少年對儉德的內在拒斥,不僅導致傳統(tǒng)美德斷裂的危機,更是對學生完善德性生成的嚴重消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力賡續(xù)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盵1]傳統(tǒng)美德如何在數智時代轉化為青少年的道德共識?本研究試圖以儉德共識達成為線索,以“視點”性努力引起“視域”性反思和重構。
一、作為傳統(tǒng)美德的“儉”之文化內涵
儉以克己、儉以內斂、儉以養(yǎng)德,“儉”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個體道德修養(yǎng)的升華與生命境界的挺拔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作為中華傳統(tǒng)美德,“儉”具有歷史性和歷時性特質,不僅應當成為民族性格,還應當成為包括青少年在內的所有人的普遍性道德共識。
(一)儉以克己:“我”對物的敬畏
“儉”通過自我克制與節(jié)制實現對物的敬畏。人類在宇宙中既非凌駕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者,亦非被動服從的附庸者,而是“參贊天地之化育”,以道德理性與天地協(xié)同共創(chuàng)的“共同創(chuàng)造者”。人類“存在本身的意圖就是繼續(xù)存在”[2],而唯有自我克制和節(jié)制才能維系人作為類生命的繼續(xù)存在乃至永存?!皟€”的本質就是對物的克制和節(jié)制,它通過引導人們收斂自身的行為與欲望,遵循與“物”平衡相處的法則,以達到一種恰到好處的生活狀態(tài)。因此,儉德讓“我”對外在的“物”心生敬畏,減少對物的野蠻與放縱,在克制、節(jié)制中涵養(yǎng)有尺度、有收攝、有規(guī)約的道德理性。數智時代,要鼓勵、尊重和捍衛(wèi)青少年成長所需的自由生態(tài),因為沒有自由生態(tài)便無法支撐獨立且強大的個體生命;但是,自由生態(tài)不等于解除一切對物的放任性約束,無論數智時代衍生的時代背景多么復雜多元,節(jié)儉都是心存敬畏和尺度的道德理性,是美德。
(二)儉以內斂:“我”對欲的管控
“儉”是制衡“我與欲”的道德意志?!盾髯印酚醒裕骸叭松杏?,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邊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辈贿^,“對擁有理性能力的人類而言,欲望是可以被調節(jié)、控制和改變的”[3]。儉就是對欲望自覺收斂的道德意志,是用“精神道德生命”來對抗和約束“自然生物生命”。通過儉的道德意志,可以將欲望限制在“可欲”范疇,有效平衡“所欲”與“可欲”的張力,實現“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正如《訓儉示康》所說:“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jié)用,遠罪豐家?!睌抵菚r代,各類新奇事物與誘惑層出不窮,便捷的網絡購物平臺刺激著消費欲望,鋪天蓋地的娛樂資訊撩撥著享樂欲望,這使得青少年的欲望極易失控。儉德是控制和收斂欲望的內在意志,是數智時代青少年欲望管理的道德支點。
(三)儉以養(yǎng)德:“我”對德的進階
“儉”是個體的道德自律與修德之階?!墩]子書》有言:“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痹谌祟惖牡赖麦w系里,“儉”不僅是生活方式,更是涵養(yǎng)個體道德的重要途徑。先秦儒家認為儉和“仁”最接近,譬如,“恭近禮,儉近仁,信近情”(《禮記》),“是故君子恭儉以求役于仁”(《禮記》)??梢?,“儉”是培養(yǎng)個體君子品格的關鍵要素。老子也將“儉”視為人處世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之一,指出修養(yǎng)儉德可以幫助人們在生活中節(jié)欲進德,回歸本真。法家強調“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子·顯學》)。唐李商隱在《詠史》中也感慨道:“歷覽前賢家與國,成由勤儉破由奢。”由此看來,儉以養(yǎng)德,奢靡敗德,自古及今,顛撲不破。然而,作為“數字原住民”的青少年,他們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道德內容在認知與理解方面會產生時代錯愕下的對接困難。如何將儉德有效納入青少年道德發(fā)展的內在價值體系,關乎青少年美德內化和道德進階。
毋庸諱言,儉德于個體、于社會、于國家都有無可替代的道德價值,應當成為超越歷史性的歷時性道德共識。
二、數智時代青少年儉德共識形成受阻的
表征與歸因
“數智技術全面影響和暗示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認知交往。數智時代為青少年創(chuàng)生了場域變革、關系變革、方式變革、意義變革等嶄新的道德生成生態(tài)。”[4]消費的便捷性和泛在性裹挾著青少年的生活世界,青少年的意識和能力難以抵制重重誘惑,儉德共識形成遭遇阻礙和挑戰(zhàn)。這應當引起我們的文化警惕、教育反思。
(一)數智時代青少年儉德共識形成受阻的表征
便捷式消費誘惑下的青少年及其無節(jié)制的消費觀。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和消費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認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便捷式交易極大地改變了消費的體驗,也在無形中給青少年儉德的塑造帶來了諸多問題。金錢變成了屏幕上的數字,青少年對金錢的概念變得愈發(fā)模糊,對于“花錢”也失去了直觀感受,青少年在線交易被符號化、數字化和無概念化。這種狀態(tài)下,青少年的消費觀發(fā)生異變,“把對消費欲望的追求當作人生的目標,把擁有更多的物品作為評判人生價值的尺度”[5]。
無節(jié)制的消費及其對青少年儉德生成的“極端圍困”。“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不斷在世界范圍內滋生蔓延,表現出對新產品無盡渴望的無限性欲望超出‘必需’的水平,把消費視為生活目的和意義的來源?!盵6]消費主義倡導“想要即得到”的生活方式,鼓勵即時滿足,使青少年很難養(yǎng)成節(jié)儉和自律的習慣,且極易形成物質至上的價值觀,把消費當作滿足自我和彰顯身份的主要途徑,從而產生無節(jié)制消費。青少年的節(jié)儉觀念無形中被淡化,甚至將節(jié)儉與貧窮、失敗畫等號,節(jié)儉者反而被人厭棄和鄙視。青少年將物質占有當作衡量自我價值的標準,從而忽視了精神追求和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對儉德的生成構成了“極端圍困”。
(二)數智時代青少年儉德共識形成受阻的根本原因
數智時代物質豐裕的虛假錯覺及其對青少年價值觀的沖擊。數智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于生活在互聯(lián)網世界里,但也正在失去心靈,人們的心靈被互聯(lián)網體制化了,不再是精神的原產地,而變成了信息的中轉站”[7]?;ヂ?lián)網和社交媒體憑借廣告、推薦算法等手段,對青少年暗示和傳遞著物質豐裕的虛假錯覺。同時,在虛擬世界里,物質消費簡化為點擊按鈕或滑動屏幕的簡單操作,青少年難以體會真實消費背后的資源消耗和社會成本。如此生活情境催生了青少年物質至上的消費主義價值觀,使他們在過度消費中忽視了資源的有限性和社會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漠視了商品背后的勞作和艱辛,忽略了多樣性、創(chuàng)造性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對作為美德的節(jié)儉無暇顧及或者不屑一顧。
數智時代電子終端消費的便捷性與多元誘惑。法蘭克福學派提出,技術進步可以實現物質財富的增長,但最終會導致人被金錢奴役,成為“單向度的人”。當前,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技術便捷性推動和市場多元化誘惑下,蒙蔽了“取用有度的生活智慧和安貧樂道的處世智慧”,更丟棄了“儉樸惜物的生活態(tài)度和寧靜致遠的精神追求”[8]。算法推送、虛擬社交等數智產物對青少年的裹挾,本質是技術理性對人文精神的壓制。電子購物、外賣跑腿、移動支付和消費信貸、隱性消費(如會員訂閱、打卡消費、小額付費)等,資本與技術聯(lián)盟、智能與經濟耦合,鋪天蓋地圍困著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價值世界,調動和激發(fā)著他們的消費欲望,消解和解構著他們的消費理性,節(jié)儉的客觀環(huán)境和主觀理性都在被削弱,儉德的內在生成被嚴重扼殺。
數智時代消費主義與慵懶主義并生導致的儉德旁落。消費主義的真實性和彌散性正蔓延和滋長為青少年根深蒂固的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消費主義必然伴隨著慵懶主義?!般紤杏欣怼钡那嗌倌觌y以體會到勞動的艱辛,更無法 “在勤儉中剛強道德意志,完善道德人格”[9]。而消費主義與慵懶主義并生正在產生著可怕的浪費現象。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中國連鎖經營協(xié)會、美團“青山計劃”2023年聯(lián)合發(fā)布的《中國餐飲行業(yè)減少食物浪費路徑量化評估研究報告》清晰顯示,在覆蓋全國29個省份1,142人次外賣就餐人數的調研中,每位外賣用餐顧客平均每餐浪費一兩多(57.5克),浪費量占總廚余垃圾產生量的52.2%。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數智化的便捷、虛擬平臺的消費,正使得消費主義與慵懶主義聯(lián)手,侵蝕著一些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道德品格,儉德旁落。
三、數智時代青少年儉德共識培育的策略
道德共識不僅是集體道德生活的依存之基,也是個體道德品性和道德境界走向“類”的通達的文化支點。數智時代亟須廓清青少年道德共識形成的內在邏輯,探索儉德共識達成策略,實現“以點帶面”的理性深思和實踐關注。
(一)數智時代青少年道德共識形成的內在邏輯
數智時代不是道德共識解構的邏輯前提和先驗理由,在某種意義上,越是多元的時代越需要普遍性價值的文化警惕和文化引導。青少年道德共識的形成需要遵循一些內在邏輯。
對青少年形成道德共識的必要性與合理性辯護。無論多么“多元”的時代,都應當有“一元”的收攝、收斂和約束,離開“一元”的“多元”將失去遵循,失去共在之根,失去普遍性和通約性的類的屬性,“多元”的底線是遵循“一元”。數智時代的多元社會是包容性、開放性、接納性極強的社會形態(tài),但是包括道德共識在內的“一元”收攝同樣具有完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青少年道德生成階段,需要尊重其個性、自由和價值多元,同時更需要范導、收攝和規(guī)約,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為青少年形成道德共識辯護,為其美德養(yǎng)成提供基礎性、關鍵性、主體性價值遵循。
對數智時代倫理生態(tài)的申言與重構。數智時代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高級階段,必須申言數智時代的倫理體系才能將數智“規(guī)訓”到輔助和服務人類福祉的“籠子里”,不至于走向“試圖在存在論水平上改變存在的既定性質”[10]的失控狀態(tài)。數智倫理的基點在于對人的存在秩序的尊重、服務和提升,而不是破壞、阻滯和降低。因此,數智時代的倫理生態(tài)是在尊重多元、張揚個性、捍衛(wèi)自由的同時,堅守“一元”底線、弘揚普遍性價值、遵循有限度自由。數智時代倫理生態(tài)的重塑,為道德共識的凝聚和培育提供了恰宜的情境和邏輯。
凝聚青少年道德共識形成的合力與智慧。既然數智時代是全方位彌散性存在,那么青少年道德共識的培育就應當深入其生活世界全程,鉤沉和凝聚道德共識形成的合力,構筑全程浸潤的道德教育情境?;诖?,青少年道德共識的形成需要家庭倫理實體化建設、學校道德屬性捍衛(wèi)與接續(xù)性教育努力、社會倫理生態(tài)培育,讓青少年在其生活世界全程都能受到包括傳統(tǒng)美德在內的道德條目和道德要素的熏陶和引導。
(二)青少年儉之德性生成的基本策略
儉德具有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和道德氣質,然而在數智時代,青少年對儉德的理解、認同和內化卻產生嚴重阻力。如何促進青少年儉德生成,并借此推延到其他美德條目的達成,是實踐的必解之題。
家庭教育中對儉德的弘揚與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盵11]家庭教育中,其一,行為示范的力量遠超空洞的說教,隱性教育遠勝為教而教?!端蚊佳孕袖浐蠹酚醒裕骸白怨排d儉以勸天下,必以身先之?!比粘I钪校议L應言傳身教,樹立節(jié)儉榜樣,積極踐行節(jié)儉的生活方式,合理規(guī)劃家庭開支,潛移默化地將抽象的節(jié)儉理念轉化為可視化的生活實踐,讓青少年真切感受到節(jié)儉就在身邊。其二,以家風家訓為文化符號熏陶儉德精神。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朱子家訓》)到“施而不奢,儉而不吝”(《顏氏家訓》),傳統(tǒng)家訓將節(jié)儉與家風品質、家族興衰緊密相連。在現代社會,家庭可以提煉出契合時代需求的新家訓,賦予節(jié)儉以新的倫理內涵,讓節(jié)儉從單純的道德約束升華為家庭共同體的責任承諾,使儉德在家庭中代代相傳,使家庭成為青少年儉德生成的“第一倫理實體”。
學校教育中大中小一體化接力開展儉以養(yǎng)德的教育努力。首先,道德教育要實現從抽象訓誡到生活化重構的轉變。儉德教育要擺脫空洞說教的困境,必須以學生在數智時代鮮活的生活經驗為根基,分層設計契合認知規(guī)律的德育內容:小學階段以“感知”為核心,借助繪本故事以及勞動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珍惜資源”的直觀認知;中學階段側重“理解”,通過儉德的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消費行為帶來的社會與環(huán)境代價;大學階段則強調“踐行”,依托專業(yè)實踐,推動儉德從個人品德向社會責任升華。其次,教師需突破傳統(tǒng)的道德權威角色束縛,以“學習共同體成員”的身份與學生共同探索儉德的時代內涵,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重構對“節(jié)儉”的認知。教師還可以通過數字化工具生成動態(tài)德育案例庫,實現教學內容的即時更新,更好地貼合學生實際需求。最后,依托技術搭建大中小一體化德育平臺,打破學段壁壘,構建區(qū)域性德育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以期達成儉德教育的連續(xù)性追蹤與迭代性深化。
將儉之德融入青少年數智生活世界。首先,超越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訓模式,轉向以普遍性價值為根基的“道德自由”實踐,在數智生活的真實世界里喚醒青少年對儉德的認知與認同?!皟€德的養(yǎng)成關鍵是要加強道德行為的個體對道德節(jié)儉有正確的認知。”[12]基于節(jié)儉認知和認同的青少年才會踐行儉德、生成儉德。其次,充分利用數智工具的雙向作用。一方面,警惕算法推送對青少年物欲的過度刺激,積極倡導數字媒介素養(yǎng)教育,幫助孩子正確看待虛擬世界中的消費誘惑;另一方面,利用技術賦能節(jié)儉實踐,培養(yǎng)“儉以助人”的共情能力,讓青少年在科技助力下,更好地踐行儉德。最后,利用文化營造聚焦構建崇尚節(jié)儉的數智生態(tài)??稍谏缃幻襟w或網絡平臺上打造節(jié)儉主題的線上社區(qū),建立社群或話題標簽,倡導“君子憂道不憂貧”“儉以養(yǎng)德”“淡泊明志”等節(jié)儉理念,引導青少年自覺向往節(jié)儉有度的生活方式。
儉德具有穿越時空的社會資源價值和個體德性價值,理應成為數智時代青少年的道德共識。通過多元協(xié)同努力,青少年儉德共識是完全可以達成的。以此類推,很多傳統(tǒng)美德也應該洗滌掉自身的歷史局限性,生發(fā)為具有時代價值和人性意義的道德共識。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N].人民日報,2023-10-09(1).
[2]國寧,于偉.“合而生生”:“本土教育哲學”的生存之道與文化建構[J].學術探索,2022(7):141-149.
[3]汪柔竹.可欲之謂善:先秦儒家倫理中的“欲”[J].道德與文明,2024(5):165-176.
[4]崔振成.數智時代青少年交往的“去倫理性”風險與德育應對策略[J].南京社會科學,2024(10):113-122.
[5]陳曉龍,崔迎軍.傳統(tǒng)儉德的多維內涵及其當代價值[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2-67.
[6]敖翔,李繼新.關于金錢觀的四個基本問題探析[J].中州學刊,2021(11):124-129.
[7][10]趙汀陽.人工智能的神話或悲歌[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22:9,81.
[8]鄭玉瑤,戴家芳.新時代大學生勤儉節(jié)約精神培育:價值、內涵及路徑[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4,16(2):48-53+97-98.
[9]徐新.尚儉去奢與依禮而行——儒家消費倫理思想述略[J].消費經濟,2011(1):92-95.
[11]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12(2).
[12]李建華,謝文鳳.道德心理學視域下儉德的傳承與發(fā)展[J].湖南社會科學,2014(3):38-41.
責任編輯︱劉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