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夏秋之際的一天,林徽因和女兒梁再冰分乘兩輛三輪車,一前一后,飛馳在北平的大街上。當母女二人經過北海團城,從西向東過一座橋時,林徽因突然向前方的女兒大喊:“梁再冰回頭看!”
梁再冰聞聲回頭,剎那間恍若置身仙境——“夕陽西下,陽光下五彩繽紛的橋體同半圓的團城城墻高低錯落,美麗極了?!倍嗄旰蠡貞浧?7歲的這個瞬間,梁再冰依然印象深刻。
在梁再冰的記憶里,北總布胡同3號院的一切似乎都與古建筑有關。家里掛著的照片上,父母不是在房頂上,就是在大梁斗拱之間。就連洗澡盆里也常常泡著許多底片,等著被拿到院子里晾曬。父母畫圖時,小小的梁再冰坐在旁邊,拿一個小小的三角板,有模有樣地畫著。
這屋頂坡的全部曲線,上部巍然高舉,檐部如翼輕展,使本來極無趣,極笨拙的屋頂部,一躍而成為整個建筑的美麗冠冕。
——林徽因《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
爹爹和媽媽又外出考察了,梁再冰搬個小板凳,坐在門口,急切地盼著他們回來。多年后憶及當時心境,梁再冰感慨:“我很小就有這個感覺,總覺得他們有一個比我們更廣闊的世界,比我們這個小家要大得多的世界。”
1934年夏天,林徽因、梁思成應美國朋友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邀請,一同前往山西汾陽城外的峪道河避暑,并考察了汾河流域8縣共計40余處古建筑。
“菲莉斯(林徽因的英文名)穿著白褲子、藍襯衫,與穿著卡其布的思成相比更顯得清爽整潔。每到一座廟宇,思成便用他的徠卡照相機從各個方位把它拍攝下來,我們則幫助菲莉斯進行測量,并按比例繪圖,工作往往需要整整一天,只是中午暫停下來吃一頓野餐?!辟M正清夫婦回憶道。
一天日落時分,一行人抵達位于汾陽小相村的靈巖寺。林徽因后來在考察報告中寫道,“進門只見瓦礫土丘,滿目荒涼”,原本前殿中的兩尊鐵佛暴露于天空下。再向后走,正殿也不復存在,只見“鐵佛三尊,趺坐慈靜如前,東首一尊且低頭前傴,現(xiàn)憫惻垂注之情”。
林徽因走上前,右手撫其膝,仰頭對視。她寫道:“此時遠山晚晴,天空如宇,兩址反不殿而殿,嚴肅麗都,不借梁棟丹青,朝拜者亦更沉默虔敬,不由自主了。”
“建筑意”便在于此。這是林徽因1932年提出的一個美學概念,“天然的材料經人的聰明建造,再受時間的洗禮,成美術與歷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賞鑒者一種特殊的性靈的融會,神志的感觸”。
梁思成記述,外出考察途中,他們時常遇到一些具有藝術或民族意義的東西,如各地的工藝品、邊遠地區(qū)的古老戲曲表演、奇異的風俗、五彩繽紛的市集等。梁思成認為要節(jié)省底片,與建筑無關的可以不拍,林徽因卻堅持把這些東西拍下來。梁思成很慶幸最后遵從了妻子的建議:“等我們回來以后,我總是為一些場面和建筑的照片雀躍,如若不然,這些底片就丟在一邊了?!?/p>
你愛這里城墻,
古墓,長歌,
蔓草里開野花朵。
——林徽因《城樓上》
梁林二人的考察測繪工作,是以中國營造學社的名義開展的,他們于1931年秋天加入,梁思成擔任法式部主任,林徽因的職務是校理。一名工程師回憶,當年在營造學社工作時,第一次見到林徽因是在夏天的北海,她身著白色旗袍,配翡翠首飾,“真是漂亮”。
學社共有20多名成員,核心任務之一就是破譯宋代建筑學著作《營造法式》中木匠們晦澀難懂的行話。辦公地點起初設在寶珠子胡同7號的一處宅子里,1932年遷到天安門內的西朝房。
學社每天工作6小時,工作時間不聊天、不辦私事,休息時梁思成帶頭到院子里活動,大家工作效率極高。
進入營造學社的第一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密切合作,從年代較近的清代入手,以故宮和北京其他建筑為“教材”,走訪請教那些建造宮城的工匠師傅,搜集宮廷工匠制作的帖子、口訣、記錄等。
他們很快弄懂了這些資料,并將其“翻譯”成現(xiàn)代建筑語言和建筑師們看得懂的工程圖畫法。相關成果匯成《清式營造則例》一書,于1932年完稿。
“緒論”由林徽因完成。西南交通大學世界遺產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宇發(fā)現(xiàn)了“一種奇妙的不融合”:“梁思成這本書叫《清式營造則例》,林徽因在‘緒論’中卻不多寫清代建筑應該注意什么,而是指出中國古建筑有幾個特征,呼吁我們把握好這些特征,以追趕上國際建筑發(fā)展趨勢。1932年她寫‘緒論’時,現(xiàn)代主義設計運動已在歐洲興起。林徽因雖然身在中國,但顯然對這一建筑界的動向密切關注?!?/p>
林徽因寫道:“可巧在這時間,有新材料新方法在歐美產生,其基本原則適與中國幾千年來的構架制同一學理。而現(xiàn)代工廠、學校、醫(yī)院,及其他需要光線和空氣的建筑,其墻壁門窗之配置,其鐵筋混凝土及鋼骨的構架,除去材料不同外,基本方法與中國固有的方法是相同的?!?/p>
“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須具備適用、堅固、美觀3個要素。林徽因的古建筑研究不光是整理過去、留住過去的美,還落在‘適用’,即怎么讓過去的構架原理適用于未來的功能?!睆堄钫f。
完成《清式營造則例》后,林徽因與梁思成愈加意識到實物測繪的必要性。他們走過了許多地方。1933年11月,他們踏著深秋的寒氣,走進了河北正定。
幾個月前,梁思成與助手莫宗江已經來過一次,但受日寇侵擾的影響,他們的停留時間被大大縮短。此次正定之行,梁林夫婦打算,“留定旬日,得詳細檢正舊時圖稿,并從新測繪當日所割愛而未細量的諸建筑物”。
在開元寺,一幢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古鐘樓吸引了他們的注意。林徽因爬上鐘樓內檐的上層斗拱,進行了測繪?!扮姌恰蠈油獠繛楹笫乐匦?,但內部及下層的雄大的斗拱,若說它是唐構,我也不能否認?!绷核汲稍诳疾靾蟾嬷袑懙馈R?,此前有日本學者宣稱中國已沒有唐代及其以前的木構建筑。
后來,開元寺鐘樓被確定為“半座”唐構建筑,也是中國現(xiàn)存“三座半”唐代木構建筑中最先被發(fā)現(xiàn)的。這為4年后唐代佛光寺的“重見天日”埋下了一處雋永悠長的伏筆。
深紫,你山頭須要多添
一縷抑郁熱情的象征,
記下我曾為這山中紅葉,
今天流血地存一堆信念!
——林徽因《紅葉里的信念》
日寇對華北的虎視眈眈,讓營造學社加緊了古建考察的步伐。
營造學社成員莫宗江曾回憶,再艱苦的地方,只要他跟梁先生敢爬敢上的,林先生就敢上。1935年修葺天壇時,林徽因就是唯一爬上祈年殿寶頂?shù)呐ㄖ煛?/p>
1937年6月的一天,林徽因、梁思成、莫宗江、紀玉堂一行4人在山西太原下了火車,換乘汽車繼續(xù)行進,走到半路,因山勢險峻,不得不換騎馱騾,顛簸著進了五臺山。不久前他們從敦煌壁畫中得到啟示——唐代佛光寺或存在于五臺山地區(qū),便興致勃勃地出發(fā)了。
走了兩天,他們抵達一個小山村,往東北方向又走了約5公里,至落日時分,他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前方一處殿宇沐浴著晚霞的余暉,氣度恢宏,屹立于荒涼空寂的蒼山中——是佛光寺!這會是他們魂牽夢繞的整座唐構建筑嗎?
測繪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殿頂梁架上積存的塵土有幾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樣,檁條被蝙蝠盤踞。照相時,蝙蝠見光驚飛,穢氣難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萬萬的臭蟲。他們全然不在乎,早晚攀登,俯仰細量,唯恐有所遺漏。
起初4人發(fā)現(xiàn)大殿前的石幢上刻有“唐大中十一年女弟子寧公遇”字樣,但石幢和大殿是分開的,并不能根據(jù)石幢上的字跡推斷大殿就是唐代的。工作了幾天,殿內梁底的墨跡才隱約顯現(xiàn)。只是字跡被土朱掩蓋,加之房梁底離地兩丈多高,光線又不足,眾人審視許久,也無法辨出人名。
林徽因的一雙遠視眼立了功。她看到大殿房梁下寫著:“女弟子寧公遇”——又是這位“女弟子”,這說明石幢與大殿是同時建造。
終于可以確定了,寺廟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比此前發(fā)現(xiàn)的最古木結構還要早127年。面對大殿角落中“女弟子寧公遇”莊嚴美麗的雕像,林徽因更生出一種崇敬的心情?!澳赣H說,她恨不得也為自己雕一尊像,讓自己陪著這位虔誠的唐朝婦女,在肅穆中盤腿再坐上一千年!”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說。
林徽因等人“懷著大發(fā)現(xiàn)后的狂喜心情”,在佛光寺工作了一個星期,對整個建筑群做了詳盡記錄。向住持告別時,林徽因和梁思成情緒激昂,答應明年再來,還要帶政府的資助來進行大規(guī)模的修繕。他們還不知道,山外的世界已經天翻地覆。直到7月15日,他們忙碌一天后拿到一捆報紙,躺在帆布床上把報紙攤開,大標題赫然在目——“日軍猛烈進攻我平郊據(jù)點”。七七事變已經發(fā)生8天了!
輾轉回到北京,日軍已兵臨城下,林徽因急忙給在北戴河過暑假的女兒寫信,盡量用小孩能看懂的語言簡單講述了他們的行程,甚至手繪了兩張詳細地圖以說明他們的回京路線。對佛光寺的發(fā)現(xiàn),她警覺地一個字也沒有提。
我們太平時代(考古)的事業(yè),現(xiàn)時談不到別的了,在極省儉的法子下維護它不死,待戰(zhàn)后再恢復算最為得體的辦法。
——林徽因致沈從文的信
很快,林徽因一家離開淪陷的北平,踏上西遷之旅。他們先在長沙落腳,租下火車站附近的兩間屋子,林徽因、梁思成和一雙兒女住一間,林母住另一間。樓下是房東,院中有個又窄又潮濕的天井。
一同西遷的朋友們還是按照在北平的習慣,來林徽因的客廳聚會,結束時一起同聲高唱抗日救亡歌曲,從“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唱起,一直唱到“向前走,別退后,生死已到最后關頭”。
在長沙住了約兩個月,1938年初,林徽因一家抵達昆明。稍稍安頓下來后,營造學社在昆明復社,此時僅有梁思成、劉敦楨、劉致平、莫宗江、陳明達5名正式成員和一名不領薪水的林徽因。
第二年,學社和林徽因一家搬到昆明郊區(qū),以興國庵為大本營,鋪開了古建“搶救”工作。
1939年秋至1940年2月,梁思成、劉敦楨、莫宗江、陳明達4人到四川進行了一次大型古建筑野外調查。林徽因和劉致平則留在興國庵,把大殿作為“古建研究工作室”。他們拿大布把菩薩略微遮蓋起來,在供臺下擺了幾張桌子,用木架支撐起一塊木板,搭了一個繪圖臺,將大量的繪圖和文字資料擺上案臺。殿內沒有燈,采光全靠從小窗透進來的自然光。
林徽因一家就住在同尼姑庵的大殿成直角的一間半房中。她的家務勞動大大增多。此前住在昆明城里時,燕京大學家政系主任陳意曾與梁林夫婦同住,林徽因很快成為陳意的“學生”,學會了做飯和處理家務。
郊外沒有商店,林徽因要在趕集的日子里用背簍將一周所需的菜全部背回來。她在給費慰梅的信中寫道:“我每日一起床就開始灑掃庭院和做苦工,然后是采購和做飯,然后是收拾和洗刷,然后就跟見了鬼一樣,在困難的三餐中間根本沒有時間感知任何事物,最后我渾身痛著呻吟著上床,這就是一切?!?/p>
1940年12月,林徽因一家又轉移至四川李莊。在前方連連敗退、后方日益腐敗的時局里,林徽因喜歡讀的是杜甫、陸游的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家祭無忘告乃翁”。她一生中唯一一首政治詩《刺耳的悲歌》也是寫于這時,可惜原文已遺失。
后來抗戰(zhàn)勝利后,梁從誡有一次問母親:“如果當時日本人真的打進四川,你們打算怎么辦?”林徽因若有所思地說:“中國念書人總還有一條后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梁從誡有些急了,問:“我一個人在重慶上學,那你們就不管我啦?”林徽因握著兒子的手,仿佛道歉似地小聲地說:“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顧不上你了!”梁從誡回憶,聽到這個回答,他的眼淚不禁奪眶而出。
在那般艱難的情況下,營造學社出版了兩期《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一期是梁思成編的,刊印了山西五臺山佛光寺的考察報告,出版于1944年;第二期是林徽因編輯和撰寫的,出版于1945年,那篇《現(xiàn)代住宅設計的參考》就在其中。這兩期各印了200冊,在戰(zhàn)火中被寄往全國各地。梁再冰說:“在那樣‘無望’的年代,父母和同事們編纂的這些文章,對生活與未來充滿希望。”
忽然鐘聲由凍驟的空中敲出,
悠揚的擊節(jié),寒花開在山谷!
這時,任何的夢該卷起,好好收藏
又一天的日子已邁過你的窗欄。
——林徽因《破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6年7月底,在國民黨挑起的內戰(zhàn)烽煙中,林徽因一家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北平。
1948年底,北平成為一座孤城,解放軍包圍近兩個月而不攻,以期和平解放這座古都。12月13日晚上,清華園北面徹夜響起槍炮聲。年底的一天,幾名解放軍干部特地登門拜訪,向梁思成、林徽因請教:一旦被迫攻城,哪些文物必須設法保護?并請他們把城里最重要的文物古跡一一標在一張軍用地圖上。
“父親和母親激動了?!绷簭恼]生前回憶道,“‘這樣的黨、這樣的軍隊,值得信賴,值得擁護!’”
1949年5月武漢解放后,20歲的梁再冰開始在位于漢口的新華社四野總分社工作。那年國慶節(jié)前夕,梁再冰收到了父親的一封長信。信中,梁思成熱情洋溢地分享自己和妻子的近況:“我這幾個禮拜來,整天都在開會……技術工作全由媽媽負責指揮總其成,把你的媽媽忙得不可開交,我真是又心疼、又不過意……媽媽瘦了許多,但精神極好。”
1950年6月底,梁再冰調回北京工作。走進位于清華園的家中,她大吃一驚:客廳的沙發(fā)、桌子、椅子上擺滿了國徽,到處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
原來幾個月前,清華大學營建系接下了設計國徽的任務,由林徽因主持這項工作。1950年6月20日,國徽審查小組召開會議,清華大學營建系的方案當選。梁再冰回家時,正值營建系的國徽設計方案通過,包括林徽因在內的師生們個個干勁十足,正在計劃將平面的國徽圖案變成立體的浮雕形式。梁再冰記得,那段時間,母親整日全神貫注地埋頭工作,似乎將其他一切都暫時忘記了。
與此同時,正在美國進修的吳良鏞連續(xù)收到國內的幾封信,都是催他趕緊回國。其中一封,空白處有好多行斜斜的字,一看便知是林徽因臥床寫的,大意是國內形勢很好,囑咐他趕緊回來參加新中國的建設。“林先生這封信很重要,加緊了我回國的步伐?!眳橇肩O說。
吳良鏞回國后,林徽因又開始負責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的花紋設計。她拿出一些中國古代圖樣和自己的設計給吳良鏞看,對他講怎樣是豐滿、有深度,怎樣是單薄、貧乏?!八阎参锘y、圖案忍冬藤之類當作是有生命的東西,眼中看到它的天地?!?/p>
這雙秀美的眼中,也看到了中國古建筑的天地——一個嶄新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