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高校不僅要重視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更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原則,加強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機融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文章以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背景下的組織育人體系建設為切入點,通過探究其意義,分析在當前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背景下組織育人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重點提出了未來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組織育人體系建設思路與方法,以期可以為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工作的開展指明方向,也為更好地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做出努力與貢獻。
關鍵詞:高校黨建;思政教育;組織育人;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G41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9-0173-04
如何準確把握新時代組織育人的新問題、新要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與以往不同的一個歷史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高校組織育人工作產生了新問題,其對高校組織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新的方法。如何準確找出這些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如何在組織育人中有效融合黨建與思政教育并有效實施是本課題的研究重點。由于高校之間學生能力、素質有所差別,高校管理模式各具特色等客觀因素,使得高校組織育人工作在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的開展存在較大差異。找到高校之間的共同點,提出具有普遍性、可推廣性的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組織育人方案并有效實施是本課題要解決的一個難點。
一、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組織育人體系建設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黨性修養(yǎng)
自黨成立伊始,其一直都在高校組織育人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在黨的困難時期、建設時期、發(fā)展時期,高校組織育人工作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成為黨儲備堅強生力軍和后備軍的重要手段。無論是歷史的經驗還是當今時代發(fā)展現狀,都說明了中國共產黨高校組織育人工作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內容,該工作的有效進行,今后將依然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高校的發(fā)展建設產生重要影響。[1]
(二)有利于豐富理論知識體系
高校開展黨建工作,要嘗試不斷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其目的在于保持社會主義辦學的根本方向,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容全面地傳遞給學生,從而幫助大學生真正認識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精神的內在核心,豐富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體系,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和遠大崇高的理想。與此同時,必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用到高校的思政教育過程當中,真正幫助大學生掌握正確的理論知識學習方法,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意識,顯著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人才。[2]
(三)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信念是大學生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質,也是高校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目標的前提和基礎。本課題研究旨在探索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體系建設,可以嘗試拓寬對當前高校黨建育人方式的深度和廣度,從而能夠更好地將學校內部黨組織所具有的政治優(yōu)勢、組織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原則。尤其在當前高校黨建工作、思政教育工作、協同育人模式的多重推進之下,黨務工作者與思政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時,也應該密切地配合,這樣才能夠使得高校黨建工作開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在教育目標與方式上實現融合與統一,更重要的是可以切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和黨建工作的效果,也可以使得學生深切了解到思政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切實提高思政教育的準確性及有效性,為高校培養(yǎng)優(yōu)秀的黨建工作者,加強思政育人工作開展力度做出努力。[3]
二、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組織育人體系建設與形成現狀
從當前我國高校黨建工作開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組織體系形成的實際情況來看,該項工作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黨建工作開展和思政教育雖然在教育體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但是二者之間依然是相互依托的關系,具有典型的共性。第一,高校黨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的落實環(huán)節(jié),實際上都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核心與根本,堅守黨的教育方針,所有的教師都必須樹立起正確的思想意識與思想觀念。第二,高校黨建工作的順利開展和進行也絕非某一位教師所決定的,而是應該通過學校黨委統一進行規(guī)劃和制定,黨委需要對其全面負責,并且學生處、宣傳部等也必須給予高度配合。只有全員參與才能夠保障落實效果。[4]第三,高校黨建工作的開展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與重點。高校黨建工作的開展主要包括了思想政治建設、教師建設、制度建設、領導作風建設等諸多方面,這些內容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核心,并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真正將黨建方針充分呈現出來,這是確保高校后期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
但是,在當前我國高校黨建工作與思政教育融合組織育人體系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仍需要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制訂科學合理的解決策略,以便進一步加強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組織育人體系建設效果。目前,我國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組織育人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
從學生角度來看,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學科內容方面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明顯欠缺,并且在內涵的理解方面也不夠深入,更有一些學生在相關工作的推進過程中僅僅關注如何才能夠快速入黨,為此對于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也都是為入黨做準備。很多學生入黨之后,這些學習的理論知識便會被拋諸腦后。從教師的層面來看,許多地區(qū)高校黨務工作者以及從事思政教育工作的專業(yè)課程教師身兼數職,所以其日常工作任務非常繁重,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認知也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加之長期以來對教學方法的忽視,必然會造成教師無法有效借助于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教學活動。教學實踐性欠缺的同時延展性也伴隨下降,這對于高校實現思政育人目標確實具有一定的影響。[5]從高校的角度來看,有一些地區(qū)的高校并沒有為學生開展比較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過分注重科研發(fā)展,輕視了黨建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也沒有真正將黨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融合起來,這些都不利于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組織育人體系的建設和形成。
(二)缺乏一以貫之的頂層設計思路
本研究通過調查走訪發(fā)現,當前高校黨組織建設工作并沒有將組織育人這項工作內容納入黨建體系之中,這便導致高校組織育人工作缺乏一以貫之的頂層設計思路,缺乏系統性、科學性的指導思想對其進行有效指導,導致組織育人工作的整體性、連貫性不強,無法形成規(guī)?;?、系統化的組織育人體系。由于高校組織育人工作參與人數多、涉及范圍廣、內容繁雜,因此強有力的制度設計對于該工作的順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當前該工作各層級、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聯系較為松散,彼此之間缺少科學、合理的過渡和銜接,各層級、各環(huán)節(jié)沒有真正形成一個整體,這就使得育人合力尚未完全形成。[6]
(三)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深度不足
校黨委辦公室與宣傳部門是高校黨建工作的主要組織實施部門,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卻由思政教師負責組織實施。此外,高校黨建工作與思政教育的主要對象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前者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有意加入黨組織的大學生,而后者的主要研究對象則是全體大學生。雖然在教學目標方面,高校黨建工作與思政教育工作具有一致性,但二者所屬范疇及研究對象都是不同的?;诖?,高校要構建高質量的育人體系,必須促進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實現深度融合。但是,基于兩者之間顯著的差異性,目前,很多高校黨建工作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工作都停留在較淺的層次,兩者之間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沒有充分聯系、結合起來。例如,思想課堂中并沒有加強黨建工作教育,也沒有將黨建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便使得教育過程不夠連貫,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存在較強的割裂性?;谶@一現狀,大部分大學生對于黨建工作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對黨建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夠深刻的認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難以得到有效提高。另外,高校思政教育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脫節(jié),這就使得高校黨建工作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產生了較強的時滯性,難以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嚴重阻礙了黨建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
三、未來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組織育人體系建設思路
(一)擴大黨建育人方式的廣度
學校應構建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的“三圈三聯動三融合”,促進黨建與育人有機結合。1. 建好“三圈”。內圈聚焦第一課堂育人主渠道,以黨的奮斗目標進行理想教育、以黨的宗旨進行道德教育、以黨的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黨的原則和紀律進行遵紀守法教育、以黨的路線方針進行國情教育和形勢教育、以黨的作風進行修養(yǎng)教育;中圈聚焦校內素質教育第二課堂,搭建豐富多彩的黨團活動等實踐育人平臺;外圈聚焦社會育人大課堂,通過志愿服務、三下鄉(xiāng)、企業(yè)實踐、重走長征路等校外活動,培育學生了解、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2. 推動“三聯動”。以學生為主體,實踐活動為紐帶,整合多元育人資源,通過黨政領導進課堂、進班級、進宿舍、進社團,專業(yè)教師上黨課、“教授紅講堂”,思政教師擔任紅色導師、人生導師帶領學生開展“紅色經典研習”“紅色基因傳承”,管理服務人員開展“六比三創(chuàng)”活動,將黨建育人元素融入課堂教育教學、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延伸拓展到校外生活,推動一、二、三課堂環(huán)環(huán)緊扣、相互促動。3. 促進“三融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相融合,打好育人“底色”;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融合,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增強育人“紅色”特征;將職業(yè)精神與職業(yè)技能相融合,把職業(yè)精神的培養(yǎng)融入大學生各種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訓練過程中,為人生“添色”。[7]
(二)提高黨建育人要求的精度
學校以開展新時代高校黨建“雙創(chuàng)”工作為契機,嚴把入黨關口,發(fā)揮優(yōu)秀青年學生黨員的榜樣示范和朋輩作用,吸引青年學生向黨組織靠攏。1. 夯實基層基礎建設。學校系統構建“制度全覆蓋、運行全流程、過程全標準、考核全方位”的黨建標準化體系,建立“目標標準(職責)、管理標準(流程)、評價標準(考核)”三位一體的“目標管理—過程管控—效果測評—診斷改進”機制,實施黨支部整體提升工程,擴量先進支部、提升中間支部、整頓后進支部,充分發(fā)揮黨支部戰(zhàn)斗堡壘作用。2. 扎實發(fā)展黨員工作。強化政治引領,從新生入學抓起,上好“第一課”。進一步優(yōu)化入黨程序,抓實抓細高中、大學???、大學本科階段入黨申請人、積極分子接續(xù)培養(yǎng)教育工作,通過精準探尋各階段相關觀測點,將思想入黨要求細化,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綜合評價培養(yǎng)對象,嚴把“入口關”。3. 加強黨建帶團建。通過全周期規(guī)劃、制訂“紅色成長計劃”,全過程體驗、搭建“紅色鍛煉平臺”,全方位塑造、推出“紅色培養(yǎng)工程”等途徑,利用紅色資源,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浸潤式”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黨的光輝歷程、優(yōu)良傳統和寶貴經驗教育。[8]
(三)拓展黨建育人內容的深度
通過“黨員走到哪里,黨支部就建到哪里”的方式拓展校企合作育人深度,實現黨建覆蓋無盲區(qū)、培養(yǎng)考察不中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在已有校內入黨聯系人的前提下,由企業(yè)黨組織指定黨員作為聯系人,負責指導實習期間的思想、學習、工作。通過“雙導師”,確保學生黨員、積極分子在實習期間定期提交思想匯報,參與黨支部集體學習與組織生活,及時了解思想變化并掌握各方面情況。通過建立聯合黨支部,對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的表現進行“雙考察”,將企業(yè)有關結論作為學生黨員發(fā)展、轉正、考核的重要依據,使結果更加客觀公正全面。建立教育資源和實踐育人“雙平臺”,將職業(yè)精神與職業(yè)技能相融合延伸到企業(yè),融入學生頂崗實習全過程,突出學生黨員、積極分子的綜合素質提升與綜合能力鍛煉,特別是其思想政治覺悟、工匠精神培育、責任意識等綜合素質的提升,使學生黨員、積極分子在各方面起到先鋒模范帶頭作用。[9]
(四)提高黨建育人方式的創(chuàng)新度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黨建工作的開展與思政教育融合模式的形成必然離不開信息技術作為保障。所以首先,學校需要加強官網建設,打造黨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內容的相關信息欄,有助于幫助教師和學生更為方便地查閱相關信息內容,同時也可以在網頁當中分享一些優(yōu)秀的實踐案例,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于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其次,要創(chuàng)新政治理論教學的方式方法,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并不利于學生接受,所以可以嘗試推廣學習強國App,定期開展專題理論學習活動,要求學生在課下也可以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師生進行心得交流與分享。[10]最后,可以嘗試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微博平臺等,對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意見進行宣傳,也可以解讀政策性文件的精神,重點幫助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與氛圍,更加有利于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樹立崇高理想,深化愛國主義精神,為切實提高學生的黨性修養(yǎng)做出更多的努力。
四、結語
現階段高校黨建工作的開展以及其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目標的實現,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政治工作開展的關鍵點。并且,高校黨建工作以及思政教育過程中協同育人的發(fā)展模式要求未來應更加注重對復合型專業(yè)人才的培育,這也將直接關系到高校教育的整體質量,為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與推進奠定基礎、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杜成煜,楊建義. 提升新時代高校黨組織育人實效的優(yōu)化策略探究[J]. 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4(01):40-45.
[2] 陳莉. 高校智慧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匯互通的模式創(chuàng)新[J]. 數據,2023(01):61-62.
[3] 羅津,馬春宇,劉赪秀. 職業(yè)院校強化黨支部組織育人實效的路徑研究:以“三全育人”為視域[J]. 現代商貿工業(yè),2023,44(04):146-148.
[4] 周晏,周楠. 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育人體系優(yōu)化研究[J]. 高校后勤研究,2022(12):61-64.
[5] 任永輝. 高校組織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以湖南城建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 人才資源開發(fā),2023(01):29-31.
[6] 馬翠,周晶. 高校組織育人的定位、困境與路徑探析[J]. 科教導刊,2022(31):5-7.
[7] 王嬌,王仕民. 新時代高校組織育人芻議[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7):49-51.
[8] 文凡. 中國共產黨高校組織育人工作的基本經驗與重要啟示[J]. 荊楚學刊,2022,23(04):84-89.
[9] 張歡,張雨晨. 組織育人視域下高校外語專業(yè)“思政社團+社團思政”的育人路徑和創(chuàng)新機制[J]. 大學,2022(24):136-139.
[10] 仲彥鵬,王韻晨. 新時代高校組織育人的價值、邏輯與路徑[J].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35(03):82-87.
(薦稿人:關慧良,遼寧師范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牛雪璐)
作者簡介:馬明菲(1991—),女,碩士,遼寧師范大學本科生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為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