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主要指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高階思維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以引導學生整合新舊知識點為主要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分析、評價、創(chuàng)新,并能夠將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的一種學習方法。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要求教師結合學情和習作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利用情境引導學生回顧和復習學過的知識,并將知識遷移應用于作文創(chuàng)作中。文章主要從整合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習作教學情境、提出導向問題、組織小組合作與注重教學評價五個方面,對深度學習下的習作教學策略展開探討。
一、整合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整合教學資源是提升習作教學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包括各種視頻資料、文字資料與圖片資料,借助這些資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寫作素材來源,引導學生從多維度展開思考和表達,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習作層次。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習作“傳承好家風”的主要教學目標為教會學生如何借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表現家風,即如何通過描寫事物表達思想、情感或主題。在教學單元中,《少年閏土》《好的故事》為魯迅先生的作品,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則是他人對魯迅先生的評價與回憶。經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初步了解和認識到魯迅先生是一位怎樣的人,以及其家風家貌如何。因此,在單元習作教學中,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總結出能夠體現魯迅先生家風的句子。接著,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如《傅雷家書》《呂氏家訓》等家書、家訓資料,將其中符合現代社會價值觀和思想觀的部分提取出來,通過引導學生閱讀這些家書和家訓,讓學生了解到何為優(yōu)良家風,為其后續(xù)自主創(chuàng)作奠定良好基礎。
整合教學資源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家風的內涵,還有利于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與表達,提升其習作的深度與層次。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做好教學引導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習作教學的主題,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思考與表達,從而有效促進其寫作能力的提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分別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創(chuàng)設習作情境,對于低年級學生,可通過游戲、角色扮演等方式,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自然地產生寫作欲望;而針對高年級學生,則更應注重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作文更具真情實感。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多彩的活動”的主要目標為教會學生如何描寫活動,以及能夠通過細節(jié)描寫和場景豐富文章內容。教材中出示了“拔河”“看京劇演出”和“去養(yǎng)老院看望老人”,提示了活動的范圍應是班級或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六年級學生已經經歷了如“運動會”“合唱比賽”等集體活動。因此,在教學開始前,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同學們在小學階段經歷了不少集體活動,這些活動為我們的小學生活增添了許多美好的色彩,相信同學們在活動中也都獲得了許多難忘的回憶?,F在班級計劃制作一份小學生活紀念冊,需要同學們將最難忘的一次活動場景和感受記錄下來。說一說你印象最深刻的活動有哪些?”接著,教師可以邀請幾位學生分享活動過程和感想,以及參加活動的好處有哪些。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享最難忘的活動和感受,引發(fā)學生共情,使其回憶起活動時的氛圍與活動結束后的感受。這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也能讓學生在后續(xù)的作文創(chuàng)作中表達更加真實的情感。
三、提出導向問題,促進思維發(fā)展
為促進學生實現深度思考,發(fā)展高階思維,教師可提出具有一定難度和引導性的問題,借助問題引導學生評價、分析與思考寫作內容。一方面,教師需要保證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有效激勵學生從多個維度進行思考,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另一方面,教師提出的問題還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已有知識相結合,從而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應用到作文創(chuàng)作中。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任務“那次玩得真高興”旨在引導學生回憶并描寫一次快樂的活動或游戲經歷。為了幫助學生將活動的過程、時間、地點、事件、人物以及感受寫清楚,教師可提出導向問題。(1)活動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發(fā)生的?有什么特別之處讓你記憶深刻?(2)哪些人和你一起參與了這次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他們做了什么給你留下了深刻的記憶?(3)在活動開始前,你的心情和感受如何?在活動過程中,你的感受又發(fā)生了哪些變化?(4)在活動過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難和挑戰(zhàn)嗎?最后是如何解決的?
通過上述導向性的問題,教師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深入思考與回憶活動過程,有利于其更好地組織寫作素材,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寫進作文中。
四、組織小組合作,深化學習成果
小組合作教學方法的應用對促進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引導學生圍繞某一主題或任務展開討論,在小組中分享彼此的觀點和創(chuàng)意,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提升學生寫作的深度與層次。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習作任務“我來編童話”要求學生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自主創(chuàng)編童話故事,對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均提出了較高要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小組成員輪流續(xù)寫的方式完成童話故事創(chuàng)編。學生小組需要先自主選定創(chuàng)作主題,圍繞主題設定故事的主要角色和情節(jié)發(fā)展,每個小組成員需要在保證故事連貫性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輪流續(xù)寫一部分內容。
小組合作教學方式既有利于降低創(chuàng)編童話這一任務的寫作難度,也能引導學生借助小組智慧,將童話故事創(chuàng)編得更合理、更有深意。
五、注重教學評價,落實以評促教
多維度的教學評價能夠起到引導學習方向、激勵學習行為和固化學習效果的積極作用。指向深度學習的教學評價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利用評價提升學習成效的同時,也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習作任務“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教學目標為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保護意識,并能夠在作文中體現出傳承與弘揚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思想?;谏鲜鼋虒W目標,教師可以設計本節(jié)課的教學評價活動。(1)教師評價。教師分析學生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介紹是否準確,內容是否有條理性,以及是否表達出對文化遺產的重視和傳承思想。(2)學生評價。教師設計評價量表,要求學生根據評價標準自我審視和評價自己的習作,如學生需要反思作文是否清晰描述了文化遺產的特點,以及是否有效傳達出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思想。(3)學生互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學生之間互相閱讀習作,找出作文中的亮點以及不夠清晰和有待改進的部分,互相提出意見。
通過這樣的評價任務設計方式,教師能夠有效檢驗學生是否達成預設的學習目標,便于學生找到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正。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是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提出的適宜當前教學形式的重要教學理念。指向深度學習的習作教學,教師應注重新舊知識的結合、閱讀與寫作的結合以及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結合,盡可能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和趣味性的學習主題,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中,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習作學習成效。